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5)

1. 白茅根

《本經》:「茅根,味甘,寒。主勞傷虛羸,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利小便。其苗主下水。」

《別錄》:「下五淋,除客熱在腸胃,止渴,堅筋,婦人崩中。」

[正義]白茅根,甘寒,清熱涼血。《本經》稱其主勞傷虛羸、補中益氣,以寒能清熱,甘能益陰,邪熱不擾,而津液敷布也。除瘀血,血閉寒熱者,則血熱瘀結而營衛不通,因發寒熱,茅根涼血,而能通導下行,斯瘀者行,閉者通,而寒熱止矣。小便不利,亦以熱結言之。

其苗主下水,亦清熱導水之效。別本皆以此為《名醫別錄》之文,茲從孫氏問經堂本,系之《本經》。

《別錄》主五淋崩中,除腸胃客熱,皆言其清熱涼血之功效。止渴,則甘寒能生津也。堅筋者,筋為熱灼,則軟短而拘攣,清熱滋液,斯筋骨堅強,且茅根極長,而其心又極堅韌,故自有堅筋之能力。《別錄》一名地筋,古人命名之意,必有取義,固非僅以其清涼而為此無謂之過譽也。

[廣義]《日華》:主婦人月經不勻,血脈淋瀝。

壽頤按:此亦就血熱者言之,非統治虛寒之愆期,及血枯之淋瀝也。但《日華》每稱月事為經脈、血脈,立言殊不妥當,蓋經脈、血脈包舉人身全體,豈可作為婦女月事之別名。而《日華本草》于丹參則曰調婦人經脈不勻,於此又曰血脈淋瀝,此等名詞,最是笑語,其書之陋劣,即此可見一斑。

或謂此特字句間之小小齟齬耳,苟於醫理,無甚妨礙,亦何必吹毛求疵,好以攻擊前人為能事,然名不正則言不順,此乃全體大用,萬萬不可含混,如學者粗心讀過,則眼熟手熟,或且於無意之中,強作東施之效顰,恐通人見之,必作三日惡矣。

瀕湖:止吐血諸血,肺熱氣喘,水腫黃疸,胃熱噦逆,解酒毒。

石頑:除伏熱,主吐衄,便溺諸血,胃反上氣,五淋氣痛,及痘瘡實熱,乾紫不起。

[發明]白茅根,寒涼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熱,而不傷於燥,又不黏膩,故涼血而不慮其積瘀,以主吐衄嘔血,泄降火逆,其效甚捷,故又主胃火噦逆嘔吐,肺熱氣逆喘滿。且甘寒而多脂液,雖降逆而異於苦燥,則又止渴生津,而清滌肺胃腸間之伏熱,能療消穀燥渴。根長數尺,一莖直達,入土甚深,故又能直趨下焦,通淋閉而治溲血下血,並主婦女血熱妄行,崩中淋帶。又通利小水,泄熱結之水腫,導瘀熱之黃疸,皆甘寒通泄之實效。

然其甘寒之力,清泄肺胃,尤有專長,凡齒痛齦腫,牙疳口舌諸瘡,及肺熱鬱窒之咽痛腐爛諸證,用以佐使,功效最著而無流弊,乃隨處可得,徵(注:當為「微」之誤)賤品中純良之物,李瀕湖謂世人因其易得而忽之,乃從事於苦寒之劑,致傷中和之氣,皆未知茅根之真相者也。

[禁忌]石頑謂:《本經》主勞傷虛羸,以甘寒能滋虛熱,而無傷胃之虞,言補中益氣,則胃熱去而中氣復,皆以邪熱傷中,漸成虛羸而言,非治虛勞之本病也。

壽頤按:虛勞之病,本無寒涼主治之理,此以中州熱邪言之,以其灼鑠津液,即為虛羸之源,乃治之於勞熱發軔之初,非治之於虛勞既成之後,此中分寸次序,自宜明辨,否則中氣大虛,再投寒劑,未有不剿絕微陽,速其隕滅者矣。

