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一 (24)
卷之一 (24)
1. 丹參
《本經》:「味苦,微寒。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癥除瘕,止煩滿,益氣。」
《別錄》:「養血,去心腹痼疾結氣,腰脊強,腳痹,除風邪留熱。」
[正義]丹參,色赤,專主血分;味苦而微辛,《本經》謂之微寒,陶弘景已疑其誤,繆仲淳亦疑之,至張石頑乃改作微溫,詳審《本經》、《別錄》所載主治,石頑是也。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及心腹痼疾結氣,皆清陽不宣,虛寒氣滯之病,丹參通調血滯,溫養氣機,所以主之。寒熱積聚癥瘕,又皆氣凝血瘀之證,非溫通氣血,何能消散。
止煩滿者,氣運血隨,自可除煩泄滿,況味之苦者,本以泄降為專職者乎?《別錄》主腰脊強,腳痹,亦以溫通氣血,故能宣絡蠲痹。除風邪留熱者,則風乘於表,鬱而為熱,故以溫和之氣散之。且古人治風,多用溫藥,非如今時東南之地,風熱之病,宜於辛涼者可比也。
[廣義]弘景:丹參漬酒飲,療風痹足軟。蕭炳:丹參治風軟腳,可逐奔馬,故一名奔馬草。《日華》:通利關節,主骨節疼痛,四肢不遂(皆即《別錄》主腰脊腳痹之義)。甄權:主腹痛,氣作聲音鳴吼。《聖惠方》治寒疝,小腹陰中相引痛,自汗欲死(即《本經》治心腹邪氣、《別錄》去心腹痼疾之意也)。《日華》又謂調婦人經事(則亦通調血氣之義耳)。
[發明]丹參,專入血分,其功在於活血行血,內之達臟腑而化瘀滯,故積聚消而癥瘕破;外之利關節而通脈絡,則腰膝健而痹著行。詳核古人主治,與(注:當為「無」字之誤)一非宣通運行之效,而其所以能運行者,則必有溫和之氣,方能鼓盪之、振動之,所說主心腹邪氣、腸鳴痼疾,其義已隱隱可見。
然走竄有餘,必非補養之品,即《本經》所謂益氣,《別錄》所謂養血,皆言其積滯既去,而正氣自伸之意,亦以通為補耳。惟苦味泄降,故所主各病,皆有下行為順之意,此則於行氣行血之中,又必含有下達性質,而世俗以為補血之用,及以之止崩中帶下,皆非古人之真旨矣。
[正訛]丹參氣味,《本經》、《別錄》皆謂微寒,而所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痼疾結氣,無一非寒邪為病,當無用寒藥主治之理。而積聚癥瘕,又非溫運不通,可疑已極,昔陶隱居已謂其久服眼赤,其性應熱,今按色赤行血,斷非微寒之物,則石頑《逢原》改作微溫,固非武斷。
既徵之《別錄》之主腰脊強、腳痹,弘景之治風痹足軟,《聖惠方》之主寒疝,驗之臨證功用,無不灼然可信,則寒字之誤,無可疑者。而張隱菴、葉天士等,猶專主《本經》,曲曲附會,雖曰尊《經》之旨宜爾,然反使主治全文皆迷重霧,則拘迂太過,非真能闡發奧旨者也。
白話文:
丹參,味道苦,稍微帶點寒性。主要治療心腹部的邪氣,肚子裡腸鳴,聲音像水流動,以及因寒熱引起的積聚腫塊,可以破除這些腫塊,消除腹部脹滿,還能增強氣力。
丹參有養血的功效,可以去除心腹部頑固的疾病和氣結,能治療腰背僵硬、腿腳麻木,以及消除風邪留下的熱。
丹參顏色是紅色的,主要作用在血液方面;味道苦中帶點辛味。《本經》說它稍微帶寒性,但陶弘景就懷疑這個說法是錯誤的,繆仲淳也抱持相同疑問,到了張石頑就把丹參改為微溫。仔細研究《本經》和《別錄》所記載的治療方向,張石頑的看法是對的。心腹部的邪氣、肚子腸鳴、心腹部頑固的疾病和氣結,這些都是因為體內陽氣不足、虛寒導致氣滯的疾病,丹參可以疏通血脈阻塞,溫養氣機,所以能治療這些症狀。至於寒熱引起的積聚腫塊,也都是因為氣血凝結瘀滯,不用溫熱通暢氣血的方法,怎麼能消除呢?
