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四 (7)
卷之四 (7)
1. 蜀葵
[發明]蜀葵,雖大於葵,而氣味甘寒,性亦滑利,與葵不異。其苗,則孫思邈稱其除客熱,利腸胃;藏器治丹石發熱,熱毒下痢;《日華》謂搗塗火傷;瀕湖謂滑竅治淋,潤燥,易產。其花,則《別錄》謂理心氣不足;潔古謂治帶下,赤治血燥,白治氣燥,皆取其寒滑潤利也;瀕湖謂和血潤燥,利大小腸。其子,則《日華》謂主淋瀝,通小腸,催生墮胎,療水腫,治瘡疥。
皆以寒滑見長,惟宜於燥熱之證,而虛者忌之。
白話文:
蜀葵的藥用價值
蜀葵,雖然比葵花更大,但氣味甘寒,性質也偏向滑利,與葵花並沒有太大差別。
蜀葵的莖葉:孫思邈認為它可以去除外感熱邪,促進腸胃消化;藏器則用它來治療丹石引起的發熱和熱毒引起的腹瀉;《日華子本草》記載可以用它搗碎敷治火傷;《本草綱目》則認為它可以滑利竅道,治療淋病,潤燥,幫助順產。
蜀葵的花:《名醫別錄》記載它可以治療心氣不足;潔古則認為它可以治療帶下,紅色花治血燥,白色花治氣燥,都是因為它性寒滑潤利;《本草綱目》也認為它可以和血潤燥,促進大小腸通暢。
蜀葵的種子:《日華子本草》記載它可以治療小便淋瀝,通利小腸,催生墮胎,治療水腫,以及瘡疥。
總的來說,蜀葵以寒滑為其特點,適合治療燥熱病症,而虛寒體質的人則應忌用。
2. 黃蜀葵
[發明]此又別是一種,非即蜀葵之黃花者。葉似雞爪,秋深開花,今之所謂秋葵花也。性亦寒涼滑利,因之亦以葵名。《嘉祐本草》謂其花主小便淋,催生,治惡瘡膿水不差,作末敷之;瀕湖謂其花消癰腫,其子亦消癰腫,治五淋水腫,通乳汁,為催生利小便要藥;瀕湖引《經驗方》黃蜀葵花,麻油浸密收,治湯火灼傷。今多有預製以備緩急者,最能止痛定腐,甚有效也。
白話文:
這是一種不同的植物,不是蜀葵的黃花。它的葉子像雞爪,秋天開花,現在叫做秋葵花。性寒涼滑利,因此也以葵為名。《嘉祐本草》記載它的花可以治療小便淋漓、催生,並能治療惡瘡膿水不癒,將花研磨成粉末敷在患處;《瀕湖本草》記載它的花可以消腫,果實也能消腫,治療五淋水腫、通乳汁,是催生、利小便的藥物;《瀕湖本草》引用《經驗方》記載,用麻油浸泡黃蜀葵花,密封保存,可以治療湯火灼傷。現在很多地方都提前製備這種藥物,以備不時之需,它最能止痛定腐,療效顯著。
3. 龍葵(即老鴉眼睛草)
[發明]此草性質亦寒涼滑利,故亦名葵。莖柔而嫩,似蔓非蔓,延引甚長,故以龍為名,言其蜿蜒不已也。吾吳土俗亦呼為老鴉眼睛藤,結子渾圓,一簇數顆,生青熟黃,故有老鴉眼睛之名。亦有生青熟紅者,其莖葉花蕊皆同。蘇頌《圖經》謂之赤珠;陳藏器《本草拾遺》謂之龍珠,實即一類二種。
《唐本草》謂龍葵去熱退腫;蘇頌謂治婦人敗血;瀕湖謂消熱散血,壓丹石毒,療癰疽腫毒,跌打損傷;孟詵謂搗敷疔腫火丹。蓋可敷可服,以清熱通利為用,故並治跌僕血瘀,尤為外科退熱消腫之良品也。
白話文:
