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二 (2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21)

1. 千年健

[發明]千年健,僅於趙氏《本草綱目拾遺》見之,引朱氏《柑園小識》謂產於交趾及廣西,氣極香烈,可入藥酒,治風氣痛,壯筋骨。今恆用之於宣通經絡,祛風逐痹,頗有應驗。蓋氣味皆厚,亦辛溫走竄之作用也。

白話文:

千年健最早見於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書中引用朱履的《柑園小識》記載,千年健產於越南和廣西,氣味濃烈芳香,可用於泡藥酒,治療風濕痛,強健筋骨。現在常用它來疏通經絡,祛除風濕痹症,療效顯著。這是因為它氣味濃烈,具有辛溫走竄的藥性。

2. 象貝母

《本經》:「貝母:味辛,平。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瘡,風痙。」

《別錄》:「苦,微寒。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目眩,項直,咳嗽上氣,止煩熱,渴,出汗。」

[考證]貝母,今有兩種:川產者,形小而氣甚淡,謂之川貝;浙產者,形大味苦,謂之象貝,又稱浙貝,亦曰大貝母,以其顆粒較大。然產地頗多,不獨生於浙寧之象山,但尋常之土貝母,味尤苦劣,不如浙產為佳。

今之醫家,僅以貝母為清肺化痰之用,但知川產者為佳,則因其氣味平和,遂謂為味甘補肺,實則市肆之川貝,淡泊無味,絕少功力,而風熱痰壅,氣逆胸滿等證,非象山貝母不為功。

考《詩》之言採其蝱,《管子·地員篇》之其山之旁,有彼黃蝱,皆即《爾雅》之莔、貝母,亦即今之貝母,可見齊衡之間,本多此物,且其時蜀道未通,必非川產,且諸家本草,詳載貝母出產之處,並未及於川蜀,頗不知今人崇尚川貝何所緣起?考貝母命名之義,以其形似貝子也,貝子種類良多,其最小者,即今之所謂貝齒,大加人指,亦惟象貝之橢圓者,可以比擬,而川貝則大如豆粒,小如苡米,又頗不類。

再以氣味氣(注:「氣」,疑衍)言之,則《本經》稱其辛,《別錄》謂之苦,又惟象貝苦而有氣,猶近於辛,若川貝則絕淡,強名之苦,已大不然,而辛於何有?更以《本經》、《別錄》所言主治證之,則傷寒煩熱,腹中結實,心下滿,咳嗽上氣,皆惟象貝苦寒泄降,是其正治,斷非川貝輕微淡遠,所能勝任,此則少知醫理,粗有經驗者,當皆能知之而共信之,亦不特智者而後能辨也。

石頑《逢原》,已謂浙產治疝瘕、喉痹、乳難、金瘡、風痙,則昔人已有明見及此者,實則古方所用之貝母,無一非此近道之土產,博考古書,隱隱可以識別,特未有人顯為揭出耳。

而川貝入藥,且不知昉於誰氏,無如庸俗之輩,耳食者多,方且以道遠價貴為奇珍,而象貝等之功在生民者,則以近而易得,敝屣視之,猶幸習用久沿,功力卓著,尚堪與前賢著述,互相印證,不致淹沒失傳。

須知藥以治病,生命所寄,疑是疑非,所關甚巨,不得以耳為目,附和盲從,竟以遠來之物為可貴,而鄙夷目前所易有者,不為剖晰其功能也,爰以古來主治之屬於象貝者,悉繫於此,而別以川貝附錄於後,雖似故為翻案,未免駭人聽聞,實則平情論之,理固如此,效力昭昭,不可誣也。好學之士,試就古書之記述,而合以主治之功能,細為研究,或不以此言為刺謬乎?

