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三 (3)
卷之三 (3)
1. 豨薟
[發明]豨薟之草,微有臭味,故得豨名。豨者,豕也,言此草之氣,其臭如豕。古人有豬膏母之別名,其義一也。《唐本草》始載之,言其氣味苦寒,治熱䘌,煩滿不能食,生搗汁飲三合,多則令人吐。又謂豬膏母,氣辛苦平,主金瘡止痛,除諸惡瘡,消浮腫,搗封之散敷,並良。
藏器謂久瘧、痰瘧,搗汁服,取吐。又搗敷虎傷、狗咬、蜘蛛咬、蠶咬、蠼螋溺瘡。蘇頌謂蜀人單服豨薟,以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採葉淨洗,入甑中,層層灑酒與蜜,蒸之又曝,凡九次,氣味極香,搗末蜜丸,服之。云甚益元氣,治肝腎風氣,四肢痹,骨間冷,腰膝無力者。
白話文:
豨薟草的介紹
發明: 豨薟草,帶有一點臭味,因此得名「豨」。「豨」指的是豬,意思是這種草的氣味像豬的味道。古人又稱它為「豬膏母」,意思相同。
《唐本草》: 記載豨薟草的氣味苦寒,可以治療熱病、胸腹脹滿、食欲不振。生草搗汁,每次服用三合,過量會導致嘔吐。
《唐本草》: 又說豬膏母的氣味辛、苦,性平,可以治療金瘡止痛,消除各種惡瘡和浮腫。搗碎後敷在患處,效果很好。
藏器: 指出豨薟草可以治療久瘧、痰瘧,搗汁服用,可以引發嘔吐。還可以搗碎敷在虎傷、狗咬傷、蜘蛛咬傷、蠶咬傷、蠼螋溺瘡上。
蘇頌: 記載蜀地的人會單獨服用豨薟草。他們在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這三個日子採摘葉子,洗淨後放進蒸籠裡,每層撒上酒和蜂蜜,蒸熟後再曬乾,重複九次。經過這樣處理後,豨薟草的味道變得非常香,將它搗碎製成蜜丸服用。據說它可以補益元氣,治療肝腎風氣、四肢麻痺、骨頭縫隙發冷、腰膝無力等病症。
亦能行大腸氣,安五藏,生毛髮,兼主風濕瘡,肌肉頑痹,婦人久冷尤宜。又江陵節度成訥,及知益州張詠,皆有進豨薟丸表,極言其治中風大效。
壽頤按:此物生時,氣臭味澀,多服引吐,蓋性本寒涼,而氣猛烈,長於走竄開泄,故能治熱煩癰毒,而吐痰瘧。及其九次蜜酒蒸曬,和蜜為丸,則氣味已馴,而通利機關,和調血脈,尤為純粹,凡風寒濕熱諸痹,多服均獲其效,洵是微賤藥中之良品也。
白話文:
豨薟不僅能通暢大腸氣,安五臟,生長毛髮,還能治療風濕瘡、肌肉麻痺,尤其適合婦女久寒不癒。江陵節度使成訥和益州知州張詠都曾推薦豨薟丸,並大力稱讚其治療中風十分有效。
這個藥物生長時氣味臭澀,服用太多會導致嘔吐,因為它本身性寒涼,但氣勢猛烈,善於走竄開泄,所以能治療熱煩、癰毒,並能止咳化痰、退熱。經過九次蜜酒蒸曬,再以蜜糖製成丸劑後,藥性就變得溫和,能夠通暢氣機,調和血脈,藥效更加純粹,無論是風寒濕熱等各種痺症,服用後都能獲得顯著療效,可謂是便宜藥材中的上品。
2. 續斷
《本經》:「味苦,微溫。主傷寒,補不足,金瘡,癰瘍,折跌,續筋骨,婦人乳難。」
