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

1. 川牛膝

[發明]川牛膝之名不見於古書,惟張石頑《本經逢原》謂懷產者長而無旁須,水道澀滯者宜之;川產者細而微黑,精氣不固者宜之。又謂川產氣味形質與續斷彷彿,用之無精滑之虞。是牛膝之川產者,不專以滑泄見功,而宣通關節之力則一,頗為有利無弊,肝腎陰虛而機關不利者宜之。但今時肆中之所謂川膝,則其形甚大而性質空松,又與石頑之說不類。

然用之於肩背手臂,疏通脈絡,流利骨節,其效頗著。蓋其質空疏,則其力能旁行上達,以視懷膝之堅實直下者,功用自有區別。而世俗恆以川牛膝、懷牛膝視如一類二種,隨筆寫來,含渾用之,不知分辨,誤矣。

白話文:

川牛膝的命名並未見於古代書籍記載。只有張石頑在《本經逢原》中提到:懷產地牛膝根莖長而無旁枝,適合治療水道不通的症狀;川產地牛膝根莖細小且顏色微黑,適合治療精氣不足的症狀。他又說,川產牛膝的氣味、形狀和續斷相似,使用它不必擔心滑瀉的副作用。也就是說,川產牛膝的功效不只是滑利瀉下,它更能疏通關節,對肝腎陰虛、關節不利者益處良多,沒有害處。但是,現在市面上所謂的川牛膝,形體很大,質地鬆軟,與張石頑所描述的並不相同。

然而,用它來治療肩背手臂疼痛,疏通經絡、舒緩關節,效果相當顯著。因為它的質地疏鬆,藥力就能向四肢和上半身擴散,這與懷產地牛膝堅實且藥力直下的特性有所不同。世人常常將川牛膝和懷牛膝混為一談,不加區分地使用,這是錯誤的。

2. 天名精

《本經》:「味甘,寒。主瘀血,血瘕欲死,下血止血,利小便。」

《別錄》:「除小蟲,去痹,除胸中結熱,止煩渴,逐水,大吐下。」

[正義]天名精稟寒涼直降之性,而能通結、破血、利水,故所主皆血瘀、熱結、水停之證。《本經》又稱其止血,則氣火上炎之失血、吐衄等證,得此寒降,血可自止,《別錄》稱其去痹,則熱邪壅於經絡,而為關節不利之熱痹,非並能療寒濕之痹著也。小蟲者,皆濕熱之所生,利水以去濕,寒涼以勝熱,則蟲自可除。大吐下者,於以見其性之猛烈也。

[廣義]《唐本草》:破血生肌,止鼻衄,殺三蟲,除諸毒腫,丁瘡瘻痔,金瘡身癢,癮疹不止者,揩之立已。

《開寶》謂:地鬆解蛇蟲螫毒,挼之傅之。

朱端章《集驗方》謂:皺面地菘草,治牙痛,以草一捻,湯泡少時,蘸挹痛處,即定。

孫天仁《集效方》,凡乳蛾喉嚨腫痛,以鶴蝨草(一名皺面草,一名杜牛膝),取根洗淨搗爛,入好酒,絞汁灌之。

張石頑謂土牛膝解毒利竅,專治血臌,一味濃煎,恣意服之。又鎖喉風,以土牛膝搗絞灌之,以雞羽探吐稠痰,不過二三次,神驗。又謂天名精功專散血,有破宿生新之能力,又能湧吐風痰,凡咽喉腫塞,痰涎壅滯,搗汁飲之,繼以鵝翎掃入,攪去稠痰立效。

瀕湖渭:天名精並根苗而言之,地菘言其苗葉,鶴蝨言其子。其功只在吐痰止血,殺蟲解毒,擂汁服之,能止痰瘧喉痹,漱之止牙疼,挼之傅毒螫。

[發明]天名精之草,吾鄉野生極多,莖細叢生,其葉甚細,有臭味,故俗稱為臭花娘子草,莖節曲折,每節間突出如踝,俗名雞踝子草。結子大如谷,老則有刺螫人衣,即鶴蝨也。其性寒涼,能滑利下行。據古籍則破血利水之力極大。《本經》、《別錄》所載主治是也。後人則惟用以解毒降火。

