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二 (2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26)

1. 玄胡索

[發明]玄胡索,其初產於異域,故以胡字為名,宋人諱玄,因改為延。味苦辛而溫,溫能行血,辛亦行氣,故為血中氣藥。《開寶本草》主破血,治婦人月經不調,腹中結塊,崩中淋露,產後諸血病,血運,暴血衝上,損傷下血,煮酒或酒磨服。《日華》破癥痞,下胎。海藏:治氣痛、小腹痛。

李珣:散氣,通經絡,破產後惡露,血枕痛。瀕湖:專治上下諸痛,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石頑謂:獨行多功,雜於他藥中則力緩。

按:延胡雖為破滯行血之品,然性情尚屬和緩,不甚猛烈,古人必以酒為導引,助其運行,其本性之不同於峻厲,亦可想見,而又兼能行氣,不專以破瘀見長,故能治內外上下氣血不宣之病,通滯散結,主一切肝胃胸腹諸痛,蓋攻破通導中之沖和品也。但走而不守,能治有餘之實證,不能治不足之虛證,景岳謂產後之血虛及血枯之經少不利、氣虛作痛者,非宜。石頑亦謂宜於瘀滯,而不宜於虛人。

然溫和運動之品,本非猛力攻破,亦是以振動虛人之氣血,而助其流行,凡補血滋養隊中輕用少許,以為燠烋之計,亦無不可。

白話文:

玄胡索最初產自海外,因此名稱中有「胡」字,宋代因避諱「玄」字而改為「延」。它味苦辛而溫熱,溫熱能活血,辛味也能行氣,所以是兼顧氣血的藥物。 古籍記載它能破血,治療婦女月經不調、腹部腫塊、崩漏、產後各種出血病症、血瘀、血衝上溢、外傷出血等,通常用酒送服或研磨後用酒服用。 它還能治療癥瘕、難產。 也有記載能治氣痛、小腹痛,以及散氣、通經絡、治療產後惡露、血枕痛等。 它專治全身各處疼痛,能行血中之氣滯,以及氣中之血滯。 單獨使用效果好,但和其他藥物一起使用則藥效減弱。

延胡索雖然能破瘀活血,但藥性溫和,不猛烈。古人常用酒引導它更好地發揮作用,由此可見其藥性與峻猛藥物不同。它還能行氣,不單單以破瘀為長,因此能治療內外上下氣血不通的病症,能通利、散結,主治一切肝胃、胸腹疼痛,是溫和攻破、通導的藥物。 但它藥性走而不守,能治療實證,卻不能治療虛證。 古人指出,產後血虛、血枯經少、氣虛疼痛的患者,都不宜服用。 也有人認為它適合瘀滯證,而不適合虛弱的病人。

然而,這種溫和活血的藥物,並非猛烈攻破,也能振動虛弱者的氣血,促進其運行。 所以在補血滋養的方劑中,少量使用,起到溫煦的作用,也是可以的。

2. 貫眾

《本經》:「味苦,微寒。主心腹邪熱氣,諸毒,殺三蟲。」

《別錄》:「去寸白,破癥瘕,除頭風,止金瘡。花:療惡瘡,令人泄。」

[正義]貫眾苦寒,故主邪熱氣,諸毒。殺三蟲,及寸白蟲者,除濕熱之功也。又苦能泄散,且性雖苦寒,而亦以氣勝,則固有行氣行血之功用,故又主癥瘕。除頭風者,苦寒以除風熱也。止金瘡,則苦能泄降,寒能勝熱之功耳。其花治惡瘡,令人泄者,即以攻逐其毒也。

[發明]貫眾,苦寒沉降之質,故主邪熱而能止血,並治血痢下血,甚有捷效,皆苦以燥濕,寒以泄熱之功也。然氣亦濃厚,故能解時邪熱結之毒。《別錄》除頭風,專指風熱言之,凡大頭疫腫連耳目,用泄散而不遽應者,但加入貫眾一味,即邪勢透泄,而熱解神清,不獨苦寒泄降,亦氣之足以散邪也。

故時疫盛行,宜浸入水缸中,常飲則不傳染,而井中沉一枚,不犯百毒,則解毒之功,尤其獨著,不得以輕賤而忽之。

[禁忌]苦寒之品,非實熱者不用。

白話文:

貫眾味苦性寒,能治療心腹的邪熱、各種毒症和寄生蟲。 它可以去除寸白蟲,治療癥瘕(腹部腫塊)、頭痛和外傷出血。其花能治療惡瘡,並有通便的作用。

貫眾的苦寒特性使其能治療邪熱和各種毒症,殺滅寄生蟲的功效來自於它去除濕熱的能力。 它苦味能瀉散,雖然性寒,但氣味厚重,因此能行氣活血,治療癥瘕。治療頭痛是因其苦寒能去除風熱。止血則是因為其苦味能瀉降,寒性能清熱。其花能治療惡瘡並通便,是因其能攻除毒邪。