又按,茅根治噦逆嘔吐,專為胃火主劑,若胃氣虛寒,亦作呃逆,則丁香柿蒂之主治,證同而情異,有識之士,亦萬萬不致誤用,俗醫治呃,皆以丁香、柿蒂一法,熟在人口,誤人最多,幾不知有胃熱之呃,惟瀕湖能言之,知此公自有經驗,而世俗竟不能用,是亦讀書不多之陋,近吾吳陸九芝封公《世補齋》文,已備論之,不佞輯入《國醫針肓》,詳書其後,讀者可互參之。

2. 茅針

《本經》:「主下水。」

甄權:「治消渴。」

藏器:「通小腸,治鼻衄及暴下,血瘡血節,有膿未潰,酒煮服,一針一孔,二針二孔。」

3. 茅花

《日華》:「止吐血衄血。」

4. 柴胡

《本經》:「茈胡,味苦,平。主心腹,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

《別錄》:「微寒。除傷寒心下煩熱,諸痰熱結實,胸中邪逆,五臟間遊氣,大腸停積水脹,及濕痹拘攣。」

[正義]柴胡,古本作茈胡,今則通用柴字。雖味苦而氣寒,然性質輕清,以升騰為用,故凡寒熱之氣,積滯不宣,及痰食水停之不得疏通者,得其升舉宣發,則清陽敷布,而積者化,滯者行矣。此《本經》所以主心腹腸胃中結氣,並治飲食積聚,寒熱邪氣,而《別錄》所以除傷寒心下煩熱,並及痰熱結實,胸中邪逆,五臟間遊氣,而又能治大腸停積水脹也。

皆就氣機窒滯,而痰食水氣因以阻結者言之,故以柴胡之輕清者,鼓動其氣機,則寒熱、飲食、痰結、水停,俱可治療,此與破積導滯之義,截然兩途,非柴胡之能攻破積聚,消痰逐水也。其主濕痹拘攣者,則陽氣宣布,而絡脈通調,斯痹著者行,而拘攣者伸矣。

《本經》更有推陳致新,及久服輕身,明目益精之句,亦謂其振動清陽之氣,則氣血調和,陳莝去而自然生新,且清氣上升,亦與明目益精之義本不相背,然皆推廣言之,而極意以形容其功效,非用藥治病本旨,且升清之藥,過服則為害亦烈,故刪之。

[廣義]潔古:散肌熱潮熱,寒熱往來,膽癉(皆以為散熱之用,然只可少少佐使,通達腠理,暫為嚮導,必非主任之才)。

東垣謂:能引清氣上行於陽分,又能引胃氣升騰。則芳香宣舉之功也。又謂:治瘧以柴胡為君(則因其升發而能散寒熱耳)。又謂:瘡疽用柴胡,以散血結氣聚(亦取其輕清散結之意)。

瀕湖謂:主治陽氣下陷(即東垣升清之義也)。

石頑謂:脾胃有熱,陽氣下陷,柴胡能引清氣,亦退熱,故東垣補中益氣湯用之,以引肝膽清陽之氣上行,兼以升達參耆之力。

壽頤則謂柴胡能升清氣,是升舉脾胃之氣,而肝膽之氣,必不可升,教猱登木,為害最厲,石頑此說,大不可訓。

[發明]柴胡味苦,而專主寒熱,《名醫別錄》稱其微寒。然春初即生,香氣馥郁,而體質輕清,氣味俱薄,則稟受升發之性,與其他之苦寒泄降者,性情功用大是不同。《本經》、《別錄》主治多屬腸胃中食飲痰水停滯積聚之證,則諸般積聚,皆由於中氣無權,不能宣布使然,柴胡稟春升之氣,能振舉其清陽,則大氣斡旋,而積滯自化。

徐洄溪謂其能於頑土中,疏理滯氣,蓋合於東方生髮之木德,故能使土氣宣化,而扶助肝木,遂其暢茂條達之性,正是木能疏土之本旨。昔人每以柴胡為少陽藥者,亦以其既具春升性質而又疏土達木,最合少陽生髮之氣也。

其治外邪寒熱之病,則必寒熱往來,邪氣已漸入於裡,不在肌表,非僅散表諸藥所能透達,則以柴胡之氣味輕清,芳香疏泄者,引而舉之,以祛出邪氣,仍自表分而解,故柴胡亦為解表之藥,而與麻桂荊防諸物,專主肌表者有別,此則所謂柴胡為少陽專藥,而少陽之證,屬於半表半裡者是也。

