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三 (13)
卷之三 (13)
1. 因陳蒿
《本經》:「因陳,味苦,平。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
《別錄》:「微寒。主通身發黃,小便不利。」
[考證]陳藏器謂因陳經冬不死,因舊苗而生,故名因陳。據此其字皆不當從草,蓋從草之字,古為茵褥,而茵字始見於《集韻》,其為俗字明矣,孫氏問經堂刻《本經》作因陳是也。且舊本皆不從草,今從之。
[正義]因陳為利濕清熱專品,乃濕熱發黃之主藥。《本經》主風濕寒熱,邪氣熱者,亦以濕熱之邪蘊結者言之也。
[廣義]陳藏器謂:通關節,去滯熱。
《日華》謂:石因陳主天行時疾,熱狂瘴瘧。
張石頑謂:葉細如青蒿者,為綿因陳,專於利水,為濕熱黃疸要藥,凡濕熱伏於陽明之病,皆其專主。仲景因陳蒿湯治濕熱發黃,梔子柏皮湯治燥熱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瘀熱在裡而身黃,以三方分治陽黃;其治陰黃,則有因陳附子湯。蓋因陳專走氣分而利濕熱,故畜血之發黃,非此能治。
又有一種子如鈴者,名山因陳,又名角蒿,則味苦辛而專殺蟲,治千金瘡、口齒蝕,燒灰塗之。而殺蟲方中一味煎湯,內服外洗,亦逐濕化熱之功也。
[發明]因陳,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濕熱之專藥。濕疸、酒疸、身黃溲赤如醬,皆胃土蘊濕積熱之證,古今皆以此物為主,其應甚速。盪滌腸胃,外達皮毛,非此不可,蓋行水最捷,故凡下焦濕熱癢搔,及足脛跗腫,濕瘡流水,並皆治之。其陰黃一證,雖曰虛寒,然其始亦內有蘊熱,故能發見黃色,則以入於溫經隊中而掃蕩之,仲景因陳、附子之法是也。
惟女勞疸一證,則瘀滯痹著,非僅通利所可奏功,故必以硝石、礬石之峻利者,為刮垢磨光之用,而無取於因陳也。
白話文:
因陳(一種中藥)
《神農本草經》記載:因陳味苦,性平。主治風濕寒熱邪氣,以及因熱結引起的黃疸。
《名醫別錄》記載:性微寒。主治全身發黃,小便不利。
考證:陳藏器認為因陳冬天不枯死,而是依靠舊根莖生長,所以叫做因陳。因此它的字形不應該從「草」字旁,因為古代「草」字旁的字常指草蓆或墊子,「茵」字直到《集韻》才出現,可見是俗字。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就作「因陳」。而且舊有的本草書中也不從「草」字旁,現在才從「草」字旁。
釋義:因陳是治療濕熱的專用藥物,是濕熱型黃疸的主藥。《神農本草經》記載它主治風濕寒熱,指的是濕熱邪氣蘊結所致。
廣義:陳藏器認為:因陳可以通利關節,去除滯熱。
《日華子本草》記載:因陳主治流行性感冒,熱病狂躁,瘴氣瘧疾。
張石頑認為:葉子細小如青蒿的,叫做綿因陳,專門利水,是濕熱型黃疸的重要藥物。凡是濕熱停滯在陽明經的病症,都是它的主治範圍。張仲景的因陳蒿湯治療濕熱型黃疸,梔子柏皮湯治療燥熱型黃疸,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療瘀熱在裡而身黃,這三方分別治療陽黃;治療陰黃,則有用因陳附子湯。因為因陳專走氣分而利濕熱,所以血瘀引起的黃疸,只有它才能治療。
還有一種種子像鈴鐺的,叫做山因陳,又名角蒿,味苦辛,專門殺蟲,治療金瘡(刀傷)、口齒潰瘍,燒成灰塗抹。而且在殺蟲的藥方中,它煎湯內服外洗,也有祛濕化熱的功效。