《別錄》:「味苦、辛。主崩中漏血,止痛,生肌肉,及踠傷惡血,腰痛,關節緩急。」(踠,曲也。踠傷,猶言折傷也)
[正義]續斷通行百脈,能續絕傷而調氣血。《本經》謂其主傷寒,補不足,極言其通調經脈之功。惟傷寒之寒字,殊不可解,疑當作中。然舊本皆作傷寒,惟石頑《逢原》則竟作傷中,蓋亦石頑改之,未必其所見舊本之果作傷中也。其治金瘡癰瘍,止痛生肌肉,及折跌踠傷惡血,續筋骨,主腰痛,關節緩急等證,無一非活血通絡之功效。婦人乳難,則以乳子之時言之,即產後諸病,續斷行血而能和血,故通治產後及崩漏也。
白話文:
續斷味苦微溫,可治療傷寒,補虛,金瘡,癰瘍,骨折,接續筋骨,以及婦女乳房疾病。它味苦辛,可治療崩漏,止痛,生肌,以及跌打損傷,腰痛,關節疼痛等症狀。續斷能通達全身經脈,接續斷裂傷口,調和氣血。它治療傷寒,補虛,都是因為其通調經脈的功效。它能治療金瘡、癰瘍,止痛生肌,接續筋骨,治療腰痛、關節疼痛等症狀,都是因為其活血通絡的功效。婦女乳房疾病,是指產後諸病,續斷能行血和血,因此可治療產後疾病以及崩漏。
[廣義]甄權稱其宣通血脈。
《日華子》稱其治婦人胎前產後一切病,縮小便,止泄精尿血。
景岳稱其入血分,調血脈,消腫毒。又謂味澀,能止吐血、衄血、崩淋、胎漏、便血,調血痢,止帶濁,宜佐之以甘,如甘草、地黃之類尤佳。
石頑謂:續斷,入肝經。主續筋骨,為婦科胎產崩漏之主藥。又主帶脈為病,療腰痛,利關節,暖子宮,治金瘡折傷,散癰腫瘀血。
[發明]續斷,蔓延甚遠,味苦、辛而微甘,其氣溫和,氣味俱厚。故兼入氣血,能宣行百脈,通利關節,凡經絡、筋骨、血脈諸病無不主之,而通痹起痿,尤有特長。又其味苦而澀,能行能止,則療崩漏帶下,血痢,淋濁,而女科胎產經帶,奇經八脈諸病,及傷科閃跌諸證,外瘍癰腫潰腐,支節痠痛,屈伸不利等病,類皆賴以成功。
白話文:
續斷功效解說:
廣義
甄權認為續斷能宣通血脈。
《日華子》記載續斷可以治療婦女懷孕前後的各種疾病,包括縮小便、止泄精、尿血等。
景岳認為續斷入血分,可以調血脈、消腫毒。又說其味澀,可以止吐血、衄血、崩漏、胎漏、便血,調治血痢,止帶濁。建議配合甘味藥物,如甘草、地黃等效果更佳。
石頑指出:續斷入肝經,主治續筋骨,是婦科胎產崩漏的要藥。還可以治療帶脈病症,療治腰痛,利關節,暖子宮,治金瘡折傷,散癰腫瘀血。
發明
續斷生長蔓延甚遠,味苦、辛而微甘,氣溫和,氣味厚重。因此它能兼入氣血,宣行百脈,通利關節。凡是經絡、筋骨、血脈諸病皆可治療,尤其對於通痹起痿有獨特功效。
此外,續斷味苦而澀,能行能止,因此可以治療崩漏帶下、血痢、淋濁,以及婦科胎產經帶、奇經八脈諸病,以及傷科閃跌諸證,外瘍癰腫潰腐、支節痠痛、屈伸不利等病,都是賴以成功的良藥。
其效甚宏,其用頗廣,加以呈功頗捷,而性又柔和,無燥烈剛暴之弊,是真名將風流,雍容揄揚,以奏膚功而殲大敵,洵非猛將之偏鋒陷陣者所可同日而語矣。
白話文:
這些藥物的效果非常顯著,用途也相當廣泛。再加上治療效果快速且平和,沒有燥熱、剛烈或暴躁的副作用,這就像是真正的名將,風度翩翩,優雅地完成任務,擊敗敵人,確實不是那些專門衝鋒陷陣的猛將可以相提並論的。
