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三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4)

1. 萹蓄

《本經》:「味辛,平。主浸淫,疥搔,疽痔,殺三蟲。」

《別錄》:「療女子陰蝕。」

[發明]萹蓄味辛,為燥濕殺蟲之品,今本皆作苦,惟孫本作辛。搔,今本作瘙。《本經》、《別錄》皆以祛除濕熱為治,浸淫、疥瘡、疽痔、陰蝕、三蟲,皆濕熱為病也。後人以其泄化濕熱,故並治溲澀淋濁。瀕湖以治黃疸、霍亂,皆即清熱利濕之功用。然亦惟濕阻熱結為宜,而氣虛之病,皆非其治。

若濕熱瘡瘍,浸淫痛癢,紅腫四溢,膿水淋漓等證,尤其專職。

白話文:

萹蓄味辛性平,能治療濕疹、疥瘡、疽腫、痔瘡,以及殺死體內寄生蟲。也可用於治療婦女陰部潰瘍。

萹蓄辛味燥熱,能殺蟲止濕。古籍記載其味為辛,而非現今多數版本記載的苦味。疥瘡的「搔」字,古籍寫作「搔」,今多作「瘙」。古代典籍都認為萹蓄能去除濕熱,濕疹、疥瘡、疽腫、痔瘡、陰部潰瘍、寄生蟲等病症,都是濕熱導致的。後世醫家發現它能排出濕熱,因此也用於治療小便澀痛、尿頻尿急等症狀。有些醫家甚至用它治療黃疸和霍亂,都是基於其清熱利濕的功效。但萹蓄只適用於濕熱淤積的病症,對於氣虛的疾病則無效。

如果患有濕熱引起的瘡瘍,伴隨濕疹、疼痛、瘙癢、紅腫、膿水等症狀,萹蓄尤其有效。

2. 海金沙

[發明]此草本自然生成之細沙也。市肆中多以黃沙土雜之,用時須用水淘過,取其浮者干之,以指拈之不黏者為真。專於利水通淋,男子淫濁,女子帶下,皆必用之品。但性寒而力亦不弱,虛人弗過用。

[廣義]《嘉祐本草》稱其甘寒,通利小膀。

瀕湖謂:治濕熱腫滿,熱淋,膏淋,血淋,石淋,小溲莖中痛,解熱毒氣。

景岳謂:治鬱熱濕熱(注:「廣義」項名,原漏,今補)。

白話文:

海金沙是自然生長的細小沙子。市面上很多會摻雜黃沙土,使用前必須用水淘洗,取漂浮在水面上的部分曬乾,用手捻摸不黏手的才是真品。它主要功效是利尿通淋,治療男性白濁、女性帶下等症狀,都是必不可少的藥物。但它性寒且藥力較強,體虛的人不宜過量服用。

《嘉祐本草》記載它味甘性寒,能通利小便。

《瀕湖集簡》記載:能治療濕熱腫脹、熱淋、膏淋、血淋、石淋、小便時尿道疼痛,以及解熱毒。

《景岳全書》記載:能治療鬱熱和濕熱。

3. 淡竹葉

[發明]此非竹類也。生下濕地,細莖綠葉,有似於竹,故有此名。四五月間開花如蛾,兩瓣舒展作翅,栩栩欲飛,深碧可玩,古書謂之鴨跖草(注:按:淡竹葉、鴨跖草並非一物)。

[廣義]陳藏器謂味苦大寒,治寒熱,瘴瘧,痰飲丁腫,小兒丹毒,發熱狂癇,大腹痞滿,身面氣腫,熱痢,蛇犬咬,癰腫等毒;《日華》謂治濕痹,利小便;瀕湖以消喉痹。(亦清熱解毒,泄水利水之良品也)。

白話文:

淡竹葉並非竹子,而是生長在潮濕低窪地帶的一種植物,莖細葉綠,形似竹葉,因此得名。四五月份開花,花形像蛾子,兩瓣花瓣舒展開像翅膀,栩栩如生,深碧色澤美麗,古書稱它為鴨跖草(但淡竹葉和鴨跖草是不同的植物)。

