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三 (1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6)

1. 麻黃

觀於《本草經》主中風傷寒,去邪熱氣,除寒熱之說,及後人並治風熱斑疹,熱痹不仁,溫瘧嵐瘴,其旨可見,而俗人猶以為專主表寒之猛劑者,誤矣。且仲景麻黃湯之專主太陽病寒傷營者,以麻黃與桂枝並行,乃為散寒之用,若不與桂枝同行,即不專主散寒發汗矣。

抑麻黃之泄肺,亦不獨疏散外來之邪也,苟為肺氣鬱窒,治節無權,即當藉其輕揚,以開痹著,如仲景甘草麻黃湯之治里水黃腫,《千金》麻黃(注:「黃」原脫,今補)醇酒湯之治表熱黃疸,後人以麻黃治水腫氣喘、小便不利諸法,雖曰皆取解表,然以開在內之閉塞,非以逐在外之感邪也。

又凡寒邪郁肺,而為鼻塞音啞;熱邪窒肺,而為濁涕鼻淵;水飲漬肺,而為面浮喘促;火氣灼肺,而為氣熱息粗,以及燥火內燔,新涼外束,乾咳嗌燥等證,無不恃以為疏達肺金,保金清肅之要務。較之杏、貝苦降,桑皮、杷葉等之遏抑閉塞者,功罪大是不侔,而庸俗畏之,幾如蛇蠍,豈真古今人之不相及耶?蓋皆耳食之誤,而未嘗體驗之耳。

李瀕湖《本草綱目》麻黃髮明一條,極言其為肺經專藥,申明仲景麻黃湯之功用,本不專為散寒發汗而設,謂傷寒無汗之用麻黃湯,雖治太陽,實即治肺。蓋汗為津液所化,汗即血也,其在營則為血,在衛則為汗,寒邪傷營,則營血內澀,而氣不能外通於衛,衛氣閉塞,津液不行,故無汗發熱而憎寒。

風邪傷衛,則衛氣外泄,而不能內護其營,營氣虛弱,津液不固,故有汗發熱而惡風,然風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衛氣,包羅一身,是其證雖屬太陽,而肺實受其病。其證必兼面赤怫鬱,咳嗽有痰,喘而胸滿,非皆肺病之明驗乎?蓋皮毛外閉,而邪熱內攻,則肺氣膹郁,故以麻黃、甘草同桂枝引出營分之邪,達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其氣。汗後無大熱而喘者,則加石膏;朱肱《活人書》夏至後加以石膏、知母,是皆泄肺火之藥。

則麻黃湯雖曰太陽發汗重劑,而實為發散肺金火鬱之藥,其說極是,於此可見麻黃湯之發汗,更重在桂枝,而麻黃之治,則其主在肺而不在表,尤彰彰明矣。

[正訛]麻黃性質最輕,氣味又淡,本草雖曰苦溫,亦因其功用而懸擬之,不過言其溫和升發之義耳。乃流俗畏之,幾以為大溫大熱藥,則李瀕湖《綱目》性熱一言誤之也。甚且謂其出產之地,冬不積雪,而繆氏《經疏》更為過甚之詞,竟有味大辛、氣大熱之說,又謂自春深以至初秋,法所同禁。

今試取麻黃而細嚼之,辛味何在?考古今各家本草,《別錄》謂微溫,則輕浮體質,必稟春升溫和之氣,最為有據;惟張潔古稱其性溫、味苦甘辛,然亦謂其氣味俱薄;不知繆氏何忽一變而為大辛,且加以大熱二字,似此危詞聳聽,最足駭人,實屬荒謬已極,而俗人聞聲卻步,大率為此謬說所累。不知麻黃髮汗,必熱服溫覆,乃始得汗,不加溫覆,並不作汗,此則治驗以來鑿鑿可據者。

白話文:

關於《本草經》記載麻黃能治療中風、傷寒,去除邪熱之氣,消除寒熱等說法,以及後人也用它來治療風熱斑疹、熱痹麻木、溫瘧、瘴氣等疾病,可以明白麻黃的功效。然而,一般人卻認為它只是專門治療表寒的猛藥,這是錯誤的觀念。而且,張仲景的麻黃湯主要治療太陽病中寒邪侵犯營分的病症,那是因為麻黃和桂枝一起使用,才具有散寒的功效。如果麻黃不與桂枝一起使用,就不是專門用於散寒發汗的藥物了。