3. 藍
《本經》:「藍實:味苦,寒。主解諸毒,殺蠱蚑、注鬼、螫毒。」
《別錄》:「藍葉汁:殺百藥毒,解狼毒、射罔毒。」
[音義]蚑,音岐,蟲行蠕動之貌。蠱蚑者,言蠱毒之中人,如蟲之蚑蚑而善動也。瀕湖、石頑皆讀為鬾,似嫌不徵於人而徵於鬼。注鬼,蓋即古所謂鬼注之病。古人神道設教,故有鬼注之病名。今本字多作疰,考古本則皆作注。
[考證]藍為草名,《詩》稱菜藍,《月令》稱刈藍。其名最古,可以為染,故古今蒔蓺之者甚多。今吳下俗諺稱為青秧者是也。自唐宋以降,即以藍草所染之色,名之曰藍,幾令俗人知有藍之色,而不知有藍之草。惟此草種類不一,大小鉅細,各有不同,其名稱亦因此而異。
白話文:
藍實味道苦澀,性寒。能解毒,殺死蠱毒和蛇蟲毒,以及被鬼魅附體的毒。
藍葉的汁液可以解百種藥物的毒,還能解狼毒和射罔的毒。
蚑,讀音為「岐」,形容蟲子蠕動的樣子。蠱蚑指的是蠱毒侵入人體,就像蟲子在體內蠕動一樣。瀕湖和石頑都讀為「鬾」,似乎覺得這個詞不太符合人,更符合鬼。注鬼,指的是古代所謂的鬼注病。古人以神道設教,所以有鬼注這種病名。現在的書本裡大多寫成「疰」,但考究古代的書本,都是寫成「注」。
藍是一種草本植物,詩經中稱之為「菜藍」,月令中稱之為「刈藍」。藍的名字很古老,它可以用來染色,所以古今種植藍的人很多。現在吳地俗稱它為「青秧」。從唐宋時期開始,人們就用藍草染成的顏色命名為「藍色」,以至於大多數人都知道「藍色」,卻不知道「藍草」。藍草種類繁多,大小不一,名稱也因此有所不同。
李氏《本草綱目》所載蓼藍、菘藍、馬藍、吳藍、水藍五種,莖葉花實,頗為詳盡。又有所謂冬藍、板藍者,瀕湖以為即馬藍之別名。然此數種,本是同類,形色雖異,而氣味性質皆同,入藥亦不必強為區別。特《本草經》止有藍實,則古人入藥,僅用其實。至《名醫別錄》乃有葉汁之名,似即藍澱,今謂之靛。
但藍澱必和以石灰,性質微異。古方既用葉汁,當以鮮葉搗取自然汁,尤為純淨。今之藍澱已為陳腐之物,不如鮮葉也。《別錄》又有大青。《肘後》、《千金》皆用之。據李瀕湖說,亦別以為一種。然其氣味性情,以及治療之功用,亦與諸藍無異,蓋亦同是一類,特所產之地不同,而形狀遂有小異耳。蘇頌《圖經本草》又有小青,蓋亦其類。
白話文:
李時珍《本草綱目》所載藍染植物,及其在中藥中的應用: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蓼藍、菘藍、馬藍、吳藍、水藍五種藍染植物,並對其莖葉花實進行了詳細描述。此外,還有所謂的冬藍、板藍,李時珍認為這兩種其實是馬藍的別名。
這幾種藍染植物,雖然外形和顏色略有差異,但本質上屬於同類,氣味和性質都相同,入藥時不必刻意區分。只是《本草經》只記載了藍實,說明古人入藥時只使用藍染植物的果實。到了《名醫別錄》,才出現了“葉汁”的記載,這應該指的是藍澱,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靛。
