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二 (2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22)

1. 象貝母

甄權《藥性論》,謂貝母作末酒服,治產難,及胞衣不出,近人保生無憂散一方,為催生保產靈藥,內有貝母,程鍾齡釋之,謂貝母滑潤,義皆本此,而注《本經》者,僅以為下乳汁,恐非真旨。主金瘡者,苦降清熱之功也,不僅可以內服,亦可外作摻藥,後人以象貝通治陽症癰瘍,消腫退熱,殊有捷效,亦本於此。主風痙者,苦寒清熱,泄降定風之功也。

《別錄》療腹中結實,心下滿,皆指邪熱窒塞之證,苦泄散結,故皆主之。洗洗惡風寒者,則風寒外襲於皮毛,內合於肺,象貝清泄肺氣而辛能疏散,其效可知。目眩,為肝陽之上乘;項直,為風邪之外感,苦降息風,辛泄疏散,治之宜也。咳嗽上氣,又痰熱之侵肺,苦泄清金,而又降逆之功用也。

詳繹《本經》、《別錄》所主各證,皆惟象貝母之苦泄辛散,足以當之,非必川貝之淡泊而無味者,所可混同施治者也。

[廣義]《日華》:消痰止嗽。

甄權:主胸滿逆氣,時疾黃疸,散項下癭瘤。

成無己謂:辛散苦泄,用以下氣。

蘇頌:治惡瘡。

陳承謂:能散心胸鬱結之氣,故《詩》稱言採其蝱,本以不得志而云然,今用以治心中不快,氣結悶郁者,殊有功效,詩人之言信矣。

景岳謂:解肝家鬱結,散心下逆氣,肺痿肺癰,膿痰喘嗽,主熱實結胸,乳癰,流痰,結核,瘰癧,降痰逆,消脹滿,清肝火,明耳目,解熱毒,吐血衄血,血淋便血溺血,主一切癰瘍腫毒,濕熱惡瘡,痔漏,金瘡出血,火瘍疼痛,為末可敷,煎湯可服,性味俱厚,較之川貝,清降之功,不啻數倍。

石頑謂:肺受火束,因而生痰,或為邪熱所幹,喘嗽煩悶,非此莫治。浙產者,治疝瘕、喉痹,乳難、金瘡、風痙,一切癰瘍。仲景之當歸貝母苦參丸,治妊娠小便難,合連翹,治頸項結核,皆其開鬱散結,化痰解毒之功也。

趙恕軒《本草綱目拾遺》引葉闇齊云:象貝,苦,寒。解毒,利痰,開宣肺氣,治肺家風火痰嗽為宜。若虛人咳嗽,則宜川貝。又引《百草鏡》云:土貝母各處皆產,形大如錢,安徽六安、江南宜興、浙江象山皆有之,味苦,微寒,能散癰毒,化膿行滯,解廣瘡結毒,除風濕,利痰,敷惡瘡,斂瘡口。又引茅昆來筆記:味大苦,消癰疽,毒痰,楊梅結毒非此不除。

[發明]象貝母,味苦而性寒,然含有辛散之氣,故能除熱,能泄降,又能散結。《本經》治傷寒煩熱,《別錄》主洗洗惡風寒,今人乃以通治風熱、濕熱、時氣熱邪,則寒能勝熱,辛能散邪也。《本經》治淋瀝、疝瘕;《別錄》療腹中結實,心下滿,咳嗽上氣;仲景則治寒實結胸;而後人主鬱氣痰核等證,則辛散苦泄,開結散郁也。《本經》治乳難,後人以之催生、下乳,又其泄降之餘義。

白話文:

甄權的《藥性論》說,把貝母磨成粉末用酒送服,可以治療難產和胎盤不下。近代人用的保生無憂散這個方子,是催生保胎的靈藥,裡面就含有貝母。程鍾齡解釋說,貝母具有滑潤的特性,這個說法都基於這個原因。而註解《本經》的人,只認為貝母有下乳汁的功效,恐怕不是它的真正作用。貝母可以治療金瘡,是因為它有苦味降火清熱的功效,不僅可以內服,也可以外用敷在傷口上。後人使用象貝母來治療陽性熱毒引起的癰腫瘡瘍,消腫退熱效果很好,也是基於這個原因。貝母治療風痙,是因為它具有苦寒清熱、泄降定風的功效。

