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四 (29)
卷之四 (29)
1. 蚤休(即草河車)
《本經》:「味苦,微寒。主驚癇,搖頭弄舌,熱氣在腹中,瘨疾,癰腫,陰蝕,下三蟲,去蛇毒。」
[考證]瘨,今本作癲。按許氏《說文》曰:瘨,病也;《聲類》曰風病也。則瘨疾者,猶上文所謂驚癇及搖頭弄舌之內風猝動也。若癲字,則《廣韻》、《集韻》始有之,乃後出之字,《廣韻》明言與癲同字,非後人所謂癲狂之義,茲從(注:原作「以」,據文義改)孫氏平津館本。癲疾以下十二字,瀕湖引作《別錄》,而孫本輯入《本經》,姑從孫本。
[發明]蚤休,乃苦泄解毒之品,瀕湖謂足厥陰之藥,蓋清解肝膽之鬱熱,息風降氣,亦能退腫消痰,利水去濕。《本經》治驚癇搖頭弄舌,皆肝陽肆虐,木火生風之症。又謂之癲疾者,癲即巔頂之巔,字亦作顛,皆氣火上凌,直上頂巔之病,今西學家所謂血沖腦經者,頗似吾國舊學,向所未聞。
然氣上不下(注:原作「上」,據《素問》改),頭痛巔疾,見於《素問·方盛衰論》;掉眩巔疾,見於《五常政大論》,字皆作巔,豈非明言其病在巔頂?《聲類》謂癲為風病,豈非風動上肆,直到頂巔,則其病在腦,亦可於言外得之?可證此種內風猝動之變,吾國舊籍早已明知其為氣血上衝,正不待西學家自矜創穫。
蚤休能治此證,正以苦寒泄降,能息風陽而清氣火,則氣血不沖,腦經不擾,而癲疾驚癇,搖頭弄舌諸病可已。《本經》之旨,直與《素問》諸條息息相通,此皆古醫經之無上精義,惜乎漢魏六朝以降,誤以巔頂之巔,認作顛狂之顛,而驚癇昏僕等症之真旨遂晦,是病乃不復可治,此是後世醫學之陋,固不可與《素問》、《本草經》同日而語,然即此可知《本草經》及《素問》論病探源,竟有非漢魏以下醫家所能悟到者,則信乎古書之真非易讀矣!若其專治癰腫,則苦寒清熱,亦能解毒。治陰濁,下三蟲,亦苦寒勝濕,自能殺蟲,其功用皆淺顯易知,不煩多贅。
瀕湖引諺語有「七葉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癰疽如遇著,一似手拈拿」云云,知此草專治癰瘍,古今無不推重。然此類寒涼諸品,惟陽發紅腫大痛者為宜,而堅塊頑木之陰證大忌,非謂凡是外科,無不統治也。
白話文:
蚤休(草河車)
《神農本草經》記載,蚤休味苦、微寒,能治療驚癇、搖頭弄舌、腹中熱氣、瘛疭(癲癇)、癰腫、陰蝕、驅除體內寄生蟲及蛇毒。
古籍考證中,「瘛」字古時指疾病,也指風病,與「癲」字同義,指的是因內風猝發引起的疾病,例如驚癇和搖頭弄舌。而「癲」字出現較晚,與現代詞語中的「癲狂」意義不同,因此這裡採用較早的說法。關於「癲疾」以下的十二個字,不同版本有所出入,這裡採用其中一個版本。
蚤休性味苦寒,具有泄熱解毒的功效。古人認為它是足厥陰經的藥物,可以清解肝膽鬱熱,平息肝風,降逆氣,還能消腫、化痰、利水、除濕。它治療驚癇、搖頭弄舌等症,是因為這些疾病都是肝陽亢盛、肝火上炎引起的。所謂「癲疾」,「癲」字也作「巔」,指氣火上逆,直衝頭頂的病症,與西醫所說的「血衝腦經」類似,說明古代醫學已經認識到這種疾病。
《素問》中記載的「氣上不下,頭痛巔疾」和「掉眩巔疾」,都說明這種疾病的病灶在頭頂。古籍也將「癲」視為風病,風邪上犯,直達頭頂,說明病位在腦部。這證明古代醫學早就認識到此類內風猝發的病症是由氣血上衝造成的,並非西醫的獨創。
蚤休之所以能治療這些疾病,是因為它苦寒泄降,可以平息肝陽,清解肝火,使氣血不再上衝,腦部不受干擾,從而治愈癲癇、驚癇、搖頭弄舌等症。《神農本草經》的記載與《素問》的觀點完全一致,這是古代醫學的精髓。可惜的是,後世誤將「巔頂的巔」理解為「癲狂的癲」,使得驚癇、昏厥等症的病機被誤解,治療也因此受阻,這反映了後世醫學的不足,與《素問》、《神農本草經》不可同日而語。由此可見,《神農本草經》和《素問》對疾病的探究,是後世醫家難以企及的。蚤休治療癰腫,是因為其苦寒清熱解毒;治療陰蝕、驅除體內寄生蟲,是因為其苦寒勝濕,能殺蟲,這些功效都比較容易理解。
古語說:「七葉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癰疽如遇著,一似手拈拿」,說明蚤休治療癰疽療效顯著,古今皆推崇。但寒涼藥物只適用於陽證,也就是紅腫熱痛的症狀,而對於陰證,也就是堅硬腫塊則禁忌使用,並非所有外科疾病都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