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六 (5)
卷之六 (5)
1. 天門冬
《大明》謂:潤五臟(則滋養臟陰,固柔潤多脂之明效)。又謂補五勞七傷,吐血,治嗽(則陰虛多火者宜之,如脾陽不旺,恐其滑下作瀉,亦不可過於寒涼,致傷中土沖和之氣)。
王海藏謂:治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是即肺熱成痿,陰虛多火之候。孫真人亦謂陽事不起,宜常服之,正以陰精消爍,廢而不用,故宜益陰以滋其燥。而庸俗之見,反有恣用溫燥剛烈之藥,冀以起萎者,豈不灼盡其垂竭之脂膏耶?
瀕湖謂:潤燥滋陰,清金降火(概括言之,能舉其大)。
[禁忌]景岳謂:虛寒假熱,脾腎溏泄忌之。石頑謂:脾虛而泄瀉惡食者,雖有當用之症,亦莫輕投。壽頤則謂證屬虛寒,本無選到此等純陰之理,惟虛熱熾甚之時,似此陰寒潤下,亦只當去其太甚,適可而止,知其用之太過,必令脾胃受戕,鶩溏減食,反貽過中之累,卒歸不治。
繆仲淳謂:陰虛水涸,火起下焦而上炎者,誠為要藥。惟大寒而苦,不利脾胃,陰虛之人,脾胃多弱,又損其胃,則是絕其後天生氣之源,旨哉言乎!
白話文:
《大明》書中說:天門冬能滋潤五臟(意指滋養臟腑的陰液,具有柔潤多脂的明顯功效)。又說它能補益因過度勞累和情志失調造成的虛損,治療吐血和咳嗽(這說明適合陰虛火旺的人,如果脾陽不足,可能會因藥性滑利而導致腹瀉,也不宜過於寒涼,以免損傷中焦脾胃的平和之氣)。
王海藏說:天門冬能治療四肢痿弱無力、嗜睡、足底發熱疼痛。這是肺熱導致痿症,屬於陰虛火旺的症狀。孫思邈也說,陽痿不舉,宜經常服用天門冬,正是因為陰精耗損,導致性功能衰退,所以需要滋養陰液來潤澤其乾燥。而一般人的錯誤觀念,反而使用溫燥剛烈的藥物,希望以此來振起萎靡不振的功能,豈不是更會耗盡其將要枯竭的精液嗎?
李時珍說:天門冬能潤燥滋陰,清肺降火(這是概括的說法,能抓住其主要功效)。
[禁忌]張景岳說:虛寒體質、出現假熱症狀,以及脾腎虛弱、大便稀溏的人,不宜使用天門冬。石頑說:脾虛導致腹瀉、食慾不振的人,即使有適應症,也不要輕易使用天門冬。壽頤則說:病症屬於虛寒,本來就不應該選擇這種純陰的藥物。只有在虛熱非常嚴重的時候,可以適當使用這種陰寒潤下的藥物,但也只能適可而止,要知道如果使用過量,必定會損傷脾胃,導致腹瀉、食慾減退,反而會造成過度的傷害,最終導致疾病難以治癒。
繆仲淳說:陰液虧虛、體內水分枯竭,導致虛火下行而向上燃燒的情況,天門冬確實是重要藥物。但是它性質大寒又苦,不利於脾胃,而陰虛的人,脾胃通常也比較虛弱,再損傷其脾胃,就等於斷絕了後天之氣的來源,這話說的很有道理啊!
