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七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12)

1. 芫花

《本經》:「芫華:味辛,溫。主咳逆上氣,喉鳴,喘,咽腫短氣,蠱毒,鬼瘧,疝瘕,癰腫,殺蟲魚。」

《別錄》:「苦,微溫。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腫,五水在五臟,皮膚及腰痛,下寒毒、肉毒。根:療疥瘡,可用毒魚。」

[考異]華:今作花,古今字。蠱毒,李瀕湖《綱目》誤作蟲毒,張氏《本經逢原》不誤。

[正義]芫花氣味,《本經》雖稱辛溫,然所主諸病,皆濕熱、痰水為虐,功用專在破泄積水,而非可以治脾腎虛寒之水腫,則辛雖能散,必非溫燥之藥,故《別錄》改作微溫。據《吳普》謂神農、黃帝:有毒;扁鵲、岐伯:苦;李氏:大寒;云云,似以李氏當之之說為允。《本經》主咳逆上氣,喉鳴,及喘而短氣,皆水飲停積上焦,氣壅逆行,閉塞不降。

咽腫,亦熱毒實痰,窒滯清竅,此等苦泄攻通猛將,均為濕熱實閉,斬關奪門,衝鋒陷陣,一擊必中之利器,非為虛人設法可知。蠱毒,乃南方濕熱毒蟲,入人腸胃,非滌盪直泄不治,故古人用藥,無一非猛烈急下之物。

鬼瘧,蓋指山嵐瘴毒,惡癘之氣,無端感觸,飄忽中人,有似於鬼祟,故有是名,此乃古人神道設教之時,假託鬼物而言,究竟非真有物憑之,實即古人所謂瘴瘧,故治宜泄導熱毒,亦非其他諸瘧之所可混投者也。疝瘕,亦指濕熱蘊結之一證,不可以概一切之疝氣、瘕聚。癰腫,則固專指陽發實熱之瘍患矣。

《別錄》謂消痰水,水腫,及五種水氣之在五臟者,固皆以實證立論,仍是《本經》之義。喜唾,乃飲積胸中,水氣上溢,而口多涎沫耳。皮膚腰痛,亦指水氣氾濫之一證。惟寒、毒二字,必有訛誤,此乃寒泄之藥,非其所主,豈淺者以《本經》氣味,有溫之一說,而姑妄言之耶。

總之《名醫別錄》雖集成於貞白居士之手,然六朝以降,傳寫屢經,亦何必無妄人羼雜之處,是當衡之以理,而必不可一味盲從者。肉毒,是肉食之毒,食物得毒,固必泄之而毒始解。根,療疥瘡,即《本經》之治癰腫矣。

[廣義]甄權謂治心腹脹滿,去水氣,涕唾如膠(固皆以濕痰濁垢言之,故又曰通利血脈,治惡瘡風痹濕)。又謂:治一切毒風,四肢攣急,不能行步(則亦水濕之邪,痹其絡脈關節者,謂為毒氣,殊嫌含渾,惟權又謂治寒痰,則沿《別錄》寒毒之誤矣)。

《日華》謂:療瘴瘧(乃專以瘴癘濕熱之毒而言)。

壽頤竊謂深合《本經》主治鬼瘧之正旨,蓋此藥治瘧,惟有嵐瘴濕熱毒癘之氣,吸入口鼻,浸淫絡脈,因而往來寒熱,以此泄導穢濁,使從二便而去,最為合宜,其外虛實諸瘧,固皆非其治也。《大明本草》,最是膚庸浮泛,絕少精警之句,何以於此卻能獨具灼見,蓋亦有所受之,恐尚非《日華子》之果能洞燭此中精意也。

白話文:

芫花

《本經》記載:「芫花味道辛辣,性溫。主要治療咳嗽氣逆上衝、喉嚨有痰鳴、氣喘、咽喉腫痛、呼吸短促、蠱毒(一種毒蟲引起的疾病)、鬼瘧(一種特殊的瘧疾)、疝氣腫塊、癰瘡腫痛,還能殺蟲和毒魚。」

