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七 (7)
卷之七 (7)
1. 蘋
[發明]蘋,亦水萍之類,但其葉視浮萍為大,根連水底,其莖甚細,其葉合四葉為一,如「田」字形,故又謂之田字草。生長水中,其性寒滑,本與浮萍相近,惟萍浮無根,則輕揚有餘,而善發汗;蘋蓴之類皆有根,一葉一莖,直系水底,水深處可長之尋丈,則滑降過之,而不發汗,此亦物理自然之功用。《山海經》謂蘋食之已勞,蓋指勞熱而言。
《吳普本草》謂主治暴熱,下水氣,利小便;陳藏器謂搗塗熱瘡,搗汁飲治蛇傷毒,皆其寒滑之力,善於清熱利水而能解毒耳。
白話文:
蘋的特性與功效
「蘋」,是一種與「浮萍」相似的水生植物,但其葉片比浮萍大,根部扎入水底,莖部非常細。它的葉片通常四片合在一起,形成像「田」字的形狀,所以又稱為「田字草」。
蘋生長在水中,性寒滑,與浮萍的特性相近。但浮萍沒有根部,漂浮在水面上,因此輕浮而善於發汗。而蘋和蓴菜等水生植物都有根部,一葉一莖直直地連接到水底,即使水很深,也能長到數丈之長,因此具有滑降的效果,卻不發汗。這是自然界中事物運作的規律。
《山海經》記載,食用蘋可以消除勞累,這裡指的是消除因勞累而引起的熱症。
《吳普本草》記載,蘋可以治療暴熱、水腫,以及促進小便。陳藏器則記載,將蘋搗碎塗抹在熱瘡上,或搗汁飲用,可以治療蛇毒,這些都是因為它具有寒滑的特性,善於清熱利水、解毒。
2. 莕
[發明]莕,即古之荇菜。李瀕湖謂與蓴相類,皆葉浮水面,莖連水底,但葉圓微缺如馬蹄者為蓴菜;葉似蓴而微尖長者,即莕菜也。俱生水中,莖長盈丈,故甘寒滑利之性,無不相同。《唐本草》謂治消渴,去熱淋,利小便;瀕湖謂搗敷諸腫毒,火丹遊腫,其功用皆彼此大略相似也。
白話文:
莕菜就是古代的荇菜,和蓴菜很像,都是叶子浮在水面,茎连接着水底,但蓴菜的叶子是圆圆的,边缘微微凹陷,像马蹄形;莕菜的叶子则和蓴菜相似,只是稍微尖一点,长一点。两种都生长在水中,茎很长,可以达到一丈,所以它们甘寒滑利的作用都差不多。《唐本草》说莕菜可以治疗消渴,去热淋,利小便;李濒湖则认为莕菜捣碎敷在肿毒、火丹和游肿上也有效,可见两种功效大致相同。
3. 蓴
[發明]蓴,見《名醫別錄》,氣味甘寒無毒,主治消渴,熱痹。孟詵謂:作羹下氣、止嘔。《大明》謂:治熱疸,逐水,解百藥毒、蠱毒。《千金方》治熱瀉嘔逆用之。能清胃熱上逆可知。蓋寒滑通利之性,水草大率皆然,然滑降之用,功力亦猛,苟非實熱,不可多食。
白話文:
蓴菜性甘寒無毒,可以清熱解渴、治療熱痺。古人認為它可以做羹湯,降氣止嘔,也能治熱疸、利水,還能解百藥毒和蠱毒,治療熱瀉嘔逆。蓴菜具有清胃熱上逆的功效,這是因為它性寒滑利,像大多數水草一樣,但它滑降力强,若非實熱,不可多食。
4. 海藻
《本經》:「味苦,寒。主癭瘤氣,頸下核,破散結氣癰腫,癥瘕堅氣,腹中上下鳴,下十二水腫。」
《別錄》:「療皮間積聚,暴㿉瘤氣,結熱,利小便。」
[考異]今本作主癭瘤結氣,散頸下硬核痛,癰腫癥瘕堅氣。鳴字上有雷字,茲從孫氏問經堂輯本。
