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三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2)

1. 鼠耳

[發明]此草葉厚而卷,白毛茸茸,故有鼠耳之名。古亦謂之佛耳草,又有葺母之名,皆以其有毛也。宋徽宗詩:「葺母初生認禁菸」,則以古人寒食節採此為食品也。《別錄》謂,鼠耳味酸,主寒熱,止咳;《日華》謂其除痰,治熱嗽;東垣謂,佛耳治寒嗽及痰,除肺中寒,升肺氣;丹溪亦謂,除寒痰,則正與《日華》相左;瀕湖謂,寒嗽多是火鬱於內,而寒束於外。《日華》謂熱,言其本也;東垣謂寒,言其標也。

壽頤謂此草味酸,究非寒邪作嗽所宜。

白話文:

鼠耳這種植物,葉子厚實且捲曲,佈滿白色絨毛,因此得名「鼠耳」。古時候也稱它為佛耳草或葺母,都是因為它長滿了毛茸茸的樣子。宋徽宗的詩句「葺母初生認禁菸」,說明古人會在寒食節採摘鼠耳來食用。

《名醫別錄》記載,鼠耳味酸,可以治療寒熱,止咳;《日華子本草》說它能去除痰液,治療熱咳;李東垣認為,佛耳草能治療寒咳和痰症,去除肺部的寒氣,提升肺氣;朱丹溪則認為它能去除寒痰,這和《日華子本草》的說法相反;張景岳則認為,寒咳大多是因為內有鬱火,外受寒邪所致。《日華子本草》說鼠耳治熱咳,指的是它的本質;李東垣說它治寒咳,指的是它的表面症狀。

壽頤認為鼠耳味酸,並非治療寒邪引起的咳嗽的適宜藥物。

2. 青葙(雞冠,附)

《本經》:「味苦,微寒。主邪氣,皮膚中熱,風搔身癢,殺三蟲。子名草決明,療唇口青。」(搔,今主作瘙)。

《別錄》:「主惡瘡疥蟲,痔蝕,下部匿瘡。」

[發明]青葙,即雞冠花之同類,古書雖分兩條,但以花穗扁闊成片者為雞冠,花穗分歧如麰者為青葙,其莖、葉、子形色性情功用皆同,故古人有以青葙子為即雞冠花子者,非誤也。且本是莧之同類,莖、葉、花穗及子亦皆近似,但花色不一,莧實本治目疾,其功用又合,亦即一類中之數種耳。

古人用其莖葉,以為燥濕、清熱、殺蟲之用,蓋苦寒滑利之品,最善理濕清熱,而疏泄厥陰,是以專清血分。《本經》主邪氣,亦即以濕熱之邪言之。其子專療目疾,《本經》雖未明言,然治唇口青,即厥陰肝經鬱熱氣滯之證,非肝腎虛寒之唇口變色也。苦寒滑利,善滌鬱熱,故目科風熱,肝火諸證,統以治之。

《日華》謂其鎮肝明目;甄權謂其治肝臟熱毒沖眼,赤障(注:原作「陣」,顯誤,改)青盲、翳腫;雖寇宗奭謂青葙明目,始於《藥性論》及《日華子》,與經意不合,然療治目疾,往往有驗,未可誣也。其雞冠花之莖葉,瀕湖稱其治瘡痔及血病;雞冠花則稱其主痔漏下血,赤白下痢,崩中,赤白帶下;其子則藏器稱其止腸風瀉血,赤白痢,《日華》稱其主崩中帶下。蓋雞冠花紅,其莖葉亦多赤色,則專走血分而性寒涼,故為止血之用。

然其義仍與青葙無甚區別也。

白話文:

《青葙(雞冠,附)》

《神農本草經》記載,青葙味苦、微寒,能治療邪氣、皮膚熱症、風疹瘙癢,以及殺蟲。它的種子叫做草決明,可以治療嘴唇和口腔發青。

《名醫別錄》記載,青葙能治療惡瘡、疥蟲、痔瘡和下體隱藏的瘡瘍。

青葙和雞冠花是同類植物,古代書籍雖然將它們分開記載,但區別僅在於花穗的形狀:花穗扁平寬闊的是雞冠花,花穗分枝像小米的是青葙。它們的莖、葉、種子的形態、顏色、性質和功效都相同,所以古人有時將青葙子等同於雞冠花子,並非錯誤。而且它們都屬於莧菜類植物,莖、葉、花穗和種子都非常相似,只是花色不同。莧菜的種子原本就用於治療目疾,功效也與青葙相近,可以說它們是同類植物中的不同種類。

古人用青葙的莖葉來治療濕熱、清熱、殺蟲,因為它味苦、性寒且滑利,非常善於治療濕熱,並能疏通厥陰經,因此能專門清血分之熱。 《神農本草經》中提到的“邪氣”,指的就是濕熱之邪。青葙子則專門治療目疾,《神農本草經》雖然沒有明確說明,但它能治療嘴唇和口腔發青,這是厥陰肝經鬱熱氣滯的表現,而非肝腎虛寒造成的唇口變色。由於青葙味苦、性寒且滑利,善於清除鬱熱,所以可以用於治療目科風熱、肝火等症狀。