《別錄》記載:「芫花味道苦,性微溫。能消除胸中的痰水、頻繁吐口水、水腫、五臟內的水腫、皮膚和腰部疼痛,還能排除寒毒和肉毒。芫花的根可以治療疥瘡,也可以用來毒魚。」

考證:「華」字現在寫作「花」,是古代和現代字體的差異。關於「蠱毒」,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誤寫為「蟲毒」,但張氏在《本經逢原》中沒有寫錯。

**正解:**芫花的氣味,《本經》雖然說是辛溫,但它主要治療的疾病,都是濕熱、痰水引起的,它的功效主要在於破除積水,而不是用來治療脾腎虛寒引起的水腫。所以,雖然辛味可以發散,但芫花一定不是溫燥的藥物,《別錄》將它改為微溫是正確的。根據《吳普本草》的記載,神農、黃帝認為芫花有毒;扁鵲、岐伯認為它味苦;李氏認為它性大寒。我認為李氏的說法比較可信。《本經》說它治療咳嗽氣逆上衝、喉嚨有痰鳴、氣喘和呼吸短促,這些都是因為水飲積聚在上焦,導致氣機壅塞、逆行、閉塞而不下降。咽喉腫痛也是因為熱毒實痰堵塞清竅。這種苦泄攻通的藥物,對於濕熱實閉的病症,就像是衝鋒陷陣的利器,一擊即中,但不適合虛弱的人使用。蠱毒是指南方濕熱地區的毒蟲進入人體腸胃,必須用瀉下藥才能治好,所以古代的用藥都是猛烈急下的。

鬼瘧,指的是山嵐瘴氣等不正之氣,無端感觸,飄忽侵入人體,像鬼怪作祟一樣,所以稱為「鬼瘧」。這其實是古人神道設教時的假託說法,並不是真的有鬼怪,實際上就是古人所說的瘴瘧。因此治療應該使用泄導熱毒的方法,不能和其他瘧疾的治療方法混用。疝瘕,是指濕熱蘊結的病症,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所有的疝氣和腫塊。癰腫,則是指陽性發熱的瘡瘍。

《別錄》說它能消除痰水、水腫以及五臟內的水氣,都是針對實證而言,這和《本經》的意義是一致的。「喜唾」是指胸中積水,水氣上溢,導致口中多涎沫。「皮膚腰痛」也是指水氣氾濫的症狀。只有「寒、毒」二字,一定是傳抄錯誤,因為它是寒瀉的藥物,不是用來治療寒毒的,難道只是因為《本經》說它性溫,就隨便說它是治療寒毒的嗎?

總之,《名醫別錄》雖然是陶弘景編輯的,但自六朝以來,經過多次傳寫,難免會有後人摻雜錯誤的地方,所以應該用道理來衡量,不能一味盲從。肉毒,是指食用肉類中毒,食物中毒必須用泄下法才能解毒。芫花的根治療疥瘡,其實和《本經》說的治療癰腫是一個道理。

**廣義:**甄權認為,芫花可以治療心腹脹滿、去除水氣、鼻涕和唾液像膠水一樣粘稠(這些都是針對濕痰濁垢而言,所以又說它能疏通血脈、治療惡瘡和風痹濕)。還認為它能治療各種毒風、四肢攣縮僵硬、不能行走(這也是水濕之邪導致經絡關節痹阻的表現,說成是毒氣有些含糊,但甄權又說它能治療寒痰,這就沿用了《別錄》寒毒的錯誤說法)。

《日華子本草》認為,芫花可以治療瘴瘧(這是專指瘴癘濕熱之毒)。

我認為《日華子本草》的說法很符合《本經》中治療鬼瘧的宗旨。因為這種藥物治療瘧疾,只針對山嵐瘴氣等濕熱之毒,從口鼻侵入人體,滲透經絡,導致忽冷忽熱的瘧疾。用芫花來泄導穢濁,使其從大小便排出,是最合適的。至於其他虛實的瘧疾,都不是它所能治療的。《大明本草》內容比較膚淺平庸,很少有精闢的見解,但這段論述卻很有見地,應該是有所繼承,可能不是《日華子》本人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