仲景小柴胡一方,主治不一,而必以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或脅下痞硬而痛,或乾嘔,或往來寒熱,休息有時,如瘧等證為柴胡證,蓋諸證皆屬少陽,亦皆肝膽之氣,鬱而不宣之證,則邪已不復在表,而亦未嘗及里,既非表證,又非里證,無以名之,乃名之為半表半裡。

蓋言病勢如此,乃寒氣鬱結於半表半里之間,非一半在表,又一半在裡之謂,正此而柴胡疏達肝膽之郁,又能芳香透泄,可以驅邪達表而散,是為正當主治。然昧者又因其可以達表,而遽認為發表之品,一見發熱動輒亂投,是又大謬不然矣。

且柴胡證之嘔逆,及胸脅痞痛諸症,固皆肝膽木邪,橫逆為患,乃以柴胡之升騰疏泄者治之,既非鎮攝之品,何以能制剛木之橫,則以病由外來之寒邪所乘,肝膽之陽,遏抑不得宣布,失其條達之本性,因而攻擾恣肆。柴胡能疏泄外邪,則寒鬱解,而肝膽之氣亦舒,木既暢茂,斯諸證自已。

乃或又因此而謂柴胡能平肝膽之橫,凡遇木火上凌,如頭痛耳脹、眩暈嘔逆、脅肋痛等症,不辨是郁非郁,概投柴胡,愈以助其鴟張,是乃為虎傅翼,則又毫釐之差,千里之謬矣。且柴胡之治寒熱往來,本主外感之病也,故傷寒、溫熱、濕溫諸病,始則大寒大熱,已而寒熱間斷、發作有時、胸脅不舒、舌苔濁膩者,斯為邪在半表半裡,柴胡泄滿透表,固是專司。若乍病之時,忽寒忽熱,一日數作,則邪在氣分,尚是表病,柴胡亦非其治。

若至病久氣虛,亦復寒熱往來,而脈見虛軟,舌色光滑,是謂虛熱,又非邪盛之寒可比,則柴胡升舉亦非所宜。惟必審知其為脾陽不振,中氣下陷,則東垣補中益氣之方,乃堪採用,然升、柴升清,特其少少之輔佐品耳。

至如瘧病之寒熱往來,既有不移時刻,又似仲景小柴胡成法,正為此證一定不易之主方,然在寒熱方盛之初,或多寒,或多熱,亦當分別見證各為治療,並非用得一味柴胡,便可自謂通治瘧病之秘鑰。

惟必至寒熱發作,雖有定時,而日至日晏,則邪入漸深,乃為正氣不足、清陽下陷之候,所謂陽病漸入於陰,非柴胡升舉其清氣,不能提出陰分,還歸於表而病解,則柴胡乃是必不可少之藥。

又瘧纏既久,邪勢已衰,而正氣亦憊,是又所謂脾陽不振之候,亦必以柴胡升舉中氣,使其清陽敷布,而後寒熱可止,則須與補脾之藥並用,東垣之補中益氣湯方,最為合拍,是乃虛瘧之宜於柴胡者。此外則雖是往來之寒熱,而柴胡亦非必用之藥矣。乃歷觀古今議論,信之者必謂柴胡為療瘧之主藥,而畏之者且謂瘧病不當用柴胡,是皆一偏之見,徒以逞其辭鋒,肆其攻擊而已,吾未見其有當也。

若專論脾氣不振,清陽下陷一證,是為脾虛之候,其原因於飢飽勞役,傷其脾胃之陽,因而氣息奄奄,精神疲憊,或能食而無氣以動,或不能食而倦軟異常,而又絕無別種見症,但面色萎黃,形神委頓,脈來濡弱而已,此惟藜藿之體,操勞耐苦,及服田力穡,任勞任餓,或受風雨寒冷,傷其脾氣者,乃有是證,則宜補養脾土,而少少升舉其下陷之清陽,投之輒效,東垣之升陽益氣等方,皆為此病而設。

蓋東垣當時,值金之末世,大兵大疫,其人民流離顛沛,皆受飢飽勞役、寒風淒雨之傷,最多此種病證,所以一生事業,習用升麻、柴胡,幾如朝饔夕飧之不可一日而缺,而脾胃之論,尤其生平絕大著作,專為此證而設,是又應用柴胡之一端。而膏粱之體,及大邑通都之中,此證有百不得一,則雖有此升清舉陷之妙法,又將苦於無所用之。

