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四 (1)
卷之四 (1)
1. 卷之四
2. 草部·隰草類下
3. 地黃
《本經》:「乾地黃,味甘,寒。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生者尤良。」
《別錄》:「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下血,利大小腸,去胃中宿食,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利耳目。」
白話文:
地黃味甘性寒。能治療跌打損傷、筋骨斷裂、內傷、血脈痹阻,還能滋補骨髓、增強肌肉。煮成湯劑,可以消除寒熱積聚、治療痹症,尤其是鮮地黃效果更好。
地黃還能治療男性勞損、女性內傷、產後出血、促進大小腸蠕動、清除胃中宿食、滋補五臟不足、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體力和視力。
4. 生地黃
《別錄》:「大寒。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產後血上薄心悶絕,傷身胎動下血,胎不落,墮墜踠折,瘀血,留血,鼻衄吐血,皆搗飲之。」(音義:薄,讀為迫,逼也。踠,與踒同,《類篇》:足跌也)。
[正義]地黃,味甘色黃,最合土德,故能補養中土,為滋養之上品。《本經》主折跌絕筋者,即補血補傷之義也。主傷中者,即其補陰補血之功。氣味和平,凡臟腑之不足,無不可得其滋養。《別錄》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下血,補五臟內傷不足,皆即此旨。逐血痹者,則血不足而痹著不行,補養充足,自然流動洋溢,而痹者行矣。
填骨髓,長肌肉,則充其補益之意而極言之,《別錄》之所稱通血脈,益氣力,利耳目,又即此義之引申耳。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則言其入煎劑尤為流動活潑,所以積聚、痹著皆除,此以補養為磨積之計,乃正氣旺而病自退,非謂地黃滋補之藥,竟能消積通痹也。蓋氣血不充,津液不布,則似此堅頑固結之病,必無可愈之理,所以積聚、癥瘕、痞結等證,均宜且補且行,斟酌進退,緩以圖之,自可徐收效果。
若僅讀張子和書,止知攻破為長,不顧正氣,日事峻削,甚至愈攻愈堅,糾結不解,以速其危者,其亦有昧於此而少知自反乎?生者尤良,則採取鮮新,其力尤足耳。
《別錄》又謂去胃中宿食,亦養其正而消化力充,可以運行宿滯,必非謂滋潤厚膩之質,竟有消克之功,此宜看得靈活,不可泥煞字面。其治溺血,利大小腸者,甘寒清熱,又能養陰,固通利二府熱結之正治也。
惟破惡血一層,似乎寒涼黏滯性質,必無破瘀導滯之功,然凡跌僕敲撲,肌肉血瘀發腫青紫者,以鮮生地搗爛厚敷,自能去瘀消腫,活血定痛,乃知地黃去瘀,自有天然作用,不可誤認其膩滯物質,而遂疑古人之言。惟唐宋以降,破血逐瘀諸方,已無復採用及此者,蓋亦嫌其厚膩有餘,終非攻堅陷陣之將,此讀古書者所以不可執而不化也。《別錄》又有「飽力斷絕」四字,義不可通,疑有訛誤,刪之。
《別錄》又出生地黃一條,云大寒,則以新採者而言,即今之所謂鮮生地,故結以「皆搗飲之」四字,謂搗飲其自然汁也。蓋鮮者得土氣至陰之性,尤為純粹未漓,故其氣大寒,較之乾者,已經日曝,自有不同。其治鼻衄吐血者,指氣火升騰,挾血上逆,妄行洶湧而言,如大吐大衄之屬於氣火有餘者,是宜以大寒直折其逆上之勢,而下血溺血之實證、火證,亦同此例。若去血已多,火焰己減,即非所宜,而所失太多,氣營兩憊者,更無恣用大寒之理。
又謂主婦人崩中衝血不止,則血崩一證,多屬衝任無權,下元失其固攝之力,虛證極多,實火絕少,必無純事寒涼,可以止崩之法。蓋諸失血之宜於清火者,惟陽熱熾盛,邪焰鴟張,而正氣未衰,脈洪神旺之時,可以寒涼灌溉,先去其憑依之勢。一至所失不少,雖餘火未熄,形神未餒,而脈象已虛,即非一味清涼所可奏績。
白話文:
生地黃
