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一 (1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9)

1. 玉竹

《本經》:「女萎:味甘、平。主中風暴熱,不能動搖,跌筋結肉,諸不足。」

《別錄》:「萎蕤,主心腹結氣,虛熱,濕毒腰痛,莖中寒,及目痛眥爛,淚出。一名玉竹。」

[考證]玉竹,古者作葳蕤;《爾雅》作委萎;惟《本草經》則作女萎;《太平御覽》引《吳普本草》:女萎一名威蕤,一名玉竹;李瀕湖謂女萎,即《爾雅》委萎之訛。

[正義]玉竹,味甘多脂,為清熱滋潤之品。《本經》主中風暴熱,不能動搖,是甘寒清熱,柔潤息風之功效。《千金》葳蕤湯主風溫自汗即本斯旨。跌筋結肉,蓋灼熱傷陰,而筋肉拘攣之證,寒勝熱,潤除燥,所以主之。然「跌筋」二字,甚不可解,則古人傳寫容有訛誤,讀古書者,以意逆之,自能得其會通,正不必拘泥字面,反多窒礙。

「諸不足」三字,張隱菴謂,申明以上諸證,皆屬津液不足,最是確論,蓋玉竹陰柔膩滯,必非能治諸虛不足之藥,而淺者泥之過矣。

《別錄》主心腹結氣,亦指燥熱之證,非痰濕凝結所宜。主虛熱,則陰柔養液之功;主目痛、眥爛、淚出,則息風退熱之力;其治腰痛者,蓋指腎經燥熱,陰液不充之病,非虛寒腰痛可比。惟濕毒及莖中寒兩條,顯與玉竹之柔潤不合,疑有誤字,不敢強作解人,自欺欺世。

瀕湖《綱目》引《別錄》委蛇一條,附入萎蕤之下,云味甘平,主消渴少氣。瀕湖謂亦似萎蕤,頤按:委蛇、萎蕤,古音本近,而主消渴少氣,則潤以益津,正是葳蕤之功,姑附於此。

[廣義]甄權:主時疾寒熱。《日華》:主天行熱狂。瀕湖:主風溫灼熱(即《本經》主中風暴熱之意。但火熾盛者宜之,而表寒未已,或挾痰涎,及胸膈窒塞者,均在禁例)。

《日華》:除煩悶,止消渴,潤心肺。皆甘寒滋液之用也。煩悶者,煩熱之悶,與痰壅氣窒之悶,證情近似,而治法天淵,學者須於此等同病異源之處詳細辨明,方不貽人殃禍。

弘景謂服諸石人不調和者,煮汁飲之。《聖惠方》治乳石發熱。則古人喜服燥熱石藥,以為補品,故古書多有解石藥毒之方,而玉竹能解此毒,其寒可知。

[發明]玉竹,味甘多脂,柔潤之品,本草雖不言其寒,然所治皆燥熱之病,其寒何如。古人以治風熱,蓋柔潤能息風耳,陰寒之質,非能治外來之風邪。凡熱邪燔灼,火盛生風之病最宜,今惟以治肺胃燥熱、津液枯涸、口渴咽乾等證,而胃火熾盛、燥渴消穀、多食易飢者,尤有捷效。

《千金》及朱肱以為治風溫主藥,正以風溫之病,內熱蒸騰,由熱生風,本非外感,而熱勢最盛,津液易傷,故以玉竹為之主藥。甄權謂頭不安者,加用此物,亦指肝火猖狂,風陽上擾之頭痛,甘寒柔潤,正為息風清火之妙用,豈謂其能通治一切頭痛耶。

白話文:

