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7)

1. 藍澱

[發明]藍澱,以藍葉浸水,和石灰攪澄,而去其清水故謂之澱。澱者,滓垽之下沉者也,今字則作靛。苦寒之性,解毒清熱,亦同藍草。但加之石灰,則止血、消腫、殺蟲之力尤勝。陳藏器謂其解諸毒,敷熱瘡、禿瘡、熱腫。瀕湖謂能治噎膈,即石灰重墜,故能破堅積,消瘀血,且能殺蟲也(噎膈有濕熱生蟲一證)。凡外瘍熱毒,疔瘡癰腫,及濕瘡奇癢者,用作敷藥,皆佳。

白話文:

藍澱是用藍葉浸泡在水中,加入石灰攪拌後靜置,去除清水,留下沉澱物而得名。澱,指的是沉澱物。現在的寫法是「靛」。藍澱性味苦寒,具有解毒清熱的功效,與藍草相似,但因為加入了石灰,所以止血、消腫、殺蟲的功效更強。陳藏器認為它能解各種毒,治療熱瘡、禿瘡、熱腫。瀕湖則認為它能治療噎膈,這是因為石灰重量下沉,可以破除堅硬積聚,消除瘀血,還能殺蟲(噎膈症中有一種類型是濕熱導致蟲症)。凡是外傷引起的熱毒、疔瘡癰腫,以及濕疹奇癢等症狀,用藍澱作敷藥都很有效。

2. 青黛

[發明]青黛,古時產于波斯,後人以藍澱之浮沫為之,故李瀕湖謂之靛花,其功用亦與藍澱同。但靛之浮沫,干之則所存無多,今市肆之物,乃以靛之凝結下澄者為之,純是石灰本質,與靛花之質,清濁絕異。考古方多用青黛為內服之藥,必非今時重濁之物。若今之青黛,則止宜外敷,以為燥濕殺蟲及金瘡止血之用。

李瀕湖已謂貨者多以干澱充之,中有石灰,服餌宜慎。而今之俗醫,尚不知辨別,猶復以為內服之藥,是呆讀古書,不辨藥理之咎矣。

[廣義]《開寶》:味鹹寒,解諸藥毒,小兒諸熱,驚癇發熱,天行頭痛寒熱,傅熱瘡惡腫,金瘡蛇犬等毒。

甄權:解小兒疳熱,殺蟲。

藏器:治小兒疳熱。

丹溪謂其瀉肝火,散五藏鬱火,解熱,消食積。

瀕湖謂:去熱煩,主吐血,斑瘡,陰瘡,殺惡蟲。

[正義]古人所謂青黛,必非今市肆中重濁之青石灰。凡內服者,寧用大青葉、板藍根,萬勿沿用此惡濁之青黛。又咽喉口舌諸方,古今方藥,多用此物,惟今則物質已非,壽頤修合咽喉口瘡諸末藥,已屏絕不復用矣。

白話文:

青黛

古代青黛產自波斯,後來人們用靛藍的浮沫製成,因此李時珍稱之為靛花,其功效也與靛藍相同。但是靛藍的浮沫曬乾後剩餘很少,現在市面上的青黛,是用靛藍凝結沉澱的部分製成,純粹是石灰的性質,和靛花的性質,清濁截然不同。古代許多方劑內服使用青黛,肯定不是現在這種沉重濁質的青黛。現代的青黛,只適合外用,用於乾燥濕潤、殺蟲和金瘡止血。

李時珍已經指出,市面上很多青黛是用乾燥的靛藍充當,裡面含有石灰,服用要謹慎。而現在一些庸醫,還不懂得辨別,仍然把它當作內服藥,這是死讀古書,不懂藥理的過錯。

古代文獻記載青黛味鹹性寒,能解各種藥物毒性,治療小兒發熱、驚癇發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热、熱瘡腫痛、金瘡、蛇犬咬傷等。 也具有解小兒疳熱、殺蟲、瀉肝火、散五臟鬱火、解熱、消食積的功效,能治療熱煩、吐血、斑瘡、陰瘡,並殺滅惡蟲。

