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一 (12)
卷之一 (12)
1. 南沙參
[發明]沙參,古無南北之別,石頑《逢原》始言沙參有南北二種。北省質堅性寒,南者質松力薄。趙氏《綱目拾遺》引《藥性考》謂南沙參形粗,似黨參而硬,味苦性涼,清胃,瀉火解毒,止嗽寧肺。
壽頤按:今市肆中北沙參堅實而瘦,甫沙參空松而肥,皆微甘微苦,氣味輕清,而富脂液,故專主上焦,清肺胃之熱,養肺胃之陰,性情功用,無甚區別。必謂北產性寒,南產不寒,似亦拘執成見,趙氏所引止嗽寧肺,亦主肺熱作嗽而言,非泛治痰飲之寒嗽。吳氏《從新》謂南沙參形稍瘦小,則非今日市廛中物矣。
白話文:
南沙參
沙參古時候沒有南北之分,直到石頑的《逢原》才開始提到沙參有南北兩種。北方的沙參質地堅硬,藥性寒涼;南方的沙參質地鬆軟,藥力較弱。《綱目拾遺》引用《藥性考》的說法,認為南沙參形體粗大,像黨參卻比較硬,味道苦,性涼,能清胃瀉火解毒,止咳寧肺。
不過,現在市面上賣的北沙參堅實瘦小,南沙參則空鬆肥大,兩者都略帶甘苦,氣味清淡,且富含汁液,因此都主要作用於上焦,能清肺胃之熱,滋養肺胃之陰,其藥性與功效並無太大區別。非要說北產性寒,南產不寒,似乎是過於拘泥於舊有的觀點。《藥性考》所說的止咳寧肺,也是針對肺熱咳嗽而言,並不是泛指所有因寒引起的痰飲咳嗽。吳氏《從新》所說的南沙參形體瘦小,則與現在市面上的情況並不相符。
2. 薺尼
《別錄》:「味甘,寒,無毒。解百藥毒。」
[正義]《本經》以薺尼為桔梗之別名;李瀕湖以為一類二種,桔梗苦而薺尼甘,故《綱目》於薺尼條中,竟謂之甜桔梗。古人以為解毒神品,《肘後方》謂薺尼汁濃飲一升,一藥而兼解眾毒;《千金》以治強中消渴;《大明》稱其殺蠱毒,治蛇蟲咬,熱狂溫病;瀕湖又謂尼寒而利肺,甘而解毒,良品也,而世不知用,惜哉。
白話文:
薺尼味甘性寒,無毒,能解百種藥物的毒性。
古籍中將薺尼視為桔梗的別名,也有說法認為它們是同類但不同的兩種植物,桔梗味苦而薺尼味甘,因此《本草綱目》將薺尼稱為甜桔梗。古人認為它是解毒的良藥,《肘後方》記載用薺尼汁大量飲用可以解百毒;《千金方》記載它能治療消渴症;《大明本草》記載它能殺死蠱毒,治療蛇蟲咬傷及熱病狂躁;李時珍也認為薺尼性寒能潤肺,味甘能解毒,是上好的藥材,可惜世人很少使用,實在可惜。
3. 桔梗
《本經》:「味辛,微溫。主胸脅痛如刀刺,腹滿腸鳴幽幽,驚恐,悖氣。」
《別錄》:「利五臟腸胃,補血氣,除寒熱,風痹,溫中消穀,療咽喉痛,下蠱毒。」
[正義]桔梗氣味,《本經》止作味辛,微溫,《別錄》乃加苦字,而曰有小毒。各本多作味辛、苦,微溫,有小毒者,《本經》、《別錄》久已合而不分也。味辛而氣溫,故所主皆宣泄散寒之用。胸脅痛如刀刺者,即氣滯寒凝,或飲邪阻塞之胸痹證,桔梗辛溫,宣通陽氣,故能通痹止痛。