《唐本草》以下諸書所載主治是也。今則以治喉風腫塞,甚至腐爛危險之候,取莖葉搗汁灌之,其效甚捷。冬令草枯,無從取汁,則於夏秋之間,預收莖葉,搗汁澄定,俟其將干凝結之時,作為丸子,陰乾密貯,臨用以清水化開,灌之亦效。甚者屢進之,探吐稠痰,大可轉危為安。

微賤藥中之極有靈驗者。蓋消痰解毒,清熱降火,開結利竅,合數者之功用兼而有之,宜其投之輒效,其餘諸證之應用此物者,大旨亦不外此十二字之作用矣。

[備考]天名精,子名鶴蝨,根名土牛膝,今所恆有。以治喉腫,其應如響,與自明以來諸書所稱治療亦合。但其葉甚細,而《本經》則有蝦蟆藍之名,《別錄》亦一名蟾蜍藍,《綱目》則一名皺面草,又有蔓精、地菘等別名,則必其葉甚大,故有蔓菁、菘菜之稱。且其葉必皺,因有蝦蟆、蟾蜍、皺面等號。

試推測其形色,及證以李氏《綱目》所載之狀,則與今之所用,大是不類。且今亦未有用以治血瘀、血結者。惟熱結腫毒等證,則義亦可通,借用亦驗。實則今所用者,必非古來相承之一物矣。但《本經》又別有豕首之名,《別錄》亦謂之彘顱,說者謂其氣如豕,故得此名。

而今所用之土牛膝,則亦有臭味。獨陶宏景則謂天名精,即今之豨薟,然今所常用之豨薟草,固別自一物,人人皆知,亦非今所常用之鶴蝨草。竊謂豨薟之葉大而皺,亦有臭味,似古人所謂蝦蟆藍、皺面草等名目,皆即豨薟草之別名。然豨薟清涼解毒,其性雖亦相近,而不能治喉風痰塞,則又是疑竇,不能武斷。

繆氏《經疏》又謂:天蔓精,南人呼為地菘,非鶴蝨,亦非豨薟,乃荔枝草也,為消痔之聖藥。則繆氏之意,亦非今日所用之土牛膝矣。此中疑是疑非,勢不能融合古今諸說,貫而通之。茲姑以今日所習用者為主,而附志所疑,以留待異日之再為考訂焉。

白話文:

天名精

本經記載,天名精味甘性寒,主治瘀血、血塊導致將死的症狀,能止血並促進排尿。

別錄記載,天名精能殺除小蟲,治療痹症,消除胸中鬱熱,止煩渴,利尿,並具有強力瀉下作用。

天名精性寒涼,能直接下行,通利阻塞,破血,利水,因此主要治療血瘀、熱結、水腫等症狀。本經記載其能止血,說明它能治療因氣火上炎引起的出血、吐血、鼻衄等症狀;別錄記載其能治痹症,指的是因熱邪阻塞經絡引起的關節疼痛,而非寒濕痹症。小蟲多因濕熱而生,利水去濕,寒涼勝熱,則蟲自除。強力瀉下作用,說明其藥性強勁。

唐本草記載,天名精能破血生肌,止鼻血,殺三種腸道寄生蟲,消除腫毒,治療丁腫、廔管、痔瘡、金瘡、皮膚瘙癢、以及頑固性皮疹,將其搗碎敷在患處即可見效。

開寶本草記載,天名精能治療蛇蟲咬傷,搗碎後敷於患處。

朱端章的集驗方記載,皺面地菘草(天名精)能治牙痛,取少許藥草用熱水泡一下,然後沾在疼痛處即可止痛。

孫天仁的集效方記載,治療乳蛾(乳腺炎)、喉嚨腫痛,可用鶴蝨草(即皺面草、杜牛膝)的根,洗淨搗爛,加入好酒,絞汁服用。

張石頑認為土牛膝能解毒利竅,專治血脹,可大量服用濃煎藥汁。治療鎖喉風,則用土牛膝搗碎絞汁灌服,再用雞毛探吐濃痰,一般兩三次即可見效。他還認為天名精能散血,更新血液,又能湧吐風痰,治療咽喉腫塞、痰涎阻塞,可將其搗汁服用,再用鵝毛清理痰液,效果極佳。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天名精指全株,地菘指莖葉,鶴蝨指種子。其功效主要在於止咳化痰、止血、殺蟲、解毒。將其搗碎取汁服用,能治療痰飲、瘧疾、喉痹;漱口能止牙痛;搗碎敷於患處能治療蟲蛇咬傷。

