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一 (12)
卷之一 (12)
1. 玄參
《本經》:「味苦,微寒。主腹中寒熱積聚,女子產乳余疾,補腎氣,令人目明。」
《別錄》:「味苦、咸。主暴中風,傷寒身熱,支滿,狂邪,忽忽不知人,溫瘧洒洒,血瘕,除胸中氣,下水,止煩渴,散頸下核,癰腫,心腹痛,堅癥,定五臟,補虛明目,強陰益精。」(支,讀為搘)
[正義]玄參,稟寒水性質,所主皆邪熱之病。《本經》主腹中寒熱積聚,蓋言其寒熱不和,因而氣血積聚,然終以治熱病為是,非能治寒也。主產乳余疾者,則新產血耗,虛陽易熾,玄參清熱涼潤,是其所宜,觀於此可知產後浪用溫藥,非古人正旨。補腎氣,能令目明,則色黑入腎之效也。
白話文:
玄參味苦性寒,能治腹中寒熱不調、氣血積聚,以及產後虛熱、乳汁不足等症,還能補腎氣、明目。它也能治療暴風中暑、傷寒發熱、胸悶、神志不清、溫瘧發熱、血瘀積聚等病症,並可清熱解渴、化痰散結、消腫止痛,以及補虛益精。玄參性寒,主治熱病,不治寒症。產後虛弱宜用玄參清熱涼潤,不宜妄用溫藥。玄參入腎,故能補腎氣、明目。
《別錄》主暴中風傷寒身熱,狂不知人,溫瘧煩渴,皆邪熱為患也。主支滿,除胸中氣,亦氣升火升之證也。血瘕堅癥,則血熱瘀結之病,氣寒清熱,色黑入血,而味苦又能泄降,故可治癥瘕而除心腹痛,若虛寒凝滯之癥瘕腹痛,則非其治。下水者,亦清熱泄降之效也。頸下結核,皆肝膽之火,灼痰凝絡,玄參能清木火之郁,故為治瘰癧結核之主藥。
癰腫者,皆熱邪之壅於肌肉也。定五臟而補虛明目,強陰益精,則極言其驅除邪熱,奠定真陰之功效耳。《別錄》本有「下寒血」三字,則義不可通,必有訛誤,刪之。
[廣義]甄權:散瘤瘰癧。
《日華》:治心經煩躁。
白話文:
玄參主治中風、傷寒發熱、神志不清、溫瘧煩渴等因邪熱引起的病症。它也能治療胸悶、氣逆,以及因氣火上升導致的病症。對於血瘀、腫塊等因血熱凝結引起的疾病,玄參能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且性寒入血,味苦能泄降,因此可治療癥瘕、腹痛。但對於虛寒凝滯導致的癥瘕腹痛,則不適合使用。玄參也能清熱泄降,治療水腫。頸下結核是肝膽之火灼傷痰液,導致凝結於經絡所致,玄參能清瀉肝膽之火,因此是治療瘰癧結核的主藥。癰腫是熱邪壅塞肌肉所致。玄參能定五臟、補虛明目、強陰益精,說明它能驅除邪熱,固護真陰。
朱肱:治傷寒陽毒,心下懊憹,煩不得眠。
瀕湖: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滯。
[發明]玄參稟至陰之性,專主熱病。味苦,則泄降下行,故能治臟腑熱結等證;色黑入血,味又腥而微咸,故直走血分而通血瘀,亦能外行於經隧,而消散熱結之癰腫。又色黑入腎,味苦歸心,故上之則療胸膈心肺之熱邪,下之則清膀胱肝腎之熱結,能制君相浮溢之火,療風熱之咽痛,泄肝陽之目赤,止自汗盜汗,治吐血衄血,寒而不峻,潤而不膩,性情與知、柏、生地近似,而較為和緩,流弊差輕。