能止腹部脹滿,是因為氣順暢運行,血也跟著運行,自然就能消除煩悶和脹滿。況且苦味藥本來就有向下疏泄的功能。《別錄》提到丹參能治療腰背僵硬、腿腳麻木,也是因為能溫通氣血,所以能疏通經絡、消除麻痹。至於說能清除風邪留下的熱,是因為風邪侵入體表,鬱結而化熱,所以要用溫和的藥氣來疏散它。而且古人治療風邪,大多用溫熱的藥,不像現在東南地區,風熱病適合用辛涼的藥。
陶弘景說,用丹參浸泡酒飲用,可以治療風濕麻痹、腿腳無力。蕭炳說,丹參治療風濕導致的腿腳軟弱,可以讓人跑得很快,所以又名奔馬草。《日華子本草》記載,丹參能疏通關節,治療骨節疼痛、四肢活動不靈(這都是《別錄》說的治療腰背僵硬、腿腳麻木的意思)。甄權說,丹參能治療腹痛,以及腸道蠕動發出的鳴叫聲。《聖惠方》用丹參治療寒疝,即小腹和陰部互相牽引疼痛、自汗淋漓、快要昏死的情況(這與《本經》說的治療心腹邪氣、《別錄》說的去除心腹頑疾的意思是一樣的)。《日華子本草》還說丹參能調理婦女月經(這也是疏通調暢血氣的意思)。
丹參主要作用於血液,它的功效在於活血化瘀,內能到達臟腑,化解瘀血停滯,所以能消除積聚腫塊;外能疏通關節,活絡血脈,讓腰腿有力、麻木消散。仔細研究古人的用法,沒有一個不是用它來宣通氣血的,而它之所以能運行氣血,必定有溫和的藥性,才能鼓動氣血。由此可見,古人說丹參能治療心腹邪氣、腸鳴痼疾,其道理就在這裡。
然而,丹參藥性走竄力量強,並不是補益的藥。即使《本經》說它能益氣,《別錄》說它能養血,都是指它能去除體內積滯,讓正氣自然伸張的意思,也算是通過疏通來達到補益的效果。只有苦味有向下疏泄的作用,所以它治療的各種疾病,都有向下疏泄的趨勢。因此,丹參在行氣活血的同時,還具有向下疏達的性質,而世俗認為它能補血,並用它來止血崩、止帶下,這都不是古人使用丹參的真正用意。
丹參的氣味,《本經》和《別錄》都說是微寒,但它治療的心腹邪氣、腸鳴、痼疾和氣結,沒有一個不是因為寒邪引起的疾病,因此沒有道理用寒性的藥來治療。而積聚腫塊,不用溫熱來運化疏通,是無法消除的。以前陶弘景就說過,長期服用丹參會導致眼睛發紅,可見它藥性應該偏熱。現在看來,丹參顏色是紅色的,能夠活血,絕對不是寒性的藥物。所以張石頑在《本草逢原》中把丹參改為微溫,並不是武斷。
再參照《別錄》中丹參能治療腰背僵硬、腿腳麻木,陶弘景用它來治療風濕導致的腿腳無力,《聖惠方》用它治療寒疝,以及臨床驗證,都確實證明丹參是溫性的。所以《本經》、《別錄》中說丹參微寒是個錯誤。但張隱菴、葉天士等人,仍然堅持《本經》的說法,牽強附會,雖然說這是尊重經典,但反而讓丹參的治療作用變得模糊不清,是過於拘泥,不能真正闡發古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