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四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3)

1. 冬葵子

而蜀葵則似葵而大,一莖直上,高者至八九尺,花似木槿而大,五色俱備,又有單瓣千瓣之不同,古人謂其疏莖密葉,翠萼豔花,金粉檀心,頗堪寫照。《爾雅》則謂之戎葵,《名醫別錄》則謂之吳葵,《爾雅翼》則作胡葵,郝懿行謂戎、蜀、吳、胡,皆謂其大,非是戎、蜀、吳、胡得來,其說甚是。今京人呼為秫稽花,登萊間呼為秫齊花,吳人又呼為淑其花,皆蜀葵之轉音也。

又別有一種黃蜀葵,葉如雞爪,花則色黃而大,與蜀葵又大異,今謂之秋葵花,而亦非一莖直上,其大如臂,其高盈丈,頂巔一花,大如盤,四周單瓣,中簇細蕊之向日葵也。《廣雅》又有地葵,地膚也,則即地膚子。《廣雅》又曰蘬,葵也;王氏引之《廣雅疏證》,則又以向日之葵,與《詩》之烹葵,合而為一。

其實向日秋葵,不堪作蔬,而蔬之荊葵,花不向日,且向日之葵高大,迥非為蔬之葵可比,亦萬不能合而為一。至近世更有所謂紫背天葵者,又別是一種。凡此數者,又同以葵名,然皆以二字連綴為名,在一類數種之例,且皆不可以為蔬。其可以為蔬者,惟莃之為兔葵,芹之為楚葵,虊茆之為鳧葵三種,而亦皆以二字連綴為名。

惟荊葵則後人又作錦葵,而古人止名為葵,是當分析言之,各還其本真,必不可因其同有葵名,而互相援引,更增紛擾。歷考諸書,雖《爾雅》、《說文》等注,已不免有沿誤之處,以致諸家本草,更多彼此歧出,益令後人不易識別。孫氏星衍問經堂輯刻《本草經》,猶以冬葵子與《爾雅》之終葵繁露為一物,以冬之與終,古書本通用也,實則終葵之合音為推,乃形容之詞,言其上銳下大,其形如椎。繁露之葉及子,皆形圓而銳,故有終葵之名。

其子色紫可染,今俗謂之胭脂子,雖其葉亦可為蔬,而非入藥之冬葵子。又粵地所產葵扇之葵,更別有一種。總之草類中以葵為名者太多,惟向日之秋葵,不入藥劑,其餘者皆有滑潤寒涼之性,意者古人命名之義,即因於此。所以其體各殊,而其用相似,然正惟其性之相近,尤足令談醫者淆亂見聞而莫衷一是,實則各有本真,不可誣也。茲特詳析考之,分系各條之下。

[發明]葵性甘寒而滑,莖苗根實,情性俱同,功用相等。泄熱通淋,滑利二便,皆濕熱蘊結者為宜,而虛寒之人,脾陽不振者弗用。其莖苗孫氏思邈謂利胃氣,滑大腸;蘇頌謂宣導積滯,妊婦食之滑胎而產;甄權謂煮汁服利小腸,治時行黃病;汪穎謂除客熱,治惡瘡,女人帶下,小兒熱毒,下痢丹毒;孟詵謂潤燥利竅,解丹石熱毒。其根則《別錄》謂主惡瘡,療淋,利小便,解蜀椒毒;瀕湖謂利竅滑胎,止渴。

冬葵子,《本經》主五臟六腑寒熱羸瘦者,滑利以宣通熱結也。《別錄》療婦人乳內閉腫痛,即寒以勝熱,滑以導滯之用。弘景謂下丹石毒;瀕湖謂通大便,消水氣,滑胎治痢;《外臺》葵菜葉治天行斑瘡,遍身戴白漿者;《聖惠方》葵菜葉絞汁服,治小兒發斑;李瀕湖謂此即痘瘡,今之治者,惟恐二便頻數,泄其元氣,則痘不起發,葵菜滑利,似非所宜,蓋古今運氣不同,治法有異云云。

白話文:

蜀葵長得像葵,但更大,莖筆直向上生長,高的可達八九尺。花像木槿花,但更大,有各種顏色,也有單瓣和千瓣的不同。古人說它莖疏葉密,花萼翠綠,花朵豔麗,花心如金粉檀木般,很適合描寫。

