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七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10)

1. 大戟

《本經》:「味苦,寒。主蠱毒,十二水腫滿,急痛積聚,中風皮膚疼痛,吐逆。」

《別錄》:「主頭腋癰腫,頭痛,發汗,利大小便。」

[考異]腫滿,瀕湖《綱目》引作腹滿,石頑《逢原》仍之,茲從孫淵如問經堂輯本。

[正義]大戟,乃逐水峻劑,上古已以戟名,其猛可知。瀕湖謂其味辛、苦。戟人喉咽,似尚未允。《神經》謂主蠱毒,以蠱乃南方大熱大毒之蟲類,非苦寒峻下,不能解之。十二水腫滿,急痛積聚,蓋謂十二經之水濕積聚,以致外腫內滿,而為急痛耳。然苟非體充邪實者,亦不可概投。

「中風皮膚疼痛」,六字當作一句讀,蓋指風濕熱之襲於肌腠者,則辛能疏散,而苦寒又專泄降,是以治之,非泛言外受之風寒。石頑謂指風水膚脹,亦頗有理。吐逆是指水飲停於上焦,而不能下泄以致上逆者,此以辛苦泄破,通達下降,是以主之。《別錄》主頭腋癰腫,皆痰飲凝絡之證治。

頭痛,亦指飲邪凝聚,水氣上凌者而言。發汗,則驅除水濕之溢於膚腠者耳。利大小便,固通泄攻破之專職矣。

[廣義]甄權謂:下惡血癖塊,通月水,墮胎孕(固皆以攻破為主治)。又謂:主腹內雷鳴(則水走腸間,停而不去者耳)。蘇頌謂:主癮疹風(蓋亦風濕之留於肌表者,故皮膚間發為癮疹瘰粒癢瘙,此能泄導肌膚風水,即《別錄》所謂發汗之旨也)。

李瀕湖謂痰涎為病,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入於心,則迷竅而成癲癇,妄見妄言(壽頤按:此神經為病,古人謂之痰迷心竅,誠屬理想之謬,然痰涎結聚,生熱上凌,而致氣血沖腦,謂為痰病,亦自確鑿);入於肺,則塞竅而成咳唾稠黏,喘急背冷(壽頤按:此肺中津液,自凝成飲,非經絡之痰,果能入肺);入於肝,則留伏蓄聚,而成脅痛乾嘔,寒熱往來(壽頤按:此痰涎之凝聚於肝膽經隧中者,亦不可謂痰入於肝);入於經絡,則麻痹疼痛;入於筋骨,則頭項胸背,腰脅手足,牽引隱痛。陳無擇《三因方》並以控涎丹主之,殊有奇效,此乃治痰之本。

痰之本,水也,濕也,得氣與火,則凝滯而為痰、為飲、為涎、為涕、為癖積。大戟能泄臟腑之水濕,甘遂能泄經隧之水濕,白芥子能散皮裡膜外之痰,惟善用者能收奇功。

錢仲陽謂腎為真水,有補無瀉,惟痘瘡變黑歸腎一證,用百祥膏下之,以瀉腎,謂非瀉腎,瀉其腑則臟自不實。李東璧謂百祥丸惟大戟一味,善能行水,故曰瀉其腑以通膀胱。要之百祥瀉腎,非獨瀉腑,正是實則瀉子之義,腎邪實而瀉肝耳。大戟浸水,其色清綠,肝膽之藥,故百祥膏又治嗽而吐青綠水者。

仲景亦云,心下痞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者,十棗湯主之。乾嘔脅痛,非肝膽病乎?則百祥膏之瀉肝膽明矣。潔古老人治變黑歸腎,用宣風散代百祥膏,亦是瀉子之意。蓋毒火熾,則水益涸,風挾火勢,則土受虧,故津血內竭,不能化膿,而成青黑干陷,瀉其風火之毒,正所以救腎扶脾,或謂脾虛腎旺,故瀉腎扶脾者非也。蓋腎之真水不可瀉,此乃瀉其陷入之邪毒爾。

白話文:

