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六 (6)
卷之六 (6)
1. 絡石
《本經》:「味苦,溫。主風熱死肌,癰傷,口乾舌焦,癰腫不消,喉舌腫,水漿不下。」
《別錄》:「微寒。大驚入腹,邪氣,養腎,主腰髖痛,堅筋,利關節。」
[考正]癰傷,繆氏《經疏》謂傷宜作瘍。
壽頤按:仲淳以後世文義言之,癰瘍二字,盡人能知,頗似古書傳寫之誤。然《周禮·醫師》瘡瘍者造焉。鄭注:身傷曰瘍。知瘍之與傷,古人通用,不必為舊本改字。絡石,據《太平御覽》引吳普說,落石,一名鱗石,一名明石,一名縣石,一名雲華,一名雲英,一名云丹。《名醫別錄》又曰一名石磋,一名略石,一名明石,一名領石,一名縣石。
貌視之,頗似石藥類,蓋附石而生,故得諸名。蘇恭《唐本草》注云:俗名耐冬,以其包絡石木而生,故名絡石。瀕湖《綱目》所載形色甚詳,即山石上及人家牆壁上蔓生之一種也。今吾吳藥肆中,謂之絡石藤,與《別錄》所謂石龍藤,其義亦合。
[正義]絡石氣味,《本經》謂之苦溫,蓋以隆冬不調,而功能通經活血言之,故以為溫。然《本經》主治,純是熱證,則非溫熱可知,故《別錄》改作微寒,而《御覽》引李當之說,且以為大寒也。此物蔓生而甚堅韌,節節生根,故善走經脈,通達肢節。《本經》主風熱死肌。
《別錄》養腎,主腰髖痛,堅筋,利關節,皆即正義。其治癰腫,喉舌腫,口乾舌焦,皆苦寒瀉降之功也。《別錄》謂其除邪氣,則以邪熱而言。凡《本經》、《別錄》邪氣二字,所賅最廣,其實各有所主,並非泛辭,讀者當以意逆之,自能悟到,不可混作一例看。惟「大驚入腹」四字,則不甚可解,當付闕疑耳。
[廣義]蘇恭謂:療產後血結,大良(蓋以瘀露不通而言,苦瀉破瘀,且善通絡,是以主之)又謂:主蝮蛇瘡毒心悶(則清熱泄降,固解毒之良藥)。又謂刀斧傷瘡,傅之立瘥(則又外治止血之神丹矣)。
藏器謂:主一切風(即《本經》治風熱死肌,《別錄》利關節之義,今用以舒筋活絡,宣通痹痛,甚驗)
《外臺》謂:喉痹腫塞,喘息不通,須臾欲絕者,一味水煎呷之,神驗。
白話文:
絡石
《神農本草經》記載:絡石味苦,性溫。能治療風熱導致的肌肉壞死、癰疽傷口、口乾舌燥、癰腫不消、喉嚨舌頭腫痛、以及無法吞嚥水液等症狀。
《名醫別錄》記載:絡石性微寒。能治療驚嚇導致的腹痛、邪氣入侵、滋養腎臟,並能治療腰髖疼痛、強健筋骨、舒通關節。
考證:「癰傷」一詞,《經疏》認為「傷」應作「瘍」。壽頤認為,後世人普遍理解「癰」和「瘍」,古書中可能存在筆誤。但《周禮》中已有「瘍」指身體外傷的記載,因此古人可能通用「傷」和「瘍」,不必更改原文。
根據《太平御覽》引述吳普的說法,絡石也叫落石、鱗石、明石、縣石、雲華、雲英、雲丹。《名醫別錄》又稱其為石磋、略石、明石、領石、縣石。
絡石的外觀類似礦物藥材,因為它依附在岩石上生長,因此有了這些名稱。蘇恭《唐本草》記載,絡石俗稱耐冬,因為它纏繞在岩石和樹木上生長,所以得名絡石。李時珍《本草綱目》對絡石的形態特徵描述十分詳盡,它生長在山石上和房屋牆壁上。現在吳地藥店稱之為絡石藤,與《名醫別錄》中記載的石龍藤,意思也相符。
絡石的藥性,《神農本草經》說它味苦性溫,這可能是因為它在隆冬時節也能生長,且具有通經活血的功能。但《神農本草經》記載的療效都是熱證,說明它並非溫熱藥物,所以《名醫別錄》改為性微寒,而《太平御覽》引述李當之的說法,則認為它性大寒。這種植物蔓生且非常堅韌,節節生根,因此善於運行經脈,暢通肢節。《神農本草經》記載它能治療風熱導致的肌肉壞死。
