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三 (3)
卷之三 (3)
1. 豨薟
[發明]豨薟之草,微有臭味,故得豨名。豨者,豕也,言此草之氣,其臭如豕。古人有豬膏母之別名,其義一也。《唐本草》始載之,言其氣味苦寒,治熱䘌,煩滿不能食,生搗汁飲三合,多則令人吐。又謂豬膏母,氣辛苦平,主金瘡止痛,除諸惡瘡,消浮腫,搗封之散敷,並良。
藏器謂久瘧、痰瘧,搗汁服,取吐。又搗敷虎傷、狗咬、蜘蛛咬、蠶咬、蠼螋溺瘡。蘇頌謂蜀人單服豨薟,以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採葉淨洗,入甑中,層層灑酒與蜜,蒸之又曝,凡九次,氣味極香,搗末蜜丸,服之。云甚益元氣,治肝腎風氣,四肢痹,骨間冷,腰膝無力者。
亦能行大腸氣,安五藏,生毛髮,兼主風濕瘡,肌肉頑痹,婦人久冷尤宜。又江陵節度成訥,及知益州張詠,皆有進豨薟丸表,極言其治中風大效。
壽頤按:此物生時,氣臭味澀,多服引吐,蓋性本寒涼,而氣猛烈,長於走竄開泄,故能治熱煩癰毒,而吐痰瘧。及其九次蜜酒蒸曬,和蜜為丸,則氣味已馴,而通利機關,和調血脈,尤為純粹,凡風寒濕熱諸痹,多服均獲其效,洵是微賤藥中之良品也。
白話文:
豨薟是一種帶有微臭氣味的植物,因為氣味像豬(豨即豬)而得名,也稱豬膏母。唐代本草書最早記載豨薟,說它味苦性寒,能治療發熱、胸腹飽滿不適、食慾不振等症狀,鮮榨汁服用少量(三合),服用過多會引起嘔吐。另說豬膏母味苦辛性平,可治療金瘡止痛,消除各種惡瘡、消腫,搗碎敷貼都有效。
藏器(指唐代醫家陳藏器)認為,豨薟可以治療久瘧、痰瘧,搗碎榨汁服用,可以引吐。也可搗碎敷貼治療虎傷、狗咬、蜘蛛咬傷、蠶咬傷、蠼螋叮咬引起的瘡瘍。蘇頌(指宋代醫家蘇頌)記載,四川人會在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採摘豨薟葉,清洗乾淨後,放入蒸籠,層層灑上酒和蜜,反覆蒸曬九次,直到氣味芳香,再搗碎作成蜜丸服用。據說這能大補元氣,治療肝腎風氣、四肢痹痛、骨骼寒冷、腰膝無力等症狀。
豨薟還能通利大腸,調和五臟,生髮,治療風濕瘡、肌肉麻痹,尤其適合婦女久寒不愈的症狀。此外,江陵節度使成訥和益州知州張詠都曾上書推薦豨薟丸,極力稱讚其治療中風的顯著療效。
總而言之,豨薟新鮮時氣味臭澀,服用過多會引起嘔吐,這是因為它性寒涼而藥力強勁,善於走竄開泄,所以能治療發熱、煩躁、癰疽等症。經過九次蜜酒蒸曬製成蜜丸後,藥性變得溫和,能通利臟腑,調和氣血,功效更加純粹,對於各種風寒濕熱引起的痹症,多服用都能見效,是藥材中不可多得的良品。
2. 續斷
《本經》:「味苦,微溫。主傷寒,補不足,金瘡,癰瘍,折跌,續筋骨,婦人乳難。」
《別錄》:「味苦、辛。主崩中漏血,止痛,生肌肉,及踠傷惡血,腰痛,關節緩急。」(踠,曲也。踠傷,猶言折傷也)
[正義]續斷通行百脈,能續絕傷而調氣血。《本經》謂其主傷寒,補不足,極言其通調經脈之功。惟傷寒之寒字,殊不可解,疑當作中。然舊本皆作傷寒,惟石頑《逢原》則竟作傷中,蓋亦石頑改之,未必其所見舊本之果作傷中也。其治金瘡癰瘍,止痛生肌肉,及折跌踠傷惡血,續筋骨,主腰痛,關節緩急等證,無一非活血通絡之功效。婦人乳難,則以乳子之時言之,即產後諸病,續斷行血而能和血,故通治產後及崩漏也。