乃或者又謂東垣佳方,無施不可,開口益氣,動手升柴,如薛立齋、趙養葵輩,吾究不知其從何處覓得此許多對藥發病之人也。若夫富貴之家,晏安之輩,恆多虛證,則又嗜欲之害,下元之傷,同是虛也,而病證絕異。方且陰薄於下,陽浮於上,滋填潛鎮之不遑,又安得漫與升清,致令木已搖而速之立蹶。

乃或者又謂柴胡能通治虛勞發熱,不又荒謬之尤者乎?約而言之,柴胡主治,止有二層:一為邪實,則外寒之在半表半裡者,引而出之,使還於表,而寒邪自散;一為正虛,則清氣之陷於陰分者,舉而升之,使返其宅,而中氣自振。

此外則有肝絡不疏一證,在上為脅肋搘撐,在下為臍腹䐜脹,實皆陽氣不宣,木失條達所致,於應用藥中加入少許柴胡,以為佐使而作嚮導,奏效甚捷,此則柴胡之真實功用,以外別無奧義。凡古今各家之論,苟有不合此三層作用者,皆其立說之不無可議者也。

[正訛]柴胡,稟春升之性,而以氣勝,故能宣通陽氣,祛散寒邪,是去病之藥,非補虛之藥。在脾虛之病用之者,乃少許引導作用,藉其升發之氣,振動清陽,提其下陷,以助脾土之轉輸,所以必與補脾之參、耆、術並用,非即以柴胡補脾也。

甄權《藥性論》謂治熱勞骨節煩疼,虛乏羸瘦,蓋亦指脾氣不振、清陽陷入陰分者言之,故下文更有「宣暢氣血」四字,明謂此是氣血不暢,用柴胡以振舉其清氣,則氣血自能宣暢,且可透泄其熱,斯為熱勞羸瘦之正治,初非謂勞瘵既成之後,血液耗竭,灼熱將枯,而亦以柴胡升散之也。乃後人不知辨別,竟誤以為勞瘵通治之良方。

《日華本草》竟有「補五勞七傷」之句,以升陽散寒之藥而妄稱為補,大錯鑄成,實源於此,潔古因之亦直以「除虛勞」三字為言,蓋至此而柴胡遂為虛勞之專主矣。亦知勞有五臟之分,虛亦有中下之異,而無不發內熱者。

心脾之勞,陽氣鬱結,而為灼熱,以柴胡升舉而泄散其熱,宜也;若肝腎之勞,陰精耗爍,而為蒸熱,亦以柴胡拔本而發揚其熱可乎?中虛之熱,為陽入於陰,此柴胡提出陰分,是使之返歸本位,如人墜深淵,挈之登岸是也;若下虛之熱,為陰出之陽,亦以柴胡舉之上升,是使之脫離根底,如百穀麗土,拔之石上可乎?況東南之人,體質多薄,陰液本虛,而在膏粱之家,又復多逸少勞,嗜欲不節,肝腎陰虛,十恆八九,而脾胃陽虛,十不一二,則治虛熱而不辨陰陽,浪用柴胡者,真殺人惟恐其不速矣。寇宗奭已謂柴胡治勞,誤世甚多,若無實熱,不死何待。

張景岳亦謂柴胡善泄善散,大能走汗,大能泄氣,凡病陰虛水虧,而孤陽勞熱者,不可再損營氣,固未有散而不泄氣者,亦未有汗而不傷血者,陰既虛矣,又何可再損其陰雲云。皆是剴切詳明之論,若王海藏之所謂產後血熱,必用柴胡,李瀕湖之以治小兒五疳羸熱,則皆含渾言之,其流弊固不淺也。

仲景少陽病,以胸脅滿痛、心煩喜嘔、脅下痞滿等為柴胡證,本為外感之寒,遏抑正氣,肝膽剛木,不得條達,故以柴胡疏散其寒,使肝膽之氣條暢,而諸證自安,前已明言之矣。乃淺者猶因此而誤認柴胡統治肝病,遂於肝火凌厲之頭痛眩暈、耳鳴耳脹、目痛耳聾、脅痛䐜脹等症,亦復以柴胡為必需之品,不知其非外寒遏抑,是為木火自旺,法宜潛陽泄降為亟,而亦妄與宣散,適以張其烈焰,不至痛徹頂巔、脹塞胸膈不止,是又藉寇兵而賚盜糧,治病反以增病,皆粗心讀書,知其一不知其二之弊,千里毫釐,誤人最捷。