龍葵的特性與藥用
發明 此草性寒涼滑利,故名為葵。莖柔嫩,似蔓非蔓,能延展生長,故以龍為名,意指其蜿蜒不絕。吳地俗稱其為老鴉眼睛藤,結出的果實圓潤,一簇數顆,生時青綠,熟時黃色,故得此名。亦有生時青綠,熟時紅色者,其莖葉花蕊皆相同。蘇頌《圖經》稱之為赤珠;陳藏器《本草拾遺》稱之為龍珠,實際上是同一類植物的兩種變種。
藥用 《唐本草》記載龍葵可去熱退腫;蘇頌記載其可治婦人敗血;《瀕湖本草》記載其可消熱散血,壓制丹石毒,治療癰疽腫毒,跌打損傷;孟詵記載其搗碎敷於疔腫火丹。綜觀而言,龍葵可內服可外敷,以清熱通利為主要功效,故亦可用於治療跌僕血瘀,尤為外科退熱消腫的良藥。
4. 酸漿(即金燈籠草)
[發明]酸漿之苗葉形色,頗與老鴉眼睛草近似,李瀕湖謂本是一類二種。但龍葵莖光無毛,五月以後開小白花,五出黃蕊,結子無殼,累累然數顆同枝,子有蒂蓋,生青熟紫黑;而酸漿則同時開小花,黃白花,紫心白蕊,其花如杯,無瓣,而有五尖,結一五稜之鈴殼,一枝一顆,懸如燈籠,殼中一子,生青熟紅。
《庚辛玉冊》謂燈籠草,產於川陝者最大,葉似龍葵,結實有四葉盛之,如燈籠,河北呼為酸漿。陶弘景謂酸漿之子作房,房中有子大如梅李,黃赤色,蓋土宜不同,所產微異。《嘉祐本草》作苦耽,以其苗之味也。《本經》言其味酸辛平,主熱煩滿,定志益氣,利水道,難產吞其實立產。
白話文:
酸漿的形態與功效
發明:酸漿的苗葉形狀和顏色,與老鴉眼睛草頗為相似,李瀕湖認為這兩種植物本質上是一類。但龍葵的莖光滑無毛,五月之後開小白花,花瓣五裂,花蕊呈黃色,結出無殼的果實,果實一串串地生長在枝條上,每個果實都有蒂蓋,生時青綠,成熟後變成紫黑色;而酸漿則在同一時期開小花,花色為黃白色,花心呈紫色,花蕊為白色,花形像杯子,沒有花瓣,但有五個尖角,果實包裹在五棱形的鈴狀外殼裡,一枝上只結一個果實,像燈籠一樣懸掛著,外殼裡面只有一顆種子,生時青綠,成熟後變成紅色。
《庚辛玉冊》記載:燈籠草產於四川、陝西一帶的個頭最大,葉子像龍葵,果實外面有四片葉子包著,像燈籠一樣,河北地區稱之為酸漿。陶弘景說酸漿的果實可以作為房屋,房裡面的種子像梅李一樣大小,呈黃赤色,這可能是由於土壤不同,產出的果實略有差異。《嘉祐本草》稱酸漿為「苦耽」,這是因為它的苗有苦味。《本經》記載酸漿味酸辛,性平,具有清熱解煩、安神益氣、利水消腫的功效。難產時可以吞服酸漿的種子,有助於順產。
則亦寒涼泄熱、滑利之功用。弘景謂搗汁服治黃病;《唐本草》謂燈籠草治上氣咳嗽,風熱,明目,根莖花實並宜;《嘉祐本草》謂苦耽苗子治鬼疰邪氣,熱結目黃,大小便澀,骨熱勞乏,嘔逆痰壅,痃癖痞滿,小兒無辜疳,瘰癧,大腹,殺蟲,落胎,去蠱毒,並煮汁飲,亦(注:原作「並」,誤,據《綱目》改)生搗汁服;丹溪謂苦能除濕熱,輕能治上焦,主熱咳咽痛,故此草治熱痰之咳嗽,佛耳草治寒痰之咳嗽;瀕湖謂寒能除熱,故清肺除咳,滑能利濕,故降氣化痰;蘇頌謂其子除熱治黃;《嘉祐》謂其治骨蒸勞熱,屍疰疳瘦,痰癖熱結,與莖苗同功。然寒降滑泄,皆實熱者為宜,中氣虛寒弗用。