天名精在我鄉野生很多,莖細而叢生,葉子很細小,有臭味,俗稱臭花娘子草,莖節彎曲,每節間突出像腳踝,俗稱雞踝子草。種子如谷粒大小,成熟後有刺,會扎到衣服,這就是鶴蝨。其性寒涼,能滑利下行,根據古籍記載,其破血利水之力極強,《本經》、《別錄》記載的主治就是這樣。後世則主要用它來解毒降火。

唐本草及後世各書記載的主治也是如此。現在常用它來治療喉風腫塞,甚至腐爛危急的情況,取莖葉搗汁灌服,療效很快。冬天草枯萎無法取汁,可在夏秋季節預先收存莖葉,搗汁澄清,待其將乾凝結時製成丸藥,陰乾密藏,臨用時用清水溶解灌服,效果也很好。病情嚴重者可多次服用,並探吐濃痰,能使病情轉危為安。

它是微賤藥材中極其靈驗的一種,因為它兼具消痰解毒、清熱降火、通利阻塞、利竅等多種功效,所以療效顯著。其他疾病的應用,其主要作用也離不開這十二個字。

天名精的種子叫鶴蝨,根叫土牛膝,現在仍常用。治療喉嚨腫痛,療效迅速,這與自古以來的記載相符。但是它的葉子很細小,《本經》稱其為蝦蟆藍,《別錄》也稱其為蟾蜍藍,《綱目》則稱其為皺面草,還有蔓精、地菘等別名,這些名稱都表明它的葉子很大,因此有蔓菁、菘菜等稱呼。而且它的葉子一定很皺,所以有蝦蟆、蟾蜍、皺面等名稱。

推測其形色,並參考李時珍《綱目》的記載,與現在所用的藥材大相逕庭。而且現在也不常用它來治療瘀血、血塊。只用於治療熱毒腫痛等症狀,其療效也能說得通。實際上,現在所用的天名精,可能並非古來相承的那種藥物了。但是《本經》另有豕首之名,《別錄》也稱之為彘顱,說它氣味像豬,所以有此名稱。

而現在所用的土牛膝也有臭味。陶宏景認為天名精就是豨薟,但是現在常用的豨薟草是另一種藥物,眾所周知,也不是現在常用的鶴蝨草。竊以為豨薟的葉子大而皺,也有臭味,像古人所說的蝦蟆藍、皺面草等名稱,都是豨薟草的別名。但是豨薟清涼解毒,其性雖也相近,卻不能治療喉風痰塞,這又是一個疑點,不能武斷。

繆希雍的《經疏》又說:天蔓精,南方人稱之為地菘,不是鶴蝨,也不是豨薟,而是荔枝草,是治療痔瘡的良藥。那麼,繆氏的意思,也不是今天所用的土牛膝了。這些說法真真假假,難以將古今諸說融合貫通。這裡暫且以現在常用的藥物為主,附記一些疑點,留待將來進一步考證。

3. 鶴蝨

[發明]即今之土牛膝所結之實,形小而長,有刺螫人衣,有似於蝨,故得此名。《唐本草》稱其氣味苦、辛,有小毒。治蛔蟲,為散,以肥肉汁服方寸匕,亦入丸散用。《開寶本草》稱其治蟲心痛,以淡醋和半匕服,立瘥。蘇頌《圖經》稱其為殺蟲方中要藥。《古今錄驗》療蛔厥心痛,一味搗丸,蜜湯空腹服。

白話文:

鶴蝨就是現在所說的土牛膝結的果實,形狀細長,表面有刺,容易刺傷衣物,看起來像蝨子,因此得名。古籍記載其味道苦辛,略帶毒性。可用於治療蛔蟲病,通常將其研磨成粉末,用肥肉湯送服一小匙;也可製成丸劑或散劑服用。另外,古籍也記載它可以治療蟲積引起的胃痛,可用淡醋調和後服用少許,就能很快見效。古代醫書認為它是治療蟲症的重要藥物。還有記載說,它可以治療蛔蟲引起的腹痛,單獨研磨成丸劑,用蜂蜜水空腹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