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五 (3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30)

1. 蒔蘿

[發明]此今之所謂小茴香也。蘇頌謂:三月、四月生苗,花實大類蛇床。瀕湖謂:其子簇生,狀如蛇床子而短。

壽頤按:其苗叢生,葉細如線,蒙茸極多,高三四尺,色淡綠,氣亦辛香,甚為濃郁,結子生青熟淡白,大如穀子而極瘦,形色一如稻穀之乾癟無米者,故吾鄉稱為癟谷茴香。氣味甚厚,不作惡臭,不知瀕湖何以謂其色微黑,氣辛臭而不及茴香。蓋明時蘄黃間之土產,已與今大不同矣。

氣味辛溫,瀕湖謂其苗下氣(注:「氣」,原缺,據《綱目》增)利膈;其子則藏器謂治霍亂嘔逆,腹冷不下食,兩脅痞滿。《日華》謂健脾開胃,殺魚肉毒,治腎氣。皆辛溫行氣散寒之功,治諸疝最佳。然性頗燥烈,耗氣傷津,止可藉以引經,不可獨任重任。

白話文:

蒔蘿

蒔蘿就是現在所說的小茴香。蘇頌說它三月四月長出苗,花和果實都跟蛇床子很像。瀕湖誌說它的果實叢生,形狀像蛇床子但比較短。

我觀察到,它的植株叢生,葉子細如線,絨毛很多,高度約三到四尺,顏色是淺綠色,氣味辛香濃郁。果實一開始是青色的,成熟後變成淺白色,大小像穀粒但非常瘦小,樣子像乾癟沒有米的稻穀,所以我們鄉下稱為「癟谷茴香」。它的氣味很濃郁,沒有惡臭,不知道瀕湖誌為什麼說它的顏色略黑,氣味辛辣臭而且不如茴香。可能是因為明朝蘄州黃岡地區出產的蒔蘿,和現在已經不一樣了。

它的氣味辛溫。瀕湖誌說它的莖葉可以降氣、利膈;它的果實則據藏器記載可以治療霍亂嘔吐、腹痛腹瀉、腹部冷痛不消化、兩脅脹滿。日華子本草說它可以健脾開胃,殺掉魚肉的毒素,治療腎虛。總而言之,它具有辛溫行氣散寒的功效,治療各種疝氣最好。但是它的性質比較燥烈,會耗損元氣和津液,只能用來引導藥性,不能單獨使用來治療重症。

2. 草蘭、蕙蘭

[考證]蘭草、蕙草,皆古之香草。蘭字最古。已見經傳。蕙則始見《離騷》,《說文》有蘭無蕙而有薰字,訓曰香草,則即蕙也。《廣雅·釋草》:薰草,蕙草。《本經》有蘭草,《別錄》有燻草,一名蕙草。考諸家所述形狀,二者皆有枝有葉,有莖有節,《離騷》注:蘭,綠葉、紫莖、素枝。

陸璣《詩疏》謂蘭為王者香,其莖葉皆似澤蘭,廣而長節,節中赤,高四五尺,藏之書中闢蠹,故古有蘭省芸閣。漢諸池苑及許昌宮中皆種之。《西山經》浮山有草焉,名曰薰草,麻葉而方莖,赤華而黑實,臭如靡蕪,佩之可以已癘。陶弘景注《名醫別錄》薰草,引《藥錄》云:葉如麻,兩兩相對。

稽含《草木狀》亦云:蕙草,一名薰草,葉如麻,兩兩相對,氣如靡蕪,可以止癘,此皆釋蘭蕙兩草之最古者。故唐人所說,無不宗之(陸璣,三國時吳人,著《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二卷。璣字從玉,與晉人機云之機別是一人,惟後人引詩疏者,多訛璣為機。李氏《本草綱目》蘭草正誤條中引陸說,亦誤為機),此皆莖葉俱香之蘭蕙,固非今時書齋清供,有葉無枝,有花無節之蘭蕙。

宋政和間,寇宗奭撰《本草衍義》,始曰蘭草多生陰地幽谷,葉如麥門冬而闊且韌,長一二尺,四時常青,花黃綠色,中間瓣上有細紫點,春芳者為春蘭,色深,秋芳者為秋蘭,色淡,開時滿室盡香云云。此則今之所謂蘭花,黃山谷所謂一干一花者為蘭,一干數花者為蕙也。

蓋蘭蕙本皆香草,故以其花皆香,而亦得蘭蕙之名。朱氏丹溪有《本草衍義補遺》之作,本從寇氏舊本增輯,故於蘭草一條,亦仍寇氏之舊,而申言之曰:蘭草,稟金水之氣,人皆知其花香之貴,而不知其葉能散久積陳郁之氣甚有力,即今之栽置座右者云。此二家皆以《本經》上品之蘭草,為即今之蘭花,而丹溪更以《內經》「治之以蘭,除陳氣」一說為之證實,遂使蘭之形狀枝葉,竟與魏晉間舊說絕然不同。此其各為一種,固無疑義,而孰是孰非,益滋聚訟。