[廣義]甄權稱其宣通血脈。
《日華子》稱其治婦人胎前產後一切病,縮小便,止泄精尿血。
景岳稱其入血分,調血脈,消腫毒。又謂味澀,能止吐血、衄血、崩淋、胎漏、便血,調血痢,止帶濁,宜佐之以甘,如甘草、地黃之類尤佳。
石頑謂:續斷,入肝經。主續筋骨,為婦科胎產崩漏之主藥。又主帶脈為病,療腰痛,利關節,暖子宮,治金瘡折傷,散癰腫瘀血。
[發明]續斷,蔓延甚遠,味苦、辛而微甘,其氣溫和,氣味俱厚。故兼入氣血,能宣行百脈,通利關節,凡經絡、筋骨、血脈諸病無不主之,而通痹起痿,尤有特長。又其味苦而澀,能行能止,則療崩漏帶下,血痢,淋濁,而女科胎產經帶,奇經八脈諸病,及傷科閃跌諸證,外瘍癰腫潰腐,支節痠痛,屈伸不利等病,類皆賴以成功。
其效甚宏,其用頗廣,加以呈功頗捷,而性又柔和,無燥烈剛暴之弊,是真名將風流,雍容揄揚,以奏膚功而殲大敵,洵非猛將之偏鋒陷陣者所可同日而語矣。
白話文:
續斷
《神農本草經》記載,續斷味苦、微溫,主治傷寒、身體虛弱、金瘡(刀傷)、癰瘍(感染性腫痛)、跌打損傷、接續筋骨、婦女產後乳汁不通。
《名醫別錄》記載,續斷味苦、辛,主治崩漏(月經失調出血)、止痛、生肌長肉、跌打損傷引起的瘀血、腰痛、關節疼痛。
古籍解說:續斷能通行全身經脈,可以接續斷裂的筋骨,調理氣血。《神農本草經》說它能治療傷寒(疑為原文誤記,應為傷中)及身體虛弱,充分說明它能通調經脈的功效。它治療金瘡、癰瘍、止痛、生肌長肉、跌打損傷、瘀血、續筋骨、腰痛、關節疼痛等症狀,都體現了它活血通絡的功效。至於婦女產後乳汁不通,指的是產後疾病,續斷能活血化瘀,因此也能治療產後疾病及崩漏。
其他古籍記載:甄權認為續斷能疏通血脈。《日華子本草》記載續斷能治療婦女孕期及產後各種疾病,還能縮小便、止遺精尿血。張景岳認為續斷入血分,能調和血脈,消散腫毒,並認為其味澀,能止吐血、鼻出血、崩漏、胎漏、便血,調治血痢,止帶下,最好配合甘味藥物,例如甘草、地黃等。李時珍認為續斷入肝經,主治續筋骨,是婦科胎產崩漏的主藥,還能治療帶脈病變、腰痛,利關節,溫暖子宮,治療金瘡、跌打損傷,散瘀消腫。
總結:續斷生長蔓延廣闊,味苦、辛而略帶甘味,性溫和,藥力強勁。因此,它能同時作用於氣血,能疏通全身經脈,通利關節,凡是經絡、筋骨、血脈方面的疾病都能治療,尤其對痹症和痿症(肌肉萎縮)有特效。又因其味苦而澀,能活血又能止血,所以能治療崩漏、帶下、血痢、淋濁等症,婦科的孕期、產後、經帶病症,奇經八脈的疾病,以及跌打損傷、外傷癰腫潰爛、關節酸痛、屈伸不利等病症,都能靠它來治療。
續斷療效顯著,用途廣泛,見效快,藥性溫和,沒有燥烈之性,是上好的藥物,能有效治療疾病,其功效遠非一般猛烈藥物所能比擬。
3. 藍
《本經》:「藍實:味苦,寒。主解諸毒,殺蠱蚑、注鬼、螫毒。」
《別錄》:「藍葉汁:殺百藥毒,解狼毒、射罔毒。」
[音義]蚑,音岐,蟲行蠕動之貌。蠱蚑者,言蠱毒之中人,如蟲之蚑蚑而善動也。瀕湖、石頑皆讀為鬾,似嫌不徵於人而徵於鬼。注鬼,蓋即古所謂鬼注之病。古人神道設教,故有鬼注之病名。今本字多作疰,考古本則皆作注。
[考證]藍為草名,《詩》稱菜藍,《月令》稱刈藍。其名最古,可以為染,故古今蒔蓺之者甚多。今吳下俗諺稱為青秧者是也。自唐宋以降,即以藍草所染之色,名之曰藍,幾令俗人知有藍之色,而不知有藍之草。惟此草種類不一,大小鉅細,各有不同,其名稱亦因此而異。
