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五 (8)
卷之五 (8)
1. 澤蘭
《本經》:「味苦,微溫。主乳婦內衄,中風余疾,大腹水腫,身面四肢浮腫,骨節中水,金瘡,癰腫,創膿。」
《別錄》:「甘。產後金瘡內塞。」
[考異]內衄,《御覽》作衄血。瀕湖《綱目》引《本經》止有「金創、癰腫、瘡膿」六字,蓋有脫佚,李氏所引《本經》,例無刪節如此之甚者。
[正義]澤蘭,產下隰大澤之旁,本與蘭草相似,故主治亦頗相近。《本經》大腹水腫,身面四肢浮腫,骨節中水,皆苦溫勝濕之功效,亦即蘭草利水道之意。其治金瘡、癰腫、瘡膿者,專入血分,而行瘀、排膿、消腫也。惟《本經》所謂乳婦內衄,頗不可解,蓋即後世新產通瘀之意。《別錄》內塞,當亦以瘀露不通言之。
[廣義]甄權謂:治產後腹痛(固苦溫行瘀之功)。又謂治頻產血氣衰冷,成勞瘦羸,婦人瀝血腰痛(則以溫和能利血脈言之,然通利之品,能走未必能守,此當以意逆之,而可知其非虛證久服之藥矣)。
瀕湖謂:澤蘭,氣香而溫,味辛而散,陰中之陽。脾喜芳香,肝宣辛散,脾氣舒則三焦通利,肝鬱散則營衛流行。蘭草走氣道,故能利水道,除痰癖,殺蟲辟惡,而為消渴良藥;澤蘭走血分,故能治水腫,塗癰毒,破瘀血,消癥瘕,而為婦人要藥,雖是一類,而功用稍殊。
石頑謂:入肝脾二經血分,專治產後血敗,流於腰股,拘攣疼痛,破宿血,消癥瘕,皆散血之功,為產科要藥。
白話文:
澤蘭
《神農本草經》記載:澤蘭味苦,性微溫。能治療產婦內出血,中風後遺症,腹部膨脹水腫,身體、面部、四肢浮腫,關節積水,外傷出血,癰腫,以及傷口化膿等。
《名醫別錄》記載:澤蘭味甘。能治療產後外傷出血,並可用於傷口內部填塞止血。
古籍考證:關於《神農本草經》中「內衄」的記載,《御覽》記載為「衄血」。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引用的《神農本草經》僅有「金創、癰腫、瘡膿」六字,可能有所遺漏。李時珍引用的《神農本草經》版本,並未有如此嚴重的刪減。
澤蘭生長在水澤旁,外形與蘭草相似,因此其藥效也頗為接近。《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腹部膨脹水腫、身體面部四肢浮腫、關節積水等症狀,都是因為其苦溫的特性,能夠祛除體內濕氣,與蘭草利水的功效相近。澤蘭治療外傷出血、癰腫、傷口化膿的功效,是因其能進入血液,運行瘀血、排出膿液、消腫。而《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產婦內出血」,可能指後世所說的產後瘀血不通。 《名醫別錄》中提到的內塞,也是指瘀血不通。
其他醫家論述:甄權認為澤蘭能治療產後腹痛(這是因為它苦溫的特性,能促進瘀血運行)。又認為澤蘭能治療多次生產後血氣虛衰寒冷,導致身體消瘦,以及婦女因出血而引起的腰痛(這說明澤蘭溫和,能促進血液循環,但通利之品,能通行未必能持久,需謹慎使用,不宜長期服用治療虛證)。
李時珍認為:澤蘭氣味芳香溫和,味道辛辣而能散氣,屬於陰中之陽。脾臟喜愛芳香之物,肝臟喜辛散之物,脾氣舒暢則三焦通利,肝氣疏泄則營衛氣血運行通暢。蘭草走氣道,所以能利水、除痰、殺蟲、辟邪,是治療消渴的良藥;澤蘭走血分,所以能治療水腫,外敷癰疽,破除瘀血,消散腫塊,是婦科要藥。雖然蘭草和澤蘭同類,但功效略有不同。
寇宗奭認為:澤蘭入肝脾二經的血分,專門治療產後血液敗壞,導致腰股疼痛、肌肉痙攣,能破除陳舊瘀血,消散腫塊,具有散瘀血的功效,是婦科重要的藥物。
2. 藿香
《別錄》:「辛,微溫。主治風水毒腫,去惡風,止霍亂,心腹痛。」
[正義]藿香,清芬微溫,善理中州濕濁痰涎,為醒脾快胃、振動清陽妙品。《別錄》治風水腫毒者,祛除濕濁,自能清理水道也。去惡氣者,濕漫中宮之濁氣也。霍亂、心腹痛者,濕濁阻滯,傷及脾土清陽之氣,則猝然撩亂,而吐瀉絞痛,芳香能助中州清氣,勝濕闢穢,故為暑濕時令要藥。然性極和平,力量亦緩,止可以治霍亂輕證。