然潔古亦止謂柴胡治心下痞,胸脅滿;瀕湖《綱目》且謂平肝膽、三焦、包絡相火,及頭痛眩暈、目昏、赤痛障翳、耳聾耳鳴;景岳亦謂治肝膽火炎,胸脅結痛,少陽頭痛,又皆囫圇吞棗,最易有抱薪救火之禍,俗醫之不知辨別,實即諸先輩有以教之也。

惟遇諸般肝膽實火之證,能於潛攝抑降隊中,少加柴胡二三分,以疏肝氣,藉作嚮導,或亦有效(近人用醋炒柴胡,即為此等證治而設),固不可漫不加察,而誤認肝家主將,無施不可也。

仲景本論,熱入血室證凡三條,而以小柴胡湯主治者,獨繫於經水適斷之一條。此之適斷,蓋謂月事已淨而自然停止,非以熱盛灼爍成瘀而半途中止,是其血室空虛,而邪熱因以陷入,故宜以柴胡提其下陷之熱邪,而大棗、參、甘補虛諸品,恰合分寸(本論此節,「其血必結」四字,必是經水適來兩條中之錯簡,不然,豈有其血已結而不為攻破,反投以參、棗,補住其瘀之理,古今注家,望文生義,皆不可解)。

觀其經水適來兩條,一則曰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一則曰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豈非以發熱之時,適值月事,與夫既熱之後,月事本未及期,而熱逼經行者,皆為血室熱盛之候,熱邪深入,其血為瘀,故宜刺肝之募穴期門,以瀉肝經實熱,並宜破血攻瘀,直疏下焦,因以無犯胃氣及上二焦為戒。尋繹此經水適來兩條,皆為實證,則經水適斷一條,明是虛證,兩兩對勘,極為曉暢,而適斷者之主以柴胡、參、棗等藥,其旨尤顯。然則適來兩條之萬萬不能視同一例,而主以小柴胡湯者,亦可於言外得之。

今人治熱入血室之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恆用桃仁承氣等逐瘀之品,其效最捷,皆是熱逼經行,經水適來之證治。而如仲聖所謂適斷之熱入血室,宜於小柴胡之證,殊不多有,即有熱盛而經水適斷者,亦是熱邪蒸灼,瘀而不行之適斷,亦宜逐瘀,必不可徒讀父書,謬引小柴胡湯一法,助桀為虐。

陸九芝《世補齋》前集,陽明病釋第二卷,於經水適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一條,釋之曰,此言譫語之來路有不同,熱入血室,亦能譫語,而病則不在胃,即非承氣之證,故曰無犯胃氣,仲景於熱在血室,必曰無犯胃氣,則仲景於熱在胃氣,必曰無犯胃氣(注:胃氣,《世補齋》醫書作「血室」)可知,可證九芝意中於經水適來兩條,亦知為血瘀之實證,宜逐瘀而不宜於小柴胡湯。

奈何王海藏竟謂經水適來適斷,易老俱用小柴胡湯,加以四物湯秦艽、丹皮等為調經之劑(易老此法,非惟不辨虛寒(注:寒,疑為「實」之誤),且合用四物,尤其庸陋,更不可訓)。

李氏《綱目》亦謂柴胡治熱入血室;石頑《逢原》亦謂必用柴胡;而徐靈胎之《傷寒類方》竟於如見鬼狀一條,補出治以小柴胡湯之說,尤為可駭,夫以徐氏之高明,而猶有此不辨虛實之謬,宜乎今人讀書,大非易事。

壽頤謂果以柴胡治經事適來之實熱證,勢必瘀熱更熾,陽氣上浮,不僅助其昏憒,可使發狂而逾垣上屋,亦可使其逆經倒行,變為吐衄,嘉善沈堯封氏《女科輯要》所載熱入血室治案數條,皆以誤服柴胡加劇,壽頤曾為沈氏書作箋正二卷,論之甚詳,可互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