[正義]海藻,生長海中,鹹苦而寒,故能軟堅散腫。癭瘤結核,皆肝膽火炎,灼痰凝絡所致,寒能清熱,固其專長,而陰寒凝聚之結核,非其治矣。癰腫、癥瘕,多由血熱瘀滯而生;腹鳴、水腫,更多濕熱停頓之候。凡此諸證之屬於陽實有餘者,固可治之,而正氣不及,清陽不運諸證,不可概施。
白話文:
海藻味苦性寒,可治癭瘤、頸下核、散結氣癰腫、癥瘕堅氣、腹中上下鳴、下肢水腫等症。此外,還能治療皮間積聚、暴發性腫瘤、結熱,並利小便。
《別錄》特提「結熱」二字,最當注意,非謂陽虛血瘀之癥瘕癰腫,及寒水氾濫等病,皆可以統同論治也。十二水腫,蓋以十二經而言,諸經積水,固皆有濕熱不利之一候,此類寒滑泄水之藥,固可用之。
[廣義]甄權謂:治心下滿,疝氣下墜疼痛,卵腫;李珣《海藥本草》,以治奔豚氣、腳氣、水氣浮腫,皆當以熱壅有餘一面而言。正經腎水氾濫之奔豚,及寒水、寒疝、結痛諸證,兩得其反,此皆讀古人書者,不可不辨之門徑,非謂凡此諸病,不問虛、實、寒、熱,皆以此物一例通用也。
白話文:
《別錄》特別提到“結熱”二字,要特別注意,並不是說陽虛血瘀導致的癥瘕癰腫,以及寒水氾濫等疾病,都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治療。十二水腫是指十二經絡,各種經絡積水,都可能有濕熱不利的情況,這類寒滑泄水藥物,當然可以用。
甄權認為:治療心下滿、疝氣下墜疼痛、卵腫;李珣在《海藥本草》中,用它來治療奔豚氣、腳氣、水氣浮腫,都應該從熱壅有餘的角度來理解。正經腎水氾濫引起的奔豚,以及寒水、寒疝、結痛等症狀,都屬於相反的情況,讀古人書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些區別,不能認為所有這些疾病,不論虛實寒熱,都可以用同樣的藥物來治療。
5. 昆布
[發明]昆布,鹹寒滑利,性情物質,本與海藻不殊,故諸家所治諸證,亦多近似。《別錄》謂:主十二種水腫,癭瘤結氣;孫真人謂:可破積聚;藏器謂:治陰㿉腫(㿉,音頹,即㿗疝也);甄權謂:利水道,去面腫,要之,皆就實熱壅滯一面而言,苟有陽虛諸證,萬不可用。
石頑嘗謂能破陽邪水腫,海藻、昆布同功,然下氣損人,海中菜皆然,不可久服,惟海島人常食之,水土不同耳。
白話文:
昆布,性寒滑利,性質與海藻類似,因此許多醫家認為它們治療的症狀也十分相似。《別錄》記載昆布能治療十二種水腫、癭瘤和結氣;孫真人認為它能破除積聚;藏器則認為它能治療陰腫;甄權則認為它能利水道、去面腫。總而言之,昆布的功效主要針對實熱壅滯的情況。若病人有陽虛症狀,則不可使用。
石頑認為昆布能破除陽邪水腫,海藻和昆布功效相同,但它們會損傷人體元氣,所有海中菜都有這種弊端,不可長期服用。只有海島地區的人常年食用,因為他們的地理環境不同。
6. 海帶
[發明]《嘉祐本草》海帶鹹寒,療風下水;掌禹錫謂:出東海水中石上,醫家用以下水,勝於海藻、昆布。
壽頤按:今海帶有二種,干時其色皆黑,以水沃之,則青翠柔嫩。一種大者,潤(注:當為「闊」之誤)過五六寸,長至丈餘,名為海帶;一種細者,闊止一二分許,而叢叢分歧,則曰青帶絲,固皆海中蘊藻之屬,解一切毒,清熱利水,人盡知之。北人煮食,恆用煤火,則常食萊菔、海帶之類,謂煤火有毒,非此不解,但皆以為蔬食,不入藥劑,即南人亦恆食之。考《爾雅》釋草:綸,似綸;組,似組,東海有之。
