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五 (26)
卷之五 (26)
1. 薑黃
[發明]薑黃,始見《唐本草》,稱其辛、苦,大寒。藏器已辨其非,謂辛少苦多,性熱不冷,則《唐本》寒字,蓋亦傳寫之誤。石頑謂有二種:川蜀生者,色黃質嫩,有須,折之中空有眼,切之分為兩片者,為片子薑黃;江廣生者,質粗形扁,如乾薑,僅可染色,不入湯藥。藥肆混市誤人,徒有耗氣之患,而無治療之功。
壽頤按:今市肆薑黃有二種,名片薑黃者,是已切為厚片而後曬乾,形如乾薑,色不黃,質亦不堅,治風寒濕者即此。又一種則堅實光亮,其色深黃,乃如鬱金,是為染色之用,不入藥劑者。《唐本》謂治心腹結積,疰忤,下氣破血。蓋辛能散,溫能通,故可破結辟惡,消瘀下氣,是物功用,即在此數者之中。
然又謂除風熱,消癰腫,功力烈於鬱金,則正以入血泄散,故癰瘍之堅腫可消,瘍科普通敷藥之如意金黃散用之,即是此意。固非疏風清熱之作用,而乃竟以為除風熱,宜乎有辛、苦,大寒之誤矣。《大明》謂治癥瘕血塊,撲損瘀血,通月經,止暴風痛冷氣,下食;蘇頌謂治氣脹,產後敗血攻心;戴原禮謂片子薑黃入手臂,治痛;石頑謂血虛臂痛者,服之必增劇。蓋辛溫本以祛寒濕,而血虛者更得此迅利流動以耗其氣,則非徒無益而害之矣。
白話文:
薑黃
薑黃最早記載於《唐本草》,記載其味辛、苦,性大寒。但藏器認為此說有誤,指出其辛味較少,苦味較多,且性溫而非寒,《唐本草》的「寒」字應是抄寫錯誤。石頑則認為薑黃有兩種:川蜀產者,色澤金黃,質地細嫩,有鬚根,剖開中間是空的,切開能分成兩片,稱為片子薑黃;江廣產者,質地粗糙,形狀扁平,像乾薑,只可用於染色,不能入藥。藥材市場混雜不清,誤導民眾,徒然耗損元氣,毫無療效。
現在市面上的薑黃有兩種,一種是切成厚片曬乾的片子薑黃,形狀像乾薑,顏色不黃,質地也不堅硬,可用於治療風寒濕痹。另一種質地堅實光亮,顏色深黃,像鬱金,只用於染色,不能入藥。《唐本草》記載薑黃可治療心腹積聚、疰忤(小兒飲食不化)、下氣破血。因為薑黃辛能散,溫能通,所以能破除積聚,去除邪惡,消散瘀血,通調氣機,其功效主要就在於此。
另外,還記載薑黃能除風熱,消散癰腫,功效比鬱金更強。這是因為它能入血行散,所以能消散癰疽的堅硬腫塊。瘍科常用的如意金黃散中就用到薑黃,正是基於此效用。它並非通過疏風清熱來起效,卻被誤認為有疏風清熱的功效,所以才會有辛、苦、大寒的錯誤記載。《大明本草》記載薑黃能治療癥瘕、血塊、跌打損傷瘀血、通經、止暴風痛、腹痛、助消化;蘇頌記載薑黃能治療脹滿、產後敗血攻心;戴原禮記載片子薑黃外敷手臂能治痛;石頑則認為血虛而臂痛的人服用薑黃會加重病情。因為薑黃辛溫的特性本是用來祛除寒濕,但血虛的人服用後,會使其血液流動加快,進而耗損元氣,非但沒有益處,反而有害。
2. 鬱金
[發明]鬱金,始見於《唐本草》,稱其辛苦而寒。石頑《逢原》已改作辛平,謂安有辛香而寒之理。又謂蜀產者體圓尾銳,如蟬腹狀,發苗處有小孔,皮黃而帶黑,通身粗皺,如梧桐子紋,每枚約重半錢,折開質堅色黃,中帶紫黑,嗅之微香,不烈者真;如大小不等,折之中空質柔,內外皆黃,其氣烈者,即片子薑黃也。
壽頤按:今市肆鬱金有兩種,川產、廣產,形頗相近。但川產者形扁,切片亦深黃褐色,「中心則紫;廣產形圓,切片則作淡黃色,中心略深,亦黃而不紫;時尚多用廣產,實則質堅而光潔,其性沉重,其色更微,嗅之亦無甚香味,兩者皆然;若色深香烈而形較大,則薑黃也。