而猝然大痛。吐瀉並作,肢冷脈絕者,非大劑四逆湯不為功,斷非此淡泊和平所能獨當大任。
[廣義]蘇頌謂:脾胃吐逆要藥(即《別錄》止霍亂之意)。胃寒嘔酸,口有冷涎者最宜。
潔古謂:助胃氣,開胃口,進飲食。
海藏謂:溫中快氣。
石頑謂:治山嵐瘴瘧(皆振動脾陽,闢除穢濁之功效也)。
[發明]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溫煦而不偏於燥熱,能祛除陰霾濕邪,而助脾胃正氣,為濕困脾陽,怠倦無力,飲食不甘,舌苔濁垢者,最捷之藥。亦闢穢惡,解時行疫氣,蓋癘疫以氣染人,無非濕濁穢腐之薰蒸,感之者,由口鼻吸入,胃先受之,芳香得清氣之正,而藿香氣味和平,不嫌辛燥,故助脾胃而無流弊。
但必以廣產為佳,入藥用梗不用葉,簡稱廣藿梗,雖以氣勝,而沖和可愛;今則江浙間,遍地皆有土產,味苦澀而氣亦惡劣。石頑謂伐胃消食,且能耗氣,而世俗以為能解暑氣,瀹茶多飲,未盡善也。
[禁忌]仲淳謂:陰虛火旺,胃弱欲嘔,及胃逆作嘔者弗用。
壽頤按:藿香雖不燥烈,然究是以氣用事,惟舌有濁垢,而漾漾欲泛者最佳,若舌燥光滑,津液不布者,咸非所宜。凡芳香行氣,醒脾勝濕諸芳草,皆有同情,不僅藿香、木香一類為然也。
白話文:
藿香
《別錄》記載,藿香辛味,性微溫,能治療風水引起的腫毒,去除惡風,止霍亂,緩解心腹疼痛。
藿香氣味清芬,性微溫,善於調理脾胃的濕濁痰涎,是醒脾開胃、振奮清陽之氣的良藥。《別錄》中記載其能治療風水腫毒,是因為它能祛除濕濁,暢通水道。去除惡風,指的是去除濕邪阻滯中焦(胸腹)造成的濁氣。治療霍亂和心腹痛,是因為濕濁阻滯傷及脾胃的清陽之氣,導致突然腹痛、嘔吐、腹瀉,而藿香的芳香之氣能幫助中焦提升清陽之氣,去除濕邪和污穢之氣,所以它是暑濕季節的重要藥物。但其藥性平和,力量緩和,只能治療霍亂的輕症。
對於突然劇烈疼痛,伴隨嘔吐、腹瀉、手腳冰冷、脈搏微弱的重症霍亂,則需要服用大劑量的四逆湯才能有效,藿香單獨使用無法勝任。
蘇頌認為藿香是治療脾胃氣逆的重要藥物(即《別錄》中記載的止霍亂之意),對於胃寒嘔吐、酸水反胃、口中帶有冷涎的症狀最為適用。
潔古認為藿香能幫助胃氣,增進食慾,促進飲食消化。
海藏認為藿香能溫中快氣。
石頑認為藿香能治療山嵐瘴氣和瘧疾(都是通過振奮脾陽,祛除穢濁之氣來發揮作用)。
藿香芳香而不辛烈,溫和而不燥熱,能祛除陰寒濕邪,增強脾胃正氣,對於因濕邪困阻脾陽,導致倦怠乏力、食慾不振、舌苔厚膩的人,是效果迅速的良藥。它也能驅除穢惡之氣,解救時疫之氣,因為瘟疫是通過氣體傳染的,而這些氣體多是濕濁穢腐之氣,人體通過口鼻吸入,胃部首先受到影響,藿香的芳香之氣能扶正祛邪,而其氣味平和,不燥不烈,因此能幫助脾胃而沒有副作用。
但是必須使用產地優良的藿香,入藥需用莖部,不用葉片,簡稱廣藿梗,其氣味雖濃烈,卻平和宜人;而現在江浙地區廣泛種植的藿香,味道苦澀,氣味也很差。石頑認為這種藿香會損傷胃氣,影響消化,而且還會耗損元氣,而世俗認為它能解暑,泡茶多飲,並非善策。
仲淳認為陰虛火旺,胃弱想吐,或胃逆作嘔的人不宜使用藿香。
壽頤認為,藿香雖不燥烈,但終究是依靠芳香之氣來發揮作用,只有舌苔厚膩,並且有欲吐感的症狀才適合使用,如果舌苔乾燥光滑,津液不足,則不適合使用。凡是芳香行氣、醒脾祛濕的芳草藥物,都具有相似的功效,不只是藿香、木香等。
3. 高良薑
《別錄》:「辛,大溫。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亂腹痛。」
