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三 (4)
卷之三 (4)
1. 天名精
試推測其形色,及證以李氏《綱目》所載之狀,則與今之所用,大是不類。且今亦未有用以治血瘀、血結者。惟熱結腫毒等證,則義亦可通,借用亦驗。實則今所用者,必非古來相承之一物矣。但《本經》又別有豕首之名,《別錄》亦謂之彘顱,說者謂其氣如豕,故得此名。
而今所用之土牛膝,則亦有臭味。獨陶宏景則謂天名精,即今之豨薟,然今所常用之豨薟草,固別自一物,人人皆知,亦非今所常用之鶴蝨草。竊謂豨薟之葉大而皺,亦有臭味,似古人所謂蝦蟆藍、皺面草等名目,皆即豨薟草之別名。然豨薟清涼解毒,其性雖亦相近,而不能治喉風痰塞,則又是疑竇,不能武斷。
繆氏《經疏》又謂:天蔓精,南人呼為地菘,非鶴蝨,亦非豨薟,乃荔枝草也,為消痔之聖藥。則繆氏之意,亦非今日所用之土牛膝矣。此中疑是疑非,勢不能融合古今諸說,貫而通之。茲姑以今日所習用者為主,而附志所疑,以留待異日之再為考訂焉。
白話文:
試著推測天名精的形狀和顏色,並對照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的樣子,會發現和現在使用的天名精很不一樣。而且現在也沒有用它來治療血瘀、血塊的案例。只有在治療熱毒腫脹等症狀時,其藥理才能勉強說得通,借用一下也有效。實際上,現在用的天名精,肯定不是古代流傳下來的那種東西了。但是,《本經》中又有提到天名精的別名叫做豕首,《別錄》中也稱它為彘顱,有人說是因為它的氣味像豬,所以才得到這些名字。
而現在使用的土牛膝,也有臭味。只有陶弘景認為天名精就是現在的豨薟。然而現在常用的豨薟草,很明顯是另一種植物,大家都知道,也不是現在常用的鶴蝨草。我認為豨薟的葉子大且皺,也有臭味,就像古人所說的蝦蟆藍、皺面草等名稱,應該都是豨薟草的別名。但是豨薟有清涼解毒的功效,雖然藥性也有些相似,但不能治療喉嚨腫痛、痰液阻塞,這點又讓人產生疑惑,所以還不能妄下定論。
繆氏《本草經疏》又說:天蔓精,南方人稱之為地菘,不是鶴蝨,也不是豨薟,而是荔枝草,是治療痔瘡的良藥。那這樣看來,繆氏所說的也不是今天用的土牛膝了。這裡面真真假假的,實在沒辦法把古代和現代的各種說法都融合貫通起來。現在姑且以目前常用的為主,並附帶記錄下這些疑點,留待以後再進一步考證。
2. 鶴蝨
[發明]即今之土牛膝所結之實,形小而長,有刺螫人衣,有似於蝨,故得此名。《唐本草》稱其氣味苦、辛,有小毒。治蛔蟲,為散,以肥肉汁服方寸匕,亦入丸散用。《開寶本草》稱其治蟲心痛,以淡醋和半匕服,立瘥。蘇頌《圖經》稱其為殺蟲方中要藥。《古今錄驗》療蛔厥心痛,一味搗丸,蜜湯空腹服。
白話文:
鶴蝨就是現在所說的土牛膝結的果實,形狀細長,表面有刺,容易刺傷衣物,看起來像蝨子,因此得名。古籍記載其味道苦辛,略帶毒性。可用於治療蛔蟲病,通常將其研磨成粉末,用肥肉湯送服一小匙;也可製成丸劑或散劑服用。另外,古籍也記載它可以治療蟲積引起的胃痛,可用淡醋調和後服用少許,就能很快見效。古代醫書認為它是治療蟲症的重要藥物。還有記載說,它可以治療蛔蟲引起的腹痛,單獨研磨成丸劑,用蜂蜜水空腹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