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二 (2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23)

1. 象貝母

至於治疸、治瘍,清喉咽,主吐衄,療痰嗽,通二便,種種功用,無非「清熱泄降」四字足以賅之。要之,皆象貝之功用,而市肆通行之川貝,則淡泊異常,斷不足以語此,乃或者猶復誤認川貝價高十倍,恆欲以本草所述貝母之大功,悉以歸之於川產,張石頑且有川產者味甘最佳之說,又何論乎庸庸之俗子,盍亦於臨證之時潛心體察,而一較其功績之優劣耶!

[正訛]貝母之於半夏,俗醫恆以為通用之藥,一見咳嗽有痰,往往互相更換,龐雜亂投,實則一燥一潤,一以健脾,一以清肺,各有專長,豈容相混?汪石山已謂,俗以半夏有毒,代以貝母,不知貝母主肺家之火,半夏主脾胃之濕,何可相代?若虛勞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癰、婦人乳癰,及癰疽諸郁之證,半夏嫌燥,以貝母為嚮導可也,若脾胃濕熱生痰,因而氣逆上凌,豈貝母所能代乎?張景岳亦謂半夏、貝母,俱治痰嗽,但半夏兼治脾肺,貝母獨善清金;半夏用其辛,貝母用其苦;半夏用其溫,貝母用其涼;半夏散寒,貝母清熱,性味陰陽,大有不同,俗以代用,其謬孰甚。

繆仲淳亦謂寒痰濕痰,非貝母可治;李士材又謂腎虛水泛成痰,非其所司;而石頑亦謂其寒潤,治肺家燥痰,半夏性燥,治脾胃濕痰,兩者天淵,何可混用,諸說皆最明晰,辨之極細。惟虛勞咳嗽一證,如其邪熱甚熾,消爍肺金,貝母清降,固猶可用,若其陰虛火動,象貝苦寒,已宜相度其火焰之盛衰,而與為消息進退,不得恣肆過,以戕生氣。

如至虛甚,則不獨象貝苦降,非所宜投,即以川貝之淡,亦含寒潤之性,傷中敗脾,當知顧慮,弗謂川貝甘能補肺,一往無前,死而後已也。彼未專以二母、二冬之類,加減出入,以治勞損咳嗽者,則專以殺人為天職,前已論之,茲勿重贅。

考貝母之名,自瀕湖《綱目》以前,尚無川、象之分,景岳之《本草正》則已於貝母之外,別出土貝母一條,至石頑《逢原》則曰川者味甘最佳,西者味薄次之,象山者味苦又次之,一種大而苦者,僅能解毒,象山貝母之名,始見於此。然據其所言,以一種大者特提,即景岳之所謂土貝母也,頗似石頑之所稱川者、西者、象山者,皆不如土貝母之大,然今則市肆通行象貝、土貝,其形皆大,絕不與川貝相類矣。

趙氏《拾遺》又引《百草鏡》曰:出川者曰川貝,有一種出巴東者獨大,出陝西省名西貝,又號大貝,且川中更有大者一種,搗粉作漿,不入藥用,則皆土貝之類矣。然則川產之小者為一種,而各處及象山所產者為一種,不必於象貝之外,更別立一土貝母之名矣,茲故不復以象貝、土貝分晰云。

象貝之用,世恆以為消痰止咳輔佐之品,司空見慣,往往視為無足輕重,不知降氣化痰,且能除熱解結,其力頗猛,抑且破堅、消核,治癰腫癧瘍,痰核,其效甚速,則其性之峻利,尤可想見,故用之得當,其功奇捷,而用之過劑,為害亦巨,且苦寒泄降,無不傷脾敗胃,而人多忽之,亦不可不察者也。

白話文:

象貝母可以用來治療黃疸、癰瘡,清利喉嚨,能止吐血、流鼻血,治療咳嗽痰多,通利大小便。總歸來說,這些種種功效,無非「清熱、降泄」這四個字就能概括。總之,這些都是象貝母的功效,但是市面上常見的川貝,藥性淡薄,遠遠達不到這些效果。有些人卻誤以為川貝價格高出十倍,就想把本草記載的貝母功效,都歸功於川貝。張石頑甚至說川產的貝母味道最好,那些庸俗的人就更不用說了。不如在臨床診治時用心觀察,比較一下它們的功效優劣!

