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三 (1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5)

1. 麻黃

《本經》:「味苦,溫。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

《別錄》:「微溫。主五臟邪氣,緩急風脅痛,字乳余疾,止好睡,通腠理,疏傷寒頭痛,解肌,泄邪惡氣,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虛。」

[正義]麻黃,質輕而清,專泄氣分,而性微溫,故為疏散風寒外感之主藥。《本經》主中風傷寒頭痛,發表出汗;《別錄》通腠理,疏傷寒頭疼解肌;仲景《傷寒論》方麻黃、葛根、大小青龍等湯皆是也。然其性微溫,非大溫大熱之比,但專以輕疏見長,則不獨泄散風寒,而亦可泄散風熱。

《本經》又主溫熱,去邪熱氣,除寒熱;《別錄》謂主五臟邪氣,泄邪惡氣,蓋輕清之質,專行於肌表,凡寒熱之邪,尚在表分者,麻黃能疏以達之。主咳逆上氣者,疏通肺氣之功也;主風脅痛者,疏泄風邪而宣達肝膽經絡之鬱滯也;破癥結積聚,消赤黑斑毒,則宣通其氣機而瘀積亦得漸通,血熱亦從而泄化矣。不可多服者,疏泄太過,則正氣耗散於無形耳。

惟《別錄》謂主字乳余疾,則指新產乳子之時,然氣血既虛,殊不宜於泄散,恐有訛誤,不敢望文生義,強作解人。

[廣義]甄權:治毒風疹痹,皮肉不仁,及壯熱溫瘧,山嵐瘴氣。

潔古謂:祛營中寒邪,泄衛中風熱。

瀕湖謂:散赤目腫痛,水腫風腫。

景岳謂:輕揚之性,善達肌表,治風寒溫疫,嵐瘴表實之證。兼溫藥以助陽,則逐陰凝之寒結;兼涼藥以助陰,則解炎熱之溫邪。手太陰之風寒咳嗽,手少陰之風熱斑疹,足少陰之風水腫脹,足厥陰之風痛目痛,苟宜疏散,惟此為最。

壽頤按:風水腫脹,法宜輕疏發汗者,是肺為風壅而皮毛郁遏不宣,故可用麻黃之類。若曰足少陰病而為腫脹,則腎水上泛,豈有麻黃泄表之理,介賓此語,大有誤會。

[發明]麻黃,質輕而空疏,氣味俱薄,雖曰性溫,然淡泊殊甚,故輕浮上升,專泄肌腠,凡風寒溫熱之邪,自外感而來,初在肌腠者,無不治之。雖古今皆以為發表之藥,仲景列之於太陽篇中,然表即皮毛之部,而皮毛即合於肺。

總之外來之邪,皆自外入,傷於皮毛,則曰表病,觸於口鼻,則為氣病,而皮毛合於肺,口鼻通於肺,肺又專主氣之出納,故外感之第一步,皆氣分先受其病,無論風寒溫熱之邪,肺家首當其衝,表病即氣病,氣病即肺病。寒邪則鼻塞身重,凜寒發熱;溫邪則鼻燥氣濁,肌膚灼熱,且必多兼咳嗽。

寒邪則咳聲不揚,溫邪則咳痰不滑,又皆感邪犯肺傷氣之明證,是以治外感之病,第一要著即在輕泄肺邪,疏達氣分,無不立解,惟麻黃輕清上浮,專疏肺郁,宣泄氣機,是為治感第一要藥,雖曰解表,實為開肺,雖曰散寒,實為泄邪,風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溫熱亦無不賴之以宣通。

白話文:

麻黃,味道苦,藥性溫和。主要治療中風、傷寒引起的頭痛,以及溫瘧(一種發熱疾病)。它能幫助發汗,驅散體內的邪熱之氣,止咳、平喘,消除寒熱症狀,還能破除體內形成的堅硬腫塊。

麻黃,藥性微溫。主要治療五臟的邪氣、因急迫或風邪引起的脅肋疼痛,產後遺留的疾病,還能改善嗜睡,使皮膚腠理通暢,疏散傷寒引起的頭痛,幫助肌肉放鬆,排除體內的邪氣,消除紅色或黑色的斑點毒素。但不可過量服用,否則會使人體虛弱。