惟其質堅性平(注:原為「質」,義不可解,改),色黃赤如血,故專入血分,能行血中之氣,下氣行血,開結止痛,是其專長,古稱解鬱,義亦如是。《唐本草》謂治血積下氣,破惡血,血淋,尿血。
甄權謂治宿血氣心痛,冷氣結;瀕湖謂治血氣心腹痛,產後敗血衝心欲死;丹溪謂治吐血、衄血、唾血,及經事逆行,並以鬱金末加韭汁、薑汁、童尿同服,其血自清,痰中帶血者,加竹瀝。固無一非開泄沉降之功用。惟壽頤則謂血逆上行,薑、韭之辛,必非所宜。
[正訛]丹溪謂:鬱金之性,輕揚上行,古人以治郁遏不能升者,命名因此。
壽頤按:此藥是根,質堅沉重,潔古謂其氣味俱厚,故純以下行為用。惟入血行氣,亦能破堅散結。所謂開鬱者,本以宣通解散為義,郁不能升一層,大是誤會。況丹溪亦自謂其治吐血、衄血及逆經諸證,則專以下行為順,當亦可於言外得之,反謂上行,寧不自矛自盾?範石湖且謂一味為末,治蠱毒,服之即瀉出惡物,尤為明白瞭解。丹溪是說,殆出依託,而石頑和之,亦謂先升後降,不思之甚矣。
白話文:
鬱金
鬱金最早記載於《唐本草》,記載其味辛、苦,性寒。石頑在《逢原》中卻改為辛平,認為辛香之物怎會有寒性。他又說,四川產的鬱金形體圓潤,尾部尖銳,像蟬的腹部,發芽處有小孔,外皮黃色帶黑色,全身佈滿粗糙皺紋,像梧桐子的紋理,每枚約重半錢,掰開質地堅硬,顏色黃色帶紫黑色,聞起來微香,香氣不濃烈的才是真品;如果大小不一,掰開後裡面空心,質地柔軟,裡外都是黃色,氣味濃烈的,就是薑黃了。
現在市面上鬱金有兩種,四川產和廣東產,外形很相似。但四川產的形狀扁平,切片呈深黃褐色,中心呈紫色;廣東產的形狀圓潤,切片呈淺黃色,中心顏色略深,也是黃色而非紫色;現在大多使用廣東產的,其實四川產的質地堅硬,表面光滑,性沉重,顏色較淺,氣味也不濃郁,兩種鬱金都是如此;如果顏色深、氣味濃烈、形體較大,那就是薑黃了。
鬱金質地堅硬,性平,顏色黃赤如血,所以專入血分,能運行血中的氣,具有下氣行血、開結止痛的功效,這是它的特長,古人稱其為「解鬱」,意思也是如此。《唐本草》記載它能治療血積、下氣、破惡血、血淋、尿血。
甄權說它能治療宿血、氣血心痛、寒氣凝結;張景岳(瀕湖)說它能治療血氣心腹痛,產後敗血衝心欲死;朱丹溪說它能治療吐血、衄血、唾血,以及月經逆行,並常用鬱金研末,加入韭菜汁、薑汁、童尿一起服用,這樣血就能自行淨化,痰中帶血的,可以加入竹瀝。總之,鬱金都是具有開泄沉降的功效。只是張景岳認為,血逆向上運行時,辛辣的薑、韭,未必適合。
朱丹溪說:鬱金的特性是輕揚上行,古人用它治療氣機鬱結不能上升的病症,因此以此命名。
張景岳認為,此藥是根莖,質地堅硬沉重,古人認為它的氣味都很厚重,因此只取其向下行走的功效。但它入血行氣,也能破堅散結。所謂的「開鬱」,本意是宣通解散,鬱結不能上升只是一種誤解。況且朱丹溪自己也說它能治療吐血、衄血和月經逆行等症,這說明它主要還是向下行以順氣血,這點應該從他的話中可以看出,反而說它上行,豈不是自相矛盾?張景岳還說,單用鬱金研末,可以治療蠱毒,服用後就能瀉出毒物,這就更清楚明瞭了。朱丹溪的說法,大概是一種附會之詞,石頑也附和這種說法,認為鬱金先上升後下降,實在是考慮不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