李氏《本草綱目》所載蓼藍、菘藍、馬藍、吳藍、水藍五種,莖葉花實,頗為詳盡。又有所謂冬藍、板藍者,瀕湖以為即馬藍之別名。然此數種,本是同類,形色雖異,而氣味性質皆同,入藥亦不必強為區別。特《本草經》止有藍實,則古人入藥,僅用其實。至《名醫別錄》乃有葉汁之名,似即藍澱,今謂之靛。
但藍澱必和以石灰,性質微異。古方既用葉汁,當以鮮葉搗取自然汁,尤為純淨。今之藍澱已為陳腐之物,不如鮮葉也。《別錄》又有大青。《肘後》、《千金》皆用之。據李瀕湖說,亦別以為一種。然其氣味性情,以及治療之功用,亦與諸藍無異,蓋亦同是一類,特所產之地不同,而形狀遂有小異耳。蘇頌《圖經本草》又有小青,蓋亦其類。
浸之成汁,和以石灰,則為藍澱;復干之成末,則為青黛。其功用亦大同小異,茲各從本條,分系於後。
[正義]藍草,苦、寒,專解百毒。根、葉及實性質皆同。蠱,本毒蟲之類;狼毒、射罔,皆毒草也。
[廣義]陶弘景謂:藍汁,塗五心,止煩悶,療蜜蜂螫毒。
《日華》謂:吳藍:主傷寒頭痛、赤眼、天行熱狂、疔瘡、遊風、熱毒、風疹,除煩止渴,解毒藥、毒箭、金石藥毒,療鼻衄、吐血,小兒熱疳、丹毒。
蘇頌謂:藍汁:治蟲豸傷。
景岳謂:解諸熱毒、蟲毒,及時行溫熱疫毒、小兒諸熱驚癇,皆宜搗汁用之。
石頑謂:專於清解溫邪,為陽毒發斑咽痛必用之藥。
[發明]藍草,味苦氣寒,清熱解毒之上品,專主溫邪熱病,實熱蘊結,及癰瘍腫毒諸證。可以服食,可以外敷,其用甚廣。又能殺蟲,療諸蟲螫者,蓋百蟲之毒,皆由濕熱凝結而生,故凡清熱之品,即為解毒殺蟲之品。並能殺蠱者,蠱亦南方濕熱之毒,本為毒蟲之類。又凡苦寒之物,其性多燥,苟有熱盛津枯之病,苦寒在所顧忌,而藍之鮮者,大寒勝熱而不燥,尤為清火隊中馴良品也。
白話文:
藍草味苦性寒,能解毒,殺死蠱毒、鬼注(古代一種疾病)和蟲蛇咬傷。其葉汁也能解百藥之毒、狼毒和射罔毒(兩種毒物)。
古人認為藍草種類繁多,大小不一,名稱也各有不同,但其藥性相近。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了蓼藍、菘藍、馬藍、吳藍、水藍等五種藍草,其莖葉花實各有特色,但藥效相似,入藥時不必強求區分。古人入藥主要使用藍實,後來才開始使用藍葉汁(即靛),而靛需加入石灰,性質略有不同,直接使用鮮葉搗汁效果最佳。此外,還有大青和小青等類似藍草,其藥性也與藍草相似。
藍汁加入石灰後可製成藍澱,曬乾研磨成粉則為青黛,其功效大同小異。
藍草味苦性寒,是清熱解毒的上品,主治溫邪熱病、實熱蘊結、癰瘍腫毒等症狀。它能內服外敷,用途廣泛,還可殺蟲,治療蟲咬傷。因為大多數蟲毒是由濕熱凝結而成,所以清熱之品也能解毒殺蟲。藍草也能殺蠱毒,而蠱毒也是南方濕熱地區常見的毒物。雖然苦寒之物多燥,但鮮藍草性寒勝熱而不燥,是清熱解毒的良藥。 吳藍還能治療傷寒頭痛、赤眼、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發熱神志不清、疔瘡、遊風、熱毒、風疹,並能解煩渴,解毒藥、毒箭、金石藥物中毒,以及治療鼻出血、吐血、小兒熱疳、丹毒等。藍汁還能治療蟲豸咬傷。總而言之,藍草能治療各種熱毒、蟲毒和流行性溫熱疫毒,以及小兒發熱驚癇等症。它尤其善於清解溫邪,是治療陽毒引起的發斑咽痛的常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