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三 (24)
卷之三 (24)
1. 百合
石頑又引《中吳紀聞》謂:古稱百合,乃蚯蚓所化,此洵有之,余親見山土罅中,有變化未全者,蓋野生之物,蟲化者間或有之。野百合之能清熱解毒,散積消瘀,固尚有蚓之本性云云。壽頤謂:野生百合,形小質堅,苦味甚烈,蓋得地氣尤厚,其性尤寒,以治肺火更佳,而寒邪作咳尤忌,以治癰腫瘍毒,固以寒涼為治。蚓化一說,殊不可信,縱曰有之,亦必不恆有也。
白話文:
石頑又引用《中吳紀聞》說:古時候稱百合,是蚯蚓變成的,這確實有可能。我親眼看見山土縫隙中,有還沒完全變化的百合,這應該是野生的百合,偶爾會有蟲變成的。野生的百合之所以能清熱解毒、散結消腫、化瘀,大概是因為還保有蚯蚓的本性。
壽頤說:野生的百合,外形小而堅硬,味道非常苦,應該是吸收了特別濃厚的地氣,所以藥性特別寒涼,用來治療肺火效果更好,但是因為寒邪引起的咳嗽就要避免使用。用來治療癰腫毒瘡,本來就是用寒涼的藥性來治療。至於蚯蚓變成的說法,實在不可相信,縱然有這種情形,也必定不是經常發生的。
2. 萱草
[發明]萱草為涼降之品,專於清熱利水。陳藏器稱其根主沙淋,下水氣,酒疸,遍身黃者,搗汁服;寇宗奭稱其主大熱衄血,研搗和生薑汁細呷之;景岳稱其並治帶濁;丹溪謂其善於下走,皆導熱利濕之用也。其花今為恆食之品,亦稟涼降之性。《日華》謂治小便赤澀,身體煩熱;蘇頌謂利胸膈,安五臟;瀕湖謂消食,利濕熱,其旨皆同。又今人恆以治氣火上升,夜少安寐,其效頗著。
蓋其花亦朝開夜合,能順陰陽噓吸之性,而又能涼降泄火,以療陰火上浮,暮不歸舍之證,固其宜也。
[正訛]萱草,古人有作艸下諼者,同音假借,固漢以前之通例,借用其音,本無別義,乃以諼字有忘義,因而謂之忘憂草,所謂合歡蠲忿,萱草忘憂者,詞賦家就字面而點綴之,是文人之結習,非物理之本然,與醫學家研究物性,未必相符,亦猶《風土記》所謂妊娠佩之宜男者,夫豈得引為實驗?奈何蘇頌、景岳猶謂令人歡樂、和悅無憂耶!
白話文:
萱草性涼,主要功效是清熱利水。古籍記載其根能治療沙淋、水腫、酒疸(酒精性肝病導致的黃疸)、全身黃疸,方法是搗碎取汁服用;也能治療因燥熱引起的鼻出血,做法是將其搗碎,加入生薑汁服用;還能治療帶下病;也有記載其能利尿消腫,總體而言都是清熱利濕的作用。萱草的花現在是常見的食材,也具有清熱降火的功效。古籍記載它能治療小便赤澀、身體煩熱;能舒暢胸膈,安和五臟;能消食,利濕熱。現代人常用它來治療肝火上升、晚上睡不好等症狀,療效顯著。
萱草的花早上開花晚上閉合,順應陰陽的開合變化,又能清熱降火,治療陰虛火旺、晚上睡不好等症狀,這是它療效的根本原因。
古籍中曾將萱草寫作「諼草」,只是同音假借,在漢朝以前很常見,並沒有其他含義。因為「諼」字有「忘」的意思,所以才被稱為忘憂草。所謂「合歡蠲忿,萱草忘憂」只是文人根據字面意思的附會,是文人的習慣,並非萱草的本質屬性,與醫學家研究藥物功效未必一致,就像《風土記》說孕婦佩帶某物就能生男孩一樣,不能作為科學依據。因此,蘇頌、張景岳等將其功效說成令人快樂、和悅無憂,也是不足為憑的。
3. 射干
《本經》:「味苦,平。主咳逆上氣,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結氣,腹中邪逆,食飲大熱。」
《別錄》:「微溫,有毒。療老血在心脾間,咳唾言語氣臭,散胸中熱氣。」
[存疑]不得消息,當作不得息,言其喘逆氣急,不得呼吸之常度也。古醫書言喘逆不得息甚多,《本草經》此條作不得消息,義不可解,恐系衍文,雖舊本皆有消字,甚覺無謂。
[發明]射干苦降,而能開泄頑痰瘀血,散結定逆,其功頗多,故《別錄》謂為微溫,石頑加以辛字,然熱痰寒飲,喘逆上氣,皆能治之,則皆以苦降為主,不合辛溫之旨。且射干之主治,雖似不一,實則降逆開痰,破結泄熱二語足以概之。所以韓保昇謂之微寒,而瀕湖、景岳又徑以為寒,究之下氣通滯,亦不繫乎寒涼,《本經》苦平,最是至當不易,其所列之主治,則開泄定逆而已。至《名醫別錄》則增益破瘀一層,其主咳唾言語氣臭,亦肺胃蘊熱之病也。
甄權稱其消瘀血,通婦女月閉;《日華》謂其消痰,破癥結痃癖,胸膈滿,腹脹;張潔古謂其去胃中癰瘡;丹溪稱其利積痰疝毒,消結核;瀕湖稱其降實火,利大腸,治瘧母;陶弘景謂苦酒磨塗,可消腫毒;石頑謂散結降氣,為咽喉腫痛要藥,能降相火,火息則血散腫消,而痰結自解。質而言之,「開通泄降」四字盡之矣。
白話文:
射干味苦性平,能治療咳嗽氣逆、喉嚨阻塞疼痛、呼吸困難、消除体内郁结之气、以及因邪气入侵导致的腹痛、饮食后身体发热等症状。它略带温性,但有毒性,可以治疗陈旧的血块停滞在心脾之间的情况,以及伴随咳嗽、吐痰、言语气息有臭味的症状,并能消除胸中郁热。
古籍中“不得消息”一词,应解释为“不得呼吸”,指呼吸急促困难。射干味苦能够下气,并能消除顽固的痰液和瘀血,散结、止逆,功效很多。虽然有些医家认为它微温甚至辛温,但它能治疗各种因寒热痰饮引起的喘逆上气,其主要作用还是苦降,这与辛温之性不符。《本经》中记载其味苦性平最为准确,其主治功效都是开泄、定逆。后世的医家补充了破瘀血的作用,并认为其能治疗因肺胃蕴热导致的咳嗽、吐痰、言语气息有臭味的症状。
历代医家认为射干具有消散瘀血、疏通经络、治疗女性月经闭止;消除痰饮、消除肿块、胸膈满闷、腹胀;治疗胃中痈疮;治疗积聚、痰饮、疝气、毒邪、结核;治疗实火、通利大肠、治疗疟疾;外用可消肿毒等功效。总而言之,射干的功效可以用“开通泄降”四个字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