《日華子本草》認為青葙能鎮肝明目;甄權認為它能治療肝臟熱毒衝擊眼睛,以及赤眼、青盲、眼翳腫痛;雖然寇宗奭認為青葙明目的記載始於《藥性論》和《日華子本草》,與經書記載不符,但實際治療目疾往往有效,不能輕易否定。雞冠花的莖葉,據《瀕湖集簡》記載,能治療瘡瘍和血病;雞冠花能治療痔漏下血、赤白痢疾、崩漏、赤白帶下;雞冠花的種子,據張元素記載,能治療腸風瀉血、赤白痢疾;《日華子本草》記載,它能治療崩漏和帶下。因為雞冠花是紅色的,它的莖葉也多為紅色,所以它能專門作用於血分,且性寒涼,因此具有止血的功效。

總而言之,雞冠花和青葙的功效並沒有本質區別。

3. 旋覆花

《本經》:「味鹹,溫。主結氣,脅下滿,驚悸,除水,去五臟間寒熱,補中,下氣。」

《別錄》:「甘,微溫。消胸上痰結,唾中膠漆,心脅痰水,膀胱留飲,風氣濕痹,皮間死肉,目中眵䁾,利大腸,通血脈,益色澤。其根主風濕。」

[正義]旋覆花,輕揚之性,而《本經》主治皆降逆破結之功用。蓋輕疏者必能泄化,專以疏通見長。且味鹹性溫,咸能潤下軟堅,溫能宣通散結也。又消痰逐水,泄降之力頗佳,故能破結氣,而除脅下之滿。驚悸,亦痰飲凌心之證。去五臟間寒熱,即停痰積飲之寒熱氣結也。

補眵者,謂結氣散而中氣自安,非以破泄為補益之用也。《別錄》主膀胱留飲,利大腸,即《本經》逐水之意。其治風氣濕痹,皮間死肉,通血脈者,則輕揚之性,必能外通脈絡,行於肌表也。治目中哆者,亦疏散結熱,宣化濕濁之用耳。

[廣義]甄權:主水腫,逐大腹,止嘔逆。

宗奭:行痰水,去頭目風。

海藏:消堅軟痞,治噫氣。

景岳謂:降痰涎,通水道,消腫滿,凡氣壅濕熱者宜之,惟性善走散,凡大腸不實及氣虛陽衰之人皆忌。

[發明]旋覆花,體質甚輕,飛揚疏散,其主治當以泄散風寒,疏通脈絡為專主。《別錄》治風氣濕痹,皮間死肉,通血脈,宗奭去頭目風,皆其輕疏泄散之功也,以治風寒喘嗽,寒飲漬肺,最是正法。或謂旋覆花降氣,寒邪在肺者不宜早用,則止知疏泄之力,足以下降,而不知其飛揚之性,本能上升,且《本經》明謂其溫,寇宗奭又以為辛,則疏散寒邪正其專職。若其開結泄水,下氣降逆等治,則類皆沉重下達之義,頗嫌其與輕揚飛騰之本性不甚符合。

按《本經》旋覆花一名金沸草,《局方》有金沸草散一方,疑古人本有用其莖葉,而未必皆用其花者。考草木花葉之功用,不同者甚多,或升或降,各有取義,亦其稟賦使然,不容混合。且莖則質重,花則質輕,亦物理自然之性,況旋覆花之尤為輕而上揚者乎?乃今人恆用其花,而並不用其莖葉,竟以重墜之功,責之輕揚之質,恐亦非古人辨別物性之真旨也。

且其花專主溫散,疏泄之力亦猛,宜於寒飲而不宜於熱痰,石頑已謂陰虛勞嗽,風熱燥咳誤用之,嗽必愈甚,是亦以其輕揚,升散太過,正與降氣之理相反。惟其輕靈之性,流動不滯,自能疏通氣化,而宣窒塞,固非專以升散見長。若但以逐水導濕為治,似不如兼用其莖葉,較為近理。

《別錄》稱其根主風濕,其意可曉然也。

白話文:

旋覆花

《神農本草經》記載:旋覆花味鹹性溫,主治氣體阻塞、脅肋脹滿、驚悸、消除水腫、去除五臟寒熱、補益中氣、下降氣機。

《名醫別錄》記載:旋覆花味甘微溫,能消除胸部痰結、消除唾液中像膠漆一樣的痰、治療心脅痰水、膀胱積水、風濕痹痛、皮膚壞死組織、目中分泌物、通利大腸、暢通血脈、改善膚色。旋覆花的根主治風濕。

