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二 (6)
卷之二 (6)
1. 龍膽
《本經》:「味苦,澀。主骨間寒熱,驚癇邪氣,續絕傷,定五臟,殺蠱毒。」
《別錄》:「大寒。除胃中伏熱,時氣溫熱,熱泄,下痢,去腸中小蟲,益肝膽氣,止驚惕。」
[正義]龍膽草,亦大苦大寒之品,純以清熱見長。主骨間熱者,大寒能清骨熱也。主驚癇,止驚惕,皆清熱寧心之效。邪氣者,即邪熱之氣也。續絕傷,定五臟,則因其卻熱除邪,而甚言之耳。蠱毒,是南方濕毒之厲氣;腸中之蟲,皆濕熱蘊隆所生也,大苦大寒,燥濕勝熱,自能闢蠱殺蟲。《別錄》主胃中伏熱,時氣溫熱,皆苦寒之用。
主熱泄下痢,亦苦燥濕,寒勝熱,與芩連之治濕熱泄瀉,而並治積滯熱痢者同義。益肝膽氣者,清其邪熱,即所以益其正氣,非謂苦寒之品,能補肝膽也。
[廣義]甄權:治小兒壯熱,時疾熱黃,癰腫。
《日華》:治熱狂,止煩,療瘡疥。
潔古:去目中黃,治睛赤腫脹,瘀肉高起,痛不可忍。
東垣:退肝膽邪熱,除下焦濕熱之腫,瀉膀胱火。
瀕湖:療煩熱,黃疸,小腸熱結淋閉,癰瘍痛甚,婦女血熱崩淋,通治肝腎有餘之火。
石頑:主酒癉黃腫。
[發明]龍膽草,大苦大寒,亦與連、芩同功。但《本經》稱其味澀,則其性能守,而行之於內,故獨以治骨熱著,余則清泄肝膽有餘之火,疏通下焦濕熱之結,足以盡其能事。而黴瘡之毒,疳痃之瘍,皆屬淫火猖狂,非此等大苦大寒,不足以瀉其烈焰,是又疏泄下焦之餘義矣。
[禁忌]瀕湖謂:大苦大寒,過用必傷胃中生髮之氣。
石頑謂:胃氣虛者,服之必嘔;脾氣虛者,服之必瀉。
白話文:
龍膽
《神農本草經》記載,龍膽味苦澀,能治療骨骼肌肉寒熱、驚癇等邪氣入侵、癒合斷裂的傷口、安定五臟、殺死蠱毒。
《名醫別錄》記載,龍膽性大寒,能清除胃中伏熱、時疫溫熱、熱性腹瀉、下痢、殺滅腸道寄生蟲,增強肝膽之氣,止驚恐不安。
古籍注解說明:龍膽草性大苦大寒,主要功效是清熱。治療骨骼肌肉發熱,是因為其大寒的特性能清解骨熱。治療驚癇、止驚恐不安,都是因為其清熱寧心的功效。邪氣指的是邪熱之氣。癒合斷裂的傷口、安定五臟,都是因為它能去除邪熱而產生的效果。蠱毒是南方濕毒的厲氣;腸道寄生蟲都是濕熱積聚而生的,大苦大寒的龍膽能燥濕祛熱,自然能驅除蠱毒和殺滅蟲子。《名醫別錄》記載其能治療胃中伏熱、時疫溫熱,都是利用其苦寒的特性。
治療熱性腹瀉和下痢,也是因為其苦燥濕寒勝熱的功效,與黃芩、黃連治療濕熱性腹瀉、積滯熱痢的功效相同。增強肝膽之氣,指的是清除其邪熱,從而增強正氣,並不是說苦寒之品能直接補益肝膽。
歷代醫家論述:甄權認為,龍膽能治療小兒壯熱、時疫熱黃、癰腫。
《日華子本草》認為,龍膽能治療熱狂、止煩躁、治療瘡疥。
潔古認為,龍膽能治療目赤腫痛、瘀血腫塊疼痛難忍。
李東垣認為,龍膽能消除肝膽邪熱、去除下焦濕熱腫脹、瀉膀胱火。
張景岳認為,龍膽能治療煩熱、黃疸、小腸熱結、尿閉、癰瘍疼痛、婦女血熱崩漏、治療肝腎虛火。
石頑認為,龍膽能治療酒疸黃腫。
總結:龍膽草性大苦大寒,與黃連、黃芩功效相似。但《神農本草經》記載其味澀,說明其藥性平和,作用在內,因此特別用於治療骨熱,其他方面則主要清泄肝膽虛火,疏通下焦濕熱,發揮其全部功效。梅毒、疳積等症都屬於陰火旺盛,非龍膽等大苦大寒藥物,不足以瀉其烈焰,這也是其疏泄下焦的另一層意義。
禁忌:張景岳認為:龍膽性大苦大寒,過量服用會損傷胃中生髮之氣。
石頑認為:胃氣虛者服用會嘔吐;脾氣虛者服用會腹瀉。
2. 苦參
《本經》:「味苦,寒。主心腹結氣,癥瘕積聚,黃疸,溺有餘瀝,逐水,除癰腫,補中,明目,止淚。」
《別錄》:「養肝膽氣,安五臟,定志益精,利九竅,除伏熱腸澼,止渴,醒酒,小便黃赤,療惡瘡,下部䘌瘡,平胃氣,令人嗜食。」