說明:因陳味淡,能利水,是治療脾胃濕熱的專用藥。濕熱型黃疸、酒黃疸、全身發黃、小便赤紅如醬,都是脾胃濕熱積聚的症狀,古今都用它為主藥,療效很快。它能盪滌腸胃,外達皮毛,其他藥物無法替代,因為它利水的速度最快,所以凡是下焦濕熱瘙癢,以及足脛跗腫脹、濕瘡流水等,都能治療。陰黃雖然說是虛寒證,但它開始的時候也有內蘊之熱,所以才能發黃,因此可以用溫經的藥物來治療它,張仲景的因陳附子湯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女性勞倦引起的黃疸,是瘀滯阻礙不通,單靠通利的方法無法奏效,所以必須用硝石、礬石等峻利之品,來清除瘀積,而不能用因陳。
2. 瞿麥
《本經》:「味苦,寒。主關格諸癃結,小便不通,出刺,決癰腫,明目去翳,破胎墮子,下閉血。」
《別錄》:「味苦,性寒。養腎氣,逐膀胱邪熱,止霍亂。」
[發明]瞿麥,即今人恆蒔之所謂洛陽花。花色紅紫斑爛,其性陰寒,泄降利水,除導濕退熱外無他用。《本經》謂明目去翳,《別錄》謂其養腎,則邪熱清而真陰復,非通利之品果能養陰也。出刺,決癰,墮胎,其力猛矣。《別錄》又稱其主霍亂,則濕熱內阻,清濁不分者,以為分泄逐濕之用,非主陰寒之霍亂也。
《日華》謂其主五淋,月經不通。
[廣義]景岳謂:合涼藥,亦消眼目腫痛;合血藥,則通經破血,下胎,宣導下焦濕熱。
石頑謂:利小便之君藥。
《日華》又謂:其葉主痔漏瀉血,解丹石藥發,搗敷腫毒浸淫瘡(無一非清熱利導之用,然必實有濕熱壅滯者為宜)。(注:「廣義」項名,原漏,今補)
[禁忌]石頑謂:妊娠產後小水不利,及脾虛水腫者,禁用。
壽頤按:又有老人、虛人,氣化不利,而為癃閉溲少等證,亦非濕熱蘊結,治宜宣化氣分,五苓、八正,徒耗津液,皆為禁藥(注:「禁忌」項名,原缺,補)。
白話文:
瞿麥
《神農本草經》記載:瞿麥味苦、性寒,可以治療關節阻塞、各種阻塞不通、小便不通、排出刺物、消除癰腫、明目去翳、墮胎、治療閉經下血。
《名醫別錄》記載:瞿麥味苦、性寒,可以滋養腎氣,驅除膀胱的邪熱,治療霍亂。
瞿麥就是現在常種植的洛陽花。花色紅紫斑駁,性屬陰寒,具有泄降利水、除濕退熱的功效,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用途。《神農本草經》說它能明目去翳,《名醫別錄》說它能養腎,這是因為邪熱消除後,腎陰得以恢復,所以它並非單純的利尿藥物才能滋陰。《神農本草經》還記載它能排出刺物、消除癰腫、墮胎,可見其藥力強勁。《名醫別錄》也記載它能治療霍亂,指的是濕熱內阻、清濁不分的情況,用它來分利、去除濕邪,而非寒邪引起的霍亂。
《日華子本草》記載:瞿麥可以治療五種淋證、月經不通。
景岳(張景岳)認為:瞿麥配伍寒涼藥物,可以治療眼目腫痛;配伍活血藥物,可以通經活血、墮胎,以及宣通下焦濕熱。
石頑(李時珍)認為:瞿麥是治療小便不利的主藥。
《日華子本草》還記載:瞿麥的葉子可以治療痔瘡、漏血、解救丹石藥物中毒,搗碎敷貼可以治療腫毒、浸淫瘡瘍(這些都是清熱利導的功效,但必須是確實有濕熱壅滯的情況才適用)。
石頑認為:妊娠期、產後小便不利,以及脾虛水腫的患者,禁止使用瞿麥。
壽世保(陳士鐸)認為:老年人、虛弱體質的人,如果氣機不利,導致小便不利、尿量減少等症狀,並不是因為濕熱蘊結,治療應該以宣通氣機為主,使用五苓散、八正散等藥物會耗傷津液,因此瞿麥對這類患者也是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