2. 茜根
《本經》:「味苦,寒。主寒濕風痹,黃疸,補中。」
《別錄》:「止血,內崩下血,膀胱不足,踒跌,蠱毒。」
[正義]茜根性寒,所主多血熱失血之症,古今說解,都無異義。而《本經》主治,獨以寒濕二字為冠,最為不倫。雖各本無不盡同,然病情藥性大相矛盾,此必古人傳寫之訛,不可望文生義,曲為附和。風痹,指血瘀血熱,痹著不行而言,茜草寒涼,又色赤入血,而能通瘀活絡,是以主之。
古人論痹,本有熱痹一候,此必不可與上文寒濕連屬讀之,而謬謂可治寒痹濕痹也。黃疸,本屬熱證,此則並能清熱逐瘀,繆仲淳謂指畜血發黃,而不專於濕熱,其說甚是。補中,以清熱言,熱淫於裡則中氣傷,惟去其熱,清其血,則中得其補。《經》文最簡,皆當觀其會通,並非泛泛言之。
《別錄》止血,以血熱湧泄而言,一以清血中之熱,一以通壅積之瘀,斯血循故道而不橫逆。崩中,亦以龍雷太亢之時而言,如其所失太多,陽氣已餒,即非所宜。踒跌,必有血瘀,瘀則蘊而生熱,故宜清熱行瘀。蠱毒,皆南方熱淫之毒,清血熱者,必能解毒,陳藏器謂蘘荷與茜,主蠱為最。
惟膀胱不足一證,殊屬費解,姑且存而不論,以俟知者。
[廣義]《大明》:止鼻洪,尿血,月經不止,痔瘻,瘡癤(皆指火邪太亢者言之)。又謂治產後血運(則惟肝陽有餘,惡瘀不暢者為宜,而血脫髮暈,不可概用)。
瀕湖謂:通經脈(則以血熱瘀結者為宜)又謂治骨節風痛(活血行血,亦惟血熱痹著者宜之,即《本經》治風痹,《別錄》主踒跌之義也)
[發明]瀕湖謂茜根赤色而氣溫,味微酸而帶咸,色赤入營,氣溫行滯,味酸主肝,而咸走血,專於行血活血。俗方治女子經水不通,以一兩煎酒,服之甚效。
白話文:
茜根
《神農本草經》記載:茜根味苦,性寒。主治寒濕風痹、黃疸、補益中氣。
《名醫別錄》記載:茜根能止血,治療內出血、崩漏、膀胱虛弱、跌打損傷、蠱毒。
古代醫家認為茜根性寒,主要治療血熱、出血等症狀,這一點古今醫家看法一致。但《神農本草經》中將寒濕放在主治症狀的首位,與藥性寒涼似乎矛盾。雖然各版本記載都相同,但藥性與病症似乎矛盾,這可能是古人傳抄時的錯誤,不應過度引申。風痹指的是血瘀血熱導致肢體麻痹,茜草性寒涼,顏色赤紅入血,能通瘀活絡,因此能治療風痹。
古代醫家論述痹症,有熱痹之說,不應將其與寒濕痹症混為一談,認為茜根能治療寒濕痹。黃疸屬熱證,茜根能清熱解毒,繆仲淳認為指的是瘀血導致發黃,而非單純的濕熱,此說甚是。所謂「補中」,是指清熱而言,裡熱傷及中氣,只有去除裡熱,清血,才能補益中氣。《神農本草經》記載簡潔,需理解其整體意思,不能單純字面理解。
《名醫別錄》中記載的止血功效,指的是血熱妄行引起的出血,一方面清熱,一方面通瘀,使血液恢復正常運行。崩漏,也是指因肝陽亢盛引起的出血,但如果失血過多,陽氣衰弱,則不宜使用茜根。跌打損傷,必然有瘀血,瘀血會積聚生熱,因此需要清熱活血。蠱毒,多為南方濕熱之毒,清熱解毒的茜根能解此毒,陳藏器認為蘘荷與茜根治療蠱毒效果最佳。
至於膀胱虛弱這一症狀,則難以理解,暫且擱置,留待後人研究。
《大明本草》記載:茜根能治療鼻出血、血尿、月經不止、痔瘡、癰腫瘡瘍(這些都指火邪過盛)。還能治療產後血瘀(僅限於肝陽過盛、瘀血阻滯者適用,而血虛、暈厥者則不宜使用)。
《瀕湖脈學》記載:茜根能通經絡(適用於血熱瘀滯者),還能治療骨節風痛(活血化瘀,僅適用於血熱痹痛者,這與《神農本草經》治療風痹、《名醫別錄》治療跌打損傷的功效相符)。
瀕湖認為茜根顏色赤紅,氣味溫和,微酸帶鹹,顏色赤紅入血,溫和之氣能運行血滯,酸味主肝,鹹味入血,專長於活血化瘀。民間常用茜根治療女子經閉,用一兩茜根煎酒服用,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