《別錄》中記載貝母可以治療腹部結塊、心下脹滿,都是指邪熱阻塞的症狀,貝母具有苦味泄散結塊的作用,所以都能治療。貝母可以治療吹到風寒後感到不適,是因為風寒侵襲皮膚毛孔,與體內肺部相合,象貝母能清除肺氣,同時其辛味能疏散,效果顯著。眼睛眩暈是因為肝陽上亢,脖子僵硬是因為風邪侵襲體表,貝母苦味能降火息風,辛味能疏散,用貝母治療很適合。咳嗽喘氣,又是痰熱侵犯肺部,貝母苦味能清除肺熱,同時有降逆的作用。

仔細研究《本經》、《別錄》所記載的各種病症,都是象貝母的苦味泄降和辛味疏散的功效可以應對,並非淡而無味的川貝所能混同替代的。

《日華子本草》說:象貝母能消痰止咳。

甄權說:象貝母能治療胸悶、氣逆、流行性黃疸,以及散結頸部的癭瘤。

成無己認為:象貝母具有辛味疏散和苦味泄降的特性,可以用来降氣。

蘇頌說:象貝母可以治療惡瘡。

陳承認為:象貝母可以疏散胸中的鬱悶之氣,所以《詩經》中說採蝱草,本來是指不得志,現在用來治療心中不快,氣結悶悶不樂的情況,非常有效,詩人說的話確實可信。

張景岳認為:象貝母可以解除肝鬱,疏散心下氣逆,治療肺痿、肺癰、膿痰喘咳,主要治療熱實結胸、乳癰、流痰、結核、瘰癧,可以降痰逆、消脹滿、清肝火、使耳目清明、解熱毒,治療吐血、流鼻血、血淋、尿血、便血,可以治療一切癰腫瘡毒、濕熱惡瘡、痔瘡、漏管、金瘡出血、火傷疼痛,可以磨成粉末外敷,也可以煎湯內服,藥性厚重,比川貝的清降作用強很多倍。

石頑認為:肺受火熱侵擾,因而產生痰,或者被邪熱侵犯,導致喘咳煩悶,非用象貝母不能治療。浙江產的象貝母,可以治療疝氣、喉痹、難產、金瘡、風痙以及一切癰腫瘡瘍。張仲景的當歸貝母苦參丸用來治療妊娠小便困難,配連翹可以治療頸部結核,都是因為它有開鬱散結、化痰解毒的功效。

趙恕軒《本草綱目拾遺》引用葉闇齊的話說:象貝母,味苦,性寒,能解毒、利痰、開宣肺氣,適合治療肺部風火痰嗽。如果是虛弱體質的咳嗽,則適合用川貝。又引用《百草鏡》說:土貝母各地都有出產,形狀像錢幣,安徽六安、江南宜興、浙江象山等地都有,味道苦,性微寒,能散癰毒、化膿散結、解廣瘡結毒、祛除風濕、利痰、外敷可以治療惡瘡,收斂瘡口。又引用茅昆來的筆記說:象貝母味道極苦,能消除癰疽、毒痰、楊梅毒瘡,非它不能去除。

總結:象貝母,味苦性寒,但含有辛散之氣,所以能除熱,能泄降,又能散結。《本經》用來治療傷寒煩熱,《別錄》用來治療吹到風寒後的身體不適,現在人常用來治療風熱、濕熱、時氣熱邪,是因為寒性可以克制熱,辛味可以疏散邪氣。《本經》用來治療淋漓、疝氣;《別錄》用來治療腹中結塊、心下脹滿、咳嗽氣逆;仲景用來治療寒實結胸;而後人則用來治療鬱氣痰核等症狀,都是因為它的辛味能疏散,苦味能泄降,可以開結散鬱。《本經》用來治療難產,後人又用它來催生、下乳,也是它泄降作用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