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3)

1. 細辛

《本經》:「味辛,溫。主咳逆,頭痛堖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竅。」

《別錄》:「溫中下氣,破痰,利水道,開胸中滯結,除喉痹,齆鼻不聞香臭,風癇癲疾,下乳結,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臟,益肝膽,通精氣。」

[考異]《本經》主咳逆之下,瀕湖《綱目》有「上氣」兩字,孫星衍問經堂輯本無之。堖,《說文》:頭髓也。今本皆作腦,後出字。

[正義]細辛,味辛氣溫,稟陽升之性,闢除風寒濕邪,而芳香最烈,其氣直升,故善開結氣,宣泄鬱滯,而能上達巔頂,通利耳目。又根荄盈百,極細且長,則旁達百骸,無微不至,內之宣絡脈而疏通百節,外之行孔竅而直透肌膚。《本經》主咳逆者,以寒飲作咳而言,非痰熱氣衝之咳,可以並治。

白話文:

細辛性溫味辛,能治療咳嗽、頭痛、關節僵硬、風濕痹痛、肌肉麻痺等症狀,長期服用還能明目,通暢九竅。此外,細辛還能溫暖中焦、降氣、化痰、利尿,開通胸部阻塞,消除喉嚨阻塞、鼻塞無味、風癇癲疾、乳房腫塊、出汗困難、血液運行不暢等病症,同時還能滋養五臟,益肝膽,通暢精氣。

頭痛腦動,則真寒犯腦之痛,所謂真頭痛者,手足清冷至節,朝發夕死,是寒水暴溢,汩沒微陽,非得此大辛大溫之品,無以御陰霾而回陽氣,正與肝膽陽邪上攻擾腦之頭痛,冰炭殊途,遙遙對峙。百節拘攣,即風寒痹著之症;死肌者,亦為寒濕所痹而頑麻不仁,此皆辛溫宣絡之正治,固不可與血虛熱痹作一例觀。

所謂明目、利九竅者,以能振動清陽之氣,而過甚言之,須知溫升開竅之品,通陽有餘,傷陰亦捷,斷無久服之理,《本經》中似此弊竇,殊是不少,蓋皆方術之士附會為之,必非上古醫學正軌。

《別錄》溫中下氣、破痰,即《本經》主寒飲咳逆之正治。利水道者,陽氣無權,而腎與膀胱不司宣泄,溫腎通陽則水道自利,非濕熱蘊結,及津液枯涸之癃閉可知。開胸中滯結者,中陽不宣,則胸脘痹窒,凡當心結痛,脅肋支撐,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等證,屬於飲邪凝聚,大氣不司旋運者,非溫和燠煦不為功,細辛稟陽和之氣,助其乾運,譬如旭日當天,而群陰退舍,滯結安有不開之理。

白話文:

頭痛伴隨頭部晃動,是寒邪入侵腦部引起的疼痛。真正的頭痛症狀,表現為手腳冰冷到指尖,早上發病晚上就可能死亡,這是寒水大量湧出,淹沒陽氣的表現,必須使用辛溫性很強的藥物才能抵禦寒邪,恢復陽氣。這與肝膽陽邪上攻擾亂腦部引起的頭痛完全不同,兩者性質截然相反。全身關節拘攣,是風寒痹著的症狀;肌肉麻痺,也是寒濕入侵導致的麻木不仁,這些都需要辛溫宣通經絡的藥物治療,不能與血虛熱痹混為一談。

所謂明目、利九竅的藥物,之所以有效是因為能振奮清陽之氣,但過度使用這種藥物需要注意,溫熱開竅的藥物容易損傷陰氣,不能長期服用。《本經》中類似這種弊端的藥物並不少,大多是後世醫家附會而來,不是上古醫學的正統。

