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七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7)

1.

[發明]蘋,亦水萍之類,但其葉視浮萍為大,根連水底,其莖甚細,其葉合四葉為一,如「田」字形,故又謂之田字草。生長水中,其性寒滑,本與浮萍相近,惟萍浮無根,則輕揚有餘,而善發汗;蘋蓴之類皆有根,一葉一莖,直系水底,水深處可長之尋丈,則滑降過之,而不發汗,此亦物理自然之功用。《山海經》謂蘋食之已勞,蓋指勞熱而言。

《吳普本草》謂主治暴熱,下水氣,利小便;陳藏器謂搗塗熱瘡,搗汁飲治蛇傷毒,皆其寒滑之力,善於清熱利水而能解毒耳。

2.

[發明]莕,即古之荇菜。李瀕湖謂與蓴相類,皆葉浮水面,莖連水底,但葉圓微缺如馬蹄者為蓴菜;葉似蓴而微尖長者,即莕菜也。俱生水中,莖長盈丈,故甘寒滑利之性,無不相同。《唐本草》謂治消渴,去熱淋,利小便;瀕湖謂搗敷諸腫毒,火丹遊腫,其功用皆彼此大略相似也。

3.

[發明]蓴,見《名醫別錄》,氣味甘寒無毒,主治消渴,熱痹。孟詵謂:作羹下氣、止嘔。《大明》謂:治熱疸,逐水,解百藥毒、蠱毒。《千金方》治熱瀉嘔逆用之。能清胃熱上逆可知。蓋寒滑通利之性,水草大率皆然,然滑降之用,功力亦猛,苟非實熱,不可多食。

4. 海藻

《本經》:「味苦,寒。主癭瘤氣,頸下核,破散結氣癰腫,癥瘕堅氣,腹中上下鳴,下十二水腫。」

《別錄》:「療皮間積聚,暴㿉瘤氣,結熱,利小便。」

[考異]今本作主癭瘤結氣,散頸下硬核痛,癰腫癥瘕堅氣。鳴字上有雷字,茲從孫氏問經堂輯本。

[正義]海藻,生長海中,鹹苦而寒,故能軟堅散腫。癭瘤結核,皆肝膽火炎,灼痰凝絡所致,寒能清熱,固其專長,而陰寒凝聚之結核,非其治矣。癰腫、癥瘕,多由血熱瘀滯而生;腹鳴、水腫,更多濕熱停頓之候。凡此諸證之屬於陽實有餘者,固可治之,而正氣不及,清陽不運諸證,不可概施。

《別錄》特提「結熱」二字,最當注意,非謂陽虛血瘀之癥瘕癰腫,及寒水氾濫等病,皆可以統同論治也。十二水腫,蓋以十二經而言,諸經積水,固皆有濕熱不利之一候,此類寒滑泄水之藥,固可用之。

[廣義]甄權謂:治心下滿,疝氣下墜疼痛,卵腫;李珣《海藥本草》,以治奔豚氣、腳氣、水氣浮腫,皆當以熱壅有餘一面而言。正經腎水氾濫之奔豚,及寒水、寒疝、結痛諸證,兩得其反,此皆讀古人書者,不可不辨之門徑,非謂凡此諸病,不問虛、實、寒、熱,皆以此物一例通用也。

5. 昆布

[發明]昆布,鹹寒滑利,性情物質,本與海藻不殊,故諸家所治諸證,亦多近似。《別錄》謂:主十二種水腫,癭瘤結氣;孫真人謂:可破積聚;藏器謂:治陰㿉腫(㿉,音頹,即㿗疝也);甄權謂:利水道,去面腫,要之,皆就實熱壅滯一面而言,苟有陽虛諸證,萬不可用。

石頑嘗謂能破陽邪水腫,海藻、昆布同功,然下氣損人,海中菜皆然,不可久服,惟海島人常食之,水土不同耳。

6. 海帶

[發明]《嘉祐本草》海帶鹹寒,療風下水;掌禹錫謂:出東海水中石上,醫家用以下水,勝於海藻昆布

壽頤按:今海帶有二種,干時其色皆黑,以水沃之,則青翠柔嫩。一種大者,潤(注:當為「闊」之誤)過五六寸,長至丈餘,名為海帶;一種細者,闊止一二分許,而叢叢分歧,則曰青帶絲,固皆海中蘊藻之屬,解一切毒,清熱利水,人盡知之。北人煮食,恆用煤火,則常食萊菔、海帶之類,謂煤火有毒,非此不解,但皆以為蔬食,不入藥劑,即南人亦恆食之。考《爾雅》釋草:綸,似綸;組,似組,東海有之。

郭注但謂青絲綸、組綬,海中草生彩理,有象之者,因以名云,而不詳為何物。《說文》:綸,青絲綬也。則《雅》之所謂綸組,固即今青帶絲之類耳。又《太平御覽》引《吳普本草》,綸布,一名昆布;陸氏釋文,綸,古頑反,其音為鰥,則綸、昆一聲之轉。李瀕湖於昆布條下,謂《爾雅》之綸,即是昆布,其說甚是。

蓋海帶既闊且長,形式如布,而色青綠,因有綸布之名,迨聲音展轉,則為昆布,而其義乃在不知之數矣,若其柔細之青帶絲,則即《爾雅》之組耳。又陳氏《本草拾遺》有海蘊,藏器謂味鹹,寒,主治癭瘤結氣,下水。按:《廣雅》:紛縕,亂也。

故瀕湖謂「縕」字為亂絲之名,蓋水草之以蘊名者,本取其細如亂絲之義,則亦今所謂海帶絲之屬也,其形雖有鉅細之不同,要之同生水中,實為一類數種,是以氣味性情,均無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