丹灶家以伏丹砂汞毒,亦清涼以制其剛烈也。
白話文:
燈籠草性寒涼,具有清熱、滑利的作用。它可以治療黃疸、上氣咳嗽、風熱、目赤,並可明目。無論根莖花實,都可入藥。它也能治療鬼疰邪氣、熱結目黃、大小便澀、骨熱勞乏、嘔逆痰壅、痃癖痞滿、小兒無辜疳、瘰癧、大腹,並能殺蟲、落胎、去蠱毒。服用時可煮汁飲,也可生搗汁服。
燈籠草味苦,能除濕熱,性輕,能治上焦,主治熱咳咽痛,因此可用於治療熱痰咳嗽。佛耳草則性寒,可用於治療寒痰咳嗽。
燈籠草性寒,能清肺除咳,性滑,能利濕,因此可用於降氣化痰。它的果實能除熱治黃。它還能治療骨蒸勞熱、屍疰疳瘦、痰癖熱結,功效與莖苗相同。
不過,燈籠草性寒滑,適合實熱者服用,中氣虛寒者不宜使用。
丹灶家以伏丹砂汞毒,也是利用其清涼性質來制其剛烈。
5. 敗漿
[發明]此草有陳腐氣,故以敗漿得名。能清熱泄結,利水消腫,破瘀排膿,惟宜於實熱之體。《本經》稱其味苦,平。主暴熱,火創,赤氣疥搔,疽痔,馬鞍熱氣(創,今作瘡。搔,今作瘙。「馬鞍熱氣」四字頗不經見,蓋陰胯間熱氣蒸騰,亦陰分之濕熱也)。
《別錄》稱其味鹹,微寒,除癰腫浮腫,結熱風痹,產後痛;甄權稱其辛苦,微寒,治毒風,𤸷痹,破凝血,能化膿為水,止煩渴,療腹痛,產後諸病;《日華》治血氣心腹痛,破癥結,催生下胞,定血運,吐血衄血,赤白帶下,赤眼障膜,胬肉,聤耳,瘡癤,疥癬,丹毒。無一非實熱瘀滯之證,惟產後諸痛,當以瘀露作痛者為宜。
白話文:
敗醬草的藥性與功效
發明: 這種草藥帶有陳腐的味道,因此得名「敗醬」。它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通便、利水消腫、活血化瘀、排膿生肌等功效,適合實熱體質的人使用。
《本經》記載: 敗醬草味苦,性平。主治發熱、燒傷、皮膚發紅瘙癢、癰疽、痔瘡、陰部熱氣(「馬鞍熱氣」指陰部熱氣蒸騰,屬於陰分濕熱)。
《別錄》記載: 敗醬草味鹹,性微寒。主治癰腫、浮腫、熱毒風痹、產後疼痛。
甄權記載: 敗醬草味苦辛,性微寒。主治毒風、風痹、化解血瘀、化膿為水、止渴、治療腹痛、產後諸病。
《日華》記載: 敗醬草主治血氣心腹痛、破除癥結、催生下胞、止血、吐血鼻血、赤白帶下、眼疾、耳疾、瘡癤、疥癬、丹毒。
總結: 敗醬草主要針對實熱瘀滯引起的病症,尤其是產後因瘀血導致的疼痛,效果較佳。
而瀕湖所引《別錄》,竟作產後疾痛,《大明本草》又以產後諸病渾言之,則流弊良多,不可不知所辨別者也。
白話文:
從瀕湖引用的《別錄》中,竟然有產後疾病疼痛的記載,《大明本草》更是把產後各種病症混為一談,這樣的做法存在很多問題,不可不區分清楚。
6. 苧麻根
