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七 (4)
卷之七 (4)
1. 附子
始知吳綬已開其例,初不料醫學之陋,乃並此陰字而不能解,吳氏之學,本極卑陋,殊不足責,獨以景岳素負盛名,而所見乃亦止此,洄溪徐氏,諡以庸醫之尤,非苛論矣(石頑《逢原》以此傳變三陰一句,改作直中三陰,庶幾彼善於此),(「夾陰」二字,不通之至,陸九芝《世補齋》文,已有專論,茲姑不贅)。
[禁忌]石頑謂:傷寒發熱頭痛皆除,熱傳三陰,而見厥脈沉,此厥深熱深之候,證必先有發熱多日,而後發厥,此為陽厥,大便必不瀉而閉,及溫疫熱伏厥逆,與陰虛內熱,火鬱於裡而惡寒者,誤用附子,不旋踵而變。
壽頤按:直中有真寒證,其病一起,即四體厥冷,脈沉微欲絕,而唇舌必淡白無華,是為寒厥,非四逆、薑、附不為功。若傷寒傳裡,先發熱而後厥者,皆熱閉於裡,外反無陽,其人必不言不動,而將沉沉嘿嘿,長與終古矣,是即熱盛而腦神經失其知覺運動之病,若能大清裡熱,雖是壞病,亦可十救三五,誤投四逆,頃刻變生,而不知者尚以為病之當死也,石頑所謂熱深厥深者即此。陸九芝謂先發熱而後變為寒厥者,千百病中無一人,自古迄今無一人也,諒哉。
白話文:
才知道吳綬已經開了這個先例,當初沒料到醫學的淺陋,竟然連「陰」字都不能理解。吳綬的學問本來就非常低劣,實在不值得責備,只是因為張景岳向來負有盛名,而見解竟然也只是這樣,可見他也不過如此。洄溪徐氏,被諡為庸醫中的極品,並非苛刻的評論。(石頑在《逢原》中把「傳變三陰」一句改為「直中三陰」,這樣比較接近正確,可見他比吳綬更懂。)(「夾陰」這兩個字,非常不通順,陸九芝在《世補齋》的文章中,已經有專門的論述,這裡就不多說了。)
[禁忌] 石頑說:傷寒發熱頭痛等症狀都消除後,熱邪傳入三陰經,出現脈象沉伏的厥逆,這是厥逆很深、熱邪也很深的現象。這種情況一定是先有發熱多日,然後才出現厥逆,這屬於陽厥,大便必定不腹瀉而閉結。以及溫疫熱邪潛伏引起的厥逆,還有陰虛內熱、火鬱在體內而感到寒冷的,如果誤用附子,馬上就會產生不良變化。
壽頤按:直接發生的真寒證,發病一開始,就出現四肢冰冷,脈搏沉微幾乎摸不到,而且嘴唇和舌頭一定呈現淡白色沒有光澤,這屬於寒厥,必須使用四逆湯、生薑、附子才能有效。如果傷寒傳入體內,是先發熱然後才出現厥逆的,都屬於熱邪閉塞在體內,外表反而沒有陽氣的表現。這種人一定會不說話不動彈,呈現昏沉沉的狀態,這樣下去就會死亡。這就是熱邪太盛而導致腦神經失去知覺和運動功能的疾病。如果能徹底清除體內的熱邪,即使是壞病,也可以救回三五成。如果誤用四逆湯,馬上就會產生不良變化,而不知道的人還以為這種病本來就該死。石頑所說的「熱深厥深」就是指這種情況。陸九芝說先發熱然後才轉變為寒厥的情況,千百種疾病中都沒有一個,自古到現在也從未見過,實在是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