《別錄》中提到溫中下氣、破痰,實際上是《本經》中治療寒飲咳逆的正統方法。利水道,是因為陽氣不足,腎臟和膀胱無法正常排泄,溫腎通陽就能使水道暢通,這與濕熱蘊結、津液枯竭引起的閉塞不通是不同的。開胸中滯結,是因為中焦陽氣不宣,導致胸脘憋悶,凡是心結疼痛、脅肋支撐、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等症狀,都屬於寒飲邪氣凝聚,導致氣血運轉不暢,必須使用溫和的藥物才能化解,細辛具有溫陽和緩的特性,可以幫助氣血運化,就像旭日東昇,陰霾消散,滯結自然會消散。

除(注:原為「陰」,顯誤,改)喉痹者,亦是寒痰凝塞之痹,非陰虛火炎之喉痹所可妄試。鼻齆,亦以肺受外寒言之,正與風熱痰火上壅,而燥金失其清肅者相反。若風癇癲疾,則古人無不共認為風寒外受,法當溫散,豈知肝陽痰熱,氣升火升,最多此病,誤與溫散,適藉寇兵,此古人之疏,似亦不必強為諱飾。而其餘下乳、發汗、行血等諸般功用,無非溫通二字足以盡之矣。

[廣義]甄權謂:治嗽,去風濕痹(亦仍《本經》之舊)。又治風眼淚下(則清陽不升之迎風流淚也)。

弘景謂:含之去口臭。(則芬香固可以闢穢,然口臭多由胃火,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揚湯止沸,何如釜底抽薪之為愈乎)?

白話文:

除了喉嚨發炎,也是寒痰凝結阻塞的病症,不是陰虛火熱引起的喉嚨發炎,不能隨便嘗試。鼻塞,也是因為肺部受寒引起的,正好與風熱痰火上湧,燥金失去清肅作用的情況相反。至於風癇癲疾,古人無不認為是風寒入侵,應該溫散治療,卻不知肝陽痰熱,氣升火升,也是導致此病的重要原因,誤用溫散方法,反而會助長病勢,這是古人的疏忽,似乎不必刻意隱瞞。至於其他如治下乳、發汗、行血等功效,其實都可歸納為溫通兩個字。

甄權說:治療咳嗽,可以去除風濕痹症(這也是《本經》的記載)。還可以治風眼淚流(這是清陽不升,迎風流淚)。

陶弘景說:含在嘴裡可以去口臭(香氣確實可以去除穢氣,但口臭大多由胃火引起,不了解病根而只治表象,就像用湯止沸,怎麼比得上釜底抽薪的治本方法呢)?

海藏謂:潤肝燥,治督脈為病,脊強反折。

壽頤按:督脈為病,純由精血大衰,絡脈失養,以致脊強反折,謂為肝燥,未可厚非。然先天腎陰,幾於耗竭,大補肝腎真陰,恐亦難臻速效。細辛之溫,稍稍引經,以通陽氣,雖無不可,然竟以辛之一字,謂潤肝腎,而視為此證主藥,其弊何如,學者當自知之。

石頑謂:辛溫能散,凡風寒風濕,頭痛、口瘡,喉痹、䘌齒諸病用之,取其能散浮熱,亦火鬱發之之義。

壽頤按:所謂火鬱者,有火鬱結於內,而外寒束之不能透泄,則升陽所以散火,其鬱得泄,而表邪自解。若本自氣火上浮,而亦誤投溫散,則教猱升木,為禍尤烈。

白話文:

海藏說,細辛能潤肝燥,治療督脈病症,如脊柱僵硬反折。

壽頤評論道:督脈病症,主要源於精血嚴重虧損,絡脈失養,導致脊柱僵硬反折,雖然可以用「肝燥」來形容,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其他原因。然而,先天腎陰幾乎耗竭,單純大補肝腎真陰,恐怕難以迅速見效。細辛溫性,可以稍微引導經脈,通暢陽氣,並無不可,但以「辛」字就認為它能潤肝腎,並把它視為治療此症的主藥,其弊端很大,學者應該自行思考。

