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五 (2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22)

1. 肉豆蔻(即肉果)

[發明]肉豆蔻,始見於《唐本草》,氣味辛溫。《開寶本草》謂消食止泄,治積冷心腹脹痛,霍亂,嘔沫冷氣,皆溫煦脾土,專治寒中之意。而其味又澀,則能止虛寒之泄瀉。蓋其除寒燥濕,解結行氣,專理脾胃,頗與草果相近,則辛溫之功效本同,惟澀味較甚,並能固及大腸之滑脫,四神丸中有之。

溫脾即以溫腎,是為中下(注:原作「上」,顯誤,改)二焦之藥,與草果之專主中焦者微別。《開寶》又謂治中惡、鬼氣、冷疰,則亦闢除陰霾之意,不可拘泥到鬼物上去。《大明》謂溫中下氣,開胃,解酒毒;甄權謂治宿食痰飲,止小兒吐逆不下乳,腹痛;李珣謂主心腹蟲痛,皆專就寒濕一邊著想者,若濕熱鬱滯而為此諸證,則必不可一例論治,故李珣又謂主脾胃虛冷虛泄;瀕湖謂暖脾胃,固大腸,要言不煩,最為確切。惟珣又謂治赤白痢,則濕熱者多,虛寒者少,不當泛泛言之耳。

石頑謂溫中補脾,寬膨脹,固大腸,為小兒傷乳、吐逆、泄瀉之要藥;又謂脾土性善芳香,故肉果與脾胃,最為相宜。能下氣者,脾得補則健運,而易於消穀下氣,非若厚朴、枳實之峻削,惟熱鬱暴注禁用,以其辛溫滯澀之故。壽頤謂脾喜溫而惡寒,喜燥而惡濕,溫和則敷布有權,剛燥則清陽乾運,若中陽既衰,濕邪困之,即萎靡倦怠,而索索無生氣矣。

惟香、砂、蔻仁之類,溫煦芳香,足以振動陽氣,故醒脾助運,最有近功,則所謂消食下氣,已脹泄滿者,皆其助消化之力,固不可與克削破氣作一例觀。

白話文:

肉豆蔻(即肉果)具有辛溫的特性。《開寶本草》記載其能消食止瀉,治療因積冷導致的心腹脹痛、霍亂、嘔吐冷氣等症狀,這些功效都是因為它能溫暖脾土,專門治療寒症。由於它略帶澀味,也能夠止住因虛寒引起的泄瀉。它能除寒燥濕、解結行氣,主要調理脾胃,功效與草果相近,都是辛溫的藥物,只是肉豆蔻的澀味更重,且能固攝大腸,因此四神丸中也含有它。

溫暖脾胃也能溫暖腎陽,所以它能溫補中焦和下焦,這點和主要溫補中焦的草果略有不同。《開寶本草》還記載它能治療中惡、鬼氣、冷疰等症,意思是說它能祛除陰邪,不必過度聯想鬼神。《大明本草》記載它能溫中下氣、開胃、解酒毒;甄權認為它能治療宿食、痰飲,以及小兒吐逆、不消化、腹痛;李時珍認為它能治療心腹蟲痛,這些都著眼於寒濕引起的病症。但如果病症是由濕熱鬱滯引起的,則不能一概而論。所以李時珍也提到它能治療脾胃虛冷、虛瀉;《瀕湖集簡》則簡潔地總結它能溫暖脾胃、固攝大腸,這點描述最為精確。不過李時珍也提到它能治療赤白痢,而赤白痢多為濕熱所致,虛寒者較少,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石頑認為肉豆蔻能溫中補脾,緩解脹滿,固攝大腸,是小兒傷乳、吐逆、泄瀉的重要藥物;又說因為脾土喜芳香,所以肉豆蔻與脾胃非常相宜。它能下氣,是因為脾胃得到補益後運化功能健旺,更容易消化食物和下氣,這不同於厚朴、枳實那樣的峻猛攻瀉。但若出現熱鬱暴注的情況則不能使用,因為它辛溫且帶有收斂的特性。李中梓認為脾性喜溫惡寒,喜燥惡濕,溫和的藥物才能有效發揮作用,而燥烈的藥物則會耗傷陽氣。如果中焦陽氣衰弱,又受濕邪困擾,就會出現萎靡倦怠、身體虛弱無力的症狀。

而像肉豆蔻、砂仁、蔻仁這類芳香溫暖的藥物,能振奮陽氣,醒脾助運,對於消食、下氣、治療脹滿泄瀉等症狀,都有助於消化吸收的作用,但不能與那些峻猛破氣的藥物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