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五 (29)
卷之五 (29)
1. 薄荷
[發明]薄荷方莖,而色紫帶赤,可以子種,宿根亦能自生,氣味芳烈,頗與紫蘇相類。但葉不赤而無鋸齒,氣味雖濃,而入口清洌為異。故孫星衍輯刻《本草經》徑謂薄荷蘇類,確乎可信。《唐本草》謂為辛溫,亦以蘇類例之,然冷冽之氣,能散風熱,決非溫藥,故潔古直謂之辛涼。
其主治則《唐本》謂賊風傷寒,噁心,心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又皆與紫蘇大略相近。惟辛而涼降,微與溫散者不同耳。蘇頌謂主傷風,頭腦風;東垣謂清頭目,除風熱;瀕湖謂利喉嗌口齒諸病;石頑謂辛能發散,專於消散風熱,涼能清利,故治咳嗽失音,性浮上升,能開鬱散氣。然所用不過二三分,以其辛香伐氣,非久服多服之品。
壽頤按:外治風熱生瘍,煮汁和入消腫末藥敷之,涼入肌膚,立能止痛。今西藥制精成錠,外擦頭痛,能泄外風,能抑肝陽,皆有捷驗。
白話文:
薄荷莖方而略帶紫紅色,可以用種子繁殖,宿根也能自行生長。氣味芳香濃烈,與紫蘇很相似,但葉子不呈紅色且沒有鋸齒,氣味雖然濃郁,入口卻清爽,這是它與紫蘇的不同之處。所以孫星衍校訂《本草經》時說薄荷與紫蘇相似,確實可信。《唐本草》說薄荷性味辛溫,也把它和紫蘇相提並論,但它清涼的特性能散風熱,絕對不是溫性的藥物,所以潔古直接稱它為辛涼。
它的主要療效,《唐本草》記載可以治療風寒感冒、噁心、心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化、以及促進排氣,這些都和紫蘇的功效大致相同。只是薄荷辛涼能清降,與溫性散寒的藥物略有不同。蘇頌說它可以治療傷風、頭痛;李東垣說它可以清頭目、除風熱;寇宗奭說它可以治療喉嚨、口腔、牙齒等方面的疾病;石頑說它辛味能發散,專門用於消散風熱,涼性能清利,所以能治療咳嗽失聲等症狀,由於它性輕而上升,還能疏通鬱氣。但是每次用量不過二三錢,因為它辛香之氣會耗傷元氣,不宜久服或多服。
我認為:薄荷外用可以治療風熱引起的瘡瘍,將它煮成汁液,加入消腫的藥粉一起敷用,清涼滲入肌膚,能迅速止痛。現在西藥也製成精製藥錠,外擦治療頭痛,能祛除外邪風寒,也能抑制肝陽,都有很好的療效。
2. 青蒿
《本經》:「草蒿:味苦,寒。主疥搔痂癢,惡創,殺蟲,留熱在骨節間,明目。」
[正義]青蒿苦寒,故《本經》列於下品,止以為治疥瘡外瘍殺蟲之用。然清香之氣,溢人眉宇,故能明目,亦散風熱,不僅以苦寒清降為功,且苗生最早,得春令升發之氣,故入肝膽兩經,而清血中之熱,能治骨節留熱者,深入血分而疏達鬱火也。今以為長夏時解暑之用,則苦寒清熱,而又含芬芳清冽之氣,故能醒脾胃而理濕熱。
石頑謂能利水道,與棉茵陳不甚相遠,其說甚是。子則專治骨蒸,蓋凡子皆重,故主裡證,且清芬又能疏解血中之滯,則與大苦大寒剗除生生之氣者,亦尚有間。
白話文:
青蒿味苦性寒,古籍記載其能治療疥瘡、皮膚瘙癢、潰瘍、殺蟲,以及治療滯留在骨骼關節中的熱邪,並能明目。
青蒿因其苦寒的特性,在古代藥典中被列為下品藥材,主要用於治療疥瘡等皮膚病及殺蟲。但它也具有清香之氣,因此能明目,並能散發風熱。其功效不僅在於苦寒清熱,更因其早春萌發,吸收了春天的生機之氣,所以能入肝膽經,清血熱,治療骨骼關節中殘留的熱邪,這是因為它能深入血液,疏通鬱結的熱氣。現代人常用它在盛夏時節解暑,其苦寒能清熱,又帶有芬芳清冽之氣,因此能醒脾胃,調理濕熱。
有醫家認為青蒿能利尿,與茵陳蒿的功效相近,這個說法很有道理。青蒿的種子則專門治療骨蒸勞熱,這是因為種子藥性較重,所以能治療內在的病症;而且它的清香之氣還能疏通血脈中的瘀滯,這與那些苦寒之性過猛,反而傷及生機的藥物有所不同。
3. 茴香