石頑說:辛溫能散,凡是風寒風濕、頭痛、口瘡、喉痹、牙齒鬆動等病症,都可以用它,因為它能散去浮熱,也能散去鬱熱。

壽頤評論道:所謂「火鬱」是指內有鬱熱,但外寒束之,無法透泄,因此要用升陽散火的方法,使鬱熱得泄,表邪自然消解。如果本就是氣火上浮,卻誤用溫散之藥,就如同猴子爬樹,會造成更大的禍害。

[正訛]自陳承《本草別說》謂細辛單用末,不可過一錢,多則氣悶塞不通者死,後人無不宗之。竊謂細辛芳烈之品,本以氣勝,自無重用之理。然開泄之性,走竄有餘,若謂耗散正氣,誰曰不然,而反謂氣悶不通,豈不令人捧腹。仲淳謂氣味過烈,不可過用,石頑謂辛之極者,不可過用,庶幾近之。

[禁忌]仲淳謂:內熱火炎,上盛下虛,血虛頭痛,陰虛咳嗽者,禁用。石頑謂:火鬱頭痛,發熱咳嗽者戒之,以辛烈耗散正氣也。

壽頤按:大辛大升,豈獨耗氣,甚且動血,凡是陰虛,直同鴆毒。

白話文:

古人認為細辛用量不可過多,否則會造成氣悶窒息甚至死亡。然而,細辛性味辛烈,本就不宜過量使用,因為它會耗散正氣。說它會造成氣悶不通,實在令人可笑。仲淳和石頑也認為細辛不可過量使用,他們的看法比較接近實際。細辛不宜用於內熱火炎、上盛下虛、血虛頭痛、陰虛咳嗽等病症。火鬱頭痛、發熱咳嗽的人也應避免使用細辛,因為它會耗散正氣。細辛性味辛烈,不僅耗散正氣,更會動血,對於陰虛之人,如同毒藥。

2. 當歸

《本經》:「味甘,溫,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洗在皮膚中,婦女漏下,絕子,諸惡創瘍金瘡,煮飲之。」

《別錄》:「辛,大溫。溫中止痛,除客血內塞,中風痙,汗不出,濕痹,中惡客氣,虛冷,補五臟,生肌肉。」

[正義]當歸,味辛而甘,其氣溫,故能勝寒,氣味俱厚,故專入血分,而亦為血家氣藥。《本經》主咳逆上氣,溫散寒飲之法也。主溫瘧寒熱,則溫潤以疏外感之邪也。洗洗讀為灑灑,即灑淅惡寒之意;《大觀》本洗音癬,亦擬其音;孫氏問經堂本洗字不重,而以《大觀》音癬分注之,恐是脫一洗字。

白話文:

當歸味甘溫,能治咳嗽、氣喘,溫瘧寒熱,去除體內寒氣,治婦女漏下、不孕,以及各種外傷。辛溫,能溫中止痛,去除瘀血,治中風痙攣、汗不出、濕痹、中惡客氣、虛冷,補益五臟,生長肌肉。

婦人漏下、絕子,則為血虛不足者言,當歸溫經益血,固其專職,《金匱》芎歸膠艾湯,本是婦科血虛氣寒之主藥,《局方》四物湯之所自出也。瘡瘍、金瘡,皆傷耗血液之病,溫養補血,潰瘍虛證,是其所宜。而腫瘍初起,氣滯血凝,溫通活血,亦能散腫,惟血熱實邪所宜斟酌,弗重任以助溫升可耳。

《別錄》溫中止痛,以中氣虛寒,絡脈結滯者言之,辛溫補虛,宣通血氣,固其所宜,除客血者,則血行失道,瘀滯未通者耳。歸尾辛溫善行,輔以行瘀之品,即為疏逐惡血主將。「內塞」二字,雖似為瘀滯而言,然文字似嫌不典,或塞為寒字之誤,則當歸建中一法,固是正宗。

白話文:

