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七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13)

1. 芫花

瀕湖謂:仲景太陽證,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若表已解,有時頭痛,汗出惡寒,心下有水氣,乾嘔,痛引兩脅,或喘或咳者,十棗湯主之。蓋小青龍治未發散表邪,使水氣自毛竅而出,乃《經》所謂開鬼門法也。十棗湯驅逐里邪,使水氣自大小便而泄,乃經所謂潔淨府,去菀陳莝法也。

夫飲有五,皆由內啜水漿,外受濕氣,郁蓄而為留飲。流於肺,則為支飲,令人喘咳寒熱,吐沫背寒;流於肝,則為懸飲,令人咳唾,痛引缺盆兩脅;流於心下,則為伏飲,令人胸滿嘔吐,寒熱眩運;流於腸胃,則為痰飲,令人腹鳴吐水,胸脅支滿,或作泄瀉,忽肥忽瘦;流於經絡,則為溢飲,令人沉重注痛,或作水氣胕腫。

芫花、大戟、甘遂之性,逐水泄濕,能直達水飲窠囊隱僻之處,但可徐徐用之,收效甚速,不可過劑,泄人真元。陳氏《三因方》,以十棗湯藥為末,用棗肉和丸,治水氣喘急浮腫之證,蓋善於變通者。

壽頤按:仲師小龍、十棗兩方,皆為水停心下之專劑,但一則兼有表證,是寒束其外,肺氣不通,以致水濕亦閉塞其宣泄之路,故必先開其表,使腠理疏達,肺不郁窒,而水停可行。蓋順降之氣復其常,飲邪自有去路,亦非僅發其汗,而使水氣盡從汗之一路以泄也。若其外無表證,則病專在裡,非從下奪,又奚有第二法門。

十棗用法,所以異於小龍者,其旨如是。瀕湖謂發汗即《經》之所謂開鬼門,向來為鬼門作解者,皆如是說,但皮膚毛孔,何以有鬼門之稱,古人命名,似不應怪僻至是,余甚惑焉。

迨讀《莊子·天道篇》,以糟粕作糟魄,始悟《難經》七衝門之魄門,即以排泄糟粕取義,非魂魄之魄,則《內經》所謂開鬼門者,實即魄字斷爛之形,豈可漫認作鬼物之門戶,然則開魄門、潔淨府,只是一義,前人註解,無一不誤,此雖壽頤之創解,竊謂聖人復起,亦當不易斯言。

白話文:

李時珍說: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到,太陽病如果表證沒有解除,同時心下有水氣,出現乾嘔發熱,並伴隨咳嗽或喘的症狀,就應該使用小青龍湯來治療。如果表證已經解除,但偶爾會頭痛、出汗、怕冷,而且心下有水氣、乾嘔,疼痛牽引到兩脅,或者有喘或咳嗽的症狀,就應該使用十棗湯來治療。小青龍湯是用來治療還沒發散的表邪,讓水氣從毛孔排出,這就是《內經》所說的「開鬼門」的方法。十棗湯是用來驅逐體內的邪氣,讓水氣從大小便排出,這就是《內經》所說的「潔淨府,去除積滯」的方法。

一般來說,體內會產生五種「飲」,都是因為內在飲用過多的水漿,外在又受到濕氣侵襲,鬱積而形成的。如果水飲流到肺部,就形成「支飲」,會讓人喘咳、發冷發熱、吐痰沫、背部發寒;如果流到肝部,就形成「懸飲」,會讓人咳嗽、吐口水,疼痛牽引到鎖骨上方和兩脅;如果流到心下,就形成「伏飲」,會讓人胸悶嘔吐、發冷發熱、頭暈;如果流到腸胃,就形成「痰飲」,會讓人肚子叫、吐水、胸脅脹滿,或者腹瀉,忽胖忽瘦;如果流到經絡,就形成「溢飲」,會讓人身體沉重、疼痛,或者出現水腫。

芫花、大戟、甘遂這些藥物的藥性,能夠驅逐體內的水濕,直接到達水飲隱藏的地方,但要慢慢使用,效果很快,不能用量過大,以免損傷人體的精氣。陳氏的《三因方》把十棗湯的藥材磨成粉末,用棗肉調和做成藥丸,用來治療水腫喘急的症狀,可見他很善於變通。

