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二 (2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27)

1. 三七

[發明]三七,一作山漆,言其止血合瘡,如漆之能黏合也。始見於瀕湖《綱目》,已言其有二種:一種生於廣西番洞中,用其根,味微甘而苦,頗似人參,則今之所謂人參三七也;又云一種苗高三五尺,葉似菊艾而厚,有歧尖,莖有赤稜,甚易蕃衍,則今人種植之者甚多,根、莖、葉皆可用,止血甚效。

瀕湖稱其氣味甘微苦而澀,止血,散血,定痛,主金刃傷,跌僕杖瘡,血出不止,搗爛塗,或干為末摻之,止血立效。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經水不止、產後惡血不下、血暈血痛,赤目,癰腫,虎咬蛇傷。

按:三七以止血見稱,而瀕湖又謂其治產後惡血不下、血暈血痛,則不獨止血,而又能破血,一守一走,正自相反,今皆用以止血,而破血則未之驗也。

白話文:

三七

三七,也有人稱它為山漆,因為它能止血癒合傷口,就像漆一樣具有黏合作用。最早記載於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書中提到它有兩種:一種生長在廣西的山洞裡,使用它的根部,味道略帶甘苦,有點像人參,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人參三七;另一種植株高三到五尺,葉子像菊花和艾草,但較厚,葉尖分叉,莖有紅色的棱角,非常容易繁殖,現在很多人種植這種,它的根、莖、葉都能使用,止血效果非常好。

《本草綱目》記載三七氣味甘微苦而澀,具有止血、散瘀、止痛的功效,主治刀傷、跌打損傷、出血不止等症狀。將其搗爛外敷,或研磨成粉末撒在傷口上,都能迅速止血。此外,它還能治療吐血、鼻出血、便血、血痢、崩漏、月經不止、產後惡露不下、血暈、血痛、紅眼病、癰腫、以及虎咬蛇傷。

然而,《本草綱目》中記載三七既能止血,又能治療產後惡露不下、血暈血痛等症狀,這似乎矛盾:止血是守,破血是攻,兩種功效相反。現在普遍使用三七來止血,但它是否真的具有破血的功效,則還沒有得到驗證。

2. 山慈姑

[發明]山慈姑之名,始見於《嘉祐本草》,然陳藏器《拾遺》已有之,則名金燈,即其花也。味甘、微辛,能散堅消結,化痰解毒,其力頗峻,故諸家以為有小毒。藏器治癰腫瘡瘻,瘰癧結核,皆醋磨塗之,並不以為內服之藥。至王璆《百一選方》,乃有太乙紫金丹,亦名玉樞丹,即今通行之紫金錠也。

能解百毒,通治惡瘡,堅腫癰瘍,楊梅毒厲,瘟疫時氣,瘴癘蠱毒,中惡,胸腹攻痛,窒塞不通諸證,及毒蛇蟲犬等傷,外證可敷,內證可服,其效最捷,則以合大戟、千金子霜、麝香,皆通利迅疾之品,所以行駛極速,取效眉睫。而病重者、連服之,則必利下,是以攻逐惡物為專職,藥力之猛烈可知,此皆用以盪滌腸胃,驅除積垢,以減邪毒憑凌之勢,亦非能通百脈,消除皮裡膜外之堅積也。且氣味俱淡,以質為用,所以古來未入煎劑,乃近人不知古意,輒欲自詡新奇,別開生面。

遂有用入煎方,以為消積攻堅之法,如瘰癧痞積之類,皆喜用之,而不能取效者,則以此物體質堅重,獨顆無枝,止能直下,而不能旁行,其力雖峻,而無寧絡通經之性,何能行於肢體脈絡。

且瘰癧結核,病在上部,而此物又專於下趨,更無氣味薰蒸及上,又屬背道而馳,何能中病,彼徒知矜奇炫異,而於此中理法,全未體認,亦何怪乎徒費心思,攻伐無過,而於病情之百無一當也。所以腸胃之病,如食積氣滯、胸脘不舒,服玉樞丹少許,則頃刻即效,此中微義,亦可深長思矣。

用藥者,能於此等處用心而融會貫通之,然後可讀古人之書,而治今人之病,竊願好學深思之士,有以三復斯言。

白話文:

山慈姑一名源自《嘉祐本草》,但陳藏器《拾遺》中已記載,稱為金燈,指其花朵。其味甘微辛,能消散堅硬腫塊,化痰解毒,藥性強勁,故古人認為略帶小毒。陳藏器用它治療癰腫瘡瘻、瘰癧結核等,都是磨成藥膏外敷,從未作內服之用。直到王璆《百一選方》中出現太乙紫金丹(又名玉樞丹,即現在通行的紫金錠),才開始內服。

太乙紫金丹能解百毒,治療惡瘡、堅腫癰瘍、梅毒、瘟疫、瘴癘蠱毒、中惡、胸腹疼痛、不通等症狀,以及毒蛇蟲犬咬傷等。外用可敷,內服亦可,療效迅速。這是因為它與大戟、千金子霜、麝香等藥材同用,這些藥物都有通利迅速的功效,所以藥效極快。但病情嚴重者連續服用,必然瀉下,這是因為它主要功能是攻逐邪惡之物,藥性之猛烈可見一斑。其作用是盪滌腸胃,清除積垢,以減輕邪毒的侵害,但並非能通達全身經脈,消除體內深層的積聚。而且山慈姑氣味淡薄,以藥材本身的性質來發揮作用,因此古方從未將其加入湯劑中煎煮。

近代有人不懂古法,為了標新立異,便將其加入湯劑,用來治療積滯、攻破堅硬腫塊,例如瘰癧痞積等,但往往療效不佳。這是因為山慈姑質地堅硬,藥力直瀉,無法橫向運行,雖然藥力強勁,但缺乏疏通經絡的特性,如何能作用於四肢百骸?

而且瘰癧結核等病症位於上部,而山慈姑藥力下行,且無氣味上行薰蒸,完全背道而馳,怎能治病?那些人只知標新立異,卻不明白藥理,怪不得枉費心力,猛烈攻伐,卻對病情毫無作用。

但對於腸胃疾病,例如食積氣滯、胸脘不舒,服用少量玉樞丹,則很快見效。此中道理,值得深思。

用藥者應深入理解這些藥理,才能讀懂古方,治療現代疾病。希望好學深思之人能反复研讀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