《名醫別錄》記載它能滋養腎臟,治療腰髖疼痛、強健筋骨、舒通關節,這些都是其藥效的正確闡述。它治療癰腫、喉舌腫痛、口乾舌燥,都是依靠其苦寒瀉降的功效。《名醫別錄》記載它能去除邪氣,指的是邪熱。凡是《神農本草經》和《名醫別錄》中提到的「邪氣」二字,其涵蓋範圍很廣,實際上各有側重,並非泛指,讀者應仔細揣摩,才能理解其含義,不可混為一談。「大驚入腹」四字,意義不明,暫且存疑。
此外,蘇恭記載:絡石能治療產後血瘀(因為它能破瘀通絡);還能治療蝮蛇咬傷引起的毒性心悶(因其能清熱解毒);以及刀斧傷,外敷能快速癒合(具有外治止血功效)。
陳藏器記載:絡石能治療一切風症(即《神農本草經》中治療風熱死肌,《名醫別錄》中舒通關節的功效,現在用於舒筋活絡,治療痹痛效果顯著)。
《外臺秘要》記載:治療喉嚨腫痛阻塞,呼吸困難,危及生命的情況,單用絡石水煎服,療效神奇。
2. 木連
[發明]木連、薜荔,俱見陳藏器《本草拾遺》。薜荔與絡石一類,蔓延樹上,節節生根,性情功用,皆與絡石相似。藏器謂:葉,酸平,主風血,暖腰腳。蘇頌謂:治背癰,亦主下痢。《大明》謂:治癧瘍、惡瘡、疥癬。瀕湖:治血淋痛澀。皆疏通經隧,清熱逐瘀之意。
木蓮,即薜荔之實,其大如杯,蒂小,上豐而平,有似蓮房,故得蓮名,亦曰木饅首。瀕湖謂:消腫散毒,止血,下乳,治腸痔、陰㿗。功用亦與絡石相近。石頑謂:利水,止血,通乳要藥。《綱目》引《集簡方》:木饅頭二枚,豬前蹄一個,爛煮食之,並飲其汁,一日即通,則通脈之捷,仍本乎蔓延有力之性情。今吾鄉俗謂之木龍通子,龍以蔓生取義,通則名之以其能也。
但瀕湖又謂其主久痢;《普濟方》又治遺精、脫腸,則此物著樹有力,隆冬不調,通中有守,又不專在滑瀉見功,較之木通、王不留行等走竄迅疾,亦易傷陽者,不可同日語矣。
白話文:
木蓮
薜荔和木蓮,最早記載在陳藏器的《本草拾遺》裡。薜荔和絡石很像,都是攀附在樹上生長,莖節會長出根,它們的特性和功效也差不多。陳藏器說薜荔的葉子酸而平和,可以治療風血病,溫暖腰腳。蘇頌說它可以治療背部膿腫,也能治療痢疾。《大明本草》說它可以治療癧瘍、惡瘡、疥癬。李時珍(瀕湖)說它可以治療血淋引起的疼痛和澀滯。這些功效都是因為它能疏通經絡,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木蓮就是薜荔的果實,果實大小像個杯子,蒂很小,頂端豐滿平坦,像蓮蓬,所以叫木蓮,也叫木饅頭。李時珍說它能消腫解毒、止血、催乳,還能治療腸痔、陰部腫痛。它的功效也和絡石很相似。石頑(寇宗奭)說它利水、止血,是催乳的重要藥物。《本草綱目》引用《集簡方》的記載:用兩個木饅頭和一個豬前蹄一起燉爛吃,喝湯,一天就能通便,說明它通經脈的功效很快,這跟它攀爬生長、生命力旺盛的特性有關。現在我們鄉下人稱它為木龍通子,「龍」字取其蔓生之意,「通」字則指它通便的功效。
但是李時珍也說它能治療久痢;《普濟方》又記載它能治療遺精、脫腸。可見這種植物雖然生命力強,即使在隆冬也不凋謝,它通而不瀉,功效不單單在於通便,和木通、王不留行等藥物相比,那些藥物走竄迅速,容易傷陽,不能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