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七 (1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15)

1. 澤瀉

[發明]澤瀉,味淡體輕,故性善滑泄,生長水中,故善利水逐濕,此藥性情功用,即此兩言而已足,更無餘義可言。其兼能滑痰化飲者,痰飲亦積水停濕為病,惟其滑利,故可消痰。

總之,滲泄滑瀉之藥,必無補養之理,《本經》養五臟、益氣力云云,已屬溢美太過,而甄權竟謂可治腎虛精自出,《大明》且謂補女人血海,令人有子,潔古亦謂入腎經,去舊水,養新水,皆非藥理之真,徒眩初學耳目,殊堪詫異。若仲景八味丸用之者,原為小水不利而設,《金匱》中屢有明文,後人妄謂六味專於補腎,則宋人之誤會,非古人制方真意也。

白話文:

澤瀉這種藥,味道清淡且質地輕盈,所以藥性善於滑利通泄。它生長在水中,因此擅長利水排除濕氣。這種藥的性質和功效,用這兩句話就足以概括,沒有其他含義可言。它之所以能兼具滑痰化飲的作用,是因為痰飲也屬於積水停濕所引起的疾病,而澤瀉的滑利特性,正好可以消解痰飲。

總之,具有滲泄滑瀉作用的藥物,絕對沒有補養的功效。《神農本草經》說它能滋養五臟、增強氣力等等,實在是過於誇大。甄權竟然說它能治療腎虛導致的遺精,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更說它能滋補女性血海,使人懷孕。張元素也說它能入腎經,排除舊水,滋養新水,這些都偏離了藥理的真相,只是用來迷惑初學者,實在令人詫異。至於張仲景在八味丸中使用澤瀉,原本是為了解決小便不利的問題,《金匱要略》中多次明確提到。後人誤以為六味地黃丸專門用於補腎,則是宋朝人的誤解,並非古代醫家制定方劑的真正用意。

2. 浮萍

《本經》:「水萍,味辛,寒。主暴熱身癢,下水氣,勝酒,長鬚發,消渴。」

《別錄》:「下氣,以沐浴生毛髮。」

[考異]癢,今本作癢,《藝文類聚初學記》引《本草經》亦從「疒」。壽頤按:「癢」、「癢」古今字。須,今本作鬚,《藝文類聚》引作烏鬚。消渴上今本有「止」字,茲從孫氏問經堂輯本。

[正義]浮萍,生長水中,故能清火,體輕而浮,故開肌腠。《本經》主暴熱身癢,即清涼解肌之功效。下水氣,解酒酲者,凡開毛竅而宣肺氣之物,固皆有利水逐濕之用,蓋溺道上流,本從回血管入肺以通汗腺,而後歸腎,以達於輸尿之管,直下膀胱者也。又長鬚發,則毛竅通利而血脈榮養。止消渴者,清熱利水而胃火自平矣。

[廣義]《大明》謂治熱毒、風熱、風狂(固即《本經》主暴熱之意,然加一「毒」字、「狂」字,已屬言之過甚)。又謂治風疹(則亦開發肌腠之功用)。又謂治腫毒、湯火傷(則外治罨敷之用耳)。

瀕湖謂:治風濕麻痹,腳氣(則惟濕熱兼盛者宜之,無熱者必不可用)。又謂治目赤翳膜,口舌生瘡,吐血衄血(則皆清熱利導之專長也)。

[發明]浮萍味辛,氣寒,而輕浮最甚,故上宣肺氣,外達皮毛,發汗泄熱,下通水道,皆其天然之情性作用。《本經》、《別錄》、《大明》諸家主治,無不在此範圍之內。然面色綠而背色紅紫,則又不僅專入氣分,而亦必兼清血熱,故《聖濟》以治吐血不止,《聖惠方》又治鼻衄,瀕湖以治目赤口瘡,既善清火,而又導熱下行,其效良捷。近人止以為發汗之藥,而不知清熱正其專長,殊覺未盡其用。