婦女如果出現漏下或不孕,多半是血虛不足,而當歸具有溫經益血的作用,能補益婦女血氣,因此是治療這些症狀的重要藥材。《金匱》中的「芎歸膠艾湯」和《局方》中的「四物湯」都以當歸為主要藥物,針對婦女血虛氣寒的病症。瘡瘍和金瘡都是損傷血液的疾病,溫養補血可以幫助潰瘍等虛證的康復。腫瘍初期由於氣滯血凝,溫通活血能起到散腫的作用,但如果腫瘍是血熱實邪引起的,則要謹慎使用,避免助溫升火。

《別錄》中提到當歸可以溫中止痛,指的是中氣虛寒、絡脈阻塞的症狀。由於當歸辛溫補虛,能宣通血氣,因此適合治療這些病症。如果出現客血,則可能是血行失道,瘀滯未通所致。當歸尾性辛溫善於行氣,搭配其他行瘀藥物,就能疏通惡血,是治療瘀血的重要藥物。「內塞」二字雖然像是指瘀滯,但文字可能有所誤寫,也許是「塞」字誤寫為「寒」,因此用當歸建中治療寒證才是正宗。

中風痓者,即角弓反張之風痙(痓是古字,痓即痙之隸變,《玉篇》雖有痓字,訓惡,然漢隸至巠不別,數見不鮮,實即一字,鑿鑿可據),古人不知有氣血沖腦之病源,凡治此證,多主溫升以驅外風,勢必利少害多,助桀為虐,當歸治痙,雖能活絡,必與血沖腦經之理背道而馳,不可不更弦改張,庶幾為二千年醫學補此缺陷。補五臟者,臟本屬陰,以血為體,當歸補血,於理最純。

生肌肉者,氣血和煦,自然豐肌澤肉耳。

[廣義]甄權:止嘔逆(是胃寒食入反出之嘔吐,辛溫以振動清陽,溫養胃氣,斯嘔可止。若胃火上衝,食不得入者,非其治也)。又主虛勞寒熱(則養血和血,固是虛人主宰,然陰虛生熱,勞瘵骨蒸者,辛溫升動,不可重任)。又主下痢腹痛(則滯下膿血者,病入營分,歸能和血,兼行氣滯,未始非引導良藥。

白話文:

中風引起的痙攣,就是四肢反伸的風痙。古人不知道氣血上衝腦部的病因,治療這種病症,大多以溫熱藥物驅散外風,這樣做反而會加重病情,得不償失。用當歸來治療痙攣,雖然能活絡氣血,但卻違背了氣血上衝腦部的病理,應該改變治療方法,才能彌補醫學兩千年的缺憾。補五臟的藥物,以血為本,而當歸補血,是最合適的。氣血調和,自然就會肌肉豐滿、面色紅潤。

至於治療嘔吐,可以用當歸溫和胃氣,緩解嘔吐。但如果胃火上炎,食慾不振,就不適合用當歸。虛勞寒熱,可以用當歸來補血,但陰虛生熱,骨蒸勞熱,就不宜用溫熱的藥物。至於下痢腹痛,可以用當歸來和血止痛,但如果腹瀉帶有膿血,就需要用其他藥物治療了。

初起實證,以助導滯諸藥,宜用歸尾,為效最捷,即滯下無血者,用以行氣,亦有專長。但濕熱盛時,須知斟酌,不可過劑,而久痢元虛,清氣下陷,可用歸身以調和氣血,溫升清陽,亦是要藥)。又治女人瀝血腰痛(則補血宣絡之功)。又治崩中。(亦舉陷升清之主,但暴崩火旺之時,宜用歸頭炒黑,升而止之,生用辛溫,助其鼓盪,反為大害)。

