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一 (27)
卷之一 (27)
1. 知母
《本經》:「味苦,寒。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
《別錄》:「療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氣,及風汗、內疸。多服令人泄。」
[正義]知母苦寒,皆主實火有餘之病。《本經》主消渴、熱中,性寒而質潤也。除邪氣者,即指燥熱之邪氣。本草經文「邪氣」二字頗多,而所賅者甚廣,凡寒熱風濕諸邪,內干臟腑,外侵肢體者,皆是。蓋六淫之病,本非正氣之所固有,則統而稱之曰邪氣,原無不可,然讀者必須看得活潑,分得寒熱,方能辨別虛實,而無差忒。其主肢體浮腫者,以肺熱鬱窒,氣不下降,而水道不通,溢於肌表者言之。
知母清熱而苦寒泄降,則水道通而腫自消,非脾陽不振,腎水泛溢之腫病,故急以下水二字申明之,宜聯作一氣讀。然浮腫之病,實熱證殊不多見,慎弗誤讀古書,不知區別,以鑄大錯。補不足、益氣者,則邪熱既除,即是補益之意。張石頑謂相火有餘,灼爍精氣,以此清之,邪熱去而正氣自復,說得最是清澈。
而張隱菴竟謂補腎水之不足,益肺氣之內虛;葉天士且謂苦寒益五臟陰氣,是直以陰寒為補養之上品,試問恃霜雪為雨露,松柏或可忍,而蒲柳將奈何。
《別錄》療傷寒,則時病中之熱病也。主久瘧者,瘧病久纏,陰津必耗,且瘧之寒熱,汗出必多,故必以知母滋潤苦寒,驅其燔灼津液之邪。而熱少寒多,無汗不渴者,非其治也。其主煩熱者,苦以清心,寒能勝火,斯熱邪退而煩自除。脅下乃肝膽循行之絡,木火不疏,是為邪氣;膈中乃心肺安宅之鄉,邪熱鬱蒸,是為惡氣,知母靜肅,清肺泄肝,而除膈熱,固其長也。
風汗者,風熱襲於肌表,而自汗灼熱,本是白虎湯主治,內疸,蓋即胃熱之黃疸,繆仲淳以內字作接內解,謂即女癆之色疸,未免故作奇異。究竟相火熾盛者,或可暫投,若其人陰陽兩傷,豈非鴆毒?要之實熱成疸,則知母苦寒勝熱,是其專職。故結之以「多服令人泄」五字,可知寒涼滑潤,無不戕賊脾胃,而伐生機,世有治丹溪之學者,宜書此五字,以作座右之銘。
[廣義]甄權:主心煩躁悶。
《日華》:潤心肺,安心,止驚悸。
潔古:涼心去熱,主陽明大熱,瀉膀胱腎經火熱,熱厥頭痛。
海藏:瀉肺火,治相火有餘。
景岳謂:在上則清肺止渴,吐血衄血,去喉中腥臭;在中則退胃火、止消;在下則利小便,潤大便,解熱淋崩濁。
壽頤按:此皆苦寒伐有餘之火也。
[發明]知母寒潤,止治實火。瀉肺以泄壅熱,肺癰燥咳宜之,而虛熱咳嗽大忌,清胃以救津液,消中癉熱宜之,而脾氣不旺亦忌。通膀胱水道,療淋濁初起之結熱,伐相火之邪,主強陽不痿之標劑。熱病之在陽明,煩渴大汗,脈洪裡熱,佐石膏以掃炎熇。瘧證之在太陰,濕濁薰蒸,汗多熱甚,佐草果以泄脾熱。
白話文:
《本經》說:知母的味道苦,性寒。主要治療口渴、身體發熱,消除邪氣,消除肢體浮腫,利尿,補充不足,增強氣力。
《別錄》說:能治療傷寒、久病瘧疾、煩躁發熱、脅下邪氣、胸膈中的惡氣,以及因風引起的汗和內部的黃疸。但是服用過多會導致腹瀉。