且其質最輕,,氣味皆薄,雖曰發汗,性非溫熱,必無過汗之慮,而俗子畏之,多不敢用,則《綱目》所引去風丹一方,有鐵鏷頭上也出汗一句之故。張石頑因之,亦謂去風丹治大風、癩風等皆驗,且有發汗勝於麻黃之句,皆未嘗於物理上體驗之耳。壽頤按:瀕湖所引去風丹一詩,不知何本,據其所稱,東京石碑,梵書大篆,人不能曉,真人林某逐字辨譯云云。

要知既是梵字,斷無逐字譯之,即成七言詩句之理,且大篆之與梵字,風馬牛不相及,何以梵字而有大篆之稱,其為妄人偽造,不攻自破。據其所治有左癱右瘓、三十六種風等說,淺俗已極,明是無知方士,向壁虛構,且更有胎孕有傷,服過百粒,即為全人云云,不成文理,可鄙孰甚。李氏不知抉擇,貪多務得,取盈篇幅,徒亂人意,殊可哂矣。

白話文:

浮萍

《神農本草經》記載:浮萍味辛、性寒,能治療暴熱引起的皮膚瘙癢,消除水腫,解酒,促進頭髮生長,以及治療消渴症。

《名醫別錄》記載:浮萍能降氣,用其煎液沐浴可促進毛髮生長。

古籍中對「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但古今字義相同。「鬚」字古今寫法亦有差異,古籍中也有寫作「烏鬚」的。消渴症的治療中,「止」字在不同版本中存在差異,這裡採用孫氏問經堂輯本的版本。

浮萍生於水中,因此能清熱瀉火;其質地輕盈,能浮於水面,故能舒暢肌膚腠理。《神農本草經》中記載其能治療暴熱身癢,正是其清熱解肌功效的體現。它能消除水腫、解酒,是因為所有能疏通毛竅、宣泄肺氣的藥物,都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尿液的生成,從毛細血管進入肺部,再通過汗腺排出體外,然後回到腎臟,再通過輸尿管進入膀胱。浮萍能促進頭髮生長,是因為它能疏通毛竅,使氣血運行通暢,滋養毛髮。它能治療消渴症,是因為它能清熱利水,從而使胃火自然平息。

其他古籍記載,浮萍還能治療熱毒、風熱、風狂(這與《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暴熱症狀相近,但加入「毒」和「狂」字略顯誇張);風疹(此功效與其疏通肌膚腠理的作用相關);腫毒、湯火傷(這指的是外用敷貼治療)。

瀕湖諸家認為,浮萍能治療風濕麻痺、腳氣(但僅限於濕熱兼盛的患者適用,單純風寒者不宜使用);目赤翳膜、口舌生瘡、吐血衄血(這些功效都體現了其清熱利水的特點)。

浮萍味辛性寒,質地輕盈,因此具有上宣肺氣、外達皮毛、發汗解熱、下通水道等作用。 《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大明本草》等古籍記載的諸多主治功效,都在此範圍之內。但如果患者面色青綠,背部呈現紅紫色,則不僅僅是氣分受邪,也必然伴隨血熱,因此《聖濟總錄》、《聖惠方》用其治療吐血不止、鼻衄,瀕湖諸家則用其治療目赤口瘡。浮萍既能清熱,又能引熱下行,療效迅速。現代人多只認為浮萍是發汗藥,而未認識到其清熱才是主要功效,實在是未能充分發揮其藥效。

浮萍藥性輕淡,雖然能發汗,但其性並不溫熱,因此不會導致汗出過多。但民間多有顧忌,不敢服用,這是因為某些古方中記載,使用浮萍會使頭部出汗。張石頑也認為浮萍治療大風、癩風等有效,其發汗功效甚至超過麻黃,這些說法都缺乏科學依據。壽頤批評某古籍中引用的關於浮萍的詩歌,認為其內容荒謬,不足採信,並斥責李氏因篇幅而收錄此等謬論,誤導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