[正義]良薑,大辛大溫,潔古謂辛熱純陽,故專主中宮真寒重證。《別錄》獨以治胃冷氣逆,霍亂腹痛者,正以霍亂多中氣大寒,忽然暴作,俄頃之間,胸腹絞痛,上吐下瀉,即四肢冰冷,面唇舌色淡白如紙,脈伏不見,冷汗如油,大肉陡削,良由盛暑之時,乘涼飲冷,汩沒真陽,致中氣暴絕,見證如是之劇,甚者一二時即已告斃,此非大劑溫燥,萬不能挽回垂絕之元陽。
三十年來,時疫頻行,無年不有,所見無不如是,薑、附、吳萸、良薑、蓽茇之屬,均為此病必須要藥。惟近賢王孟英、陸九芝兩家所論霍亂,皆主濕熱而言,且謂肢冷脈伏,即是熱深厥深之候,萬萬不可誤用四逆法者,此則當時見證之不同,蓋亦天時人事之變遷,固自有不可一概論者,此當以舌苔之淡白與黃膩辨之。
而所瀉所吐之物,一則清澈如水,一則穢氣惡臭,亦必確乎有憑,固不患臨證時之無所適從者也。
[廣義]陳藏器謂:止痢(是必以虛寒滑利言之,非濕熱積滯之腸闢可知)。
甄權謂:治腹內久冷氣痛。
大明謂:治轉筋瀉痢(則即真寒之霍亂轉筋也)。又謂治反胃(則胃中無火,食入反出之,朝食暮吐,完穀清澈者也)。
蘇頌謂:含塊(注:原本作「愧」)咽津,治忽然噁心嘔清水。亦胃寒之證。
瀕湖謂:健脾胃,寬噎膈,破冷癖,除瘴瘧(皆以陰霾填塞者言,而胃燥津枯之噎膈,濕熱穢濁之瘴瘧,非可一概論矣)。
石頑謂:脾胃為客寒所犯,則逆冷霍亂,辛溫暖脾胃而逐寒邪,故能治之。
甄權、大明之主治,皆暖胃溫中散寒之功,如寒疝小腹痛,須同茴香治之,產後下焦虛寒,瘀血不行,小腹結痛者,亦用之。若胃火作嘔,傷暑霍亂,禁用。
壽頤按:此所謂傷暑,以暑熱言,即孟英、九芝之所謂熱霍亂。若暑月貪涼飲冷而發為真寒霍亂,則雖在盛夏,亦非暑熱之病,不可誤會。
白話文:
高良薑
高良薑味辛,性大溫。主治暴發的寒冷、胃中寒冷逆氣、霍亂腹痛。
高良薑辛熱屬陽,專門治療中焦(腹部)寒邪重症。《別錄》單獨記載它治療胃寒氣逆、霍亂腹痛,是因為霍亂多由中氣寒邪過盛引起,發病急驟,很快出現胸腹絞痛、嘔吐腹瀉,四肢冰冷,臉色、嘴唇、舌頭蒼白如紙,脈搏微弱或摸不到,出冷汗像油一樣,身體消瘦,這是因為盛夏時節貪涼飲冷,損傷了陽氣,導致中氣驟然衰竭。病情嚴重者,一兩個小時內就可能死亡。這種情況非用大劑量的溫熱藥物,很難挽回垂危的陽氣。
三十年來,時疫流行頻繁,幾乎年年都有,我見到的情況都像這樣。生薑、附子、吳茱萸、高良薑、蓽茇等都是治療這種疾病必須的藥物。但是近代名醫王孟英、陸九芝二人論述霍亂,都認為是濕熱導致的,並說肢體冰冷、脈搏微弱是熱邪深入、厥逆深入的徵兆,絕對不能誤用溫陽的方法。這是因為他們所見的病例不同,也是因為時代和人事變遷的緣故,不能一概而論,應當根據舌苔的顏色是淡白還是黃膩來辨別。
嘔吐腹瀉的物體,一種是清澈像水一樣,一種是污穢惡臭的,必須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這樣臨證時就不會無所適從了。
陳藏器說:高良薑可以止痢(這一定是虛寒滑利引起的,不是濕熱積滯引起的痢疾)。
甄權說:高良薑治療腹部久冷氣痛。
大明說:高良薑治療轉筋、瀉痢(也就是真寒引起的霍亂轉筋)。又說可以治療反胃(即胃中沒有火,食物吃進去又吐出來,早上吃的晚上吐出來,吐出的食物清澈)。
蘇頌說:含高良薑在口中,咽下唾液,治療突然噁心嘔吐清水,也是胃寒的症狀。
李時珍說:高良薑可以健脾胃,治療噎膈,治療冷癖,治療瘴瘧(都是因為陰邪阻塞造成的,但胃燥津枯的噎膈,濕熱穢濁的瘴瘧,不能一概而論)。
石頑說:脾胃受寒邪侵犯,就會出現逆冷霍亂,辛溫的藥物溫暖脾胃,驅逐寒邪,所以能治療這種病。
甄權、大明所說的功效,都是溫暖脾胃、散寒的功效,例如寒疝小腹疼痛,需要與茴香一起使用;產後下焦虛寒,瘀血不通,小腹結痛,也可以用它。但是如果胃火嘔吐,或者傷暑霍亂,則禁用。
按語:這裡說的傷暑,是指暑熱引起的,也就是王孟英、陸九芝所說的熱霍亂。如果是在盛夏貪涼飲冷而引起真寒霍亂,即使在盛夏,也不是暑熱引起的疾病,不能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