玉竹,味道甘甜,性平和。主要治療中風引起的突然發熱,導致身體不能動彈,以及跌打損傷引起的筋脈攣縮、肌肉結塊等,和各種體內陰液不足的症狀。

又名萎蕤,主要治療心腹氣結、虛熱、濕毒引起的腰痛、陰莖寒冷、眼睛疼痛、眼角潰爛、流淚等。

古時候玉竹被稱為葳蕤,《爾雅》稱作委萎,《本草經》則稱作女萎。《太平御覽》引用《吳普本草》的說法,女萎又名威蕤,也叫玉竹。李時珍認為女萎是《爾雅》中委萎的訛寫。

玉竹味道甘甜,含有油脂,屬於清熱滋潤的藥物。《本經》說它能治療中風引起的突然發熱,身體不能動彈,是因為它性味甘寒,能清熱、柔潤、平息風邪。《千金方》中的葳蕤湯治療風溫自汗,就是這個道理。跌打損傷導致筋脈攣縮、肌肉結塊,是因為熱邪損傷陰液,導致肌肉拘攣,玉竹的寒性可以勝過熱邪,潤澤可以去除乾燥,所以能治療。但「跌筋」這兩個字,很難理解,可能是古人抄寫時出現錯誤,讀古書的人應該根據文意去理解,自然就能明白,不應該拘泥於字面意思,反而會造成理解上的障礙。

關於「諸不足」三個字,張隱菴認為是強調以上各種症狀都是因為體內津液不足所導致,這個觀點非常正確。玉竹性味陰柔、滋膩,絕對不是治療各種虛弱不足的藥物,有些人把它當作補藥,這是誤解了。

《別錄》中說能治療心腹氣結,也是指燥熱引起的,不適合治療痰濕凝結。治療虛熱,是因為它有滋養陰液的功效;治療眼睛疼痛、眼角潰爛、流淚,是因為它有平息風邪、退熱的作用。它治療腰痛,是指腎經燥熱,陰液不足引起的,不是治療虛寒引起的腰痛。只有濕毒和陰莖寒冷這兩條,明顯和玉竹的柔潤特性不符,可能是文字有誤,不敢妄加解釋,自欺欺人。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引用《別錄》中委蛇的條目,歸入萎蕤之下,說它味道甘平,主要治療消渴、氣短。李時珍認為委蛇和萎蕤很相似。我認為委蛇和萎蕤古音相近,而治療消渴、氣短,是通過滋潤來增加津液,這正是葳蕤的功效,所以暫且把它放在這裡。

甄權認為玉竹能治療時疫引起的寒熱;《日華子本草》認為能治療流行病引起的熱狂;李時珍認為能治療風溫引起的灼熱(和《本經》中治療中風暴熱的意思一樣。但適合火氣旺盛的患者,而表寒未解,或夾雜痰涎,以及胸膈堵塞的患者,則不適合使用)。

《日華子本草》還認為玉竹能解除煩悶、止渴、滋潤心肺。這些都是它甘寒滋液的作用。煩悶,是指煩熱引起的煩悶,和痰阻氣滯引起的煩悶,症狀相似,但治療方法卻大相徑庭,學習醫學的人必須仔細區分,避免貽害他人。

陶弘景說服用礦物藥物後身體不適,可以用玉竹煮汁飲用。《聖惠方》用玉竹治療乳石發熱。可見古人喜歡服用燥熱的礦物藥物,認為能補益身體,所以古書中有很多解礦物藥毒的方子,而玉竹能解這種毒,可見其性寒。

玉竹味道甘甜,含有油脂,是柔潤的藥物,本草書籍雖然沒有明確說它性寒,但它所治療的都是燥熱的病症,可見其性寒。古人用它來治療風熱,是因為它柔潤可以平息風邪,玉竹的陰寒性質,並不能治療外感風邪。對於熱邪過盛,火旺生風的病症最適合,現在主要用它治療肺胃燥熱、津液枯竭、口渴咽乾等症狀,對於胃火旺盛、燥渴消穀、容易感到飢餓的患者,尤其有效。

《千金方》和朱肱認為玉竹是治療風溫的主藥,正是因為風溫這種疾病,體內熱邪蒸騰,由熱生風,並非外感引起,而是熱勢最盛,津液容易受損,所以用玉竹作為主藥。甄權說頭部不適的患者,可以加用玉竹,也是指肝火旺盛,風陽上擾引起的頭痛,玉竹的甘寒柔潤,正是平息風邪、清瀉肝火的妙用,豈能說它能治療所有頭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