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五 (1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5)

1. 珠蘭

[發明]珠蘭,本不入藥,惟芳香馥郁,多以瀹茗,醒脾爽胃,宣通氣滯,人皆嗜之。據趙氏《綱目拾遺》引《花經》謂:其性有毒,止可取其香氣。則今有摘其花蕊和入茗中者,恐有流弊。蓋產自南方多含毒質,其性喜溫,必非可以常嗜之品。趙又謂其根可闢狐媚,頗是小說家言,殊難深信。

但聞人傳說,竟有用此法而實驗者,物理相制,容或有之,法載《綱目拾遺》可覆按也。

白話文:

珠蘭本身並非藥材,只是因為香氣濃郁芬芳,常用來泡茶,以達到醒脾、爽胃、舒暢氣滯的效果,很多人都很喜歡。但是根據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引述《花經》記載,珠蘭有毒,只能取其香氣使用。現在有些人摘取珠蘭的花蕊泡茶,恐怕會有害處。因為南方產的珠蘭多含有毒素,而且它性喜溫暖,所以不適合經常飲用。趙學敏還說珠蘭的根可以驅除狐媚之術,這恐怕只是小說家的說法,很難相信。

不過聽說有人真的用這個方法試驗過,或許真的有物理上互相克制的作用,方法記載在《本草綱目拾遺》裡可以查閱。

2. 玫瑰花

[發明]玫瑰花,香氣最濃,清而不濁,和而不猛,柔肝醒胃,疏氣活血,宣通窒滯,而絕無辛溫剛燥之弊,斷推氣分藥中,最有捷效,而最為馴良者,芳香諸品,殆無甚(注:當為「其」之誤)匹。趙氏《綱目拾遺》謂紫者入血分,白者入氣分,但用花瓣,不宜見火。故收藏者,多摘取花瓣,置烈日中薄薄攤之,一日曬乾,則色不變而香不減,若逢陰雨,即用急火烘之,亦不變色。趙謂:氣香性溫,味甘微苦,入肝脾二經,和血行血理氣。

又引《藥性考》:行血破積,損傷疼痛。又引《救生苦海》:治吐血,玫瑰膏,以花瓣一味,河水熬濃,白糖收膏,不時服。

白話文:

玫瑰花的香氣最濃郁,清香而不濁膩,溫和而不猛烈,具有舒肝醒胃、疏通氣血、消除鬱滯的功效,而且完全沒有辛溫燥烈的副作用。在所有疏通氣機的藥物中,玫瑰花的效果最快、也最溫和,其他芳香類藥材幾乎沒什麼能與之相比。

《綱目拾遺》中提到,紫玫瑰入血分,白玫瑰入氣分,使用時只用花瓣,不宜用火加熱。因此,保存玫瑰花時,大多摘取花瓣,薄薄地攤放在烈日下曬一天即可曬乾,顏色和香味都不會改變;如果遇到陰雨天,可以用小火烘乾,也不會變色。

《綱目拾遺》還記載,玫瑰花氣味芬芳,性溫,味甘微苦,歸肝脾二經,能調和氣血。

此外,也有文獻記載玫瑰花具有活血化瘀、治療損傷疼痛的功效,以及用玫瑰花瓣熬製成玫瑰膏治療吐血的用法。

3. 茉莉

[發明]茉莉,始見於稽含《南方草木狀》,作末利,蓋南蠻土語,本無正字。瀕湖《綱目》謂原出波斯,移植南海,其性畏寒,其花辛熱。

壽頤按:此物極喜烈日,炎天酷暑,終日暴之,開花最繁,其花之性熱可知。今人多以和入茶茗,取其芳香,功用殆與玫瑰花、代代花相似,然辛熱之品,不可恆用。

白話文:

茉莉最早見於稽含的《南方草木狀》,當時寫作「末利」,是南方的土語,原本沒有正式的漢字寫法。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說茉莉原產於波斯,後來移植到南海。茉莉怕冷,它的花辛熱。

我認為,茉莉非常喜歡強烈的陽光,在炎熱的天氣裡,即使整天曝曬,也能開出許多花,由此可見它的花性是溫熱的。現在很多人用它來泡茶,主要取其香味,功效大概跟玫瑰花、代代花差不多,但它是辛熱的,不能經常服用。

4. 野薔薇

[發明]此物吾鄉極多,溪邊籬落叢莽之中,隨處皆有。枝柔葉小,遍生細刺,荊棘類中之最惡劣者。三月開花,單瓣而小,叢叢如粉團花,然香氣甚濃,最與玫瑰花相似,浸酒瀹茗,亦與玫瑰同功,趙氏《綱目拾遺》引《花鏡》謂:花有純紅、粉紅二色,蒸作露,或拌茶皆佳,患瘧者,烹飲即愈。

白話文:

野薔薇在我家鄉非常常見,溪邊、籬笆、灌木叢中到處都是。它的枝條柔軟,葉子小,遍布細小的刺,是荊棘類植物中最難纏的。三月開花,花瓣單層且小,一叢叢的像粉團一樣,香味卻很濃郁,最像玫瑰花。用它浸酒或泡茶,功效也和玫瑰花一樣。《綱目拾遺》引用《花鏡》記載說:野薔薇花有純紅色和粉紅色兩種,蒸餾成露水,或者拌在茶裡都很好,而且可以治療瘧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