《本草正義》~ 卷之七 (19)
卷之七 (19)
1. 石斛
其形甚細,而色作金黃,望之潤澤,嚼之味厚者,斯為上品;若晦暗枯槁,亦不足貴。而近時更有所謂綠毛乾風斛者,色作淡綠,質柔而軟,望之隱隱有綠色茸毛,亦產霍山,則僅擷其極嫩之尖,故干之而不槁,嚼之且無渣滓,味濃厚而又富脂膏,養胃益液,卻無清涼礙脾之慮,確為無上妙品。但最佳者,市肆中亦不可多得,且價貴兼金,非貧富之所可與共。
又有鮮金石斛,支幹較偉,即金釵斛之新採于山崖者,浙省金(注:金,當為各之誤)處諸山多有之,亦清胃之上品。
白話文:
石斛這種藥材,外形非常細小,顏色呈金黃色,看起來潤澤有光,咀嚼起來味道濃厚的,就是上品;如果顏色暗淡枯槁,就不值得看重。而近來還有一種叫做「綠毛乾風斛」的,顏色呈現淡綠色,質地柔軟,看起來隱約有綠色的細毛,也是產自霍山。這種是只採摘最嫩的尖端部分,所以曬乾後不會枯槁,咀嚼起來也沒有殘渣,味道濃厚而且富含油脂,能夠滋養胃部、增益津液,卻沒有清涼寒性而傷害脾胃的顧慮,確實是極好的藥材。但是品質最好的這種,在市面上也很難買到,而且價格非常昂貴,不是一般人能夠負擔得起的。
另外還有一種新鮮的金石斛,枝幹比較粗大,也就是剛從山崖採摘下來的金釵石斛,浙江各地的山區有很多,也是清胃的優良藥材。
2. 石韋
《本經》:「味苦,平。主勞熱邪氣,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
《別錄》:「止煩下氣,通膀胱滿,補五勞,安五臟,去惡風,益精氣。」
[正義]石韋,產於深山,陰崖險罅,得純陰之氣,而味苦,其為寒涼之品,決無疑義。《本經》雖曰苦平,未可拘泥不化。稟性陰寒,故主勞熱邪氣。五癃,即後世之所謂五淋(癃之與淋,一聲之轉,說見莫枚士《研經言·釋淋》,引《毛詩》皇矣與爾臨沖,《韓詩》作與爾隆沖為證,其說甚確),《內經》所謂若沃以湯者,類皆熱痹為多,惟純陰之性,泄導下行,洵為專品。《別錄》所謂止煩下氣,通膀胱滿,固即《本經》之旨。
補五勞者,亦以勞熱而言,頗與今人陰虛生熱之病相合,而非古人虛寒之虛勞。安五臟者,邪熱去則正自安,五臟屬陰,此以五臟之真液而言,固以不受邪熱灼爍為得所。惡風為病,本是血熱,壅而成毒,陰寒能清血熱,去風可知。精氣,即陰氣,實即真陰,邪熱胥蠲,而真陰自受其益,亦非泛語。
白話文:
石韋味苦性寒,能治療勞熱邪氣、各種小便不通,並促進排尿。 它還能止煩悶、通利膀胱脹滿、補益五勞、安五臟、去除惡風、增強精氣。 石韋生長在深山陰暗潮濕的崖縫中,吸收陰氣,因此性寒涼,具有清熱利尿的功效,能有效治療各種因熱邪引起的泌尿系統疾病。 它能補益五勞,指的是治療因勞熱引起的虛熱,而非虛寒。 安五臟是指清除邪熱,使臟腑陰液不受損害。 治療惡風,是因其寒涼之性能清熱解毒。 增強精氣,指的是滋養陰氣,使身體陰陽平衡。
3. 骨碎補
[發明]骨碎補,寄生石樹之間,有根有葉,黏著不落,亦猶桑上寄生之屬。性溫而通,故入血和血,通調脈落(注:落,當為絡之誤)。《開寶本草》謂氣味苦溫,主破血止血,補傷折,又入藥用根,溫和達下,則入肝腎。故甄權謂主骨中毒氣,風血疼痛,上熱下冷,蓋溫養下元,能引升浮之熱,藏於下焦窟宅,是以可治上熱下冷。