[正訛]玄參,賦稟陰寒,能退邪熱,而究非滋益之品。《別錄》所稱,補虛益精等辭,已覺言之過甚,乃《日華》竟稱為補勞損,而景岳直謂其甘能滋陰,瀕湖且謂與地黃同功,俗醫遂用之於陰虛勞怯,則無根之火,豈宜迎頭直折,速其息滅。且當時並不顯見其害,甚且浮游之火,受其遏抑,而咳嗆等證,亦或少少見瘥,昧者方且歸功於滋陰降火,而不知一線生陽,已漸消滅,從此不可救療矣。此陰柔之害,殺人於無形之中,其罪亦與肆用知柏者相等,則「滋陰」二字誤之也。
仲淳、石頑僅禁用之於脾虛泄瀉,猶其顯而易見,抑亦未矣。
白話文:
朱肱認為,玄參可以用來治療傷寒陽毒,症狀表現為心下煩悶、噁心,以及煩躁不安、睡不著覺。
瀕湖則認為,玄參可以解毒消斑、利咽喉、通利小便,以及治療血瘀。
玄參性寒,專門治療熱病。它味苦,可以瀉火降氣,因此能治療臟腑熱結等症狀;它的顏色是黑色,入血,味道腥鹹,可以直達血分,疏通血瘀,並能外行於經絡,消散熱結引起的癰腫。此外,它的黑色入腎,味苦歸心,所以可以治療胸膈、心肺的熱邪,也可以清熱膀胱、肝腎的熱結,還能制止君相浮溢之火,治療風熱引起的咽痛,泄肝陽引起的目赤,以及止自汗、盜汗,治療吐血、衄血。玄參性寒,但寒而不峻,潤而不膩,性質與知母、黃柏、生地黃接近,但相對較為溫和,副作用也較小。
玄參性寒,能退邪熱,但它並非滋補之品。 《別錄》中所說它可以補虛益精,其實已經言過其實,更何況《日華子本草》竟稱它可以補勞損,李時珍更認為它味甘,可以滋陰。瀕湖甚至認為玄參與地黃具有相同的功效。許多庸醫就這樣用玄參來治療陰虛勞怯,其實無根之火,不應該用寒涼之品直接去滅火,這樣反而會加速陽氣的消亡。而且當時並沒有顯露出玄參的危害,甚至浮游之火被玄參抑制後,咳嗆等症狀也偶爾會稍微減輕,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就認為這是滋陰降火的效果,卻不知道陽氣已經被寒涼藥物消滅了,從此無法救治。這正是陰寒之物的危害,它殺人於無形之中,其罪惡與肆意使用知母、黃柏者等同。所以說,「滋陰」二字是錯誤的。
仲淳和石頑只禁止在脾虛泄瀉的情況下使用玄參,這不過是明顯的危害而已,並非玄參所有的危害。
2. 地榆
《本經》:「味苦,微寒。主婦人乳痓痛,七傷,帶下病,止痛,除惡肉,止汗,療金瘡。」
《別錄》:「甘、酸。止膿血,諸瘻惡瘡熱瘡,消酒,除消渴,補絕傷。可作金瘡膏。」
[正義]地榆苦寒,為涼血之專劑。婦人乳痛、帶下,多由於肝經鬱火不疏,苦寒以清泄之,則肝氣疏達,斯痛可已而帶可止。然氣滯痰凝之乳痛,及氣虛不攝之帶下,非其治也。止痛、除惡肉,皆以外瘍言之,血熱火盛,則痛而多惡肉。地榆清熱涼血,故止瘍患作痛,而能除惡肉。
《本經》又療金瘡。《別錄》謂止膿血,惡瘡熱瘡,可作金瘡膏,皆即此清火涼血之功用。且所謂主七傷,補絕傷,亦皆指外瘍言之,非謂地榆苦寒,能治虛損之勞傷也。止汗而除消渴,皆寒以勝熱之效。消渴者,即苦寒以勝濕退熱也。《本經》乳痓痛之「痓」字,殊不經見,《玉篇·博雅》痓皆訓惡,當即此義。