麻黃能宣洩肺氣,不只是疏散外來的邪氣而已。如果肺氣鬱結不暢,失去正常的運作功能,就應該借助它輕揚的特性來開通阻滯。就像張仲景用甘草麻黃湯來治療體內水腫引起的黃腫,以及《千金方》用麻黃醇酒湯來治療表熱引起的黃疸,後人也用麻黃來治療水腫、氣喘、小便不利等症狀,雖然都說是用來解表,實際上是為了打開體內閉塞的氣機,而不是單純驅逐體外的感受邪氣。

另外,凡是寒邪鬱結於肺,會導致鼻塞、聲音嘶啞;熱邪壅塞於肺,會導致流濁涕、鼻淵;水飲浸漬於肺,會導致面部浮腫、氣喘急促;火氣灼傷肺,會導致呼吸熱而急促,以及燥火在體內燃燒,外部卻受到寒涼束縛,出現乾咳、咽喉乾燥等症狀,這些情況都必須依靠麻黃來疏通肺氣,保持肺的清肅功能。與杏仁、貝母等苦寒下降、桑皮、枇杷葉等抑制肺氣的藥物相比,麻黃的功績和錯誤是截然不同的,然而庸俗之人卻畏懼麻黃,把它當作蛇蠍一樣,難道真的是古今人的見解差異如此之大嗎?這都是道聽塗說的錯誤觀念,而沒有親身驗證的結果。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專門有一條論述麻黃,極力說明它是肺經的專用藥物,並闡述了張仲景麻黃湯的功效,本來就不是專門為了散寒發汗而設立的。他說,傷寒無汗時使用麻黃湯,雖然是治療太陽病,實際上是治療肺的病變。汗液是由津液轉化而來的,汗液就是血液。在營分時是血液,在衛分時是汗液。寒邪侵犯營分,會導致營血內澀,氣無法順利外通到衛分,衛氣閉塞,津液無法運行,所以會出現無汗、發熱、怕冷的症狀。

風邪侵犯衛分,會導致衛氣外洩,不能內護營分,營氣虛弱,津液不固,所以會出現有汗、發熱、怕風的症狀。然而,無論是風邪還是寒邪,都是從皮毛侵入人體的。皮毛是肺的外部屏障,肺主衛氣,包羅全身,因此,雖然病症屬於太陽病,實際上是肺受到了病邪的侵襲。病症必然兼有面色發紅、煩悶不安、咳嗽有痰、氣喘胸悶等症狀,這些不都是肺病明顯的表現嗎?這是因為皮毛閉塞,邪熱內攻,導致肺氣壅塞鬱悶,所以用麻黃、甘草和桂枝一起,引導營分的邪氣到達肌膚表面,再用杏仁宣洩肺氣、疏通氣機。出汗後如果沒有明顯發熱卻喘息不止的,就加上石膏。朱肱在《活人書》中提到,在夏至後可以加上石膏、知母,這些都是用來宣洩肺火的藥物。

由此可見,麻黃湯雖然被稱為太陽發汗的重劑,實際上是為了發散肺金鬱火的藥物。這個說法非常正確,從這裡可以看出麻黃湯的發汗作用,更重要的是桂枝,而麻黃的主要作用是治療肺,而不是單純的解表,這點是非常明顯的。

【辨正】麻黃性質最輕,氣味又很淡薄,《本草》雖然說它味苦性溫,也是根據它的功效而假定的,不過是說明它溫和升發的特性而已。但是,現在很多人卻畏懼麻黃,幾乎把它當作大溫大熱的藥物,這都是因為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它性熱的緣故。甚至還有人說麻黃產地冬天不下雪,而且繆氏在《經疏》中的說法更加誇張,竟然說它味大辛、氣大熱,還說從春天到初秋都不能使用。

現在我們試著取麻黃細細咀嚼,辛辣的味道又在哪裡呢?考察古今各家的本草,《別錄》說它微溫,說明它具有輕浮的特性,一定禀賦了春天溫和升發的氣機,這才是最有根據的。只有張潔古說它性溫、味苦甘辛,但也說它的氣味都很淡薄,不知道繆氏為何突然把它說成大辛,還加上大熱二字,這種危言聳聽的說法,實在是太過荒謬了,而一般人聽到這種說法就退避三舍,大多都是受到這種謬論的影響。他們不知道麻黃發汗,一定要熱服、溫覆,才能夠出汗,如果不加溫覆,就不會出汗,這是有治療經驗可以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