大明:主癥瘕,腸胃冷(固溫中兼補兼通之妙用)。又謂一切風,一切氣,補一切勞(則太嫌氾濫,失之膚淺矣)。

海藏:主痿癖(癖,當作躄,以除虛痿廢而言,補陰和陽,誠不可少)。又治足下熱而痛。(則腎陰虧損,龍火遊溢,宜大劑滋填為佳,辛溫非其主也)。又謂主帶脈為病,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則虛寒之人,腎水陰寒,氾濫為病,溫養是其所宜)。又謂主衝脈為病,逆氣裡急(則雖奇經是動,無非虛象,然氣逆上衝,非一味溫辛所能獨任者也)。

白話文:

初期實證,若要幫助導除積滯的藥物,宜用歸尾,效果最快。即使是積滯在下腹但沒有血的,用歸尾來行氣,也有獨到之處。但濕熱盛行時,需謹慎斟酌用量,不可過多。而久痢導致元氣虛弱,清氣下陷,可用歸身來調和氣血,溫暖提升清陽之氣,也是重要藥物。此外,歸身還可以治療女人血崩腰痛,因為它有補血宣通經絡的功效。還可以治療崩漏,因為它可以升提清氣,但如果是暴崩且體內火氣旺盛,就應該用歸頭炒黑,以提升清氣來止血。生用歸頭辛溫,會助長氣血鼓盪,反而有害。

大明:主治癥瘕,腸胃冷,因為它有溫暖中焦、兼具補益和通暢的功效。也有人說它能治療一切風、一切氣,並補一切勞,但這樣的說法過於籠統,顯得膚淺。

海藏:主治痿癖,這裡的「癖」應該理解為「躄」,指因虛弱而導致的肢體痿廢,補益陰陽是不可或缺的。還可以治療足部發熱疼痛,因為腎陰虧損,導致火氣遊走溢出,應該大量滋補填補為佳,辛溫之藥並非主治。還有人說它可以治療帶脈病,表現為腹痛,腰部軟弱無力,像是坐在水中一樣,這是因為虛寒之人,腎水陰寒氾濫導致的,溫養補益是適宜的。還有人說它可以治療衝脈病,表現為逆氣裡急,雖然是奇經病症,但本質上也是虛象,氣逆上衝,單靠溫辛之藥無法獨自奏效。

瀕湖謂:治頭痛,心腹諸痛(若以虛寒諸痛而言,養血溫升,並和氣滯,當歸本是專長,而風陽升騰之頭痛,凡屬升提,皆其所禁,是又不可不知變通者矣)。

石頑謂:血受病及諸病夜甚,必須用之(蓋病在陰分,用以入陰血而升舉之,以還歸於陽,歸之溫升,確是主藥)。又謂產後惡血上衝(則歸尾下達,固逐瘀必需之品)。又謂血壅而不流則痛,當歸甘溫,能和營血,辛溫能散內寒,使氣血各有所歸。

壽頤謂:和血而行血中氣滯,止痛固宜,惟溫煦是其專長,中虛中寒,尤其獨勝。惟木火橫逆,肝氣搘撐之為脹為痛,適與背道而馳。又謂:仲景治陽邪陷陰,手足厥寒,脈細欲絕,用當歸四逆湯,於桂枝湯中加當歸、細辛、通草以通血脈。

白話文:

瀕湖、石頑、壽頤對當歸的論述:

瀕湖說: 治療頭痛、心腹等各種疼痛,若屬於虛寒引起的疼痛,則應以養血溫升,調和氣滯為原則。當歸擅長於此,是首選藥材。然而,對於風陽上衝引起的頭痛,以及一切需要升提的病症,則應忌用當歸,需根據病症灵活变通。

石頑說: 血受病邪侵襲,或各種疾病在夜間加重,都必須使用當歸。因為病症多在陰分,當歸可入陰血,使其升舉,歸於陽分,起到溫升的作用,是治療此类病症的关键药材。此外,產後惡血上衝時,當歸能下達歸尾,固摄血脉,是清除瘀血的必备药物。又說,血瘀阻滯不通則會疼痛,當歸甘溫,能調和營血,辛溫則能散去內寒,使氣血各歸其位。

