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一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0)

1. 丹參

《本經》:「味苦,微寒。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癥除瘕,止煩滿,益氣。」

《別錄》:「養血,去心腹痼疾結氣,腰脊強,腳痹,除風邪留熱。」

[正義]丹參,色赤,專主血分;味苦而微辛,《本經》謂之微寒,陶弘景已疑其誤,繆仲淳亦疑之,至張石頑乃改作微溫,詳審《本經》、《別錄》所載主治,石頑是也。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及心腹痼疾結氣,皆清陽不宣,虛寒氣滯之病,丹參通調血滯,溫養氣機,所以主之。寒熱積聚癥瘕,又皆氣凝血瘀之證,非溫通氣血,何能消散。

止煩滿者,氣運血隨,自可除煩泄滿,況味之苦者,本以泄降為專職者乎?《別錄》主腰脊強,腳痹,亦以溫通氣血,故能宣絡蠲痹。除風邪留熱者,則風乘於表,鬱而為熱,故以溫和之氣散之。且古人治風,多用溫藥,非如今時東南之地,風熱之病,宜於辛涼者可比也。

[廣義]弘景:丹參漬酒飲,療風痹足軟。蕭炳:丹參治風軟腳,可逐奔馬,故一名奔馬草。《日華》:通利關節,主骨節疼痛,四肢不遂(皆即《別錄》主腰脊腳痹之義)。甄權:主腹痛,氣作聲音鳴吼。《聖惠方》治寒疝,小腹陰中相引痛,自汗欲死(即《本經》治心腹邪氣、《別錄》去心腹痼疾之意也)。《日華》又謂調婦人經事(則亦通調血氣之義耳)。

[發明]丹參,專入血分,其功在於活血行血,內之達臟腑而化瘀滯,故積聚消而癥瘕破;外之利關節而通脈絡,則腰膝健而痹著行。詳核古人主治,與(注:當為「無」字之誤)一非宣通運行之效,而其所以能運行者,則必有溫和之氣,方能鼓盪之、振動之,所說主心腹邪氣、腸鳴痼疾,其義已隱隱可見。

然走竄有餘,必非補養之品,即《本經》所謂益氣,《別錄》所謂養血,皆言其積滯既去,而正氣自伸之意,亦以通為補耳。惟苦味泄降,故所主各病,皆有下行為順之意,此則於行氣行血之中,又必含有下達性質,而世俗以為補血之用,及以之止崩中帶下,皆非古人之真旨矣。

[正訛]丹參氣味,《本經》、《別錄》皆謂微寒,而所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痼疾結氣,無一非寒邪為病,當無用寒藥主治之理。而積聚癥瘕,又非溫運不通,可疑已極,昔陶隱居已謂其久服眼赤,其性應熱,今按色赤行血,斷非微寒之物,則石頑《逢原》改作微溫,固非武斷。

既徵之《別錄》之主腰脊強、腳痹,弘景之治風痹足軟,《聖惠方》之主寒疝,驗之臨證功用,無不灼然可信,則寒字之誤,無可疑者。而張隱菴、葉天士等,猶專主《本經》,曲曲附會,雖曰尊《經》之旨宜爾,然反使主治全文皆迷重霧,則拘迂太過,非真能闡發奧旨者也。

《日華本草》丹參主治所錄最詳,而亦最雜,惟骨節疼痛、四肢不遂八字,合於《別錄》脊強腳痹證治。甚至謂其主頭痛赤眼,正與陶弘景久服眼赤之語背道而馳。又有治冷熱勞、熱溫狂悶,破宿血,生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帶下,調婦人經脈不勻,惡瘡疥癬,癭贅丹毒,排膿止痛,生肌長肉等語,雜亂無章,全是憑空虛構。

雖此等無稽之言,本不足辨,止以近日俗書,多采此種囈語,貽誤學者,實屬不少,而景岳、士材、石頑諸家猶一例採錄,不加辨正,又何怪乎汪訒庵、吳儀洛輩之附和盲從耶。考《日華》是書,全由採集而成,本非有真知灼見,可以闡揚醫理,蓋亦汪氏《集解》、吳氏《從新》之類,原不足道,獨惜李瀕湖最稱淵博,當非抄書胥可比,乃《本草綱目》亦貪多務得,不知節取,反以貽誤後生,同入暗室,而明季以後之本草,又多祖述李氏,隨意節錄幾句,便成一家,則真一盲引眾盲,相將入火坑矣。

瀕湖又引《明理論》,有一味丹參散,功同四物湯之說,云治婦人經脈不調,或前或後,或多或少,產前不安,產後惡血不下,兼治冷熱勞云云,則直是《日華子》之應聲。要之四物一方,通治婦女,已屬盲人捫燭之談,乃更出一物之方,寧非絕大笑話,世又安有不問寒熱虛實,而用一藥一方,可以統治萬病之理。其書不知出於何人手筆,而乃賜以嘉名,稱之《明理》,真是名實相反。

自李氏採之,而後人皆抄襲之,庸夫俗子更喜其簡便易行,而牢記之,亂用之,此醫之所以不可復問,而作俑之咎,吾不能不責瀕湖之不知刪汰也。今人恆以丹參治咳血、咯血之病,蓋取其降氣,又專主血分,誰敢謂其不是,究之百無一效者,以苦降必傷中氣,溫通又非止血,每至愈咳愈甚,而苦泄礙中,且有敗脾之變,是又在滋膩戀邪之外,製造瘵病之別一法門矣。

《聖惠方》治寒疝,小腹陰中相引痛,自汗出欲死,一味為末,熱酒下二錢。葉天士《本草注》亦載之,而改之曰治濕熱疝氣,則誤信《本經》丹參之寒也,然與《聖惠》本旨,大相背謬矣。《婦人明理論》丹參散,即是此方,而欲以通治婦人寒熱虛實百病,可謂荒謬已極,則醫界之蟊賊也。

2. 黃精

《別錄》:「味甘、平,無毒。主補中益氣,除風濕,安五臟。」

《日華》:「補五勞七傷,助筋骨,益脾胃,潤心肺。」

石頑:「補中州之品,使五臟調和,肌肉充盛,皆補陰之功,但陽衰者易致泄瀉痞滿。」

[發明]黃精不載於《本經》,今產於徽州,徽人常以為饋贈之品,蒸之極熟,隨時可食。味甘而厚膩,頗類熟地。古今醫方,極少用此,蓋平居服食之品,非去病之藥物也。按其功力,亦大類熟地,補血補陰,而養脾胃,是其專長。但膩滯之物,有濕痰者弗服,而胃納不旺者,亦必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