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3)

1. 生地黃

至《名醫別錄》則更出生地黃一條,顯與乾地黃區別,其主治則乾者補血益陰,鮮者涼血清火,功力治療,不復相混,然究屬寒涼之品,惟虛而有熱者為宜,若真陰不充,而無熱證,則用乾地猶嫌陰柔性質,不利於虛弱之脾胃,於是唐宋以來,有製為熟地黃之法,以砂仁和酒拌之,蒸曬多次,至中心純黑極熟為度。

則借太陽之真陽,以變化其陰柔性質,俾中虛者服之,不患其凝滯難化,所以熟地黃且有微溫之稱,乃能補益真陰,並不虞其寒涼滑泄,是以清心胃之火者,一變而為滋養肝脾腎之血,性情功效,已非昔此。而質愈厚重,力愈充足,故能直達下焦,滋津液,益精血,昔人但謂色黑入腎,猶是皮相之見,凡津枯血少,脫汗失精及大脫血後,產後血虛未復等證,大劑頻投,其功甚偉。

然黏膩濁滯,如大虛之體服之,亦礙運化,故必胃納尚佳,形神未萎者,方能任受,不然則窒礙中州,必致脹悶,雖有砂仁拌蒸,亦屬無濟,則中氣太弱,運動無權之弊也。近世遂有再用砂仁末拌炒成炭,專為此種虛證設法者,則真是無可奈何之作為,雖曰費盡心機,亦屬矯揉造作,其亦思其功力之果何如耶?

[正訛]地黃之得名,以色黃味甘,補益中土,合於坤土中之和德也。《本經》一名地髓,郭注《爾雅》亦引之,則言其豐腴潤澤,譬猶地中之精髓耳。羅願《爾雅翼》妄謂浸水驗之,以浮者為天黃,半沉半浮者為人黃,沉者為地黃云云,亦知此物質量,斷無入水能浮之理,無知妄作,惑世欺人,最是無理取鬧。考羅氏之書,本多鄙俚可笑,而此說則出於《日華本草》,殊不足徵。

張石頑之《本經逢原》,亦有枯槁質輕為天黃之說,皆為大明杜撰之說所誤,不可聽也。又《本經》地黃一名芐,《爾雅》亦載之;羅願遂謂字從下者,有趨下之義;張隱菴乃謂地黃性惟下行,故字從下。

要知地黃滋補血液,豈僅下行為功,何可拘泥古字,妄為附會,致令藥性醫理,牽強不通,須知欲談醫學,必以實有治驗為主,何必學王荊公之字說,反生許多窒礙耶?熟地之補陰補血,功效固不可誣,然亦惟病後元虛及真陰稍弱者,可以為服食補養之用,今人多以入之滋補膏方中,正是恰到好處。苟其人胃納素薄及虛弱成瘵者,得此必中滿妨食,甚且作脹,其為害亦頗不淺。

而痰飲瀰漫,或兼挾外感者,固無論矣。考古今之推崇熟地者,莫逾於景岳,幾欲以人參、熟地為朝饔夕飧之品,所著全書中,觸處皆然,大是可厭。實則此公出入富貴之家,無病之病,不得不以此種藥品敷衍塞責,本非專為治病而設。景岳新方,半皆如此,所以平庸膚淺,多無深意。

惟其喜於誇張,滿口自詡,則真以臭腐為神奇,大言欺人,未免可笑。而陳修園專與此公作難,極力詆訌,嬉笑怒罵,無奇不有,每借熟地以為集矢之鵠,雖未免言之太甚,要亦景岳之夸誕有以取之,實則修園之痛絕(注:一本痛前有「深惡」兩字)於熟地一物,亦殊不必也。

白話文:

生地黃這個藥材,最早在《名醫別錄》中被單獨列出,明確與乾地黃區分開來。乾地黃主要用於補血滋陰,而新鮮的生地黃則能涼血清火,兩者功效和治療作用截然不同,不應混淆。然而,它們都屬於寒涼的藥物,只適合體虛且有熱象的人使用。如果只是單純的陰液不足,沒有明顯的熱象,使用乾地黃都嫌藥性過於滋膩,反而會傷害虛弱的脾胃。因此,從唐宋時期開始,就出現了將生地黃炮製成熟地黃的方法,用砂仁和酒拌勻,經過多次蒸曬,直到中心變成純黑色、完全熟透為止。

