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六 (7)
卷之六 (7)
1. 瓜蔞
《本經》:「括樓根:味苦,寒。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續絕傷。」
《別錄》:「根:除腸胃中痼熱,八疸,身面黃,唇口乾燥,短氣,止小便利,通月水。實主胸痹。莖葉:味酸,寒,主中熱傷暑。」
[考證]瓜蔞,今之通稱。《本經》、《別錄》俱作括樓;《爾雅》則作栝樓;《釋草》:果裸之實,栝樓;《毛詩》:果裸之實;《傳》云:果裸,栝樓也;《說文》則作𦯚蔞,其說解云:果蓏也;《呂氏春秋》王善生。高誘注:善,或作瓜,𦧔𤬏也(壽頤按:《呂覽》善字,乃菩字之誤)。
郝懿行《爾雅義疏》曰:裸當為蓏,栝樓當為䒷蔞,皆假借也。《說文》在木曰果,在地曰蓏。䒷蔞,實兼二名。李瀕湖《本草綱目》謂:此物蔓生附木,故得兼名,栝樓即果裸二字音轉,亦作𦸈𧁾工,後又轉為瓜蔞,愈轉愈失其真矣。
壽頤按:瀕湖之說固是,然《玉篇》云:䒷蔞,齊人謂之瓜蔞。可知瓜蔞之稱亦舊,惟𤬏字則《玉篇》在後收字中,曰䒷𤬏,土瓜也。知「䒷𤬏」二字,乃是最後之孳生,非漢魏時之所固有。今《靈樞·癰疽》發於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狀如谷實𦧔𤬏。而《甲乙經》十一卷則作瓜蔞,亦可為今本《靈樞》晚出之明證也。
壽頤聞五十年前,吾吳藥肆有瓜蔞子、栝樓子兩種之別,其所謂栝樓子者,有斑駁文如苦瓜子,形與瓜蔞子絕異,蓋不知是何物之子。同光間,有某顯宦之家人服藥,醫方開栝樓子,市肆中遂以斑駁者與之,而此顯宦固知栝樓即瓜蔞之別稱,見之以為有誤,傳肆中人問之,則以市上瓜蔞子、栝樓子本非一物為對。
該宦又問子既不同,則設有醫生用瓜樓根者,市上又將有何種之別?而肆人乃謂止有天花粉一物,其宦遂謂市肆欺人,發縣笞責二百板,自是以後,蘇省藥肆,遂聯合不復用栝樓子,是亦可備藥物界中一則故事。其所謂栝樓子者,壽頤寄跡蘭溪,始親見之,與苦瓜子亦復不同。
苦瓜子扁方有稜,兩端有類方勝,而所謂栝樓子者,形亦橢圓,有稜角,有斑駁色,而不類方勝;其果比瓜蔞實較小,僅如核桃,正圓,而色深赤,但未見根葉何狀,山中野生不少,金衢藥肆皆備之,其用與蔞實不異,蓋亦同類之異種者耳。
[正義]仲景方蔞根、蔞實,分別主治,而《本經》止有栝樓根一條,知上古治療,尤以根為之主也。《本經》氣味雖曰苦寒,然僅微苦而已,故瀕湖謂微苦降火,苦不傷胃。《本經》主治以「消渴」二字為之總綱,正與仲景凡渴者必加蔞根同意,此中古藥物學一以貫之之真傳。
成聊攝謂津液不足則為渴,蔞根味苦微寒,潤枯燥而通行津液;瀕湖謂味甘微苦酸,其莖葉味酸,酸能生津,感召之理。其治身熱煩滿大熱者,燥熱耗津,氣機枯澀,則煩而中滿,非痰濕實結之胸滿,此與蔞實之專治胸痹結痛者不同,彼以子之滑痰滌垢,則能通泄痰濁之窒塞,而萎根但以清熱潤燥為功,則痰濕之實滿,必非其治。此有幾微疑似之別,讀者不可以不辨。
白話文:
瓜蔞
《神農本草經》記載:「栝樓根:味道苦,性寒。主要治療口渴、身體發熱、煩躁脹滿、高熱,能補虛、安和中焦,並能接續斷裂的傷處。」
《名醫別錄》記載:「栝樓根:能去除腸胃中積久的熱氣、黃疸、臉色發黃、嘴唇乾燥、呼吸短促,能止小便頻繁,疏通月經。果實主要治療胸痹。莖葉:味道酸,性寒,主要治療中暑。」
考證
