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1)

1. 卷之七

2. 草部·黴草類

3. 附子

《本經》:「味辛,溫。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創,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濕踒躄拘攣,厀痛不能行步。」

《別錄》:「甘,大熱。主腰脊風寒,心腹冷痛,霍亂轉筋,下痢赤白,堅肌骨,強陰,腳疼冷弱,又墮胎,為百藥長。」

《御覽》:「吳普曰:神農,辛。岐伯、雷公,甘,有毒。李氏,苦,有毒,大溫(瀕湖《綱目》,李氏作李當之)。」

[考異]溫中,《綱目》作《別錄》之文,茲從孫淵如問經堂本。金創,今皆作金瘡;創,瘡古今字。踒,《綱目》同,《御覽》引作痿。厀,今本作膝,皆古今字。腳疼冷弱四字,繆氏《經疏》在《本經》不能行步四字之上,而孫氏問經堂《本經》無之,《綱目》則引《別錄》有「腳氣冷冷弱」一句,然「冷冷弱」三字,不成句讀,不如仲淳所引為長,茲從繆氏而以系之於《別錄》,用孫淵如輯本之意,非《本經》語也。

[正義]附子,味辛,氣溫,走而不守,為百藥長,故為溫經逐寒,徹內徹外,宣通氣血之第一利器。《本經》主「風寒咳逆邪氣」者,以六字作一句讀,專為寒邪作咳言之。蓋咳固有因於受寒之一證,非謂可以通治一切之咳逆。蓋《本經》中邪氣二字最多,凡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一,皆得以邪氣名之。

六淫皆屬外感,本非吾身所有之正氣,故皆得謂之邪。其實各有所指,初非泛而不切之語,惟在讀者善悟,則可得古人立言之旨,況《本草經》文字最簡,必須以意逆之,辨別其辭旨之何屬,尤為讀此經之最要一著,設有誤會,則貽害大矣。其治金瘡者,仲淳謂此為風寒所郁,血瘀不活之證,非血流不止之金瘡,所見甚是。

總之《本經》所稱某藥主治某證,皆自有對藥之一候,原不是泛泛然舉一病名,竟謂凡屬某病,不問寒、熱、虛、實,不問初、中、末傳,而欲教人一概以某藥為主療者也。癥堅、積聚、血瘕數者,固自有陽和不布,陰霾凝滯之一候,則惟附子辛溫,通行百脈,是其正治。

「寒濕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當以十二字作一氣讀,乃指痿躄拘攣,膝痛不能行之屬於寒濕者,惟此能溫而通之。若分作兩句讀之,於寒濕二字,主治是矣,然痿躄也,拘攣也,膝痛不能行也,甚多血虛、血熱之證,又將何以解之?《別錄》謂腰脊風寒,心腹冷痛,顯而易知,姑不必論。若霍亂轉筋,則明有屬熱、屬寒之別,薑、附所主,決非通治。

而「下痢赤白」一句,則未免可疑,此病是濕熱積滯為多,古人謂之腸闢,明謂腸中有所闢積,若曰下痢,已覺不妥,蓋「痢」即「利」字之孳生,本以滑利、通利為義,《內經》所言自利、利下,皆即後人之所謂泄瀉、水泄,《內經》中明明與腸澼一候,各有命名,各有取義,未嘗混作一氣。

白話文:

附子

《本經》記載:「味道辛辣,藥性溫熱。主要治療風寒引起的咳嗽、氣逆等病症,能溫暖身體內部,處理外傷,破除體內堅硬的腫塊和積聚,治療婦女的血瘕,以及寒濕引起的肢體軟弱無力、肌肉痙攣、膝蓋疼痛無法行走。」

《別錄》記載:「味道甘甜,藥性大熱。主要治療腰背部的風寒,心腹的冷痛,霍亂引起的抽筋,以及紅白痢疾。它能使肌肉骨骼強健,增強生殖功能,治療腳部疼痛、虛弱無力,還有墮胎的功效,是眾多藥材中的首選。」

《御覽》引述:「吳普說:神農認為附子味辛。岐伯和雷公認為味甘,有毒性。李氏(李當之)認為味苦,有毒性,藥性大溫。」

考證異同:

關於「溫中」這個詞,《綱目》認為是《別錄》的內容,這裡根據孫淵如問經堂的版本。另外,「金創」現在都寫作「金瘡」,「創」和「瘡」是古代和現代的寫法不同。「踒」這個字,《綱目》相同,《御覽》引作「痿」。而「厀」現在寫作「膝」,也都是古代和現代的寫法差異。「腳疼冷弱」四個字,繆氏《經疏》放在《本經》中「不能行步」四個字前面,但孫氏問經堂的版本《本經》中沒有這四個字。《綱目》引用《別錄》有「腳氣冷冷弱」一句,但「冷冷弱」三個字不成句子,不如仲淳所引用的內容更完善,因此這裡採用繆氏的說法,把它歸於《別錄》,這是採用孫淵如整理的版本的意思,並不是《本經》的原文。

正義闡述:

附子,味道辛辣,藥性溫熱,藥性走竄而不停留在某處,是眾多藥材中的首選,所以能溫經散寒,從內到外,宣通氣血,是首要的利器。《本經》中說它治療「風寒咳逆邪氣」,應該把這六個字看作一句,專門針對寒邪引起的咳嗽。因為咳嗽確實有因受寒而引起的,並不是說附子可以治療所有咳嗽。而且《本經》中「邪氣」二字出現很多次,凡是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外感病因,都可以用「邪氣」來稱呼。

六淫都屬於外感,本來不是我們身體的正常氣,所以都可以稱作「邪」。但其實它們各有指代,並不是泛泛而談。只要讀者能夠理解,就能夠明白古人立言的用意。況且《本草經》的文字很簡略,必須要通過理解文意,辨別它的辭意是針對哪一種情況,這是讀這本書最重要的環節。如果理解錯誤,會造成很大的危害。關於附子治療金瘡,仲淳認為這是風寒鬱積,導致血瘀不活的病症,並不是指外傷出血不止的金瘡,他的觀點非常正確。

總之,《本經》所說的某種藥物主要治療某種病症,都有其特定的適應症,並不是隨便舉一個病名,就說凡是這種病,不論是寒、熱、虛、實,不論是初、中、末期,都一概用這種藥物來治療。像癥堅、積聚、血瘕這些病,確實有陽氣不足、陰邪凝聚的情況,而附子藥性辛溫,能夠通行全身經脈,這是它的正確治療方向。

「寒濕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這十二個字應該一氣呵成地讀,指的是因寒濕引起的肢體痿弱、肌肉痙攣、膝蓋疼痛不能行走的情況,只有附子才能溫熱並疏通。如果把它分成兩句來讀,那麼寒濕的主治確實沒錯,但是痿弱、痙攣、膝痛不能行走,也有很多是屬於血虛、血熱的病症,又該如何解釋呢?《別錄》說能治療腰背風寒、心腹冷痛,這很明顯,不需要多說。但對於霍亂抽筋,就明顯有屬熱、屬寒的區別,生薑和附子所治療的情況,絕對不是通用的。

至於「下痢赤白」這一句,就讓人懷疑。這種病大多是濕熱積滯引起的,古人稱之為腸澼,意思是腸道內有東西阻塞積聚。如果說下痢,就感覺不妥,「痢」其實是「利」字的衍生,本意是滑利、通利。《內經》所說的自利、利下,都是後人所說的泄瀉、水泄。《內經》中腸澼這個病症,明明有自己的名稱和含義,並沒有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