壽頤說: 當歸能和血行血,消除氣血瘀滯,止痛效果顯著。其最擅長溫煦脾胃,對於中虛中寒的病症特別有效。然而,對於木火橫逆,肝氣鬱結引起的脹痛,則與其功效背道而馳。另外,仲景在治療陽邪陷陰,手足厥寒,脈細欲絕的病症时,会在桂枝汤中加入当归、细辛、通草,组成当归四逆汤,以通血脉。

壽頤按:此是陽氣陷入陰中,外真寒而內蘊熱,非四逆湯之專於回陽所宜。惟宣通其陽氣,還之於表,而安內即以攘外。當歸四逆是舉內陷之陽而提出之,與四逆湯之溫藥,徹內徹外者,截然不同。

[發明]當歸是血家氣藥,以辛升運行為用,以溫和燠煦為功,氣血虛寒者得之,則血隨氣行而歸其所歸,此當歸命名之取義也。昔人每謂身能補血,頭能止血,尾能行血,全能和血,徹上徹下,可補可攻,頭尾之情性不同,斯攻守之取效自別,吾國藥物學之精細,所以異乎西人之專論物質,而無投不利者,其精髓在是。

白話文:

壽頤按:

此乃陽氣陷入陰中,外感寒邪,內蘊熱氣,並非單純以四逆湯回陽之法所能奏效。應當宣通其陽氣,使之回歸表層,內外相安。

當歸四逆湯則是以提舉內陷之陽為要,與四逆湯之溫藥徹內徹外不同。

發明:

當歸屬血家氣藥,以辛味升提,運行為用,溫和煦暖為功。氣血虛寒者服用,則血隨氣行,歸於其位,此乃當歸命名之由來。

古人常言:當歸身能補血,頭能止血,尾能行血,全能和血,上至頭頂,下至足跟,可補可攻。頭尾之性情各異,其攻守之效亦不相同。吾國藥物學精細入微,不像西人專論物質,缺乏針對性,其精髓所在即在此。

壽頤謂歸身主守,補固有功;歸尾主通,逐瘀自驗;而歸頭秉上行之性,便血溺血,崩中淋帶等之陰隨陽陷者,升之固宜。若吐血、衄血之氣火升浮者,助之溫生,豈不為虎傅翼,是止血二字之所當因證而施,固不可拘守其止之一字而無投不利矣。

且凡失血之證,氣火沖激,擾動血絡而循行不守故道者,實居多數,歸之氣味俱厚,行則有餘,守則不足,此不可過信歸所當歸一語,而有循名失實之咎,即如《局方》四物一湯,舉國醫家,孰不知是血家聖藥,且自海藏種種加味而六合諸方,可謂五花八門,無美不備,極盡醫林能事。

究竟即以四物言之,已是走者太走,守者太守,各有專主,未必水乳交融,更何論信手拈來者之合宜與否,此則泥於跡象,太嫌呆板,去神化二字,瞠乎遠矣。

白話文:

歸身、歸尾、歸頭各有功效,歸身擅長固守,補益身體;歸尾則通暢,驅散瘀血;而歸頭因其上行的特性,適合治療陰隨陽陷所致的便血、溺血、崩漏、淋帶等症狀。對於吐血、衄血等氣火上浮的病症,則需要溫補生血,不可盲目止血。

大多數失血症都是因氣火衝擊、血絡擾動,導致血液循行失常所致。歸芪雖然氣味厚重,行散有餘,固守不足,但不能因為「歸芪當歸」這句話就過於依賴它,否則會落入名實不符的錯誤。比如《局方》中的四物湯,是舉國皆知的補血聖藥,後世醫家根據它發展出各種加味方劑,可謂應有盡有,集醫學之精華。

即使是四物湯本身,也存在著偏於行散或固守的特性,各有其專長,並非完全融合的。因此,不能只是簡單地依靠經驗,而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藥物,否則就會流於刻板,失去醫學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