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

1. 川牛膝

[發明]川牛膝之名不見於古書,惟張石頑《本經逢原》謂懷產者長而無旁須,水道澀滯者宜之;川產者細而微黑,精氣不固者宜之。又謂川產氣味形質與續斷彷彿,用之無精滑之虞。是牛膝之川產者,不專以滑泄見功,而宣通關節之力則一,頗為有利無弊,肝腎陰虛而機關不利者宜之。但今時肆中之所謂川膝,則其形甚大而性質空松,又與石頑之說不類。

然用之於肩背手臂,疏通脈絡,流利骨節,其效頗著。蓋其質空疏,則其力能旁行上達,以視懷膝之堅實直下者,功用自有區別。而世俗恆以川牛膝、懷牛膝視如一類二種,隨筆寫來,含渾用之,不知分辨,誤矣。

2. 天名精

《本經》:「味甘,寒。主瘀血,血瘕欲死,下血止血,利小便。」

《別錄》:「除小蟲,去痹,除胸中結熱,止煩渴,逐水,大吐下。」

[正義]天名精稟寒涼直降之性,而能通結、破血、利水,故所主皆血瘀、熱結、水停之證。《本經》又稱其止血,則氣火上炎之失血、吐衄等證,得此寒降,血可自止,《別錄》稱其去痹,則熱邪壅於經絡,而為關節不利之熱痹,非並能療寒濕之痹著也。小蟲者,皆濕熱之所生,利水以去濕,寒涼以勝熱,則蟲自可除。大吐下者,於以見其性之猛烈也。

[廣義]《唐本草》:破血生肌,止鼻衄,殺三蟲,除諸毒腫,丁瘡瘻痔,金瘡身癢,癮疹不止者,揩之立已。

《開寶》謂:地鬆解蛇蟲螫毒,挼之傅之。

朱端章《集驗方》謂:皺面地菘草,治牙痛,以草一捻,湯泡少時,蘸挹痛處,即定。

孫天仁《集效方》,凡乳蛾喉嚨腫痛,以鶴蝨草(一名皺面草,一名土牛膝),取根洗淨搗爛,入好酒,絞汁灌之。

張石頑謂土牛膝解毒利竅,專治血臌,一味濃煎,恣意服之。又鎖喉風,以土牛膝搗絞灌之,以雞羽探吐稠痰,不過二三次,神驗。又謂天名精功專散血,有破宿生新之能力,又能湧吐風痰,凡咽喉腫塞,痰涎壅滯,搗汁飲之,繼以鵝翎掃入,攪去稠痰立效。

瀕湖渭:天名精並根苗而言之,地菘言其苗葉,鶴蝨言其子。其功只在吐痰止血,殺蟲解毒,擂汁服之,能止痰瘧喉痹,漱之止牙疼,挼之傅毒螫。

[發明]天名精之草,吾鄉野生極多,莖細叢生,其葉甚細,有臭味,故俗稱為臭花娘子草,莖節曲折,每節間突出如踝,俗名雞踝子草。結子大如谷,老則有刺螫人衣,即鶴蝨也。其性寒涼,能滑利下行。據古籍則破血利水之力極大。《本經》、《別錄》所載主治是也。後人則惟用以解毒降火。

《唐本草》以下諸書所載主治是也。今則以治喉風腫塞,甚至腐爛危險之候,取莖葉搗汁灌之,其效甚捷。冬令草枯,無從取汁,則於夏秋之間,預收莖葉,搗汁澄定,俟其將干凝結之時,作為丸子,陰乾密貯,臨用以清水化開,灌之亦效。甚者屢進之,探吐稠痰,大可轉危為安。

微賤藥中之極有靈驗者。蓋消痰解毒,清熱降火,開結利竅,合數者之功用兼而有之,宜其投之輒效,其餘諸證之應用此物者,大旨亦不外此十二字之作用矣。

[備考]天名精,子名鶴蝨,根名土牛膝,今所恆有。以治喉腫,其應如響,與自明以來諸書所稱治療亦合。但其葉甚細,而《本經》則有蝦蟆藍之名,《別錄》亦一名蟾蜍藍,《綱目》則一名皺面草,又有蔓精、地菘等別名,則必其葉甚大,故有蔓菁、菘菜之稱。且其葉必皺,因有蝦蟆、蟾蜍、皺面等號。

試推測其形色,及證以李氏《綱目》所載之狀,則與今之所用,大是不類。且今亦未有用以治血瘀、血結者。惟熱結腫毒等證,則義亦可通,借用亦驗。實則今所用者,必非古來相承之一物矣。但《本經》又別有豕首之名,《別錄》亦謂之彘顱,說者謂其氣如豕,故得此名。

而今所用之土牛膝,則亦有臭味。獨陶宏景則謂天名精,即今之豨薟,然今所常用之豨薟草,固別自一物,人人皆知,亦非今所常用之鶴蝨草。竊謂豨薟之葉大而皺,亦有臭味,似古人所謂蝦蟆藍、皺面草等名目,皆即豨薟草之別名。然豨薟清涼解毒,其性雖亦相近,而不能治喉風痰塞,則又是疑竇,不能武斷。

繆氏《經疏》又謂:天蔓精,南人呼為地菘,非鶴蝨,亦非豨薟,乃荔枝草也,為消痔之聖藥。則繆氏之意,亦非今日所用之土牛膝矣。此中疑是疑非,勢不能融合古今諸說,貫而通之。茲姑以今日所習用者為主,而附志所疑,以留待異日之再為考訂焉。

3. 鶴蝨

[發明]即今之土牛膝所結之實,形小而長,有刺螫人衣,有似於蝨,故得此名。《唐本草》稱其氣味苦、辛,有小毒。治蛔蟲,為散,以肥肉汁服方寸匕,亦入丸散用。《開寶本草》稱其治蟲心痛,以淡醋和半匕服,立瘥。蘇頌《圖經》稱其為殺蟲方中要藥。《古今錄驗》療蛔厥心痛,一味搗丸,蜜湯空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