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四 (30)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30)

1. 蓖麻子

[發明]氣味甘,平。瀕湖以為甘、辛,平,其實全無辛味。石頑以為溫,壽頤且恆用以消散外瘍紅腫焮熱各症,則可證其性必是清涼,石頑之說亦非是。其性善走善散,丹溪以為能追膿取毒,拔邪外出,甚是不確。

壽頤業師朱氏,世以兼治外瘍名,凡拔毒提膿藥中,從不用此,惟退消瘍毒紅腫及發頤、瘰癧、乳癰等症,有家制千捶膏一方,專用蓖麻子仁杵細,和乳香、膠香、銀硃、麝香成膏,即有紅赤腫高,勢且釀膿者,亦可十消八九,則明是消散之功,何可誤認提毒外出?瀕湖以治偏風不舉,口目喎斜,蓋亦用其走竄入絡,可以通痹,非能拔出血絡經脈之風邪。

且偏風喎斜等症,本是腦經為病,何嘗有外風入絡,認證先錯,而用藥又是隔膜,一誤再誤,竊謂此法亦必無效。據《綱目》所載,一人偏風,手足不舉,瀕湖以此油同麝香、鯪鯉甲等作膏,摩之而愈,則真是風寒濕三氣雜至之痹著關節者,所以有驗,此辨證之不可模糊隱約者也。

丹溪又以為能出有形之滯物,故取胎產胞衣,剩骨膿血者用之,則亦因其善走而速之使動耳。瀕湖又謂,一人病手臂一塊腫痛,以此搗膏貼之,一夜而愈,則即走竄消散之功耳。又謂一婦產後子腸不收,搗仁貼其丹田,一夜而上。

壽頤則謂此藥性情止能流動而使之行,不能收攝而使之斂,古書謂產後腸出,子宮不上,用蓖麻仁搗塗頂心百會穴,立刻收(注:原作「放」,顯誤,改)上云云,卻已陳陳相因,數見不一,均是空中樓閣,瀕湖此說,亦是依託古書,欺人之語。蓋蓖麻散腫之功極驗,如果子宮、子腸不收而亦用之,豈不使其正氣愈散,理當益復下墜,萬無可愈之道。

此徵之實驗而鑿鑿有據者,何得比附古人空談,而害病家於實禍,吾國醫籍,最多此等荒唐之說,苟非確有至理,已覺不可輕信,況似此走散之品,而反謂之能收,正是大相矛盾者耶!石頑謂研塗瘰癧、痘毒、癰腫,即消,則是實驗,此散之力而非收之功。

且瀕湖《綱目》於主治正文中,連綴治女人胎不下,子腸挺出,開通關竅經絡三句,則不下者必使之下,挺出者必使之收,此物既能下胎衣而開通關竅、經絡,又何以能收子腸,一行之中,出爾反爾,更是可駭,似此信手拈來,實是誤人不小。

又主治中以消腫、追(注:原作「迫」,據《綱目》改)膿、拔毒六字並作一氣,則消者欲其內消,追者拔者欲其外出,凡能內消之藥,必不能拔毒,而拔毒之藥,以敷未潰之瘍,適以提之成膿,必不能消腫,亦是兩相矛盾,萬不可通。蓋瀕湖本不諳外瘍之原理,以致措辭乖謬如是。

究竟蓖麻治瘍,內消最有奇功,拔毒實無能力,此壽頤所以恆謂內科分科之不足恃也。又古書皆謂蓖麻有毒,不可內服,瀕湖且謂服蓖麻者,一生不得食炒豆,犯之必脹死,一似此物必是大毒之品,所以《綱目》列於毒草門中。

白話文:

蓖麻子

蓖麻子味甘,性平。有人認為其味甘辛,性平,但實際上並沒有辛味。也有人認為它性溫,常用於治療外瘍紅腫熱痛等症,但其功效證明其性應屬清涼,所以性溫的說法是錯誤的。蓖麻子善於運行和散佈,有人認為它能引流膿液、排出毒素,將邪氣從體表排出,這是不準確的。

