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二 (1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8)

1. 獨活

蓋羌、獨治風,本治外邪侵入之寒風,非能治血虛內發之熱風,所以肝陽眩暈,必非辛溫升泄所能妄治,若犯斯禁,則烈焰愈騰,燎原可畏。然氣血虛寒,而痿躄不仁,非吹以和煦之氣,亦不能振作有為,春回黍谷,所以滋調血液之劑,亦必以宣通溫養之藥,相輔而行,但佐使之功,止可少少參加,用作引導,不得喧賓奪主耳。石頑乃欲一例禁絕之,何耶?

壽頤按:潔古所謂獨活與細辛同用,治少陰頭痛眩暈一證,蓋指腎臟真寒,水邪上溢,汩沒陽氣之真頭痛言之,其證大寒大痛,手足厥冷,指爪青黑,朝發夕死,無藥可救,惟用參附大劑,合羌、獨、細辛等溫養真陽,庶幾希冀什一,立說未嘗不是,固非指肝腎虛陽上凌之頭痛眩運也。

但措辭太嫌籠統,不為辨別,則一是真寒,一是浮火,病情大異,治法殆若天淵,學者誤認,貽禍不小,爰為申而明之。

白話文:

獨活這種藥材,主要和羌活一樣,是用來治療外感風寒的,並不是用來治療因血虛引起的內熱風。所以,像是肝陽上亢造成的眩暈,絕對不能用辛溫發散的藥物來治療。如果犯了這個禁忌,就像火上加油,會變得更嚴重。然而,如果因為氣血虛寒導致的肢體麻木無力,就需要用溫煦的藥物來振奮,才能恢復。就像春天來了,大地回暖一樣,滋養血液的藥物,也必須搭配一些能疏通溫養的藥物來輔助,但這些輔助藥的用量應該很少,只是用來引導藥性,不能喧賓奪主。石頑卻想要一概禁止使用獨活,這是為什麼呢?

壽頤認為,潔古所說的獨活與細辛一起使用,可以治療少陰頭痛眩暈,指的是腎臟虛寒,水邪上逆,導致陽氣被遮蔽的真寒性頭痛。這種情況的頭痛,症狀會是劇烈疼痛,手腳冰冷,指甲青黑,嚴重的話可能早上發病,晚上就死亡,幾乎沒有藥物可以救治。只有使用大量人參和附子,再搭配羌活、獨活、細辛等溫養真陽的藥物,才可能有一線生機。潔古的說法並沒有錯,但並不是指肝腎虛陽上擾引起的頭痛眩暈。

只是潔古的用詞太過籠統,沒有仔細區分,這樣就會混淆,一種是真寒,一種是虛火,兩種病症差異很大,治療方法也截然不同。如果學者誤認,可能會造成很大的禍害。所以我要特別加以說明。

2. 羌活

[發明]羌、獨二活,古皆不分,《本經》且謂獨活一名羌活,所以《本經》、《別錄》止有獨活而無羌活,李氏《綱目》尚沿其舊。然二者形色既異,氣味亦有濃淡之殊,雖皆以氣勝,以疏導血氣為用,通利機關,宣行脈絡,其功若一。而羌活之氣尤勝,則能直上頂顛,橫行支臂,以盡其搜風通痹之職,而獨活止能通行胸腹腰膝耳。考甄權《藥性本草》,已分羌、獨各為一條,而所言治療,尚無甚區別。

唯張潔古謂羌活與川芎同用,治太陽、少陰頭痛,透利關節,治督脈為病,脊強而厥。王海藏亦謂羌活氣雄,治足太陰風濕相搏,頭痛、肢節痛、一身盡痛者,非此不能除。二家之言,深識羌活雄烈之真相。壽頤師門,恆以羌活專主上部之風寒濕邪,顯與獨活之專主身半以下者,截然分用,其功尤捷。

