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七 (2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20)

1. 苔類

2.

[考證]苔之種類不一,古書別名,又極繁無,(注:無,當為蕪之誤),《爾雅》已有藫石衣一條,郭注水苔也,一名石發,江東食之。陸德明釋文,音徒南反,蓋即苔之古字,形雖不同,音義無別。棲霞郝蘭皋懿行《爾雅義疏》,高郵王伯申引之《廣雅疏證》,皆謂藫、苔一聲之轉,是也。許氏《說文》則作「菭」,雲水衣;《周禮》又作箈,醢之云,如籩之實,有箈菹。

鄭眾注,水中魚衣也。王伯申謂箈之與箈,亦皆苔字。張稚讓《廣雅》則曰石發、石衣,蓋苔之為物,生於至陰,類皆陽光不到之處,或在牆陰,或在瓦角,或生深崖,或生下隰,或出石上,亦產水中,故有石衣、石發、水衣、魚衣諸名。《名醫別錄》中品有陟釐(注:本文以下凡述本品均用「涉」字,現一律改為「陟」),云生江南池澤。《唐本草》注云,此乃水中苔。

王氏《廣雅疏證》,引《周禮》釋文謂:箈,北人音丈之反;又《爾雅》釋文亦云:箈,或音丈之反,是箈。菭,古亦與治同音,故疾言之則為菭,徐言之則為陟釐,陟釐正切菭字。《別錄》中品,又有垣衣,云一名昔邪,一名烏韭,生古垣牆陰或屋上,《廣雅》亦曰:昔邪,烏韭也,在屋曰昔邪,在牆曰垣衣,《西山經》郭璞注亦同。《別錄》下品,又有屋遊,云生崖上陰處,陶注,此瓦屋上青苔衣也。

《本經》下品,亦有烏韭,云生山谷石上,蓋此物皆產生於陰濕之處,形本不一,有柔細而茸茸如毛髮者,故得烏韭、屋遊、石發諸稱;亦有薄滑黏膩,干之而如紙一片者,則有魚衣、水衣、石衣、垣衣之號。今藥肆中止有石衣一種,色黑質薄,南貨鋪中亦有出售,其性涼降,可治熱病,通利小水,此外則不入藥用,舉一可概其餘。

古今本草,不一其名,即李氏《綱目》一書,已採錄十餘種,名號各別,而性情主治,大略近似,殊有疊床架屋之嫌,爰止以苔字撮其大綱,而總列諸物,合為一條,不復分析,以省繁複云爾。

[發明],苔之所生,恆在至陰之處,牆隅屋角,以迄水側山崖,大率皆在陰翳叢萃之中,甚者或在井中水底,以及大海,而日光能到之處則無之,其為純陰用事,情性可知,故《本經》烏韭,則曰氣味甘、寒,而《別錄》井中苔,則曰甘、大寒,屋遊亦曰甘、寒,垣衣則酸、冷,其義一也,其主治諸病,則《本經》烏韭,謂治皮膚往來寒熱,此以時行熱病之在表者而言,質本輕清,性則寒降,故主皮膚之熱。

又曰利小腸旁光氣(旁光,今本作旁胱),則亦以濕熱阻結,水道不利而言,陰寒之質,能理濕熱,而滑利淡滲,能通小便,固其宜也。《別錄》謂療黃疸。亦惟濕與熱結之陽黃實證為宜,可以想象得之矣。陟釐,則《日華本草》謂搗汁服,治天行病心悶,即《巢源》、《千金》、《外臺》諸書之所謂時行熱病也。

白話文:

關於「苔」這種東西,它的種類繁多,古代書籍中的別名也很多,非常雜亂。「苔」這個字在古代可能寫作「藫」、「石衣」,《爾雅》中就提到「藫石衣」是一種水苔,也叫「石發」,江東一帶的人會食用。陸德明的解釋認為「藫」的古音跟「苔」相近,只是寫法不同,但發音和意思是一樣的。有些學者認為「藫」和「苔」是同一個字的不同發音。許慎的《說文解字》則把苔寫成「菭」,解釋為水生的衣狀物。《周禮》中又寫成「箈」,說是一種醃菜,就像祭祀時盤子裡裝的醃菜一樣。鄭眾解釋「箈」是水中魚的衣狀物。有學者認為「箈」和「菭」都是「苔」的古字。張稚讓的《廣雅》則說「石發」、「石衣」都是苔的別名。總之,苔這種植物多生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像是牆陰、屋簷、深崖、濕地、石頭上,甚至水裡,所以才會有石衣、石發、水衣、魚衣等不同的名稱。《名醫別錄》中記載一種叫「陟釐」的藥材,說它生長在江南的池塘沼澤裡,其實就是水苔。

《廣雅疏證》引用《周禮》的解釋說,「箈」在北方讀作「丈」的相反音;《爾雅》的解釋也說,「箈」有的也讀作「丈」的相反音,所以「箈」就是「苔」。而「菭」這個字,古代發音和「治」相近,發音快一點就成了「菭」,慢一點就成了「陟釐」,其實「陟釐」就是「菭」字的讀音。《名醫別錄》中還提到一種叫「垣衣」的藥材,又叫「昔邪」或「烏韭」,生長在古老的牆壁陰暗處或屋頂上。《廣雅》中也說「昔邪」就是「烏韭」,長在屋頂的叫「昔邪」,長在牆壁的叫「垣衣」。《西山經》的註解也有相同的說法。《別錄》中還記載一種叫「屋遊」的藥材,生長在山崖陰暗處,其實就是瓦片上的青苔。

《本經》中也記載一種叫「烏韭」的藥材,生長在山谷的石頭上。這些東西都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形狀不一,有的細軟像毛髮一樣,所以才會有烏韭、屋遊、石發等名稱;有的薄而光滑黏膩,曬乾後像紙片一樣,所以才會有魚衣、水衣、石衣、垣衣等稱號。現在藥材店裡只賣一種叫「石衣」的苔,顏色是黑色的,質地很薄,在賣南貨的店裡也有賣,它的藥性是寒涼的,可以治療熱病、利尿。除此之外的苔,一般都不入藥。用「石衣」這種苔就可以代表其他的苔。

古代的本草書籍對於苔的名稱記載不一,就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收錄了十幾種苔,名稱各不相同,但是藥性和主治的功效都差不多,實在沒有必要寫這麼多,所以只用「苔」這個字來概括所有種類的苔,把所有相關的苔類都歸在一條裡,不再仔細分析,這樣比較簡潔。

「苔」這種植物總是生長在陰暗的地方,不論是牆角屋簷,還是水邊山崖,大多都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甚至在井中水底,或是在大海裡。只要是陽光能照到的地方就沒有苔。由此可知苔是一種純陰的植物。所以《本經》中說「烏韭」的氣味是甘、寒的,《別錄》中說井中的苔是甘、大寒的,「屋遊」也是甘、寒的,「垣衣」則是酸、冷的,它們的藥性都是一樣的。至於它們所主治的疾病,《本經》說「烏韭」可以治療皮膚的寒熱往來,這主要是針對外感熱病,苔的性質是輕清寒涼的,所以可以治療皮膚的熱症。

《本經》還說「烏韭」可以利小腸膀胱的氣,這是指濕熱阻礙,導致小便不順的情況。苔的陰寒性質可以治療濕熱,而且可以利水滲濕,所以能通利小便。苔的藥性是寒涼的,可以治療黃疸病,但只適用於濕熱引起的實證陽黃。《日華本草》說「陟釐」搗汁服用可以治療時行熱病引起的心悶,這和《巢源》、《千金》、《外臺》等醫書所說的時行熱病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