貫眾性苦寒沉降,能治療邪熱並止血,尤其對血痢和便血療效顯著,這是因為它能燥濕清熱。 它氣味濃厚,因此能解熱毒。治療頭痛,指的是風熱頭痛,凡是頭痛腫脹波及耳目的,用其他藥物效果不佳的,加入貫眾就能使邪氣排出,熱退神清,這不僅是苦寒瀉降的作用,更是其藥氣能散邪的功效。

因此,瘟疫流行時,可將貫眾浸泡在水缸中飲用,以預防感染;在井中放入一枚貫眾,則可避免百毒侵害,由此可見其解毒功效非常顯著,不可輕忽。

貫眾性苦寒,若非實熱體質,不宜服用。

3. 白芨

《本經》:「白及:味苦,平。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賊風鬼擊,痱緩不收。」

《別錄》:「辛,微寒。除白癬疥蟲。」

[正義]白芨,古本皆作及,惟《太平御覽》引《本經》,則作芨,今皆從草,蓋即本此。《本經》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別錄》除白癬疥蟲,皆以癰瘍外敷,及摻藥言之。味苦辛而氣寒,故能消散血熱之癰腫,性黏而多脂,則能療敗疽之死肌。苦辛之品,又能殺蟲,則除白癬疥蟲,外瘍消腫生肌之要藥也。

主胃中邪氣者,則苦寒之品,能除胃熱耳。惟賊風鬼擊、痱緩不收,其義未詳,不敢強解。

[廣義]甄權:主結熱不消(蓋即《本經》主死肌之義)。又治撲損刀箭瘡、湯火瘡(皆寒能療熱,黏膩能生肌也)。東垣以止肺血(亦補傷而兼能清火也)。

[發明]白芨,味苦氣寒,能內清肺胃邪熱,而外以涼血止痛,且黏膩之質,脂液富有,既可敷癰瘍之未成,而消熱退腫,亦可摻既潰而去腐生肌,兼治金瘡、湯火灼傷,皆《本經》之義也。後人以其清熱補傷,而治肺癰,頗有捷效。惟邪勢方熾之時,烈焰囂張,咳嗆膿血,則宜大劑清降化痰,而白芨黏膩,猶嫌力薄,不勝重任,迨火焰少殺,即可與清泄化痰之品,相輔成功。惟猶有稱其治跌打骨折,則未免譽之過甚,恐非實在也。

[正訛]白芨治肺癰,世每畏其膩滯,而不敢用,然苦寒本清肺胃,又能補傷,苟非火焰極盛之時,而臭痰腥穢之氣已漸退舍,即可用以兼補兼清,不致助痰留患,與二冬、玉竹等比也。

白話文:

白芨

《神農本草經》記載:白芨味苦,性平。主治癰腫、惡瘡、敗疽、外傷導致肌肉壞死、胃中邪氣、中邪(賊風鬼擊)、痱子(痱緩不收)。

《名醫別錄》記載:白芨味辛,微寒。能治療白癬和疥瘡。

古籍中,「白芨」一詞,有些版本寫作「白及」,但現今都以「白芨」為準。根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白芨可治療癰腫、惡瘡、敗疽及外傷導致的肌肉壞死;《名醫別錄》則記載其能治療白癬和疥瘡。這些功效主要通過外敷或摻入藥物來實現。白芨味苦辛,性微寒,因此能消散因血熱引起的癰腫;其黏膩多脂的特性,則能治療敗疽導致的肌肉壞死。此外,其苦辛的特性還能殺蟲,故能治療白癬和疥瘡。總而言之,白芨是治療外傷消腫生肌的重要藥物。

至於白芨治療胃中邪氣,是因為其苦寒的特性可以去除胃熱。但對於「賊風鬼擊」、「痱緩不收」的功效,古籍並未詳細解釋,故不敢妄加推測。

其他古籍記載:甄權認為白芨能治療結熱不消(這與《神農本草經》中治療肌肉壞死之意相近),還能治療跌打損傷、刀傷、箭傷及燙傷(其寒性可治療熱證,黏膩的特性能生肌)。李東垣則用白芨來止肺出血(既能補益受損的組織,又能清熱)。

白芨味苦,性寒,能內清肺胃的邪熱,外用則能涼血止痛。其黏膩多脂的特性,使其既能敷於癰瘍初期,消腫退熱,也能用於潰瘍後期,去除腐肉,促進生肌。因此,白芨也可用於治療刀傷、燙傷等,這與《神農本草經》的記載相符。後人發現白芨能清熱補傷,治療肺癰效果顯著。但若邪氣正盛,咳嗽痰血嚴重時,則應先用大劑量的清熱化痰藥物,因白芨黏膩,單獨使用療效有限。民間雖有說法稱白芨能治療跌打骨折,但其療效尚需考證。

關於白芨治療肺癰,很多人擔心其黏膩會導致藥物滯留,而不敢使用。但實際上,白芨苦寒的特性本就能清肺胃之熱,又能補益受損組織。若非病情極為嚴重,痰液腥臭已有所好轉,則可使用白芨,既能清熱又能補益,不致加重病情,其效果與麥冬、玉竹等藥物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