白話文:
地榆味苦性寒,能治婦女乳房腫痛、七傷、帶下病,止痛,去除惡性腫瘤,止汗,治療刀傷。它還具有止膿血、治療各種瘻管、惡瘡、熱瘡,醒酒,治療消渴症,修復斷裂傷的功效,可以製成金瘡膏。地榆性寒,擅長涼血,能清泄肝經鬱火,所以能治婦女乳痛和帶下。但它不適合治療氣滯痰凝引起的乳痛,以及氣虛導致的帶下。地榆止痛、去除惡性腫瘤的功效,主要是针对外伤而言,血热火盛就会疼痛并伴有恶性肿瘤,地榆清热凉血,所以能止痛并去除恶性肿瘤。它止汗和治療消渴症,都是利用寒性克制热性的功效。消渴症是由于体内湿热,地榆苦寒能够清除湿热。古籍中记载的“痓”字,指代的是恶性腫瘤,也就是指此義。
「帶下病」三字,別本作「帶下五漏」,一作「帶下十二病」,今從孫淵如問經堂本。又《別錄》有「產後內塞」一句,甚不可解,刪之。
[廣義]《開寶》:止冷熱痢,疳痢。
《日華》:主吐血,鼻衄,腸風,月經不止,血崩。
瀕湖:除下焦熱,主大小便血證。止血,取上截炒用,其梢則能行血。
楊士瀛謂:諸瘡痛者用之。
景岳:治帶濁、痔漏,亦斂盜汗。
[發明]地榆涼血,故專主血熱而治瘡瘍,能止汗。又苦寒之性,沉墜直降,故多主下焦血證,如溲血便血,血淋腸風,血痔血痢,崩中帶下等皆是。然亦惟血熱者宜之,而虛寒之體,不能攝血者,切不可妄用。
白話文:
“帶下病”這個名詞,別本也有寫成“帶下五漏”和“帶下十二病”,我這裡採用孫淵如問經堂的版本。另外,《別錄》中有一句“產後內塞”,實在無法理解,所以把它刪掉了。
地榆具有涼血的功效,因此專門治療血熱引起的瘡瘍,也能止汗。它性寒苦,沉重下行,所以多用於治療下焦血證,例如尿血、便血、血淋、腸風、血痔、血痢、崩漏帶下等。不過,地榆只適合血熱的人使用,虛寒體質、不能攝血的人,千萬不要隨意使用。
[正訛]地榆苦寒,能勝濕熱,古人以治痢下膿血,涼血以疏導其濕熱也。而《日華子》乃曰並治水瀉,則水瀉二之證,雖亦間有濕熱,而脾陽不振者居多,何亦可以苦寒統治之,謬矣!蓋《日華》於水泄、滯下二病,尚未盡辨別清楚,此《大明本草》之所以多囈語也。地榆主下血血痢等證,止以苦寒清其血熱,非能和調血分也,而《日華》更以為治產前後諸血疾,則又不問虛實寒熱,而但以一句包括之,抑何顢頇至於此極。
[禁忌]仲淳謂:虛寒之泄,及痢久胃弱者,皆不可用。
石頑謂:氣虛下陷之崩帶,及久痢膿血,而瘀晦不鮮者,皆為切禁。又謂:苦寒傷胃,誤用之者,多致噤口不食。
白話文:
地榆性苦寒,能清熱除濕,古人用它治療痢疾伴隨膿血,以涼血疏導濕熱。但《日華子本草》卻說它也能治療水瀉,水瀉雖然偶爾也會有濕熱,但多半是脾陽不足,怎麼可以用苦寒之物來治療呢?這明顯是錯誤的!看來《日華子本草》對水瀉和滯下這兩種病症還沒完全搞清楚,所以才會出現很多錯誤的說法。《大明本草》也因為這個原因而常常出現謬誤。地榆主要治療出血和血痢,僅用苦寒清熱,並不能調節血分。而《日華子本草》更把它說成能治療產前產後各種出血疾病,卻不分虛實寒熱,用一句話就把所有情況都囊括進去,實在是太草率了!
