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三 (13)
卷之三 (13)
1. 夏枯草
《本經》:「味苦,辛。主寒熱,瘰癧,鼠瘻,頭瘡,破癥,散癭結氣,腳腫,濕痹,輕身。」
[發明]夏枯草之性,《本經》本言苦辛,並無寒字,孫氏問經堂本可證。而自《千金》以後,皆加一寒字於辛字之下,然此草夏至自枯,故得此名。丹溪謂其稟純陽之氣,得陰氣而即死。觀其主瘰癧,破癥散結,腳腫濕痹,皆以宣通泄化見長,必具有溫和之氣,方能消釋堅凝,疏通窒滯,不當有寒涼之作用,石頑《逢原》改為苦辛溫,自有至理。
苦能泄降,辛能疏化,溫能流通,善於宣散肝膽火之郁窒,而順利氣血之運行,凡凝痰結氣,風寒痹著,皆其專職。丹溪謂治瘰癧,散結氣,大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樓全善謂治目珠痛夜甚,點以苦寒藥尤甚者,神效。蓋目珠繫於厥陰,夜甚而遇寒藥反甚,是厥陰陰火鬱窒不疏,自不宜直折以寒涼,反至遏抑愈劇,夏枯草能疏通肝膽之氣,木鬱達之,亦以稟純陽之氣,而散陰中結滯之熱耳。
石頑謂《本經》言輕身者,能除腳腫濕痹而無重著之患也,又能解內熱,緩肝火,治肝熱目赤,皆疏通厥陰氣滯之功用。久服亦傷腎,以善於宣泄,反助厥陰肝木之氣也。
白話文:
夏枯草
《神農本草經》記載:夏枯草味苦辛,能治療寒熱、瘰癧(淋巴結腫大)、鼠瘻(慢性淋巴管炎)、頭瘡、破癥(血塊)、散腫塊結氣、腳腫、濕痹(風濕痺痛)、輕身(減輕體重)。
後世醫家對夏枯草的藥性有不同看法。《神農本草經》原記載為苦辛,並無寒性,但自《千金方》以後,多加註「寒」字。然而,此草在夏至後即枯萎,故名夏枯草。張元素認為夏枯草秉性純陽,遇陰氣即死。觀察其治療瘰癧、破癥散結、腳腫濕痹等症,皆以疏通泄化見效,必具溫和之氣才能消散堅硬凝結之物,疏通阻塞不通之處,不應具有寒涼的功效。石頑在《醫學逢原》中將其藥性改為苦辛溫,此說甚是。
夏枯草味苦能泄降,味辛能疏化,性溫能流通,善於宣散肝膽火鬱,使氣血運行順暢。凡是痰凝氣結、風寒痹痛等症,皆為其所長。張元素認為,夏枯草治療瘰癧、散結氣,能大補厥陰血脈。樓全善認為,治療目珠疼痛,尤其夜間疼痛劇烈者,點用苦寒藥反而加重病情,而夏枯草則神效。因為目珠與厥陰經絡相關,夜間疼痛加重而遇寒藥反加重,說明厥陰經陰火鬱結不通,不宜直接使用寒涼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夏枯草能疏通肝膽之氣,使鬱滯之氣得以宣洩,因其秉性純陽,故能散去陰中結滯之熱。
石頑認為,《神農本草經》所述「輕身」,是指它能去除腳腫濕痹,避免病情加重,還能解內熱,緩解肝火,治療肝熱目赤,皆因其能疏通厥陰氣滯之故。但久服會傷腎,因為它善於宣泄,反而會助長厥陰肝木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