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六 (2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22)

1. 忍冬

《別錄》:「味甘,溫,無毒。主寒熱身腫。」

[發明]忍冬,乃金銀花之藤葉,隆冬不調,故得此名。《別錄》稱其甘溫者,蓋即以藤蔓之能耐霜雪,非具溫和之氣,不能有此力量。實則主治功效,皆以清熱解毒見長,必不可以言溫。故陳藏器謂為小寒,且明言其非溫。甄權則稱其味辛。蓋惟辛能散,乃以解除熱毒,權說是也。

今人多用其花,實則花性輕揚,力量甚薄,不如枝蔓之氣味俱厚。古人止稱忍冬,不言為花,則並不用花入藥,自可於言外得之。觀《綱目》所附諸方,尚是藤葉為多,更是明證。《別錄》謂主治寒熱身腫,蓋亦指寒熱癰腫之瘡瘍而言,與陳自明《外科精要》之忍冬酒、忍冬丸同意(方亦載李氏《綱目》本條),非能泛治一切腫脹。甄權謂治腹脹滿,恐有誤會。

雖微辛能散,而性本寒涼,必非通治脹滿之藥。甄又謂能止氣下澼,則熱毒蘊於腸府之闢積滯下,此能清之,亦猶陳藏器謂治熱毒血痢耳。藏器又謂治水痢,則為大便自利之水泄,惟熱利或可用之,而脾腎虛憊之自利,非其所宜。瀕湖謂治諸腫毒,癰疽疥癬,楊梅諸惡瘍,散解毒,則今人多用其花。

壽頤已謂不如藤葉之力厚,且不僅煎劑之必須,即用以煎湯洗滌亦大良。隨處都有,取之不竭,真所謂簡、便、賤三字畢備之妙藥也。

白話文:

忍冬味甘性溫,無毒,能治療寒熱引起的腫脹。

忍冬這個名字來源於它藤葉在隆冬也不凋謝的特性。古代典籍認為它性溫,是因為它能耐寒,而非真的具有溫熱之性。實際上,忍冬的主要功效是清熱解毒,並非溫性藥物。因此,有人認為它性微寒,並非溫性。也有人認為它味辛,辛能發散,可以去除熱毒,這種說法比較合理。

現在大多使用忍冬花,但花性輕浮,藥效較弱,不如枝蔓藥力強勁。古人只稱忍冬,而不特意說是花,說明當時主要使用枝蔓入藥。許多古代藥方也確實多用枝蔓。古代典籍記載忍冬能治療寒熱引起的腫脹,指的是寒熱引起的癰腫瘡瘍,與其他古代文獻記載的忍冬酒、忍冬丸的功效一致,並不能治療所有腫脹。認為忍冬能治療腹脹,可能是一種誤解,因為忍冬性寒涼,並非治療一切脹滿的藥物。忍冬能止氣下瀉,是因為它能清熱解毒,適用於熱毒積聚腸胃引起的瀉痢;它也能治療水瀉,但僅限於熱邪引起的腹瀉,而非脾腎虛弱導致的腹瀉。忍冬能治療各種腫毒、癰疽、疥癬等皮膚病,具有解毒散結的功效,這也是現代人多用忍冬花的原因。

但其實忍冬枝蔓的藥效比花更強,不只可以煎服,也可以煎湯洗患處。忍冬隨處可見,取之不盡,簡便廉價,的確是一種非常好的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