正義認為:知母味苦性寒,主要治療實火過盛的疾病。《本經》說它治療口渴、身體發熱,是因為它性寒而且滋潤。它能消除邪氣,指的是燥熱的邪氣。本草經文中「邪氣」二字有很多,涵蓋範圍很廣,凡是寒、熱、風、濕等各種邪氣,侵犯內臟或外在肢體的,都可稱為邪氣。因為這些疾病本來不是人體正氣所固有的,所以統稱為邪氣,這並沒有什麼不妥。但讀者必須靈活理解,分辨寒熱,才能區分虛實,不至於出錯。它能治療肢體浮腫,是因為肺熱鬱悶,導致氣不能下降,水道不通,水液溢出到肌膚表面。知母清熱、苦寒,能使氣機下降,水道通暢,腫脹自然消除,這不是因脾陽不足、腎水氾濫所引起的浮腫,所以用「下水」二字特別強調,應該連在一起理解。然而,實熱引起的浮腫並不多見,要謹慎不要誤讀古書,不加區分而鑄成大錯。補充不足、增強氣力,是指邪熱消除後,身體自然會得到補益。張石頑認為,相火過旺,灼傷精氣,用知母來清除,邪熱去除,正氣自然恢復,這個解釋最為透徹。但是張隱菴卻認為知母能補腎水不足、益肺氣的虛弱;葉天士甚至認為它苦寒可以增益五臟的陰氣,簡直是把陰寒當作補養的極品。就好比指望霜雪當雨露,松柏或許還能忍受,而蒲柳怎麼能活下去呢?
《別錄》說它能治療傷寒,指的是時令病中的熱病。它能治療久病瘧疾,是因為瘧疾纏綿日久,陰津必定耗損,而且瘧疾的寒熱交替,汗出必定很多,所以必須用知母滋潤苦寒的特性,來驅除灼傷津液的邪氣。對於熱少寒多、無汗不渴的瘧疾,知母並不適合。它能治療煩躁發熱,是因為其苦味能清心,寒性可以戰勝火,熱邪自然退去,煩躁也隨之消除。脅下是肝膽經脈所循行的部位,肝膽的火氣不疏通,就成了邪氣;胸膈是心肺安居之所,邪熱鬱積蒸騰,就成了惡氣。知母可以安靜平和,清肺泄肝,消除胸膈熱,這是它的長處。風汗,是指風熱侵襲肌膚表面,引起自汗灼熱,這本來是白虎湯的主治範圍。內疸,大概就是因為胃熱引起的黃疸,繆仲淳把「內」字解釋為接連的「內」,認為是婦女勞損引起的色疸,未免有些牽強附會。相火過於旺盛的人,或許可以暫時使用知母,但如果陰陽兩傷,豈不是像飲用毒藥?總而言之,實熱引起的黃疸,知母苦寒可以勝熱,這是它專有的功效。所以最後用「多服令人泄」五個字來總結,可見寒涼滑利,無不傷害脾胃,損害生機。世上有研究朱丹溪學說的人,應該把這五個字寫下來,作為座右銘。
廣義來說:甄權認為知母可以治療心煩躁悶。
《日華子本草》認為知母可以潤澤心肺,使心神安定,制止驚悸。
張元素認為知母可以清涼心熱,去除熱邪,主要治療陽明經的熱盛、瀉膀胱和腎經的火熱,以及熱厥引起的頭痛。
李杲認為知母可以瀉肺火,治療相火過盛。
張景岳認為:知母在上方可以清肺止渴,治療吐血、流鼻血,去除喉嚨中的腥臭味;在中間可以消退胃火、止消渴;在下方可以利小便、潤大便,解除熱淋、崩漏、白濁等病症。
壽頤按語:這些都是利用知母苦寒的特性,來攻伐過盛的火熱之邪。
發明:知母性寒而滋潤,只適合治療實火證。它可以瀉肺熱來解除壅滯的熱氣,適合治療肺癰、燥咳,但對於虛熱咳嗽則是大忌;它可以清胃以救護津液,適合治療消中、癉熱,但對於脾氣不旺盛的人也是禁忌。它可以疏通膀胱水道,治療淋濁初起時的結熱;它能攻伐相火的邪氣,是治療陽強不倒的標誌性藥物。熱病在陽明經,出現煩渴、大汗、脈洪、裡熱等症狀,可以輔佐石膏來清除炎熱。瘧疾在太陰經,濕濁熏蒸,汗多發熱嚴重,可以輔佐草果來疏泄脾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