古代所說的青黛,絕對不是現在市面上沉重濁質的青石灰。如果要內服,最好使用大青葉或板藍根,千萬不要再使用這種污濁的青黛。此外,古今許多治療咽喉、口舌疾病的方劑都使用青黛,但現在的青黛品質已變,一些著名的咽喉口瘡藥方,已不再使用它了。

3. 甘藍

[發明]甘藍,載於陳藏器《本草拾遺》,謂產於西土,葉闊可食,治黃毒。蓋亦清利熱結之品,故治發黃。亦藍之別一種。瀕湖《綱目》,亦稱其葉長大而厚,煮食甘美。

白話文:

甘藍最早記載於陳藏器的《本草拾遺》,書中說它產自西方,葉片寬大可以食用,能治療黃疸。它屬於性質清涼,能去除熱結的藥材,因此能治療黃疸。甘藍也是一種藍的變種。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記載,甘藍葉片又長又厚,煮熟後味道甘美。

4. 大青、小青

[發明]大青、小青之氣味性質,皆與藍草近似,故功用亦相等。張石頑竟以大青、小青並於藍實一條,未為無見。特古書皆不謂大青、小青可以為染,則亦自有區別。

[廣義]《別錄》謂:大青,味苦,大寒,主時氣頭痛,大熱口瘡。

陶弘景謂:除時行熱毒。

甄權:治溫疫寒熱。

《日華》:主熱毒,煩渴,風疹,金石藥毒,腫毒。

瀕湖謂:大青,主熱毒痢,黃疸,喉痹,丹毒。小青,治血痢腹痛,研汁服,解蛇毒。

蘇頌《圖經》謂:小青,搗敷癰腫瘡癤。

張石頑謂:宋朱肱治發斑咽痛,有犀角大青湯、大青四物湯,皆以治溫熱毒盛之病,非正傷寒病。大青能瀉肝膽之實火,正以祛心胃之邪熱,所以小兒疳熱,丹毒,皆為要藥。小青殺百藥毒,解狼毒、射罔、斑蝥、砒石等毒(注:「廣義」項名,原本漏,今補)。

白話文:

大青和小青的氣味和性質都與藍草相似,因此功效也差不多。張石頑將大青、小青和藍實放在一起論述,也並非沒有道理。只是古書一般都不說大青和小青可以用来染色,這兩者之間還是存在差異的。

《名醫別錄》記載:大青味苦、性寒,主治時令性頭痛、高燒引起的口腔潰瘍。

陶弘景說:它能消除流行性的熱毒。

甄權說:它能治療溫疫導致的寒熱症狀。

《日華子本草》記載:它主治熱毒、口渴煩躁、風疹、金石藥物中毒、腫毒。

《瀕湖集簡》記載:大青主治熱毒引起的痢疾、黃疸、喉嚨阻塞、丹毒;小青能治療血痢腹痛,研磨成汁服用,還能解蛇毒。

蘇頌的《圖經本草》記載:小青搗碎敷貼能治療癰腫瘡癤。

張石頑說:宋代的朱肱用犀角大青湯、大青四物湯治療發斑、咽喉疼痛等症狀,這些都是治療溫熱毒盛的疾病,而不是一般的傷寒病。大青能瀉去肝膽的實火,去除心胃的邪熱,所以治療小兒疳熱、丹毒等症狀是很重要的藥物。小青能解百藥之毒,能解狼毒、射罔、斑蝥、砒霜等毒。