這樣做的目的是借助太陽的陽氣,轉變生地黃寒涼的藥性,讓體虛的人服用後,不會因為藥性過於滋膩而難以消化。所以熟地黃具有微微溫熱的性質,能有效補益陰液,且不必擔心其寒涼滑瀉。這樣一來,原本清心胃之火的生地黃,就轉變為滋養肝脾腎之血的藥材,藥性和功效都與之前不同。而且,熟地黃質地更加厚重,藥力也更充足,因此能夠直達下焦,滋潤津液,補益精血。過去的人認為熟地黃色黑入腎,只是看到了表面現象。對於津液枯竭、血虛、脫汗、遺精以及大出血後、產後血虛等情況,大量頻繁地使用熟地黃,效果非常顯著。

然而,熟地黃的藥性比較黏膩滯重,如果體質非常虛弱的人服用,會阻礙脾胃的運化。因此,必須要胃口尚可、精神未衰的人,才能承受熟地黃的滋補,否則會導致胸悶腹脹。即使加入了砂仁一起炮製,也難以避免這個問題,這說明患者的脾胃功能太弱,無法有效運化藥力。近代有人嘗試再用砂仁末將熟地黃炒成炭,專門為這種體虛的人設法,但這也是無可奈何的做法。雖然費盡心思,卻顯得矯揉造作,其效果究竟如何呢?

[考證]地黃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色黃味甘,能夠補益脾胃,符合大地坤土中和的德性。《本經》中地黃又名地髓,郭璞註解《爾雅》時也引用了這個名稱,是說地黃豐腴潤澤,就像大地的精髓一樣。羅願在《爾雅翼》中妄加推論,說把地黃浸在水裡,漂浮的稱為天黃,半浮半沉的稱為人黃,沉底的稱為地黃。但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地黃質地沉重,絕對沒有入水漂浮的道理,羅願這種說法純屬無知妄作,惑世欺人。查看羅願的著作,有很多粗俗可笑的言論,這個說法也出自《日華本草》,不足為信。

張石頑在《本經逢原》中,也說枯槁質輕的為天黃,這是被大明醫家的杜撰之說誤導了,不可採信。《本經》中,地黃又名芐,《爾雅》中也有記載。羅願因此認為地黃的名字帶有「下」字,有趨下的意思。張隱庵則認為地黃藥性向下,所以名字中帶有「下」字。

要知道,地黃是滋補血液的藥物,它的功效並不僅僅是向下,怎麼可以拘泥於古字,妄加附會,導致對藥性和醫理的理解出現偏差呢?要知道,醫學必須以實際療效為依據,何必學習王安石的文字遊戲,反而產生許多阻礙呢?熟地黃補陰補血的功效確實不假,但只適合病後體虛以及陰虛較弱的人,可以用來滋補養生。現在很多人把熟地黃加入滋補膏方中,這正是恰當的用法。如果一個人平時脾胃虛弱,或者因為虛弱而導致消瘦,服用熟地黃反而會導致胸腹脹滿、食慾不振,甚至引起腹脹等不良反應,造成的傷害也不小。

至於痰飲瀰漫,或兼有外感的人,更不適合服用熟地黃。研究古今推崇熟地黃的人,沒有人比得上張景岳,他幾乎把人參和熟地黃當作每日的必備品,在他的著作中,隨處可見這種觀點,令人厭煩。實際上,張景岳經常出入富貴人家,對於那些沒有什麼疾病的人,不得不通過開具這些藥物來敷衍塞責,並非真的為了治病。景岳的許多新方劑都是如此,所以顯得平庸膚淺,沒有什麼深意。

他喜歡誇大其詞,滿口自誇,實在是把腐朽的東西當成神奇的,說大話欺騙世人,不免讓人覺得可笑。陳修園則專門與張景岳唱反調,極力詆毀他,嬉笑怒罵,無所不用其極,常常拿熟地黃作為攻擊的目標。雖然陳修園的言辭有些過激,但也是張景岳過於誇大其詞而造成的。其實,陳修園對熟地黃深惡痛絕,也實在沒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