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一 (23)
卷之一 (23)
1. 遠志
《本經》:「味苦,溫。主咳逆傷中,補不足,除邪氣,利九竅,益智慧,耳目聰明,不忘,強志,倍力。」
《別錄》:「定心氣,止驚悸,益精,去心下膈氣,皮膚中熱,面目黃。」
[正義]遠志性溫,味苦而辛,補益心氣,而通調營血,故為心家主藥。咳逆者,寒飲上凌之證,辛苦而溫,能散寒滌飲,則咳逆自平,非火升痰升之咳嗽氣逆也。主傷中而補不足,則溫和之性,能使氣血通調耳。除邪氣者,溫養元氣,則邪氣自卻。利九竅而耳目聰明,益智慧而不忘強志,皆以其通調心氣,充牣心血之力,而推闡以極言之耳。《別錄》定心氣,止驚悸、益精,皆補心之義。
去心下膈氣,亦即治咳逆、除邪氣之旨。其除皮腎(注:當是「膚」字之誤。)中熱,療面目之黃者,無非溫養宣通,氣血和調之功用。總之,辛溫芳香,專入血分,補養心血,斯百骸從令,而邪氣不幹耳。
[廣義]甄權:治健忘,安魂魄(即補心養血之功)。
《日華》:長肌肉,助筋骨(又其補血之力也)。
海藏以治腎積奔豚。則心陽既振,斯腎邪不留耳,與《別錄》去心下膈氣之義相似。
陳無擇《三因方》以治一切癰疽。則辛溫行血,而癰疽可消,用意固甚巧也。
[發明]遠志,味苦入心,氣溫行血,而芳香清冽,又能通行氣分。其專主心經者,心本血之總彙,辛溫以通利之,宜其振作心陽,而益人智慧矣。古今主治,無一非補助心陽之功效。而李瀕湖獨謂其專入腎家,未免故為矯異,張石頑和之,非篤論也。《本經》主咳逆,則苦泄溫通辛散,斯寒飲之咳逆自平,此遠志又有消痰飲、止咳嗽之功。
《別錄》去心下膈氣,亦即此意。今東瀛醫者,專用以化痰止嗽,頗有奇功,而中醫多來之知,可謂數典忘祖,能不令人齒冷。惟《外臺》載《古今錄驗》胸痹心痛一方,中有遠志,頗合此旨,而張石頑反疑《本經》咳逆為誤字,蓋亦未達其苦能泄化,溫能滌飲之旨。《三因方》治一切癰疽,最合溫通行血之義,而今之瘍科,亦皆不知,辜負好方,大是可惜。
壽頤恆用於寒凝氣滯、痰濕入絡,發為癰腫等證,其效最捷,惟血熱、濕熱之毒,亦不必一例亂投,無分彼此耳。
[正訛]遠志辛溫,能利血之運行,而以為心家補益之品者,振動而流利之,斯心陽敷布而不窒滯,此補心之真旨也。然溫升之品,必不宜於實熱,如誤用於熱痰矇蔽之證,得毋益張其焰。又所謂安魂魄、定驚悸者,亦謂補助心陽,則心氣充而魂夢自寧,驚悸自定,非養液寧神以安宅之者可比。如因熱生驚,及相火擾攘,而亦與以溫升,其弊亦與熱痰相等。
又古有遠志能交通心腎之說,則心陽不振、清氣下陷,及腎氣虛寒,不能上升者,以遠志之溫升,舉其下陷,而引起腎陽,本是正治。然俗人不察,每遇腎陽不藏、淫夢失精等證,亦曰此屬坎離之不交,須以遠志引之,使其水火交接,則相火愈浮,腎氣不攝,利九竅者,適以滑精竅,益精者,將反以失精矣。此不辨寒溫虛實,而徒讀古書之咎也,豈古人之欺吾哉。
白話文:
遠志
《神農本草經》記載:遠志味道苦,性溫。主治咳嗽氣逆、心痛、身體虛弱、去除邪氣、暢通九竅,增強智慧、使耳目聰明、記憶力好、意志堅強、精力充沛。
《名醫別錄》記載:遠志能安定心氣、止驚悸、益精、去除心下膈氣、皮膚發熱、面容發黃。