5. 馬蘭

[發明]馬蘭,為卑濕地恆有之草,今吳人恆嗜之,俗呼為馬蘭頭,吾嘉又名為紅梗菜。考馬蘭之名,始見於《日華本草》,前人皆列於芳草類中,與蘭草、澤蘭並列。李瀕湖謂似蘭而大,故有馬蘭之名。考《爾雅·釋草》,凡草之大者,固多以牛馬命名。然以今之馬蘭,比較肆中澤蘭,則枝葉皆小,且無香氣,乃古本列之芳草一類,則因其蘭字之一字而以類及之也。考其氣辛、性涼,甘而微苦,治療血熱諸毒甚效。

蓋其形色氣味,性質功用,皆與藍靛相近,或亦藍草類中之一種,因而亦名為藍。後人不察,遂以蘭、藍音近,而誤列於香草隊中也。茲移於隰草中以存其真。馬蘭甘寒,最解熱毒,能專入血分,止血涼血,尤其特長。蓋其莖深赤,干而煮之,其汁深紫,故能從其類而清利血熱。

凡溫熱之邪深入營血,及癰瘍血熱腐潰等證,尤為專藥。內服外敷,其用甚廣,亦清熱解毒要品也。

[廣義]《日華》:主鼻衄吐血,治金瘡、血痢,解酒疸、諸菌毒,搗塗蛇咬。

石頑謂其入陽明血分,與澤蘭功用相近,能破宿生新,治淋濁痔漏。搗汁治喉痹腫痛。細嚼咽汁,治絞腸痧腹痛,皆取其散血解毒也。

壽頤按:寒涼之品,清熱則有餘。又其汁色赤,則入血分而祛血熱。若謂其破宿血而能生新血,則未免言之過甚。

王孟英《隨息居飲食譜》謂:馬蘭,甘、辛,涼。清血熱,解酲化毒,療痔,殺蟲。嫩者可茹,蔬中佳品,諸病可餐。

白話文:

馬蘭,是生長在潮濕低窪地帶的一種常見植物,現在吳地人很喜歡吃它,俗稱馬蘭頭,另名紅梗菜。《日華本草》最早記載了馬蘭,以前都被歸類為芳草,與蘭草、澤蘭並列。李時珍認為它長得像蘭草但更大,所以叫馬蘭。古代典籍中,凡是較大的草本植物,常以牛馬命名。《爾雅》中記載的馬蘭,與現在的馬蘭和澤蘭相比,枝葉都較小,也沒有香味,古書將它列入芳草類,可能是因為名稱中帶有「蘭」字而造成的誤分類。馬蘭味辛、性涼,甘中略苦,治療血熱諸毒非常有效。

馬蘭的形態、氣味、性質和功效都與藍靛相似,可能是藍草的一種,所以也叫藍。後人因「蘭」、「藍」音近而混淆,把它誤列入香草類,這裡將它歸類於濕地生長的草本植物,以正其名。馬蘭甘寒,最擅長解熱毒,能直接作用於血液,止血涼血,這是它的特長。因為它的莖深紅色,乾燥後煮沸,汁液呈深紫色,所以能清熱涼血。

凡是溫熱邪氣深入血液,以及癰瘍(瘡瘍)因血熱腐敗等病症,馬蘭都是特效藥。內服外敷皆可,是清熱解毒的重要藥物。

《日華本草》記載:馬蘭主治鼻出血、吐血,治療刀傷、血痢,解酒疸(黃疸)、各種菌毒,搗碎敷塗蛇咬傷。

石頑認為馬蘭入陽明經的血分,與澤蘭功效相近,能破除陳舊血液,生成新血,治療淋病、濁涕、痔漏。搗爛取汁治喉嚨腫痛。細嚼咽下汁液,治療絞腸痧腹痛,這些都是利用它散血解毒的功效。

壽頤認為:寒涼藥物,清熱解毒作用較強。馬蘭汁液呈紅色,能入血分,祛除血熱。但說它能破除陳舊血液並生成新血,就有些誇大了。

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記載:馬蘭味甘辛、性涼,能清血熱、解酒毒、治痔瘡、殺蟲。嫩的馬蘭可以食用,是蔬菜中的上品,各種疾病期間均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