禁忌方面,仲淳說:虛寒引起的腹瀉,以及久痢胃弱的人,都不可使用地榆。
石頑也說:氣虛下陷導致的崩漏帶下,以及久痢膿血但瘀血積聚的人,也絕對不能用。他還說:地榆苦寒傷胃,誤用它的人,往往會導致嘴巴緊閉不食。
3. 紫參
《本經》:「味苦、辛,寒。主心腹積聚,寒熱邪氣,通九竅,利大小便。」
《別錄》:「療腸胃大熱、吐血衄血,腸中聚血,癰腫諸瘡,止渴益精。」
[正義]紫參,味苦,性寒。色紫,故清熱而入血分。主心腹積聚,寒熱邪氣者,蓋血熱而瘀結之積聚,與玄參之主腹中寒熱積聚同意,非能治氣滯寒凝之積聚也,《別錄》主腸中聚血,亦即此意。通九竅、利二便者,清熱涼血,則九竅自通、二便自利。《別錄》療腸胃大熱,吐血衄血,癰腫諸瘡,皆苦寒能清血熱之功用。
止渴者,熱清而渴自止。益精者,則因其清火而甚言之,邪熱既去而真陰斯充。究竟陰寒之質,非補益之品也。
白話文:
紫參味苦性寒,因其紫色,所以能清熱入血。主治心腹積聚、寒熱邪氣,這是因為血熱導致瘀血積聚,與玄參主治腹中寒熱積聚的功效相似,但不能治療氣滯寒凝的積聚。紫參也能治療腸中聚血,與上述功效一致。通九竅、利大小便,是因為清熱涼血,九竅自然通暢,大小便自然通利。紫參能治療腸胃大熱、吐血衄血、癰腫諸瘡,都是苦寒清血熱的功效。止渴是因為熱清渴自止,益精是因為清火,邪熱去除,真陰充盈。但紫參本质上阴寒,并非补益之品。
[廣義]甄權:治心腹堅脹,散瘀血(即《本經》主積聚之意)(又治婦人血閉不通。亦血熱瘀結之症)。
海藏:主狂瘧溫瘧。皆熱病也。又治汗出鼽衄血痢。
蘇恭:治金瘡,生肌肉止痛(無一而非清熱涼血之功耳)。
[發明]紫參苦寒,故專主血熱,而味則微辛,故能散瘀,又能破逐血積。凡血中鬱熱而成瘀結,如痞塊癥瘕之屬,皆可治之。惟氣滯寒凝之瘀血,必非其治。
[禁忌]仲淳謂:血枯經閉者禁用,及勞傷吐血,陽氣虛、脾胃弱者忌之。
白話文:
廣義
甄權: 用於治療心腹堅脹,散瘀血。這與《本經》中所述的「主積聚」之意相同。此外,也能治療婦女血閉不通,以及血熱瘀結的症狀。
海藏: 主治狂瘧、溫瘧,皆屬熱病。同時也能治療汗出、鼻衄、血痢。
蘇恭: 治療金瘡,生長肌肉止痛。這些效用都源於其清熱涼血的功效。
發明
紫參性苦寒,因此專治血熱,而其味微辛,故能散瘀,也能破逐血積。凡是血中鬱熱而形成瘀結,例如痞塊、癥瘕等,都能用紫參治療。然而,氣滯寒凝所致的瘀血,則不適合用紫參治療。
禁忌
仲淳: 血枯經閉者禁用紫參。此外,勞傷吐血,陽氣虛弱,脾胃虛弱者也需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