麻黃,質地輕盈而清澈,主要作用是疏泄氣分,藥性溫和,所以是治療外感風寒的主要藥物。《本經》中記載它能治療中風傷寒引起的頭痛,幫助發汗;《別錄》中記載它能使皮膚腠理通暢,疏散傷寒引起的頭痛,幫助肌肉放鬆。張仲景的《傷寒論》中,麻黃湯、葛根湯、大青龍湯等方劑都使用了麻黃。雖然它的藥性微溫,不如大溫大熱的藥物,但它擅長輕疏,不僅能疏散風寒,也能疏散風熱。

《本經》中還記載它能治療溫瘧,驅散邪熱之氣,消除寒熱症狀;《別錄》中記載它能治療五臟的邪氣,排除邪惡之氣。因為它質地輕清,主要在肌表起作用,凡是寒熱之邪還在體表的時候,麻黃都能疏散並將其排出。它能止咳平喘,是因為它能疏通肺氣;能治療風邪引起的脅肋疼痛,是因為它能疏泄風邪,疏通肝膽經絡的鬱滯;能破除體內形成的堅硬腫塊,消除紅色或黑色的斑點毒素,是因為它能疏通氣機,使瘀積逐漸消散,血熱也隨之排出。之所以不可過量服用,是因為過度疏泄會使人體正氣耗散。

《別錄》中說它能治療產後遺留的疾病,指的應該是產婦哺乳期間,但是產後氣血虛弱,不適合用有疏泄作用的藥物,所以這可能是個錯誤的說法,我不敢過度解釋。

甄權認為,麻黃能治療毒風疹、皮膚麻木不仁,以及壯熱溫瘧、山嵐瘴氣等。

潔古認為,麻黃能驅除營分中的寒邪,疏泄衛分中的風熱。

李時珍認為,麻黃能散去眼睛紅腫疼痛,以及水腫和風腫。

張景岳認為,麻黃藥性輕揚,善於到達肌表,能治療風寒溫疫、山嵐瘴氣等表實證。配伍溫性藥物可以幫助陽氣,驅散陰寒凝結;配伍涼性藥物可以幫助陰液,解除炎熱的溫邪。對於手太陰肺經的風寒咳嗽,手少陰心經的風熱斑疹,足少陰腎經的風水腫脹,足厥陰肝經的風痛目痛,如果需要疏散,麻黃是最好的選擇。

王壽頤認為,治療風水腫脹,應該用輕疏發汗的方法,是因為肺氣被風邪壅塞,導致皮毛鬱滯不通暢,所以可以用麻黃這類藥物。如果說是足少陰腎經的疾病導致的腫脹,那是腎水上泛引起的,怎麼可以用麻黃來疏泄體表呢?介賓的說法有很大的誤解。

麻黃,質地輕而空疏,氣味清淡,雖然藥性溫和,但溫性並不強烈,因此能輕浮上升,主要疏泄皮膚腠理。凡是外感引起的風寒溫熱之邪,剛開始侵入肌膚腠理的時候,都能用麻黃治療。雖然古今都把它看作是發表藥,張仲景把它列在太陽篇中,但是表就是指皮毛的部位,而皮毛又和肺相連。

總而言之,外來的邪氣都是從外侵入,傷於皮毛就說是表病,從口鼻進入就說是氣病。皮毛與肺相合,口鼻與肺相通,而肺又主管氣的運行,所以外感的第一步,都是氣分先受到影響。無論風寒溫熱的邪氣,肺都會首當其衝,表病就是氣病,氣病就是肺病。寒邪會導致鼻塞、身體沉重、怕冷發熱;溫邪會導致鼻乾、呼吸渾濁、肌膚發熱,而且多會伴隨咳嗽。

寒邪引起的咳嗽聲音低沉,溫邪引起的咳嗽痰液不滑爽,這些都是邪氣侵犯肺部損傷氣分的明顯症狀。因此,治療外感疾病的第一要務,就是輕泄肺邪,疏通氣分,這樣很快就能見效。麻黃性質輕清上浮,專門疏通肺部的鬱滯,宣洩氣機,是治療外感疾病的第一要藥。雖然說它能解表,其實是開肺;雖然說它能散寒,其實是排泄邪氣。風寒之邪固然可以用它來向外疏散,就是溫熱之邪也能藉助它來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