腹滿腸鳴,皆寒滯中下,脾陽不振;驚恐悖氣,則寒凌於上,心陽不宣,而桔梗皆能治之,則固振動陽氣,疏通郁窒,合上、中、下三焦而統治之要藥也。
《別錄》利五臟腸胃,即是宣通之功。補血氣者,辛溫之性,能活血行氣,通行百脈,即補血補氣之義。除寒熱者,鼓舞陽氣,而邪自消除也。風痹,皆氣血凝滯之候,通而行之,痹痛亦已。則桔梗溫通之功,又不獨內行於五臟六腑,而並能外達於孔竅肌膚。試合《本經》、《別錄》而研究其功用,可知辛溫通利之效甚大也。
溫中消穀,又宣通陽氣之餘義;療咽痛者,蓋即仲景治少陰咽痛之意,辛溫能通少陰之結氣,非泛指溫熱上擾之咽痛。下蠱毒者,則取其宣泄之力耳。
[廣義]仲景:三物白散,治寒實結胸。
壽頤按:此不獨以巴豆溫中祛寒而破堅積,亦以桔梗助其辛溫開泄也。
又:甘草桔梗湯,治肺癰吐膿。
壽頤按:此亦以桔梗之辛溫,開泄排膿也。
又:甘草桔梗湯,治少陰證二三日咽痛。
壽頤按:此方本以桔梗之辛溫,開少陰之結氣,乃後人竟以通治咽喉口舌諸病,則止知仲景之治咽痛,而略過少陰二字,殆非仲景本意。至宋時又以甘桔加荊芥、防風、連翹,而易名為如聖湯,治風熱咽痛,則荊防疏其風,連翹泄其熱,而以桔梗開其結,意亦猶是。但火邪若盛,則辛散之品,究非所宜。
甄權:治下痢,破血積,消痰涎,去肺熱氣促咳逆,除腹中冷痛。
《日華》:主心腹脹痛,破癥瘕、肺癰。
潔古:除胸膈間滯氣,通鼻塞。
成無己謂其辛散而苦泄,用以下氣。
東垣謂其利胸膈咽喉氣壅及痛,破氣滯積塊,治寒嘔。
張石頑謂其能開發腠理,與羌、獨、柴胡、芎、蘇等,同為解表藥。
丹溪謂:痢疾腹痛,乃肺金之氣鬱在大腸,宜以苦桔梗開提之,使血氣疏通,然後乃用痢藥。
壽頤按:桔梗宣通,以主痢疾腹痛,其效頗捷。但所謂肺氣鬱於大腸,立論迂遠,是乃為潔古上升之說所愚,何不曰肝脾之氣,窒塞不通,先宜宣利其氣機之為直捷爽快乎。
[正訛]桔梗功用,諸家所述皆溫通宣泄,無論上焦下焦結滯之病,一例通治。獨張潔古謂其為諸藥之舟楫,載以上行,至胸中最高之分,諸藥中有此一物,則不能下沉云云。繆仲淳和之,謂其性陽而上升,凡病氣逆上升者弗用,及下焦藥中弗入此味。張景岳之《本草正》,又大暢其旨,謂專用降劑,此物不宜同用,壽頤按:此說,不知易老從何處悟入。
白話文:
桔梗味道辛辣,性微溫。主要能治療胸部和脅肋像刀刺一樣的疼痛,腹部脹滿、腸鳴聲,以及驚恐、氣逆等症狀。《別錄》說桔梗能疏通五臟腸胃,補養氣血,去除寒熱、風濕麻痹,溫暖脾胃幫助消化,治療咽喉腫痛,並能解蠱毒。
關於桔梗的氣味,《本經》只記載為辛味、微溫,《別錄》則增加了苦味,並說它有小毒。現在多數版本都記載桔梗味辛、苦,性微溫,有小毒,這是因為《本經》和《別錄》早已合在一起而不分開了。桔梗味辛、性溫,所以主要功效都是宣散寒氣。胸脅像刀刺一樣的疼痛,是因為氣滯寒凝,或是飲邪阻塞導致的胸痹症,桔梗性辛溫,能宣通陽氣,所以能通痹止痛。
腹部脹滿、腸鳴,都是因為寒氣停滯在中下焦,導致脾陽不振;驚恐、氣逆,則是因為寒氣侵擾到上焦,導致心陽不宣,而桔梗都能治療這些症狀,可見它能振動陽氣,疏通郁滯,是能統治上、中、下三焦的重要藥物。