白話文:
《嘉祐本草》記載海帶性寒味鹹,能治療風邪入體和水腫。掌禹錫說,海帶生長在東海海水中岩石上,藥效比海藻和昆布更好。
壽頤認為,現在市面上有兩種海帶,乾燥時顏色都呈黑色,用水浸泡後則變得青翠柔嫩。一種體型較大,寬度可達五六寸,長度可達一丈,稱為海帶;另一種體型較小,寬度只有 一二分左右,呈叢叢分枝狀,稱為青帶絲。這兩種都是海中蘊藏的藻類,具有解毒、清熱利水等功效,大家都知道。北方人煮食時,常常用煤炭火,因此經常食用蘿蔔和海帶等食物,因為他們認為煤炭火有毒,只有這些食物才能解毒。不過,海帶和蘿蔔都被視為蔬菜,並未用於藥劑。南方人也經常食用海帶。根據《爾雅》的記載,海中生長著一種叫做「綸」的藻類,形狀像繩索;還有一種叫做「組」的藻類,形狀像線。
郭注但謂青絲綸、組綬,海中草生彩理,有象之者,因以名云,而不詳為何物。《說文》:綸,青絲綬也。則《雅》之所謂綸組,固即今青帶絲之類耳。又《太平御覽》引《吳普本草》,綸布,一名昆布;陸氏釋文,綸,古頑反,其音為鰥,則綸、昆一聲之轉。李瀕湖於昆布條下,謂《爾雅》之綸,即是昆布,其說甚是。
蓋海帶既闊且長,形式如布,而色青綠,因有綸布之名,迨聲音展轉,則為昆布,而其義乃在不知之數矣,若其柔細之青帶絲,則即《爾雅》之組耳。又陳氏《本草拾遺》有海蘊,藏器謂味鹹,寒,主治癭瘤結氣,下水。按:《廣雅》:紛縕,亂也。
白話文:
郭注中只說青絲繩、組綬,是海中草生長出來的顏色道理,有類似的事物,因此用這個名字,但沒有詳細說明是什麼東西。《說文解字》中解釋「綸」為青絲綬,也就是說《詩經》中的「綸組」,其實就是現在的青色絲帶之類的東西。
另外,《太平御覽》引用《吳普本草》說「綸布」又名「昆布」;陸氏釋文則說「綸」在古代讀音與「鰥」相同,也就是「綸」和「昆」是一聲之轉。李瀕湖在昆布條目下,認為《爾雅》中的「綸」就是昆布,他的說法非常合理。
因為海帶既寬又長,形狀像布,而且顏色青綠,所以才有了「綸布」的名字。後來經過聲音轉變,就變成了「昆布」,而其真正的意思就不得而知了。至於那些細小的青色絲帶,則就是《爾雅》中的「組」了。
再者,陳氏的《本草拾遺》中記載了「海蘊」,藏器說它味鹹性寒,主治癭瘤結氣,能下水。根據《廣雅》的解釋,「紛縕」指的是雜亂的意思。
故瀕湖謂「縕」字為亂絲之名,蓋水草之以蘊名者,本取其細如亂絲之義,則亦今所謂海帶絲之屬也,其形雖有鉅細之不同,要之同生水中,實為一類數種,是以氣味性情,均無差別。
白話文:
因此,濱湖認為「縕」字是描述亂絲的名字,這是在說水草的聚集,原本就取自於其細如亂絲的意思,這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海帶絲這一類,它們的形狀雖然有大小的不同,但總的來說都是在水中生長,實際上屬於同一類或幾個品種,因此在氣味和性質上都沒有太大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