《爾雅》稱它為戎葵,《名醫別錄》稱它為吳葵,《爾雅翼》則稱它為胡葵。郝懿行認為,戎、蜀、吳、胡這些稱呼都只是因為它長得高大,並非真的從戎、蜀、吳、胡這些地方來的,他的說法很對。現在京城人稱它為秫稽花,登萊一帶稱它為秫齊花,吳地人又稱它為淑其花,這些都是蜀葵的轉音。

另外還有一種黃蜀葵,葉子像雞爪,花是黃色的,而且很大,和蜀葵有很大的區別。現在稱它為秋葵花,它也不是一莖直上,莖粗如手臂,高達一丈多,頂端開一朵像盤子一樣大的花,周圍是單瓣,中間簇擁著細小的花蕊,類似向日葵。《廣雅》裡還有一種地葵,其實就是地膚,也就是地膚子。《廣雅》又說蘬就是葵,王氏在《廣雅疏證》中引用,又把向日的葵和《詩經》中說的烹葵當作同一種。

實際上,向日葵不能當蔬菜吃,而可以當蔬菜的荊葵,花卻不向日。而且向日葵高大,和可以當蔬菜的葵根本不能比,不能混為一談。到了近代,又出現所謂紫背天葵,又是另一種。這些都以「葵」為名,但都用兩個字連在一起命名,屬於同一類中的不同品種,而且都不能當蔬菜。可以當蔬菜的只有莃的兔葵、芹的楚葵、虊茆的鳧葵這三種,也都用兩個字連在一起命名。

只有荊葵後來又被稱為錦葵,而古人只稱它為葵。所以應該區分清楚,各自還原到原本的樣子,不能因為它們都叫「葵」就互相混淆,增加混亂。歷代典籍,即使是《爾雅》、《說文》等注釋,也難免有沿襲錯誤的地方,導致各家本草書籍中說法歧異,使後人更難分辨。孫氏星衍問經堂輯刻的《本草經》甚至把冬葵子和《爾雅》中的終葵繁露當作同一種,因為古代「冬」和「終」通用。其實終葵的合音是「推」,是形容詞,形容它上尖下大,形狀像槌子。繁露的葉子和種子都是圓而尖的,所以有終葵這個名字。

它的種子顏色紫紅,可以染色,現在俗稱胭脂子,它的葉子也可以當蔬菜,但不是入藥的冬葵子。另外,廣東一帶生產葵扇的葵,又是另一種。總之,草本植物中以「葵」命名的太多了,只有向日的秋葵不入藥,其它的都有滑潤寒涼的特性,大概古人命名就是基於這個原因。所以它們形狀各異,但作用相似。也正因為它們的性質相似,更容易使談論醫學的人混淆視聽,難以確定。實際上它們各自有其本質,不能胡亂混淆。這裡特別詳細考證分析,分列在各條之下。

[發明] 葵性味甘寒而滑,莖、苗、根、實,性質相同,功效也相同。能洩熱通淋,滑利二便,適合濕熱蘊結的人,但體虛寒的人,脾陽不足的人不宜使用。孫思邈說它的莖苗能利胃氣,滑利大腸;蘇頌說它能疏導積滯,孕婦吃了容易滑胎生產;甄權說用它煮汁服用能利小腸,治療流行性黃疸病;汪穎說它能清除外來的熱邪,治療惡瘡、婦女白帶、小兒熱毒、痢疾、丹毒;孟詵說它能滋潤乾燥,疏通孔竅,解丹石的熱毒。它的根,《別錄》說能治療惡瘡、淋病,利小便,解蜀椒的毒;李時珍說能通利孔竅,滑胎止渴。

冬葵子,《本經》說它能治療五臟六腑寒熱,身體虛弱消瘦的人,通過滑利作用來疏通熱結。《別錄》說它能治療婦女乳房內腫痛,用寒涼來克制熱邪,用滑利來疏導積滯。陶弘景說能解丹石的毒;李時珍說能通大便,消除水腫,滑胎治痢;《外臺》說用葵菜葉治療天行斑疹,全身長滿白漿的情況;《聖惠方》說用葵菜葉絞汁服用,治療小兒發斑;李時珍認為這就是痘瘡,現在治療時最怕大小便次數多,洩掉元氣,導致痘疹發不出來,而葵菜滑利,好像不適合,可能是因為古代和現代的氣候不同,所以治療方法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