《別錄》中提到,生地黃藥性大寒,主要用於治療婦女經血不止、產後血氣上衝導致的胸悶昏厥、因外傷導致的胎動不安或下血、胎兒無法順利產出、跌打損傷、瘀血積聚、鼻出血、嘔血等症狀,將新鮮生地黃搗爛取汁飲用即可。(這裡的「薄」字應讀作「迫」,意為逼迫;「踠」字與「踒」字意思相同,指腳扭傷。)
【正義】
地黃味道甘甜,顏色黃色,最符合土的特性,因此能夠滋養脾胃,是滋補的佳品。《本經》提到地黃能治療筋骨斷裂,這是因為它具有補血、療傷的功效。它能治療傷於內部的疾病,是因為它具有滋陰補血的作用。地黃藥性平和,凡是身體臟腑不足的情況,都能夠通過它得到滋養。《別錄》中說它能治療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於內部的疾病、經血不止等問題,能補養五臟內傷不足,也是這個道理。它能驅逐血痹,是因為當血液不足時,血液會運行不暢,導致肢體麻木,通過補充血液,血液自然就會流動,血痹就會消散。
地黃能夠填補骨髓、生長肌肉,這說明它具有極強的滋補作用。《別錄》中提到的能疏通血脈、增強體力、明目聰耳,都是這個道理的延伸。將地黃煮成湯藥,可以去除寒熱積聚、消除麻木,這說明煎劑中的地黃藥效更加活潑,所以能夠消除積聚、血痹等症狀。這是一種通過補養來達到消除疾病的方法,是依靠身體正氣強大,疾病自然消退,並不是說地黃這種滋補藥物,真的能夠直接消除積聚、疏通麻木。當人體氣血不足、津液不能正常輸布時,就會出現堅硬固結的疾病,這是無法治癒的,所以像積聚、癥瘕、痞結等病症,都應該採用補益和疏通相結合的方法,慢慢調理,才能逐漸見效。
如果只讀張子和的書,只知道使用攻伐的方法,不顧身體的正氣,每天都使用猛烈的藥物,甚至導致越攻越嚴重,疾病更加難以治癒,最終加速死亡,這就是沒有理解補益的道理,並且很少反思自身錯誤的結果。新鮮的生地黃藥效更好,這是因為採摘時新鮮,藥力更加充足。
《別錄》中還說生地黃可以去除胃中的宿食,這也是因為它能補養正氣,增強消化能力,可以運化滯留的食物,並不是說它這種滋潤的藥物,真的能夠直接消除宿食。這一點要靈活理解,不要死板地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它能治療小便出血,以及通利大小腸,是因為它甘寒清熱,又能滋養陰液,這是治療二府熱結的正當方法。
只有破除瘀血這一點,似乎與它寒涼黏滯的特性不符,按理說它沒有破瘀導滯的功效。但是,凡是跌打損傷、肌肉瘀血腫脹青紫的人,用新鮮生地黃搗爛後厚敷在患處,就可以去除瘀血、消腫止痛、活血。由此可知,地黃去瘀自有其天然的作用,不能因為它黏膩就懷疑古人的說法。但是,唐宋之後,破血逐瘀的方劑中已經不再使用地黃,這是因為人們認為它過於滋膩,終究不是攻堅克敵的良藥,這也是讀古書的人不能固執己見,要懂得變通的原因。《別錄》中還有「飽力斷絕」四個字,意思不通順,可能是錯誤的,應該刪除。
《別錄》中還有一條關於出生地黃的記載,說它藥性大寒,這是指新鮮採摘的生地黃,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鮮生地,所以最後說「皆搗飲之」,意思是將鮮生地搗爛取汁飲用。這是因為新鮮的生地黃得到土氣至陰的特性,更加純粹沒有雜質,所以藥性大寒,比曬乾後的生地黃藥力更強。它能治療鼻出血和嘔血,是指氣火上升,夾帶血液向上逆行,像大量吐血和鼻血屬於氣火過旺的情況,應該用大寒的藥物來抑制它逆上的勢頭。小便出血也是同理,屬於實證、火證。如果失血過多,火氣已經減弱,就不適合使用這種方法。如果失血太多,導致氣血兩虛,更不能隨意使用大寒的藥物。
它還能治療婦女崩漏血不止,血崩多屬於衝任二脈功能失常,下元沒有固攝能力,虛證的情況很多,實火的情況很少,絕對不能單純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止血。凡是失血需要清熱的情況,只有在陽熱旺盛,邪氣猖獗,而正氣尚未衰弱,脈搏洪大、精神旺盛的時候,才能用寒涼的藥物來灌溉,先去除其憑依的勢力。一旦失血不少,即使餘火未熄,形體精神沒有衰弱,但脈象已經虛弱,就不能一味地使用清涼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