[正義]象貝母,苦寒泄降,而能散結。《本經》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別錄》止煩熱,渴,出汗,皆泄降除熱也。疝瘕,以熱結而言,泄熱散結,故能治之。喉痹,熱之結於上者也。乳難之乳,即孳乳之乳,指產難也,貝母滑降,且能散結,故催生而治產難。

白話文:

象貝母

《本經》說:「貝母,味道辛辣,藥性平和。主要治療傷寒引起的煩躁發熱、小便淋漓不暢、邪氣入侵、疝氣腫塊、咽喉腫痛、產婦乳汁難下、金屬外傷、以及風邪引起的抽搐。」

《別錄》說:「貝母,味道苦,藥性微寒。可以治療腹部內結塊、胸口脹滿、怕冷怕風、頭暈目眩、頸項僵硬、咳嗽氣喘、止煩熱口渴、以及止汗。」

考證

現在的貝母有兩種:四川產的,形狀小而且氣味很淡,叫做川貝;浙江產的,形狀大而且味道苦,叫做象貝,也稱浙貝,又叫大貝母,因為它的顆粒比較大。雖然產地很多,不只生長在浙江寧波的象山,但一般的土貝母味道更苦更差,比不上浙江產的。

現在的醫生,只把貝母當作清肺化痰的藥,只知道川產的比較好,是因為它氣味平和,就認為它味甘可以補肺,實際上市面上賣的川貝,味道很淡沒有什麼藥效。而像風熱引起的痰多、氣逆胸悶等症狀,不用象山貝母就沒效。

考證《詩經》說採集蝱,《管子·地員篇》說山旁邊有黃蝱,這些都指的是《爾雅》說的莔、貝母,也就是現在的貝母。可見當時齊國和衡山一帶,本來就有很多這種東西,而且那時候蜀地交通還沒開通,一定不是川產的。而且歷代本草書籍,詳細記載貝母的產地,都沒有提到四川,真不知道現在的人為什麼那麼推崇川貝?考證貝母的命名由來,是因為它的形狀像貝殼。貝殼種類很多,最小的就像現在說的貝齒,大一點的像人手指,只有象貝橢圓形狀的才像,而川貝則大如豆粒,小如薏米,不太像貝殼。

再說它的氣味,《本經》說它味辛,《別錄》說它味苦,只有象貝味苦而且有氣味,比較接近辛味,如果說川貝味淡,硬說它苦,已經不對了,又哪來的辛味呢?再拿《本經》、《別錄》說的主治病症來比較,像傷寒煩熱、腹中結塊、胸口脹滿、咳嗽氣喘,這些都是象貝苦寒,可以使之下降才能治好的,絕對不是川貝那種輕微淡薄的藥性可以勝任的。這個道理,只要稍微懂點醫理,有點經驗的人,都能知道並且相信,不只是聰明人才分得清楚。

石頑的《本草逢原》已經說過,浙江產的貝母可以治療疝氣腫塊、咽喉腫痛、產婦乳汁難下、金屬外傷、以及風邪引起的抽搐,可見古人早有認識。其實古代方劑用的貝母,都是產地比較近的土產,仔細考究古書,隱約可以辨識出來,只是沒有人把它說出來而已。

而川貝入藥,也不知道是誰開始用的。無奈庸俗的人太多,人云亦云,反而把遠道而來、價格昂貴的當作珍寶,而象貝這些對人民有益的藥材,因為近而且容易取得,反而被當成破鞋一樣看待。幸好大家長期習慣使用,而且藥效顯著,還能與前人的著作互相印證,不至於被埋沒失傳。

要知道藥是用來治病的,關係到人的生命,一點點的懷疑都影響很大,不能道聽塗說,盲目跟從,認為遠道而來的東西就可貴,而鄙視眼前容易取得的東西,卻不分析它們的功能。所以把古人認為屬於象貝母治療的疾病,都歸在這裡,而把川貝附在後面,雖然看起來好像在翻案,不免讓人驚訝,但平心而論,道理確實是這樣,藥效很明顯,不能亂說。好學的人,可以把古書的記載,和它的藥效對照,仔細研究,或許就不會覺得這番話是胡言亂語了。

正義

象貝母,味道苦,藥性寒涼,可以使體內邪氣下降,並能散開結塊。《本經》說能治療傷寒引起的煩躁發熱、小便淋漓不暢、邪氣入侵;《別錄》說可以止煩熱、止渴、止汗,都是屬於使邪氣下降、清除熱邪的作用。疝氣腫塊,是因為熱邪結聚所造成的,用象貝母可以清熱散結,所以能治療。咽喉腫痛,是熱邪結聚在上方。乳難的「乳」,是指生育的「乳」,也就是指難產,貝母有滑利下降的作用,而且能散結,所以可以催生並治療難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