關於貝母和半夏,一般庸醫常常認為它們可以通用,一看到咳嗽有痰,就常常互相替換,隨便亂用。實際上,一個藥性燥,一個藥性潤,一個用來健脾,一個用來清肺,各有專長,怎麼可以混用呢?汪石山就說過,一般人認為半夏有毒,就用貝母代替,卻不知道貝母主要針對肺熱,半夏主要針對脾胃濕氣,怎麼可以互相替代?如果是虛勞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癰、婦女乳癰,以及癰腫等屬於鬱熱的病症,半夏藥性偏燥,可以用貝母作為引導藥。但是,如果是脾胃濕熱導致痰多,因而氣逆上衝,貝母怎麼可能代替半夏呢?張景岳也說過,半夏和貝母都能治療痰嗽,但半夏兼能治療脾肺問題,貝母專長於清肺熱。半夏用的是它的辛味,貝母用的是它的苦味;半夏藥性溫,貝母藥性涼;半夏散寒,貝母清熱,藥性陰陽差異很大,一般人把它們互相替換,真是大錯特錯。

繆仲淳也說過,寒痰濕痰不能用貝母來治療;李士材又說,腎虛導致水液泛濫而產生痰液,也不是貝母所能治療的;而張石頑也說,貝母藥性寒潤,治療肺燥引起的痰,半夏藥性燥,治療脾胃濕引起的痰,兩者差別很大,怎麼可以混用。這些說法都很明確,分析得很仔細。只有虛勞咳嗽這種病症,如果是由於邪熱太盛,耗損肺陰,可以用貝母清熱降火,但如果是陰虛火旺,象貝母藥性苦寒,應該仔細衡量火熱的盛衰,適當調整藥量,不能過量使用,以免傷害身體的生氣。

如果體質非常虛弱,不僅不適合使用象貝母這種藥性苦寒下降的藥,即使是藥性較淡的川貝,也具有寒潤的藥性,會傷害脾胃,應該要注意。不要認為川貝性甘可以補肺,就毫無顧忌地濫用,導致病情加重。那些不專用二母、二冬之類的藥物加減來治療勞損咳嗽的人,簡直是把殺人當成天職,之前已經討論過了,這裡就不再重複。

考察貝母的名稱,在李時珍《本草綱目》以前,還沒有川貝和象貝的區分。張景岳的《本草正》在貝母之外,另外列出土貝母一條。到了張石頑的《本草逢原》則說川產的貝母味道最好,西產的味道稍差,象山的味道苦,最差,其中一種又大又苦的,只能用來解毒。象山貝母的名稱,是從這裡開始出現的。但是根據他的說法,特別提出的一種大的貝母,就是張景岳所說的土貝母。似乎張石頑所說的川產、西產、象山產的,都比不上土貝母大。然而現在市面上常見的象貝和土貝,它們的形狀都很大,跟川貝完全不同。

趙氏《拾遺》又引用《百草鏡》說:「四川產的叫川貝,有一種產於巴東的特別大,陝西產的叫西貝,又稱大貝。而且四川產的還有一種更大的,搗成粉末做成漿,不入藥用。」這些都屬於土貝一類。這樣看來,四川產的小貝母是一種,其他各地和象山產的是另一種,沒有必要在象貝母之外,再另外設立土貝母這個名稱了。因此,這裡就不再把象貝母和土貝母分開討論了。

象貝母的用途,一般人認為它只是輔助止咳化痰的藥,司空見慣,往往認為它微不足道。卻不知道它能降氣化痰,還能清熱解毒,藥力很強。而且它還能破除堅硬的腫塊,治療癰腫、瘰癧、痰核,效果迅速。由此可見它的藥性很峻猛。所以用得恰當,效果奇佳,但如果過量使用,危害也很大。而且它藥性苦寒,會損傷脾胃,但人們大多忽略了這一點,也是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