瓜蔞是現在通用的名稱。《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都寫作「栝樓」,《爾雅》則寫作「栝樓」,《釋草》說:「果裸的果實是栝樓」,《毛詩》也說:「果裸的果實」,註解說:「果裸,就是栝樓」。《說文解字》則寫作「𦯚蔞」,解釋說:「是果蓏」。《呂氏春秋》中寫道「王善生」,高誘註解說:「善,有的寫作瓜,指的是𦧔𤬏」。(編者按:《呂覽》的「善」字,應該是「菩」字的錯誤)。
郝懿行在《爾雅義疏》中說:「『裸』應該是『蓏』,『栝樓』應該是『䒷蔞』,都是借用字。《說文解字》中說,長在樹木上的叫『果』,長在地上的叫『蓏』。『䒷蔞』的果實兼具兩種名稱。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這種植物蔓生攀附在樹木上,所以兼具兩種名稱。『栝樓』就是『果裸』二字的音轉,也寫作『𦸈𧁾工』,後來又轉為『瓜蔞』,越轉越失去本來的意義了。」
編者按:李時珍的說法是對的,但是《玉篇》說:「䒷蔞,齊地人叫它瓜蔞」。可見「瓜蔞」這個稱呼也很早就有了,只有「𤬏」字在《玉篇》後收錄的字中,寫作「䒷𤬏」,是土瓜的意思。可知「䒷𤬏」這兩個字,是最後才衍生出來的,不是漢魏時期就有的。現在《靈樞·癰疽》篇中說,長在胸部的癰疽叫做甘疽,顏色青色,形狀像穀實𦧔𤬏。而《甲乙經》第十一卷則寫作「瓜蔞」,這也可以證明現在的《靈樞》是較晚才出現的。
編者聽說五十年前,吳地的藥店裡有瓜蔞子和栝樓子兩種不同的藥材,所謂的栝樓子,表面有斑點紋路,像苦瓜子,形狀和瓜蔞子完全不同,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的種子。同治、光緒年間,有位高官的家人吃藥,醫生開了栝樓子,藥店就拿那種有斑點的給他,而這位高官知道栝樓就是瓜蔞的別稱,看到那種有斑點的,以為拿錯了,就問藥店的人,藥店的人回答說,市面上瓜蔞子和栝樓子本來就不是同一種東西。
這位高官又問,如果種子不同,那麼醫生如果用瓜蔞根,市面上又會出現什麼不同的藥材呢?藥店的人回答說只有天花粉一種,這位高官認為藥店欺騙人,就發動縣裡的人打了藥店的人二百板子,從此以後,江蘇省的藥店就聯合不再使用栝樓子。這也可以作為藥物界的一個故事。編者寄居蘭溪時,才親眼見到了所謂的栝樓子,和苦瓜子也不相同。
苦瓜子是扁平方形,有稜角,兩端類似方勝的形狀,而所謂的栝樓子,形狀也是橢圓形,有稜角,有斑駁的顏色,但不像方勝;它的果實比瓜蔞果實要小,只有核桃大小,形狀很圓,顏色深紅,但是沒有見過它的根和葉子是什麼樣子,山裡有很多野生的,金華、衢州的藥店都有賣,它的功效和瓜蔞果實相似,應該是同一種類的不同的品種。
正義
張仲景的方子中,栝樓根和栝樓果實是分別主治不同的疾病,而《神農本草經》只有栝樓根一條,可見古代的治療,主要是以根為主的。《神農本草經》中說它味道苦,性寒,但是實際上只是微微的苦味而已,所以李時珍說它微苦可以降火,苦味又不會傷害脾胃。《神農本草經》的主治以「消渴」二字為總綱,這和張仲景凡是口渴的病人一定會用栝樓根的說法是一致的,這是古代藥物學一貫的真傳。
成聊攝認為津液不足就會口渴,栝樓根味道苦,性微寒,能滋潤乾燥,通行津液;李時珍認為它味道甘、微苦、酸,它的莖葉味道酸,酸味能生津,這是感召的道理。它治療身體發熱、煩躁脹滿、高熱,是因為燥熱耗傷津液,導致氣機枯澀,所以會煩躁和中滿,這不是痰濕凝結造成的胸滿,這和栝樓果實專門治療胸痹結痛是不同的。栝樓果實靠它滑利痰液、清除污垢的特性,可以疏通痰濁淤塞,而栝樓根只是用來清熱潤燥,所以痰濕的實滿,不是它能治療的。這其中有微妙的差異,讀者不可以不辨別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