遠志性溫,味苦微辛,能補益心氣,調和營血,是治療心臟疾病的主要藥物。咳嗽氣逆是寒邪入侵引起的,遠志苦辛溫熱,可以散寒除飲,使咳嗽氣逆自愈,這與因熱邪導致的咳嗽氣逆不同。它能治療心痛並補益不足,因為溫和的藥性可以使氣血通調。去除邪氣是因為溫養元氣,邪氣自然消退。暢通九竅使耳目聰明,增強智慧、記憶力好、意志堅強,都是因為它能通調心氣,充盈心血的功效。 《名醫別錄》中提到的安定心氣、止驚悸、益精,都是補益心臟的功效。去除心下膈氣,也是治療咳嗽氣逆、去除邪氣的意思。它能治療皮膚發熱和面容發黃,都是因為溫養宣通,使氣血調和的功效。總而言之,遠志辛溫芳香,專入血分,補養心血,則全身機能都能正常運作,邪氣自然不能入侵。
許多醫家對遠志的應用有不同的見解:甄權用它治療健忘,安定魂魄(即補益心血的功效)。《日華子本草》記載它能增強肌肉,強健筋骨(也是補血的功效)。海藏用它治療腎臟積聚和奔豚氣(氣逆上衝)。因為心陽振奮,腎邪就不會停留,這與《名醫別錄》中去除心下膈氣的功效相似。陳無擇《三因方》用它治療一切癰疽。因為辛溫可以運行血氣,癰疽就能消散,用藥巧妙。
遠志味苦入心,氣溫行血,且芳香清冽,又能通行氣分。它專主心經,因為心臟是血液的總匯,辛溫可以通利心臟,振奮心陽,增強智慧。古今對遠志的應用,都是基於它能補益心陽的功效。但李時珍認為它專入腎經,有些過於偏激,張景岳也贊同這個觀點,這不是嚴謹的論述。《神農本草經》記載遠志主治咳嗽氣逆,因為它苦能瀉下,溫能通利,辛能散邪,所以寒飲引起的咳嗽氣逆可以自愈,這說明遠志還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名醫別錄》去除心下膈氣,也是這個意思。現在日本醫生專用它化痰止咳,療效顯著,而中國醫學卻很少人了解,可謂是數典忘祖,令人寒心。只有《外臺秘要》記載的《古今錄驗》中治療胸痹心痛的方劑中含有遠志,比較符合這個功效,而張景岳卻懷疑《神農本草經》中咳嗽氣逆是錯字,顯然他沒有理解遠志苦能瀉下,溫能化飲的功效。《三因方》用遠志治療一切癰疽,最符合辛溫行血的功效,而現在的瘍科醫生卻不知道,浪費了好方子,很可惜。
壽世頤常將遠志用於寒凝氣滯、痰濕入絡,導致癰腫等症,療效很快,但是血熱、濕熱引起的毒症,就不能濫用,要區別對待。
遠志辛溫,可以使血液運行通暢,作為補益心臟的藥物,可以振奮心陽,使心陽布散而不阻塞,這是補益心臟的真諦。但是溫升的藥物,不適合實熱證,如果誤用於熱痰蒙蔽的證候,會加重病情。所謂安定魂魄、止驚悸,也是指補益心陽,心氣充足,魂夢自然安寧,驚悸自然消除,這與滋陰養神不同。如果因熱邪導致驚悸,或相火擾攘,再用溫升的藥物,其弊端與熱痰相同。
古人認為遠志能溝通心腎,如果心陽不振,清氣下陷,或腎氣虛寒,不能上升,可以用遠志溫升藥性,提升下陷之氣,激發腎陽,這是正治之法。但有些人不明就裡,每當遇到腎陽不藏、夢遺滑精等症,就說這是心腎不交,要用遠志引導心腎相交,結果相火更加浮動,腎氣不能固攝,暢通九竅反而導致滑精,益精反而導致精液遺泄。這是不能辨別寒溫虛實,只讀古書而不加思考的錯誤,怎麼能怪古人欺騙我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