古人認為淡竹葉味苦性寒,能治療寒熱、瘴氣瘧疾、痰飲導致的腫脹、小兒丹毒、發熱抽搐、腹部脹滿、面部腫脹、熱痢、蛇犬咬傷、癰腫等症;另有記載說它能治療濕痺,利尿,以及治療喉嚨腫痛。總之,淡竹葉是一種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良藥。

4. 蓼實(水葒花子)

[發明]蓼之種類不一,有宜於高燥之地,有產於下濕之旁。高者枝葉扶疏,迷離簾隙;小者莖條柔細,掩映水濱。然莖葉雖有鉅細之分,而形色花穗,約略近似。雖有馬蓼、水蓼、葒草、水葒花等名,要皆一類數種,無甚區別。其味皆辛,生長極易,故皆善於走竄,為利水消癰之猛藥。

又莖葉紫赤,花穗殷紅,則又入血分而破瘀逐血,磨積消痞。《本經》止有蓼實,《別錄》乃增以葒草,至瀕湖《綱目》則羅列四五種。其氣味,《本經》謂之辛溫,所以後世有蓼辣草之名;《別錄》以葒草為味鹹微寒,似不可據。《本經》蓼實稱其下水氣,治面浮腫,癰瘍。

[廣義]甄權謂:治癧瘍,止霍亂。

弘景謂:蓼葉乾之,釀酒主風冷。

藏器謂:蓼葉,治霍亂轉筋;煮汁日飲,治痃癖。

《日華》謂:赤蓼,燒灰淋汁浸足,治暴軟。

《唐本草》謂:水蓼葉,搗敷蛇傷;絞汁服之,解蛇毒入腹心悶;又治腳氣腫痛成瘡,水煎漬之。

瀕湖謂:水葒花,散血、消積、止痛(凡此主治皆是通泄宣導,利水破血之用)。

石頑謂:婦人月事來時,不可食蓼及蒜,易為血淋、帶下(亦以辛泄過度,破氣傷血故也)。又謂:蓼實:水葒花子,破瘀消積,力量甚峻,最易墮胎,妊娠必不可犯,亦有血氣素虛而月事偏少,非因於瘀滯者,亦不可誤與也(注:「廣義」項名原脫,今補)。

白話文:

蓼實(水葒花子)的種類繁多,生長環境各異,有的生長在高燥之地,有的則長在低濕的環境。高大的品種枝葉茂盛,低矮的則莖條細柔,多生長在水邊。但無論高矮,它們的莖葉、花穗外形都大致相似。雖然名稱各異,例如馬蓼、水蓼、葒草、水葒花等,但實際上都是同類的不同品種,差別不大。它們的味道都辛辣,生長容易,因此藥性都很峻猛,具有利水消腫、排膿的功效。

莖葉呈現紫紅色,花穗殷紅的品種,還能入血分,具有破瘀血、消積塊的作用。《神農本草經》只記載了蓼實,《名醫別錄》增加了葒草,直到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才將蓼的種類羅列得較為齊全。關於蓼的氣味,《神農本草經》記載為辛溫,所以後世才有了「蓼辣草」的名稱;而《名醫別錄》記載葒草味鹹微寒,這點似乎不太可靠。《神農本草經》中提到蓼實能利水,治療面部浮腫、癰疽等症。

許多醫家對蓼的功效有不同記載:甄權認為它能治療癰疽,止霍亂;陶弘景認為蓼葉曬乾後可以釀酒,治療風寒;陳藏器認為蓼葉能治療霍亂引起的肌肉抽搐,煮汁每日飲用能治療痃癖(腹部腫塊);《日華子本草》記載赤蓼燒成灰,用其汁浸泡腳,能治療腳趾暴軟;《唐本草》記載水蓼葉搗碎敷貼能治療蛇傷,絞汁服用能解蛇毒,還能治療腳氣腫痛成瘡,用水煎煮後浸泡患處;李時珍認為水葒花能散血、消積、止痛(這些功效都是通過利水破血來實現的);石頑則指出,婦女月經來潮時,不宜食用蓼和蒜,否則容易引起血淋、帶下(這是因為它們辛辣,容易損傷氣血)。此外,他還指出蓼實(水葒花子)破瘀消積的功效非常強,容易導致流產,孕婦絕對不能服用;血氣虛弱,月經量少的女性,如果不是因為瘀滯,也不宜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