[發明]蘹香,始見於《唐本草》,據蘇頌謂結實如麥而小,青色,此今之所未見者。蘇又謂入藥多用番舶者,則今市肆所謂八角茴香也。但八角者,大辛大溫,其性最烈,瀕湖《綱目》稱其氣味辛平,必非舶來品八角茴香可知。故李亦謂結子大如麥粒,輕而有細稜,俗呼為大茴香,以寧夏出者為第一,其他處小者謂之小茴香。
自番舶來者,實大如柏實,裂為八瓣,一瓣一核,大如豆,黃褐色,有仁,味更甜,俗呼舶茴香,又曰八角茴香。據此則《綱目》中所引古書一切主治,皆子如麥粒之茴香。《唐本草》謂治霍亂;馬志謂治膀胱腎間冷氣,調中止痛,嘔吐;《大明》謂治腳氣,㿗疝陰疼,開胃下氣;東垣謂補命門不足;吳綬謂暖丹田,當皆指寧夏產品而言。惟李引諸方,有明言八角茴香,舶茴香者,即舶來品耳。
壽頤按:今市肆中之所謂大茴香,即舶來之八角者,以煮雞鴨豕肉,及野禽野獸,可闢腥臊氣,入藥本不常用。嘗記余幼時,鄉人有患疝痛者,得口傳方,謂一味八角茴香研末,熱酒調服可治,而不言其分量,此人竟至市中購二十大錢作一次吞下,即晚七竅流血而斃。此雖服之太多所致,然即此可見其非常猛烈,凡用古方者,皆宜慎之。
孟詵《食療本草》謂茴香莖葉治膀胱疝氣及腎氣衝脅,如刀刺痛,喘息不得者,生搗,熱酒絞服,此非舶上茴香可知。石頑《逢原》引之,謂辛香不竄,善降濁氣。壽頤則謂「辛香不竄」四字大不可解。王孟英《隨息居飲食譜》稱其調中開胃,止痛散寒,治霍亂㿗疝,殺蟲闢穢,餚饌所宜,制魚肉腥臊冷滯諸毒。
又謂小便頻數而色清不渴者,茴香淘淨,鹽炒研末,炙糯米蘸食,雖不詳是何種茴香,然當以下條之蒔蘿為是,八角者斷不可輕用。
白話文:
茴香
古代文獻記載的茴香,與現代市面上常見的茴香有所不同。《唐本草》記載的茴香,果實像麥粒但更小,呈青色,現今已難得一見。蘇頌認為當時入藥的茴香多為舶來品,也就是現在市面上所稱的八角茴香。但八角茴香辛溫且性烈,《本草綱目》卻稱茴香氣味辛平,顯然與舶來八角茴香不同。因此,李時珍認為真正的茴香果實大小如麥粒,輕盈且有細小的棱角,俗稱大茴香,以寧夏產的為最佳,其他地區產的小一些的則稱為小茴香。
從海外舶來的茴香,果實則像柏樹的果實一樣大,裂成八瓣,每瓣含一顆豆粒大小的黃褐色種子,味道較甜,俗稱舶茴香或八角茴香。因此,《本草綱目》中引用的古籍關於茴香的療效,都應指果實如麥粒的茴香。《唐本草》記載它能治療霍亂;馬志記載它能治療膀胱腎臟的寒氣,調理中焦疼痛、嘔吐;《大明本草》記載它能治療腳氣、疝氣、陰部疼痛,開胃理氣;李東垣則認為它能補益命門之火;吳綬認為它能溫暖丹田,這些都應指寧夏產的茴香而言。只有李時珍引用的某些藥方明確提到八角茴香或舶茴香,才是指舶來品。
現在市面上所稱的大茴香,即舶來的八角茴香,常用於烹飪雞鴨魚肉等,去除腥臊之味,入藥則較少使用。我小時候曾聽說,鄉間有人患疝氣痛,用民間流傳的偏方,以八角茴香研末,熱酒送服治療,但沒有說明用量。結果此人一次竟服用二十文錢的八角茴香,當晚七竅流血而死。雖然是因服用過量導致,但由此可見八角茴香的藥性非常猛烈,使用古方時必須謹慎。
孟詵的《食療本草》記載,茴香的莖葉能治療膀胱疝氣及腎氣衝擊脅肋,如同刀刺般疼痛,呼吸困難等症狀,方法是將其搗碎,用熱酒絞汁服用,這顯然不是舶來的八角茴香。石頑的《醫學逢原》引用此方,認為茴香辛香而不竄,善於下降濁氣。但我認為「辛香不竄」四字難以理解。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記載茴香能調中開胃,止痛散寒,治療霍亂、疝氣,殺蟲辟穢,適用於烹飪,能去除魚肉的腥臊和寒滯等毒性。
書中還提到,小便頻數,尿色清澈,但不口渴的症狀,可用茴香淘洗乾淨,加鹽炒研末,炙糯米蘸食。雖然沒有明確說明是哪種茴香,但應是指蒔蘿,而不是八角茴香,八角茴香絕不能輕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