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三 (6)
卷之三 (6)
1. 藍
《本經》:「藍實:味苦,寒。主解諸毒,殺蠱蚑、注鬼、螫毒。」
《別錄》:「藍葉汁:殺百藥毒,解狼毒、射罔毒。」
[音義]蚑,音岐,蟲行蠕動之貌。蠱蚑者,言蠱毒之中人,如蟲之蚑蚑而善動也。瀕湖、石頑皆讀為鬾,似嫌不徵於人而徵於鬼。注鬼,蓋即古所謂鬼注之病。古人神道設教,故有鬼注之病名。今本字多作疰,考古本則皆作注。
[考證]藍為草名,《詩》稱菜藍,《月令》稱刈藍。其名最古,可以為染,故古今蒔蓺之者甚多。今吳下俗諺稱為青秧者是也。自唐宋以降,即以藍草所染之色,名之曰藍,幾令俗人知有藍之色,而不知有藍之草。惟此草種類不一,大小鉅細,各有不同,其名稱亦因此而異。
李氏《本草綱目》所載蓼藍、菘藍、馬藍、吳藍、水藍五種,莖葉花實,頗為詳盡。又有所謂冬藍、板藍者,瀕湖以為即馬藍之別名。然此數種,本是同類,形色雖異,而氣味性質皆同,入藥亦不必強為區別。特《本草經》止有藍實,則古人入藥,僅用其實。至《名醫別錄》乃有葉汁之名,似即藍澱,今謂之靛。
但藍澱必和以石灰,性質微異。古方既用葉汁,當以鮮葉搗取自然汁,尤為純淨。今之藍澱已為陳腐之物,不如鮮葉也。《別錄》又有大青。《肘後》、《千金》皆用之。據李瀕湖說,亦別以為一種。然其氣味性情,以及治療之功用,亦與諸藍無異,蓋亦同是一類,特所產之地不同,而形狀遂有小異耳。蘇頌《圖經本草》又有小青,蓋亦其類。
浸之成汁,和以石灰,則為藍澱;復干之成末,則為青黛。其功用亦大同小異,茲各從本條,分系於後。
[正義]藍草,苦、寒,專解百毒。根、葉及實性質皆同。蠱,本毒蟲之類;狼毒、射罔,皆毒草也。
[廣義]陶弘景謂:藍汁,塗五心,止煩悶,療蜜蜂螫毒。
《日華》謂:吳藍:主傷寒頭痛、赤眼、天行熱狂、疔瘡、遊風、熱毒、風疹,除煩止渴,解毒藥、毒箭、金石藥毒,療鼻衄、吐血,小兒熱疳、丹毒。
蘇頌謂:藍汁:治蟲豸傷。
景岳謂:解諸熱毒、蟲毒,及時行溫熱疫毒、小兒諸熱驚癇,皆宜搗汁用之。
石頑謂:專於清解溫邪,為陽毒發斑咽痛必用之藥。
[發明]藍草,味苦氣寒,清熱解毒之上品,專主溫邪熱病,實熱蘊結,及癰瘍腫毒諸證。可以服食,可以外敷,其用甚廣。又能殺蟲,療諸蟲螫者,蓋百蟲之毒,皆由濕熱凝結而生,故凡清熱之品,即為解毒殺蟲之品。並能殺蠱者,蠱亦南方濕熱之毒,本為毒蟲之類。又凡苦寒之物,其性多燥,苟有熱盛津枯之病,苦寒在所顧忌,而藍之鮮者,大寒勝熱而不燥,尤為清火隊中馴良品也。
白話文:
藍草味苦性寒,能解毒,殺死蠱毒、鬼注(古代一種疾病)和蟲蛇咬傷。其葉汁也能解百藥之毒、狼毒和射罔毒(兩種毒物)。
古人認為藍草種類繁多,大小不一,名稱也各有不同,但其藥性相近。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了蓼藍、菘藍、馬藍、吳藍、水藍等五種藍草,其莖葉花實各有特色,但藥效相似,入藥時不必強求區分。古人入藥主要使用藍實,後來才開始使用藍葉汁(即靛),而靛需加入石灰,性質略有不同,直接使用鮮葉搗汁效果最佳。此外,還有大青和小青等類似藍草,其藥性也與藍草相似。
藍汁加入石灰後可製成藍澱,曬乾研磨成粉則為青黛,其功效大同小異。
藍草味苦性寒,是清熱解毒的上品,主治溫邪熱病、實熱蘊結、癰瘍腫毒等症狀。它能內服外敷,用途廣泛,還可殺蟲,治療蟲咬傷。因為大多數蟲毒是由濕熱凝結而成,所以清熱之品也能解毒殺蟲。藍草也能殺蠱毒,而蠱毒也是南方濕熱地區常見的毒物。雖然苦寒之物多燥,但鮮藍草性寒勝熱而不燥,是清熱解毒的良藥。 吳藍還能治療傷寒頭痛、赤眼、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發熱神志不清、疔瘡、遊風、熱毒、風疹,並能解煩渴,解毒藥、毒箭、金石藥物中毒,以及治療鼻出血、吐血、小兒熱疳、丹毒等。藍汁還能治療蟲豸咬傷。總而言之,藍草能治療各種熱毒、蟲毒和流行性溫熱疫毒,以及小兒發熱驚癇等症。它尤其善於清解溫邪,是治療陽毒引起的發斑咽痛的常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