瀕湖《綱目》長於考古,極以寇、朱(注:原作」李」,據《綱目》改)二說為不然,正誤條中,引朱子《離騷辨證》、陳氏《遯齋閒(注:原作「間」,據《綱目》改覽),及陳止齋、楊升庵、吳草廬諸家,皆極翔實,各有所見。惟草廬竟謂今之蘭不可以利水殺蠱而除痰癖,則正未必盡是。

蓋今蘭葉清芬,雖不甚香,而細細咀嚼之,齒頰間自有一種爽塏可口之味沁入心脾,未嘗不可以闢濁穢而行氣滯。且葉間脈絡,絲絲直達,力能宣通,自可想見,與《本經》利水、殺蠱、除害之旨,亦大略相近。且今之市肆已無蘭草之名,只有佩蘭一物,一名省頭草者,是否足為《本經》蘭草之用,姑不具論,而按其形狀,比之澤蘭,莖細短小,已與瀕湖所謂蘭即大澤蘭者,正得其反。

白話文:

蘭草和蕙草,都是古代的香草。蘭這個字最早出現,已經在經典文獻中看到。蕙這個字則最早出現在《離騷》中。《說文解字》裡只有蘭,沒有蕙,但有薰字,解釋為香草,指的就是蕙。《廣雅·釋草》說:「薰草就是蕙草。」《本草經》中有蘭草,《別錄》有薰草,又名蕙草。考查各家描述的形狀,這兩種植物都有枝、葉、莖和節。《離騷》的註解說:「蘭,綠色的葉子,紫色的莖,白色的枝條。」

陸璣的《詩經疏》認為蘭是王者之香,它的莖葉都像澤蘭,寬而長,有節,節是紅色的,高度有四五尺,把它藏在書中可以防蟲蛀,所以古代有蘭省芸閣這樣的機構。漢代的池苑和許昌宮中都種植蘭花。《西山經》提到浮山有一種草,叫做薰草,葉子像麻葉,莖是方形的,開紅色的花,結黑色的果實,氣味像靡蕪,佩戴它可以治療瘟疫。陶弘景註解《名醫別錄》的薰草時,引用《藥錄》說:「葉子像麻葉,兩兩相對。」

稽含的《草木狀》也說:「蕙草,又名薰草,葉子像麻葉,兩兩相對,氣味像靡蕪,可以止瘟疫。」這些都是解釋蘭蕙兩種植物最早的說法。所以唐朝人的說法都遵循這些觀點。這裡提到的蘭蕙是指莖葉都有香味的蘭蕙,並非現在書房裡擺放的,只有葉子沒有枝條,有花沒有節的蘭蕙。

宋朝政和年間,寇宗奭撰寫《本草衍義》,開始說蘭草多生長在陰暗幽深的山谷,葉子像麥門冬,但更寬更韌,長一兩尺,四季常青,花是黃綠色的,中間的花瓣上有細小的紫點,春天開花的叫春蘭,顏色深;秋天開花的叫秋蘭,顏色淡,開花時滿室飄香。這就是現在所說的蘭花。黃庭堅說一莖一花的叫做蘭,一莖數花的叫做蕙。

蘭蕙本來都是香草,因為花都香,所以也都可以叫做蘭蕙。朱震亨有《本草衍義補遺》這本書,是在寇宗奭的舊本上增補的,所以在蘭草這一條,仍然沿用寇宗奭的舊說,並進一步說明:「蘭草,稟受金水之氣,人們都知道它的花香珍貴,卻不知道它的葉子能散發積壓很久的陳腐之氣,力量很強,就是現在擺放在座位旁邊的蘭花。」這兩家都認為《本草經》裡的上品蘭草,就是現在的蘭花。而朱震亨更用《黃帝內經》裡「用蘭草治療,可以去除陳腐之氣」的說法來證實。這樣一來,蘭的形狀、枝葉就和魏晉時的舊說完全不同了。這顯然是兩種不同的植物,但究竟誰是誰非,就引起了爭議。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擅長考證古代典籍,極力反對寇宗奭和朱震亨的說法,在正誤條中,引用朱熹的《離騷辨證》、陳氏的《遯齋閒覽》、以及陳止齋、楊慎、吳草廬等各家的說法,都非常詳實,各有見解。只有吳草廬認為現在的蘭花不能利水、殺蟲、去除痰積,這未必完全正確。

現在蘭花的葉子清香,雖然不是很濃郁,但是仔細咀嚼,齒頰之間自然有一種清爽可口的滋味,沁入心脾,未嘗不可以消除濁氣、疏通行氣。而且葉子上的脈絡,條條直達,能夠疏通經絡,這是可以想見的,和《本草經》所說的利水、殺蟲、除害的功效,也大致相似。而且現在市面上已經沒有蘭草這個名稱了,只有佩蘭,又名省頭草,是否可以代替《本草經》中的蘭草使用,暫且不討論。但按照它的形狀來看,和澤蘭相比,莖細短小,和李時珍所說的蘭就是大澤蘭,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