古籍註釋:旋覆花性輕浮,但《神農本草經》記載的功效卻都是下降、破除阻塞的。這是因為輕浮的藥物能疏通化解,它的功效主要在於疏通。它味鹹性溫,鹹味能潤滑、軟化堅硬之物,溫性能溫通、散結。它又能消除痰液、排除水分,下降的效力很好,所以能破除氣體阻塞,消除脅肋脹滿。驚悸也是痰飲停滯於心的症狀。去除五臟寒熱,指的是痰飲積聚引起的寒熱氣結。

所謂補益,是指氣體阻塞消散後,中氣自然恢復,並不是指它具有直接的補益功效。《名醫別錄》中記載它能治療膀胱積水、通利大腸,這與《神農本草經》中消除水腫的記載意思相近。它能治療風濕痹痛、皮膚壞死組織、暢通血脈,是因為它輕浮的特性,能通達脈絡,運行於肌膚表面。治療目中分泌物,也是疏散結熱、宣化濕濁的功效。

其他醫家論述:甄權說:主治水腫、治療腹脹、止嘔逆。

寇宗奭說:能運行痰水、治療頭目風。

張元素說:能消除堅硬腫塊、治療噫氣。

張景岳說:能下降痰涎、通利水道、消除腫脹,凡是氣機壅塞、濕熱的病症都適用,但它性善走散,大腸虛弱、氣虛陽衰的人忌用。

藥性闡述:旋覆花質地很輕,能飛揚疏散,它的主要功效是疏散風寒,通利脈絡。《名醫別錄》記載它能治療風濕痹痛、皮膚壞死組織、通利血脈,寇宗奭說它能治療頭目風,都是它輕浮疏散的功效。用它治療風寒咳嗽、寒飲停滯於肺,是最正確的用法。有人說旋覆花能降氣,肺部有寒邪的人不宜早用,這是只知道它疏泄的功效能下降,而不知道它飛揚的特性能上升,而且《神農本草經》明確記載它性溫,寇宗奭又認為它味辛,那麼疏散寒邪正是它的專長。如果說它能開結、泄水、下氣、降逆等功效,這些都屬於沉重下達的性質,這與它輕揚飛騰的本性似乎不太相符。

考據分析:《神農本草經》記載旋覆花又名金沸草,《局方》有一方金沸草散,懷疑古人是用它的莖葉,而不一定是只用它的花。考察草木的花葉功效,差異很大,有的升有的降,各有用途,這是它們自身的稟賦使然,不能混為一談。莖質地重,花質地輕,這是自然的物理特性,況且旋覆花更是輕而上揚的。現在人們總是只用它的花,而不使用它的莖葉,卻用下達的功效來要求輕揚的藥物,恐怕不是古人辨別藥物屬性的真正用意。

而且它的花主要功能是溫散,疏泄的力量也很猛烈,適用於寒飲,而不適用於熱痰。石頑已經說過,陰虛咳嗽、風熱燥咳誤用它,咳嗽會加重,這也是因為它輕揚、升散過度,與降氣的原理相反。只是因為它的輕靈特性,流動不滯,能疏通氣機,宣通阻塞,並不是只以升散見長。如果只用它來逐水導濕,不如兼用它的莖葉,比較合理。

《名醫別錄》記載它的根主治風濕,這意思很明顯。

4. 穀精草

[發明]穀精草,生於稻田中,刈稻之後,得谷之餘氣,故名穀精。其質輕清,故專行上焦,直達巔頂,能疏散頭部風熱,治目疾頭風。並療風氣痹痛者,亦以輕清之性,善於外達也。又生於秋季,禾苗秀實之後,能開花結實,不畏秋涼,是以古人謂之性溫味辛,能上升外散,非其他明目之藥以涼降為功之比,則散風火而無寒涼遏抑之虞,尤為良劑。

《開寶本草》稱其辛溫,主喉痹,齒風痛,諸瘡疥;瀕湖謂主頭風痛,目盲翳膜,皆辛以散之之意。今人僅以治風熱目赤,尚未足盡其功用也。

白話文:

穀精草生長在稻田裡,稻子收割後,它吸收了稻穀的餘氣,因此得名。它質地輕盈,向上走,直達頭頂,能疏散頭部的風熱,治療眼睛和頭部的疾病。它還能治療風濕引起的痺痛,也是因為它輕盈的特性,善於向外擴散。而且它生長在秋季,稻子成熟後開花結果,不怕秋天的寒冷,所以古人認為它性溫味辛,能上升和向外擴散,這和其它涼性明目藥物不同,它能散風熱而沒有寒涼抑制的顧慮,是很好的藥物。

《開寶本草》記載它辛溫,能治療喉嚨阻塞、牙齒風痛、各種瘡疥;《瀕湖集簡》記載它能治療頭痛、目盲、翳膜,都是利用它辛散的特性。現在的人只用它來治療風熱目赤,還沒有完全發揮它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