[發明]苧根見於《別錄》,稱其氣寒,主小兒赤丹,又言漬苧汁療渴。古今所引《別錄》之文止此,惟瀕湖《綱目》引《別錄》則有安胎一說,不知何據。按:白苧性寒,古方多言其主治小便不通,五淋熱結等症,則有泄熱通利之力,是以《日華本草》謂其甘寒而滑,乃近人偏以為妊娠安胎之用。蓋以苧麻之質堅韌,取其堅固胎元之意,實則既寒且滑,必非胎動者所宜。
且根主下行,尤為妊娠禁品。考古今醫藥諸書,惟梅師方用以治胎動,忽下黃汁,此外殊不多見。丹溪且言其行滯血,則更與胎動大相刺謬,瀕湖所引未見古本,恐不可訓。雖《大明》亦有治胎漏下血一條,則《日華本草》本多不經之論,且與其所言性滑之文,自相矛盾,更不足據。
白話文:
苧根的藥用價值:古籍記載與現代觀點
發明:苧根最早見於《別錄》,記載其性寒,可治小兒赤丹(一種發疹性疾病),並可利用其汁液治療口渴。古今醫書所引用的《別錄》記載僅止於此,唯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在引用《別錄》時,增加了安胎功效的說法,但其根據為何,不得而知。
分析:白苧性寒,古方常言其主治小便不通、五淋熱結等症,可見其具有清熱利尿的功效。《日華本草》也記載其味甘寒而滑,這與近代一些人將其用於妊娠安胎的觀點相一致。
考證:這種安胎的觀點,可能是因為苧麻纖維堅韌,人們將其堅固的特性與穩固胎元聯繫起來。然而,苧根性寒且滑,並非適合胎動的孕婦使用。
事實:苧根具有下行的特性,更屬於妊娠期間的禁忌藥物。翻閱古今醫藥書籍,僅見梅師方將其用於治療胎動,伴隨黃汁流出,其他用途並不多見。朱丹溪更指出苧根具有行滯血的功效,這與治療胎動的觀點完全相悖,可見李時珍所引用的《別錄》記載不可信。
結論:雖然《大明本草》也記載苧根可以治療胎漏下血,但《日華本草》本身存在很多不經之論,而且其記載苧根性滑的描述,與安胎功效自相矛盾,因此並不可信。
總結:苧根性寒,主治清熱利尿等症,並非適合妊娠期間使用,尤其是胎動患者更應避免。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引用《別錄》所言安胎功效,缺乏可靠依據,不可輕信。
《日華》又謂治心膈熱,天行熱病,大渴大狂,解金石藥熱,心煩,則皆其涼降之力也;石頑謂治產後血暈腹痛,專行滯血,又謂麻莖苦溫,專散陳久瘀血,則皆以破血逐瘀為用矣。蘇恭《唐本草》又謂苧麻子治赤白痢,又是消積導滯之用,皆足為滑泄一層證佐。然則苧麻之根,似未可視為安胎套藥。
白話文:
《日華子本草》中記載,苧麻具有清熱涼降的功效,可治療心膈熱、天行熱病、大渴大狂等症狀,也能解金石藥的熱毒,緩解心煩。此外,苧麻還具有破血逐瘀的功效,石頑認為它能治療產後血暈腹痛,專門清除瘀滯的血塊。麻莖性味苦溫,也專門散解陳舊的瘀血。蘇恭的《唐本草》中記載,苧麻子能治療赤白痢,具有消積導滯的功效。由此可見,苧麻具有清熱、涼降、破血、逐瘀、消積、導滯等多方面的功效。因此,苧麻根似乎不能被視為安胎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