不過,藍澱必須與石灰混合,性質會略有差異。古方既然使用葉汁,應該是指用鮮葉搗碎提取的天然汁液,這種汁液更加純淨。如今的藍澱已經是陳腐的物質,不如鮮葉的品質。
《名醫別錄》還記載了大青。 《肘後》、《千金》等醫書也都有記載。李時珍認為大青是另外一種植物,但其氣味、性質、藥效與其他藍染植物並無差異,可以說是大青也是藍染植物中的一種,只是生長環境不同,外形略有差別而已。蘇頌在《圖經本草》中還記載了小青,它也是藍染植物中的一種。
浸之成汁,和以石灰,則為藍澱;復干之成末,則為青黛。其功用亦大同小異,茲各從本條,分系於後。
[正義]藍草,苦、寒,專解百毒。根、葉及實性質皆同。蠱,本毒蟲之類;狼毒、射罔,皆毒草也。
[廣義]陶弘景謂:藍汁,塗五心,止煩悶,療蜜蜂螫毒。
《日華》謂:吳藍:主傷寒頭痛、赤眼、天行熱狂、疔瘡、遊風、熱毒、風疹,除煩止渴,解毒藥、毒箭、金石藥毒,療鼻衄、吐血,小兒熱疳、丹毒。
蘇頌謂:藍汁:治蟲豸傷。
景岳謂:解諸熱毒、蟲毒,及時行溫熱疫毒、小兒諸熱驚癇,皆宜搗汁用之。
白話文:
將藍草浸泡出汁,與石灰混合,就成為藍澱;再將藍澱乾燥成粉末,就成為青黛。它們的功用大致相同,以下將根據各自的特性,分門別類地說明。
[正義] 藍草性味苦寒,專門解百毒。根、葉及果實的性質都相同。蠱指的是有毒的蟲類;狼毒、射罔都是有毒的草藥。
[廣義] 陶弘景說:藍汁塗抹在五心(心、肺、肝、脾、腎),可以止煩悶,治療蜜蜂螫傷。
[日華] 《日華子本草》記載:吳藍(一種藍草)可以治療傷寒頭痛、赤眼、天行熱狂、疔瘡、遊風、熱毒、風疹,除煩止渴,解毒藥、毒箭、金石藥毒,治療鼻衄、吐血,小兒熱疳、丹毒。
[蘇頌] 蘇頌說:藍汁可以治療蟲豸咬傷。
[景岳] 景岳說:藍草可以解各種熱毒、蟲毒,以及時行溫熱疫毒、小兒諸熱驚癇,都可以搗汁服用。
石頑謂:專於清解溫邪,為陽毒發斑咽痛必用之藥。
[發明]藍草,味苦氣寒,清熱解毒之上品,專主溫邪熱病,實熱蘊結,及癰瘍腫毒諸證。可以服食,可以外敷,其用甚廣。又能殺蟲,療諸蟲螫者,蓋百蟲之毒,皆由濕熱凝結而生,故凡清熱之品,即為解毒殺蟲之品。並能殺蠱者,蠱亦南方濕熱之毒,本為毒蟲之類。又凡苦寒之物,其性多燥,苟有熱盛津枯之病,苦寒在所顧忌,而藍之鮮者,大寒勝熱而不燥,尤為清火隊中馴良品也。
白話文:
石頑曰:專治溫熱邪氣,是陽毒發斑、咽喉疼痛必用之藥。
發明:藍草,味苦性寒,是清熱解毒的上乘藥材。專治溫熱邪氣所致的熱病,以及實熱積聚、癰腫毒瘡等症。可以內服,也可以外敷,用途廣泛。又能殺蟲,治療被各種蟲子叮咬的症狀。因為百蟲的毒素,都是由濕熱凝聚而生,所以凡是清熱的藥物,就能解毒殺蟲。藍草也能殺蠱,蠱毒是南方濕熱之毒,本質上也是毒蟲類。此外,凡是苦寒的藥物,其性多偏燥,如果病人熱盛津液枯竭,則需要謹慎使用苦寒藥物。而新鮮的藍草,性寒勝熱而不燥,在清熱藥物中算是温和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