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3)

1. 五味子

[發明]五味子,酸而性溫,本是溫和之溫,與溫燥不同。生津止渴,潤肺胃而益腎陰,功用皆在陰分。孫真人謂五六月宜服五味子湯,以益肺金之氣(《千金方》五味子湯:治傷燥,咳唾有血,痛引胸肋,皮膚乾枯。五味子五分,桔梗五分,甘草五分,紫菀五分,續斷五分,竹茹、桑根白皮一錢,生地黃二錢,赤小豆一撮),在上則滋源,在下則補腎。

張潔古引孫氏《千金月令》又曰:夏月季夏之間,困乏無力,無氣以動,以五味、黃耆、門冬,少加黃柏服之,使人精神頓加,皆其滋陰之捷效。《別錄》以除熱為一大綱,甄權《藥性論》亦謂除熱氣,《日華子》稱其除煩熱,其意固皆在虛熱一邊,本非以治實火之大熱證,獨寇宗奭惑於《本經》性溫一說,竟謂治肺虛寒,不取其除熱一說。而又曰今食之多致虛熱。

蓋用之不當,酸收太過,閉而生熱,是為不善用藥之咎,必非藥性之真,且亦誤解《本經》性溫之旨。惟東垣又謂此為火熱必用之藥,治嗽以之為君,則又大有語病矣。丹溪謂黃昏嗽,乃火氣浮入肺中,不宜用涼藥,宜五味子、五倍子斂而降之。

壽頤按:此即陰火上衝,激肺之嗽。陰虛火浮,故當黃昏陰盛之時,虛焰發動,乃始作嗽,宜以收攝肺腎為治。然惟脈虛舌紅無痰者乃合,若舌膩有痰,亦當知所顧忌。

[禁忌]東垣謂:有外邪者不可用。石頑謂:風邪在表,痘疹初發,一切停飲及肺家有實熱者禁之。

白話文:

五味子,味道酸,藥性溫和,但這種溫和與溫燥不同。它可以生津止渴,滋潤肺和胃,並補益腎的陰液,其功效主要在於滋養陰液的部分。孫思邈認為在五、六月適合服用五味子湯,以增強肺氣(《千金方》五味子湯的配方是:五味子、桔梗、甘草、紫菀、續斷各五分,竹茹、桑白皮各一錢,生地黃二錢,赤小豆一小撮。用於治療因乾燥引起的疾病,例如咳嗽帶血,胸肋疼痛,皮膚乾燥)。五味子在身體上方可以滋養陰液的源頭,在下方可以補益腎。

張潔古引用孫思邈《千金月令》的說法,也提到:夏季,特別是季夏之間,人們感到疲倦無力,不想活動時,可以用五味子、黃耆、麥門冬,稍微加入黃柏一起服用,可以使人精神振奮,這都證明了五味子滋陰的快速效果。《別錄》認為五味子的主要作用是清除熱邪,《藥性論》也認為它能去除熱氣,《日華子》則說它可以消除煩熱,這些說法都強調了五味子主要針對虛熱的症狀,並非用於治療實火引起的嚴重發熱。只有寇宗奭被《本經》中記載的「性溫」的說法迷惑,反而認為五味子可以治療肺虛寒,而忽略了它的除熱功效,還說現在吃五味子吃多了反而會導致虛熱。

這可能是因為使用不當,五味子的酸收作用太強,導致閉塞而產生熱,這是用藥不當的過失,並非藥性本身的問題,也誤解了《本經》中「性溫」的真正含義。而李東垣又認為五味子是治療火熱症狀的必需藥物,用它來治療咳嗽,並作為主要藥物,這也是一個很大的錯誤。朱丹溪認為黃昏時的咳嗽,是因為火氣上浮進入肺部,不適合使用寒涼藥物,應該使用五味子、五倍子等具有收斂作用的藥物來使火氣下降。

我認為:這種咳嗽是因為陰火上衝,刺激肺部所引起的。陰液不足導致虛火上浮,所以在黃昏陰氣旺盛的時候,虛火發動,才會開始咳嗽,應該以收斂肺和腎為治療原則。但是,只有脈象虛弱、舌頭紅、沒有痰的患者才適合使用,如果舌苔厚膩有痰,也要謹慎使用。

[禁忌] 李東垣認為:有外感邪氣的人不宜使用五味子。石頑認為:有風邪在表、痘疹初期、一切有停飲或肺部有實熱的人都禁止使用五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