而外瘍之一切風濕寒邪,著於肌肉筋骨者,亦分別身半以上,身半以下,而以羌、獨各為主治,若在腰脊背膂之部,或肢節牽掣,手足上下交痛,則竟合而用之,宣通絡脈,更為神應,固不僅內科著痹,應手輒效,而外科之風寒濕邪,亦莫不投劑立驗。

考景岳、石頑等諸家本草,皆以羌、獨各立條目,猶未分晰羌活主上、獨活主下之治,但自潔古以來,亦已隱隱微露其端倪,茲特揭而出之,為學者明示以準則,而發明從古未伸之義蘊,蓋二活之宣通關節,既有同功,而唐宋以後,必為區別之者,其微義正在於此、庶乎各有專主,而是物之長技亦顯矣。

壽頤又按:羌活本含辛溫之質,其治療宜於風寒、風濕,而獨不宜濕熱,以濕邪化熱,即為溫病,似無再用辛溫之理,然此惟內科證治為然,若外瘍之屬於濕熱者,苟腫勢延蔓,引及骨節筋肉,伸縮不利,非以羌、獨之善走宣通為治,則效力必緩,故雖熱病,亦不避用。但僅以為嚮導,而任佐使之職,則分量甚輕,其主任之君藥,固猶是理濕清熱之正劑,此亦發表不遠熱之大旨,非抱薪救火者,所得以為藉口也。

白話文:

羌活

羌活和獨活,古代常常混淆不清,《神農本草經》甚至認為獨活就是羌活,所以《神農本草經》和《名醫別錄》只有記載獨活,沒有羌活。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沿襲了之前的說法。但是,兩種藥材的形態、顏色和氣味都有差異,雖然都以氣味辛香、疏通血氣為效用,能通利關節、疏通經絡,功效相似。但羌活的氣味更辛烈,能直達頭頂,橫行四肢,充分發揮其祛風通痹的作用;而獨活只能通行胸腹、腰膝等部位。考證甄權的《藥性本草》,已經將羌活和獨活分別列項,但其治療方法並無太大區別。

張潔古認為,羌活與川芎同用,可以治療太陽經、少陰經頭痛,疏通關節,治療督脈病症,例如脊背強直伴有厥冷。王海藏也認為羌活氣味雄烈,能治療足太陰經風濕痹痛,例如頭痛、關節痛、全身疼痛,非羌活不可。這兩位醫家的觀點,深刻體會到羌活辛烈峻猛的特性。我的老師壽頤,一直認為羌活專門治療上半身的風寒濕邪,與獨活專門治療下半身的疾病截然不同,分別使用效果更好。

對於外傷引起的風寒濕邪,侵犯肌肉筋骨的疾病,也根據病灶在上半身或下半身,分別以羌活或獨活為主治藥物。如果病灶在腰脊背部,或肢體關節牽掣疼痛,手腳上下互相牽連疼痛,則將羌活和獨活合用,疏通經絡,療效更加神奇。因此,羌活不僅治療內科的痹證效果顯著,對於外科的風寒濕邪,也都能藥到病除。

考證景岳、石頑等多位醫家的本草著作,都將羌活和獨活分別列項,但還沒有明確指出羌活主治上半身,獨活主治下半身的區別。只是從張潔古開始,已經隱約顯露出這種區分。本文特地將此點闡明,為後學者提供準則,發明古人未曾闡述的義理。羌活和獨活疏通關節的功效相同,但唐宋以後,醫家已經開始區分兩者的應用,其細微的區別就在於此,各自專攻,才能更好地發揮其特長。

壽頤又補充道:羌活性味辛溫,適合治療風寒、風濕,但不適用於濕熱,因為濕邪化熱就成了溫病,此時就不宜再用辛溫藥物了。這是在內科疾病的治療中如此,但對於外傷引起的濕熱,如果腫勢蔓延,累及骨節肌肉,活動受限,則仍需用羌活和獨活的走竄宣通之性來治療,否則療效會很緩慢。雖然是熱證,也可以使用,但僅作為嚮導藥物,輔助其他藥物,用量很小,主要的君藥仍然是清熱利濕的藥物。這也是發表藥物不遠避熱的原則,而不是抱薪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