[正義]苦參,亦苦寒燥濕之品。主心腹結氣,癥瘕積聚,皆瘀熱蘊積之證也。黃疸,為胃中之濕熱。溺有餘瀝,小溲黃赤,則膀胱之濕熱也。逐水者,以蘊熱而水道不利,非通治虛寒之畜水。癰腫,則濕熱凝結之腫瘍也。目淚,乃肝經濕熱之病,泄熱退熱,則目自明而淚自止。
其所謂補中,養肝膽氣,安五臟,定志益精,利九竅,除伏熱,平胃氣,令人嗜食,種種功用,皆濕熱既清而正氣自旺耳。《別錄》治腸澼者,清理其濕熱之積滯也。止渴、醒酒,皆清熱之效。療惡瘡,及下部䘌瘡,則燥濕清熱,又能殺蟲耳。
[廣義]陶弘景:漬酒飲,治疥殺蟲;蘇恭:治惡蟲、脛酸;甄權:治熱毒惡風,赤癩眉脫;蘇頌:治風熱瘡疹;瀕湖:殺疳蟲(皆苦寒除熱、燥濕殺蟲也)。
甄權又除大熱嗜睡(則濕熱傷其中氣,而為倦怠嗜臥也)。又治中惡腹痛(則山嵐瘴癘蠱毒一類,皆挾濕熱之毒,燥濕清熱,治之固宜,猶龍膽之殺蠱毒耳。景岳止夢遺、帶濁,皆清泄肝腎之濕熱,而伐相火之有餘也)。
徐洄溪謂:苦入心,寒清火,故苦參專治心經之火,與黃連功用相近,但黃連則清心臟之火為多,苦參則清心腑、小腸之火為多,以黃連之氣味清,而苦參之氣味濁也。
[發明]苦參,大苦大寒,退熱泄降,盪滌濕火,其功效與芩、連、龍膽皆相近。而苦參之苦愈甚,其燥尤烈,故能殺濕熱所生之蟲,較之芩、連,力量益烈,近人乃不敢以入煎劑,蓋不特畏其苦味難服,亦嫌其峻厲而避之也。然毒風惡癩,非此不除,申韓刑名之學,亦治世之所不可廢,而今人但以為洗瘡之用,恐未免因噎而廢食耳。
[禁忌]大苦大寒之物,其性又必大燥,過用無不傷脾損腎。沈存中《筆談》謂:病齒數年,常以苦參擦齒,乃苦腰重不能行,後有舒昭亮,亦用苦參而亦同病,及至屏除不用而後皆愈,則苦寒傷腎之明證也。
白話文:
苦參
苦參味苦性寒,能治療心腹脹痛、腹部腫塊、黃疸、尿頻、水腫、癰腫,還有補益中氣、明目、止淚的功效。
它還能滋養肝膽之氣,使五臟安和,安定心神、益精,通利九竅,去除伏藏的暑熱和腸胃積熱,止渴、醒酒,治療小便黃赤、惡瘡、下體濕疹,調理胃氣,讓人胃口大開。
苦參性苦寒燥濕,能治療心腹脹痛、腹部腫塊等瘀熱積聚的症狀。黃疸是胃中濕熱所致,尿頻尿黃赤則是膀胱濕熱。它能利水消腫,是因為能去除蘊積的熱邪,而非治療虛寒導致的水腫。癰腫是濕熱凝結所致。眼淚不止是肝經濕熱所引起的,苦參能清熱泄熱,眼睛自然明亮,眼淚自然停止。
其補益中氣、滋養肝膽、安和五臟、安定心神、益精、通利九竅、去除伏熱、調理胃氣、增進食慾等功效,都是因為濕熱去除後,正氣自然旺盛。治療腸胃積熱,是清理濕熱積滯。止渴、醒酒,都是清熱的功效。治療惡瘡和下體濕疹,是因其能燥濕清熱、殺蟲。
此外,苦參還能治療疥瘡(用酒浸泡後飲用)、惡蟲叮咬、腿部酸痛、熱毒惡風、紅斑脫髮、風熱瘡疹、疳蟲。治療大熱嗜睡,是因為濕熱傷及中氣,導致倦怠嗜睡。治療中惡腹痛,是因為山嵐瘴癘蠱毒等都夾帶濕熱之毒,燥濕清熱才能治療。治療遺精、白濁,是清泄肝腎濕熱,並制約相火過盛。
苦參味苦性寒,能清心火,主要治療心經的火熱,功效與黃連相近,但黃連多清心臟的火,苦參則多清心腑和小腸的火。這是因為黃連氣味清淡,而苦參氣味較為濃厚。
苦參味苦性寒,具有清熱泄降、盪滌濕熱的功效,與黃芩、黃連、龍膽草相似,但苦參更苦更燥,因此更能殺滅濕熱所生的蟲子。現代人不太敢將其用於煎劑,不僅因為其苦味難以下嚥,也擔心其藥性過於峻烈。但對於毒風惡瘡等頑疾,卻非它不可。現在只用它來洗瘡,恐怕是因噎廢食了。
苦參味苦性寒,且燥烈,過量服用會傷脾損腎。有人因長期用苦參擦牙齒,導致腰痛不能行走,停用後才痊癒,這是苦寒傷腎的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