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七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7)

1. 白附子

[發明]瀕湖謂白附子,實非附子同類,以與附子相似,故得此名。《別錄》謂主心痛血痹,蓋亦辛溫大熱,專治真寒之藥,然非可常用,故今亦無有入煎劑者,但以治面上黑瘢,作外塗用耳。《別錄》亦謂治面上百病,《日華本草》謂主面皯瘢疵,李珣《海藥本草》,亦謂入面脂用。

白話文:

白附子並非附子,因外形相似而得名。它性味辛溫大熱,主要治療因寒邪引起的疾病,例如心痛、血痺等。但因藥性猛烈,不宜經常服用,現今已不再用於煎劑內服。主要外用,治療臉上的黑斑、瘢痕等皮膚問題。古籍記載它能治療臉部各種疾病,常被製成面脂使用。

2. 天南星

《本經》:「虎掌,味苦,溫。主心痛寒熱結氣,積聚伏梁,傷筋痿拘緩,利水道。」

《別錄》:「除陰下濕,風眩。」

[正義]南星,《本經》稱為虎掌,瀕湖謂以其葉之形似得名。苦,溫,辛烈,故專逐停痰積濕,而亦能行氣導滯。《本經》主心痛寒熱結氣者,即指痰濕凝滯,氣結不通而言。凡古人之所謂心痛,大率皆今之所謂胃氣痛,多屬氣滯寒凝,或為濕痰阻塞之候,故辛溫氣烈,力能開泄窒塞之藥,皆其專主,固為實證而設,非肝胃陰虛者,所可誤投。且既能宣通,則亦可攻積破瘀,故又治積聚伏梁。

伏梁,蓋合五臟積聚,統涵其中,非《內》、《難》兩經之伏梁,專為一臟之病。痿與拘攣,皆濕盛傷筋之證,此為逐濕專將,自是傷筋主藥,原與跌僕之傷不同。利水道者,濕無所容,水道自無不利之理,此乃泄導積濕之猛劑,與茯苓、澤瀉等淡滲不同。《別錄》謂除陰下濕,則前陰濕汗,皆濕熱蘊蓄使然,此乃盪滌濕淫,專主之藥,雖性本溫燥,似非濕熱所宜,惟燥能勝濕,亦正非此不可。況後世製藥之法,久已遠勝於古,則雖是濕熱,亦無慮其偏於辛溫矣。

惟《別錄》又主風眩,蓋指濕痰蘊熱,生風上凌之眩暈,以此開痰燥濕,則風自息而眩自已,非虛風之眩暈可知。《千金方》以一味南星,醋製末服,治婦人頭風,攻目作痛;《局方》玉壺丸,以南星、半夏,治風痰頭運,目眩吐逆;《開寶本草》亦謂天南星主中風麻痹,皆即此理。豈謂血虛風眩,而亦可以此療之。

王氏海藏,竟謂此藥補肝風虛,則大謬矣。

[廣義]《開寶》謂:除痰下氣,利胸膈,攻堅積,又謂消癰腫(則凡瘍科堅腫,痰濕最多,半夏、南星之屬固散腫消堅,實證諸瘍之要藥。陳藏器謂搗敷金瘡折傷瘀血,則辛散且麻,故能止血定痛,亦得散瘀消腫)。

[發明]南星,產於陰濕叢密之處,不為日照,則愈易長大,巨者莖高七八尺,大如人臂,其根可重數斤。然生長於濕濁之中,而偏善開泄濕邪,物理相反,最不可測。蓋辛溫善走,是其天職,功用與半夏相似,而燥烈過之,故非制透不可用。其生者僅可為止血、定痛、消腫,外敷藥料中之輔佐品。

後世盛行牛膽製法,今已久為通用之品,則取用其開宣化痰之長,而去其峻烈傷陰之弊,古稱南星大毒,然如此用之,已可謂之無毒,法至善也。但市肆中之所謂陳膽星者,形色頗不一,價值甚有低昂,惟以黑色而潤,頗有澤者為佳,其枯硬幹燥者,亦不堪用。

白話文:

天南星

《神農本草經》記載天南星味苦、性溫,主治心痛、寒熱、氣結、積聚、伏梁、筋傷、痿縮、肢體拘攣以及利尿。

《名醫別錄》則增加了其能治療陰部潮濕和眩暈的功效。

天南星,《神農本草經》稱之為虎掌,因其葉形似虎掌而得名。其味苦、性溫,辛烈,因此能有效祛除停滯的痰濕,並能行氣消滯。《神農本草經》中記載其主治心痛、寒熱、氣結,指的是痰濕凝滯、氣機不通的情況。古人所指的心痛,大多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胃痛,多因氣滯寒凝或濕痰阻塞引起。因此,辛溫、氣味強烈的藥物,能有效疏通阻塞,是治療實證的良藥,但陰虛患者不宜服用。由於天南星能疏通經絡,也能攻破積聚、活血化瘀,因此還能治療積聚和伏梁。伏梁泛指五臟積聚的病症,而非單指某一臟腑的病變。痿縮和肢體拘攣都是濕邪過盛損傷筋脈的表現,天南星是祛除濕邪的要藥,但需注意其與跌打損傷的治療有所不同。天南星能利尿,是因為它能祛除體內濕邪,而非單純利尿藥物,如茯苓、澤瀉等。 《名醫別錄》記載其能治療陰部潮濕,是因為陰部濕汗是濕熱內蘊造成的,天南星能清除濕邪。雖然天南星性溫燥,看似不適合濕熱體質,但燥能勝濕,正是濕熱病症的良藥。而且,後世製藥技術的進步,即使是濕熱體質,也不必擔心天南星的辛溫之性過於強烈。

《名醫別錄》還記載天南星能治療眩暈,這是指濕痰蘊熱,導致風邪上擾所引起的眩暈。天南星能化痰燥濕,則風邪自息,眩暈自然消失,這與虛風引起的眩暈不同。《千金方》記載用醋製的天南星末治療婦女頭痛、眼痛;《局方》玉壺丸,用天南星、半夏治療風痰引起的頭痛、眩暈、嘔吐;《開寶本草》也記載天南星主治中風麻痺,都與此理相同。但血虛型眩暈則不宜使用。

王氏海藏認為此藥能補肝風虛,是錯誤的。

《開寶本草》記載天南星能化痰降氣,利胸膈,消堅散結,還能消腫。凡是瘍科疾病引起的堅硬腫塊,多與痰濕有關,天南星與半夏等藥物,是治療實證性瘍科疾病的重要藥物。陳藏器記載用天南星搗敷金瘡、骨折、瘀血,是因為其辛散又能麻痺,故能止血止痛、消腫散瘀。

天南星生長於陰濕叢密處,不喜陽光照射,莖高可達七八尺,粗如人臂,根部可重達數斤。它生長在濕濁環境,卻能有效祛除濕邪,這是一種反差很大的現象。天南星辛溫善走,是其藥性使然,功效與半夏相似,但燥烈程度更甚,因此必須經過炮製才能使用。生天南星僅可外用,用於止血、止痛、消腫等,作為外敷藥材的輔佐品。

後世常用牛膽炮製天南星,已成為常用藥品,這樣既能發揮其化痰開宣的功效,又能避免其峻烈傷陰的副作用。古人稱天南星有大毒,但經過如此炮製,便可謂無毒,此法甚佳。但市面上陳膽星的品質參差不齊,價格也相差懸殊,以黑色、油潤、光澤者為佳,乾枯者則不宜使用。