《別錄》所說的疏通五臟腸胃,指的就是它的宣通功效。補養氣血,是因為它性辛溫,能活血行氣,通行全身經脈,也就是補血補氣的意思。去除寒熱,是通過鼓舞陽氣,使邪氣自然消散。風痹,都是因為氣血凝滯導致的,疏通氣血,痹痛自然會好。因此,桔梗溫通的功效不僅能在五臟六腑內發揮作用,還能外達於孔竅肌膚。綜合《本經》和《別錄》的記載來研究它的功效,可知其辛溫通利的效果非常顯著。
溫暖脾胃、幫助消化,是宣通陽氣的另一層意思;治療咽喉腫痛,大概就是仲景用來治療少陰病咽痛的意涵,辛溫之性可以疏通少陰的結氣,而不是泛指所有溫熱上擾引起的咽痛。至於解蠱毒,則是利用它宣泄的功效。
仲景的「三物白散」,用來治療寒邪實證導致的結胸,不僅用巴豆來溫中祛寒、攻破堅硬的積塊,也用桔梗來輔助其辛溫開泄的作用。
又如「甘草桔梗湯」,用來治療肺癰吐膿,也是利用桔梗的辛溫之性,來開泄排膿。
還有「甘草桔梗湯」,用來治療少陰病二三天的咽痛。這個方子本意是用桔梗的辛溫之性,來開解少陰的結氣,但後人竟然把它用來治療各種咽喉口舌的疾病,只知道仲景用來治療咽痛,卻忽略了「少陰」這兩個字,這大概不是仲景的本意。到了宋朝,又有人在甘桔湯中加入荊芥、防風、連翹,改名為「如聖湯」,用來治療風熱引起的咽痛,荊芥、防風是用來疏散風邪,連翹是用來泄熱,而桔梗則是用來開解郁結,用意雖然相同,但如果火熱邪氣過盛,辛散之藥就不適宜了。
甄權認為桔梗能治療下痢,破除血積,消除痰涎,去除肺熱導致的氣促咳嗽,以及腹中冷痛。
《日華子本草》認為桔梗能治療心腹脹痛,破除癥瘕、肺癰。
張元素認為桔梗能去除胸膈間的滯氣,疏通鼻塞。
成無己認為桔梗味辛能散、味苦能泄,所以能使氣下降。
李東垣認為桔梗能疏利胸膈、咽喉的氣壅和疼痛,破除氣滯積塊,治療寒邪引起的嘔吐。
張石頑認為桔梗能開泄肌膚的腠理,可以和羌活、獨活、柴胡、川芎、蘇葉等藥物一起用來解表。
朱丹溪認為,痢疾腹痛,是因為肺金之氣鬱結在大腸,應該用苦桔梗來開提,使血氣疏通,然後再用治療痢疾的藥物。
桔梗通過宣通來治療痢疾腹痛,效果相當快速。但所謂肺氣郁結在大腸的說法,實在過於牽強,是受到了張元素的影響,為何不直接說是因為肝脾之氣阻塞不通,應該先宣通氣機,這樣豈不是更直接、爽快?
許多醫家都認為桔梗的功效是溫通宣泄,無論是上焦還是下焦的郁滯病症,都可以用它來治療。唯獨張元素說桔梗是各種藥物的舟楫,能載著藥物向上走,到達胸腔最高處,如果藥物中有桔梗,就不能向下沉。繆仲淳也認同這種說法,認為桔梗性陽而上升,凡是病氣逆上行的,都不能用桔梗,下焦的藥物中也不能加入桔梗。張景岳的《本草正》更加闡發了這個觀點,認為如果單獨使用下降的藥物,就不應該和桔梗一起用。我認為這種說法,實在不知道李東垣是從哪裡領悟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