我的老師朱氏世世代代以治療外瘍聞名,在所有拔毒引膿的藥方中從未使用過蓖麻子。他只用蓖麻子治療消散瘍毒紅腫以及發頤、瘰癧、乳癰等症。他家裡有一種自制的千捶膏,專用研磨細緻的蓖麻子仁,與乳香、膠香、硃砂、麝香混合製成。即使是紅腫高漲,將要化膿的症狀,也能消散八九成。這說明蓖麻子具有消散的作用,怎能誤認為是引流毒素?有人用它治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是因為它能通行經絡,治療痹症,而不是因為它能拔除經絡中的風邪。

而且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本是腦部經絡病變,何來外邪入侵經絡之說?診斷錯誤,用藥也南轅北轍,錯誤百出,竊以為這種方法必然無效。據《本草綱目》記載,一人半身不遂,手腳不能動彈,用蓖麻油與麝香、鯪鯉甲等製成膏藥塗抹而痊癒,這說明是風寒濕三邪侵襲關節所致的痹症,所以才有療效。這就說明辨證論治的重要性,不可含糊不清。

也有人認為蓖麻子能排出有形的滯留物,所以用於治療產後胎盤、骨骼殘留、膿血等,是因為其善於運行,能加速其排出。還有人說,一人手臂腫痛,用蓖麻子搗碎敷貼,一夜痊癒,這也是其運行消散的功效。還有人說,一位婦女產後子宮脫垂,用搗碎的蓖麻子仁敷貼在丹田部位,一夜就好了。

但有人認為蓖麻子只能使事物運行,不能收斂。古書記載,產後腸脫垂,子宮不下陷,用蓖麻仁搗碎敷貼在百會穴,就能使子宮上提。但這些說法互相矛盾,多是空穴來風,不足採信。這種說法也是依託古書,欺騙人的話。因為蓖麻子消腫的功效非常顯著,如果子宮、腸道脫垂也使用它,豈不是讓正氣更加散失,反而加重病情,怎能痊癒?

這些都是有根據的實驗結果,怎麼能與古人的空談相提並論,而危害患者呢?我國醫籍中,有很多這種荒唐的說法,如果不是確有道理,就不應該輕信。況且像蓖麻子這種善於運行的藥物,卻說它能收斂,這簡直是自相矛盾。有人說研磨後塗抹在瘰癧、痘瘡、癰腫上,就能消散,這是實驗結果,證明的是其散佈的力量,而不是收斂的作用。

而且《本草綱目》在主治條文中,將治療婦女胎衣不下、子宮脫垂、疏通經絡三者連在一起。胎衣不下就應該使其排出,子宮脫垂就應該使其上提,這種藥物既能排出胎衣,又能疏通經絡,又怎麼能收斂子宮?前後矛盾,令人駭然。這種信手拈來的說法,實際上誤導了不少人。

此外,主治中將「消腫」、「引流膿液」、「拔毒」三個詞連在一起,消腫是要使其內在消散,引流膿液、拔毒是要使其排出體外。凡是能內在消散的藥物,就不能拔毒;而拔毒的藥物,用於尚未潰爛的瘡瘍,反而會使其化膿,就不能消腫。這也是相互矛盾的,不可通融。因為有人根本不了解外瘍的原理,所以說法才會如此謬誤。

總而言之,蓖麻治療瘡瘍,內在消散功效奇特,而拔毒卻無效,這就是為什麼有人始終認為單純依據內科的分類是不夠的。而且古書都說蓖麻有毒,不能內服。有人還說服用蓖麻的人,一輩子都不能吃炒豆,吃了就會脹死。好像蓖麻是劇毒之物,所以《本草綱目》將其列入毒草類。

但是我小時候,家裡種了好幾年蓖麻,當時不知道那就是蓖麻子,只見別人炒熟了吃,像花生一樣,全家吃了七八年,估計有好幾百斤,沒有一個人出現脹氣的症狀,也沒人不吃炒豆。直到長大後,閱讀醫書,才看到這種說法,才知道宋元以後的醫書,如果不是親自驗證,大多是妄言。唉!希望再有神農氏那樣的人,能再次一一親嘗百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