大戟

《神農本草經》記載:大戟味苦、性寒。主治蠱毒、全身水腫、腹部脹滿疼痛、積聚、中風引起的皮膚疼痛、嘔吐。

《名醫別錄》記載:主治頭部、腋下的癰腫、頭痛、發汗、通利大小便。

關於「腫滿」,《本草綱目》引述為「腹滿」,李時珍《奇經八脈考》也沿用此說,這裡則採用孫淵如的版本。

大戟是一種強力利尿的藥物,古時候就用「戟」來命名,可見其藥性之猛烈。《本草綱目》記載其味辛、苦,但戟入口喉嚨會感到不舒服,這個說法似乎不太準確。《神農本草經》說它能治蠱毒,因為蠱毒是南方一種劇毒的蟲類,只有苦寒峻下的藥物才能解毒。十二水腫滿、急痛積聚指的是十二經絡的水濕積聚,導致身體外腫內脹,並且疼痛。但是,如果體內不是邪氣實證,就不能使用。

「中風皮膚疼痛」應作為一句話理解,指的是風濕熱邪侵入肌膚所致,大戟辛味能疏散,苦寒又能瀉降,因此可以治療,並不是指一般的風寒外感。李時珍也認為是指風水引起的皮膚腫脹,這個說法也比較合理。嘔吐是指水飲停留在上焦,不能下泄而上逆,大戟辛苦能瀉破,通達下降,所以能治療。 《名醫別錄》記載的大戟主治頭部、腋下的癰腫,都是痰飲凝滯的病症。

頭痛指的是飲邪凝聚,水氣上衝;發汗指的是驅除水濕溢於肌膚;利大小便,則是它通利攻破的功效。

甄權說:大戟能瀉除惡血瘀塊,通經,墮胎(都是以攻破為主治)。又說:主治腹內雷鳴(水在腸道停留不通)。蘇頌說:主治癮疹(也是風濕停留在肌膚表面,導致皮膚出現疹子、結節,瘙癢,大戟能疏導肌膚風水,這就是《名醫別錄》中所說的發汗)。

李時珍認為痰涎致病,隨著氣的升降,無處不到:入心則迷竅成癲癇,胡言亂語(壽頤注:這是神經病,古人說是痰迷心竅,這是錯誤的理解,但痰涎積聚生熱上衝,導致氣血衝擊大腦,說是痰病,也是合理的);入肺則阻塞氣道,導致咳嗽痰稠、喘息、背冷(壽頤注:這是肺部津液凝結成飲,不是經絡的痰,不可能進入肺部);入肝則積聚,導致脅痛、乾嘔、寒熱往來(壽頤注:這是痰涎凝聚在肝膽經絡中,不能說是痰入肝);入經絡則麻痺疼痛;入筋骨則頭項胸背、腰脅手足牽引疼痛。陳無擇《三因方》用控涎丹治療,療效很好,這是治療痰的根本方法。

痰的本源是水和濕,遇到氣和火則凝滯成痰、飲、涎、涕、癖積。大戟能瀉除臟腑的水濕,甘遂能瀉除經絡的水濕,白芥子能散除皮裡膜外的痰,只有善於用藥者才能收到奇效。

錢仲陽說腎為真水,應該補而不瀉,只有痘瘡變黑歸於腎的病症,用百祥膏瀉下,瀉的是腎腑,不是瀉腎,瀉腑則臟自不實。李東璧說百祥丸只有大戟一味,善於行水,所以說瀉其腑以通膀胱。總之,百祥瀉腎,不只是瀉腑,而是實則瀉的道理,腎邪實則瀉肝。大戟浸水,顏色清綠,是肝膽的藥物,所以百祥膏也能治療咳嗽吐出青綠痰水的病症。

張仲景也說,心下痞滿,牽引脅下痛,乾嘔氣短,用十棗湯治療。乾嘔脅痛,不是肝膽病嗎?所以百祥膏瀉肝膽就明確了。潔古老人治療痘瘡變黑歸腎,用宣風散代替百祥膏,也是瀉子的意思。因為毒火熾盛,則水液減少,風挾火勢,則脾土受損,所以津血內竭,不能化膿,而成青黑乾陷,瀉除風火之毒,正是救腎扶脾的方法,不是脾虛腎旺,所以瀉腎扶脾。因為腎的真水不可瀉,這是瀉除陷入的邪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