壽頤認為:張仲景的小青龍湯和十棗湯,都是治療水停在心下的專門方劑,但前者同時有表證,是寒邪束縛在外,肺氣不通暢,導致水濕也無法正常排泄,所以必須先解表,讓毛孔疏通,肺氣不鬱悶,水停才能夠運行。這是因為順暢的氣恢復正常,水飲自然就有排出的路徑,並不僅僅是發汗,讓水氣都從汗液排出去。如果體外沒有表證,那麼病就在體內,必須從下焦攻逐,沒有其他方法。

十棗湯的用法和用藥原理與小青龍湯不同,道理就在這裡。李時珍說發汗就是《內經》所說的「開鬼門」,一直以來解釋「鬼門」的人,都這樣說,但是皮膚毛孔,為什麼要用「鬼門」來稱呼呢?古人命名,不應該奇怪到這個地步,我很疑惑。

直到讀了《莊子·天道篇》,把「糟粕」寫作「糟魄」,才明白《難經》裡說的「七衝門」的「魄門」,是以排泄糟粕來取義,不是魂魄的「魄」,那麼《內經》所說的「開鬼門」,其實是「魄」字被誤解了,怎麼可以隨便認為是鬼怪的門戶呢?那麼「開魄門」和「潔淨府」其實是一個意思。前人的解釋沒有一個正確的,這雖然是壽頤的創新見解,但我認為即使是聖人復活,也不會改變這種說法。

2. 商陸

《本經》:「味辛,平。主水張,疝瘕痹,熨除癰腫,殺鬼精物。」

《別錄》:「療胸中邪氣水腫,痿痹腹滿,疏五臟,散水氣。」

[考異]張,瀕湖《綱目》作腫,蓋誤。壽頤按:脹滿之脹,古止作張,張字本以張大取義,痮、脹皆後出字,豈瀕湖不知張、脹同字而妄改之耶。茲從孫氏問經堂本。《別錄》腹滿之下,本有「洪直」二字,義不可通,刪之。

[正義]商陸氣味,《本經》雖言辛,平,然主治亦皆水濕實證,且療癰瘍,則必寒降之物,實亦大戟、甘遂、芫花之類,故《本經》主治,亦大略相同。水脹及疝瘕諸痹,蓋皆以水邪實病而言,又曰熨除癰腫,則作外敷藥用耳。能殺鬼精物,亦即芫花治蠱毒、鬼瘧之理也。

[廣義]甄權謂:喉痹不通,薄切醋炒,塗喉外良(蓋即以《本經》熨除癰腫之旨而申言之)。

瀕湖謂:商陸,為苦寒沉降之陰藥,其性下行,專於行長,與大戟、甘遂同功,胃氣虛弱者不可用。方家治腫滿小便不利者,以赤根搗爛,入麝香三分,貼於臍心,以帛束之,得小便利,即腫消。

白話文:

商陸

《神農本草經》記載:商陸味道辛辣,性平。主治水腫、疝氣、積聚、痺症,以及外敷治療癰腫,還能殺死寄生蟲。

《名醫別錄》記載:可以治療胸中邪氣導致的水腫、肢體痿痺、腹脹,疏通五臟,散除水氣。

考證:原文「水張」,《本草綱目》作「水腫」,可能是錯誤的。「張」字古時即指脹滿,而「痮」、「脹」是後起的字,因此這裡沿用孫氏問經堂的版本。 《名醫別錄》中「腹滿」之下原有「洪直」二字,語意不通,已刪除。

藥性分析:雖然《神農本草經》記載商陸味辛性平,但其主治症狀多為水濕實證,且能治療癰腫,所以應屬寒涼瀉下之藥,與大戟、甘遂、芫花等藥物作用類似。《神農本草經》記載的主治症狀,也與這些藥物大體相同。水腫、疝氣、積聚、痺症等,都是水邪導致的實證。文中提到「熨除癰腫」,指的就是外敷使用。能「殺鬼精物」,與芫花治療蠱毒、瘧疾的功效相同。

進一步說明:甄權說:治療喉嚨腫痛不通,可以將商陸切薄片用醋炒後,塗抹在喉嚨外面(這是根據《神農本草經》中「熨除癰腫」的記載而來的)。

李時珍說:商陸性味苦寒,沉降,具有下行之力,專門治療水腫,與大戟、甘遂功效相同,胃氣虛弱者忌用。治療腫脹、小便不利,可用赤根搗爛,加入麝香少許,貼在肚臍,用布固定,小便通暢後,腫脹就會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