李瀕湖謂研末同豬腎煨食,可治耳鳴,及腎虛久泄、牙痛,皆是此意,非可通治胃家實火之齒痛。壽頤先業師閬仙朱先生,嘗用以治寒痰凝滯,牙關不利,頰車隱痛之骨槽風重證,甚有捷驗。又凡陰虛於下,而肝膽浮陽,挾痰上凝之齒痛,牙槽不利,及陰寒逼陽上浮之喉痛、喉癬諸證,用此亦頗有效,皆即瀕湖用治牙痛之意,而陽邪實盛者,類皆不可妄試。
昔人每謂此藥入腎,治骨,並能治骨傷碎,因得此名者,皆當識得此意,非陰虛有熱之骨痛、骨痿,果皆可以一概主治也。戴元禮《證治要訣》謂:痢後下虛,不善調養,或遠行,或房勞,致兩足痿軟,或痛或痹,遂成痢風,宜用獨活寄生湯,加虎骨四斤丸,仍以骨碎補三分之一,同研酒服。則以腎之虛寒而言,此藥溫腎,能起骨痿宜矣。
惟痢後風之腳軟膝腫,亦有陰虛生內熱者,則宜魏玉璜之一貫煎,戴氏此法,非可概投,所謂萬病有正面皆有反面,審證論治,最當明辨,設或渾侖吞棗,希圖弋獲,未有不敗者矣。此藥之根,有似於姜,且生茸茸之毛,故又有毛薑之名。一名猴姜,或謂即以有毛而其形似猴得名。
壽頤則謂寄生木石之上,等於猱之升木,字之以猴,其義易知,非象形也。又名申姜,則以申年之為猴兒年耳(鼠兒年、牛兒年之說,宋人筆記已有之,而元人書中尤多,蓋遼金元間之土語,今世俗之所謂十二生肖,由來固已久矣)。
白話文:
骨碎補
骨碎補寄生於石頭和樹木之間,有根有葉,緊緊黏附,不會脫落,類似桑寄生。它的性溫而通暢,因此能入血,和血,調暢經絡。古籍記載其味苦溫,能破血止血,治療骨折。其根入藥,溫和向下走,能入肝腎。因此古人認為它能治療骨頭中毒,風血疼痛,上熱下冷等症狀,因為它溫養下元,能將浮於上部的熱引導至下焦,所以能治療上熱下冷。
有人認為將骨碎補研磨成粉末,與豬腎一起燉煮食用,可以治療耳鳴、腎虛久瀉、牙痛等症狀,但這只適用於某些情況,並不適用於胃火旺盛引起的牙痛。一位先賢曾用它治療寒痰凝滯、牙關緊閉、頰車隱痛等骨槽風的重症,療效顯著。此外,對於下焦陰虛,肝膽陽氣浮越,痰液上凝導致的牙痛、牙槽不利,以及陰寒逼迫陽氣上浮導致的喉痛、喉癬等症狀,使用骨碎補也頗有效,這也與治療牙痛的理念相符。但對於陽邪實盛的患者,則不宜使用。
古人認為此藥能入腎,治療骨骼疾病,也能治療骨折,因此得名“骨碎補”。但需注意,並非所有陰虛有熱的骨痛、骨痿都適用。有人記載,痢疾後下元虛損,未好好調養,或勞累奔波,或房事過度,導致兩腿痿軟,疼痛或痹痛,形成痢疾後風,可用獨活寄生湯,加虎骨四斤丸,再加三分之一骨碎補,研磨後用酒送服。這是針對腎虛寒的情況,骨碎補溫腎,能治療骨痿。
但是,痢疾後風引起的腿軟膝腫,也有些是陰虛內熱引起的,則應使用其他方劑。戴氏的這個方法並非所有情況都適用。任何疾病都有正反兩面,必須審慎辨證論治,不可盲目使用,否則必然失敗。
骨碎補的根類似於薑,長有茸茸的毛,因此又稱毛薑。又名猴薑,可能因為其長毛且形似猴而得名。也稱申姜,因為申年是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